中華民國圖板遊戲推廣協會(2009年10月12日)。什麼是圖板遊戲?檢索日期:2016/3/21,取自http://boardgamea.pixnet.net/blog/post/1517935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王百祥(1988)。團康秘笈。臺北市:眾文。
王佳麟(2010)。全民國防教育網路社群化輔助學習行為效益研究-以高級中等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事務與全球戰略研究所,台北市。王芯婷(2012)。桌上遊戲運用於兒童培力團體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40,94-106。王秋錳(2004)。臺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為與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市。王高成、羅慶生(2007)。「全民國防教育」的時代意義與國家安全。2007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防大學。
王淑鄉(2014年10月1日)。你「團」結了沒~從分組報告談團隊合作。交大諮商中心,檢索日期:2016/4/1,取自:http://webplatform.nctu.edu.tw/uvpage/modules/catalog_6/static/main.php?file=./teacherartical.html
丘婉儷(2006)。利用修正式德爾菲法建立管理本體論之關係運算子-以主生產排程規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台南市。史美奐(2003)。國中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全民國防教育學科中心(2008)。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全民國防教育」課程綱要。檢索日期:2016/4/1,取自http://defence.hgsh.hc.edu.tw/courseoutline.php?submenu=1。
朱慶雄(2012)。結合數位學習與桌上遊戲對國小海洋教育學習興趣影響之研究-以天才小釣手之開發與設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研究所(含玩具與遊戲設計),台北市。江書良(2009)。國民中小學全民國防教育之策進與發展。2009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防大學。
何三本(1997)。說話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吳永捷、謝奇任、劉大華(2009)。全民國防知性之旅行銷傳播策略研究—以國軍營區開放活動為例。復興崗學報,96,203-222。吳佩芳(2009)。以多元藝術引領全民國防教育創新發展。國防雜誌,24(2),44-55。吳佳蓉(2008)。戲劇人生-應用戲劇活動在國中資源班語文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台南市。吳承翰(2011)。桌上遊戲參與型態對人際溝通改善之研究-以臺北地區桌上遊戲專賣店顧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市。吳思華(2002)。從製造臺灣走向知識臺灣─「創意、創新與創業」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力量。創業創新育成,5,7-9。吳昭宜(2002)。走入幼兒戲劇教學的殿堂─一個幼稚園大班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吳清山(2005)。學校創新經營方案之建構。中等教育,56(3),1-27。
吳雪華(2005)。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吳傳國(2011)。全民國防教育5:全民國防—大學暨在職教育授課參考(初版)。臺北市:總政戰局。
吳靖國(2003)。創新教學如何可能?從「創造」意涵的哲學思維談起。台北:師大書苑。
呂文明(2011)。全民國防教育暑期戰鬥營-憲兵「鐵衛戰鬥營」政策執行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研究所,台北市。宋乃慶、羅萬春(2002)。創新學習誤區析。人民教育(北京),(1),32-33
巫宗翰、張宗憲、黃正賢(2006)。談「創意教學」到「創新教師」。2006創造力教育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教育部。
李明堂(2003)。教師可以教得不一樣-談創意教學。港都文教簡訊,78,10-12。
李奕縈(2009)。「全民國防暑期戰鬥營」之體驗行銷策略研究-以「憲兵鐵衛戰鬥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碩士班碩士論文,桃園市。李政義(1982)。團康活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力行。
李詠嵐(2015)。戲劇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研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台北市。李蕙君(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團康活動運用在班級經營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碩士學位在職修專班研究所,台北市。沈沿毅(2008)。全民國防教育下國軍形象塑造之研究─以「2007年全民國防教育暑期戰鬥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碩士班研究所,桃園市。林央侖(2010)。企業管理訓練桌上遊戲教材評選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研究所,台北市。林正義、鍾堅、張中勇(1999)。《如何落實全民國防》─國防部88年度委託研究報告。台北:國防部。
林秀英(2014)。閱讀活動融入戲劇教學課程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花蓮縣。林明達(2011)。「全民國防教育政策」行銷活動探討—以兩棲勇士挑戰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林建利(2015)。服務學習融入高職全民國防教育防衛動員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金壽梅(2005)。全民國防教育之推展:社會資源整合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桃園市。洪晟晏、張儷馨、鄭益青(2006)。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國防通識Q&A手冊。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洪陸訓、李文師、洪松輝(2006)。全民國防戰略中的軍訓教育。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
范丙林(2011)。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發展學校重點特色計畫案成果報告書-桌上遊戲應用於環境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研究報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范佐驊(2006)。現階段我國全民國防教育之探析。空軍學術雙月刊,(595),72。孫治本(2004)。創意潛能發展。台北:唐山。
徐文遠(1996)。老人運輸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台南市。徐村和(1998)。模糊德菲層級分析法。模糊系統學刊,4(1),59-72。桂景星(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團康相關概念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市。秦昱華(2009)。全民國防教育創新教學之研究—以即時戰略遊戲為例。國防雜誌,24(3),62-73。馬世驊(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國立東華大學教學卓越中心(2008年6月9日)。分組報告。東大教學資源網,檢索日期:2016/4/1,取自http://teaching.ndhu.edu.tw/files/15-1095-26199,c5729-1.php#NO1
國防部(2006)。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
國防部(2016年3月16日)。國防部105年全民國防教育暑期戰鬥營活動簡章。政策資訊服務網,檢索日期:105/3/25,取自http://gpwd.mnd.gov.tw/Publish.aspx?cnid=107&p=4047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2015年12月24日)。國軍105年「國防知性之旅-營區開放」綱要計畫。政策資訊服務網,檢索日期:105.03.23,取自http://gpwd.mnd.gov.tw/Publish.aspx?cnid=113&p=3943。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15)。《中華民國104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張兀岱(2010)。〈結合全民國防推動募兵制之探析〉。99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全民國防教育。
張世忠(2002)。教學創新-應用與實例。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永宗、魏炎順(2004)。台中市向上國中創意教師教學行動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為例。2004年第二屆「創新與創造力」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張有恆(1998)。運輸計畫評估與決策-模糊理論之探討與應用。台北:華泰書局出版。
張有恆、徐村和、陳曉玲(1997)。航空站區位選擇評估程序之研究。運輸計畫季刊,26(1),37-67。
張明輝(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理念與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淑娟(2014)。創造性戲劇教學應用於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台中市。張景媛(2001)。我喜歡的事:綜合活動與多元智能。教育研究,110,144-151。張曉華(2007)。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統整教學的方法。台北:心理。
教育部(2001)。師資培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年3月)。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檢索日期:2015/12/3,取自http://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6934/92.03%E5%89%B5%E9%80%A0%E5%8A%9B%E6%95%99%E8%82%B2%E7%99%BD%E7%9A%AE%E6%9B%B8.pdf。
教育部(2013)。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檢索日期:2016/4/1,取自http://teachernet.moe.edu.tw/UpLoad/News/436/Coop.pdf。
梁培勇(2006)。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莫大華、陳國亮(2005)。全民國防的意涵—概念、戰略、公民教育與決心。東吳大學第二屆國防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東吳大學。
許文光(2002)。創新教學的基本信念。中等教育,53(4),28-31。
郭盛宏(2014)。探索教育活動融入高中職全民國防教育內涵之研究—以國立臺中文華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研究所,彰化市。郭靜晃(譯)(2000)。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臺北市:洪葉。
陳子平(2007)。從中共「三戰」威脅探討我國「全民國防教育」之具體實踐。2007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防大學。
陳守國(2005年7月15)。學校軍訓,蔡明憲:明年改為全民國防教育。中央社,取自http://bbs.wenxuecity.com/archive/2005/taiwan/155093.html
陳孟愷(2010)。全民國防教育網路社群化輔助教學效益研究-以高中職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事務與全球戰略研究所,台北市。陳亮君(2006)。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能力與創新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台北市。陳津萍(2011)。全民國防教育6:全民國防--高中暨社會教育授課參考(二版)。臺北市:總政戰局。
陳清茂(2000)。試論「全民國防」觀念及其有效實施關鍵。中央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業務會報,89,2。
陳維全(2015)。體驗行銷對國軍形象之影響:以空軍營區開放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研究所,台中市。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
彭雅雯(2009)。運用辯論於資訊素養非同步網路課程討論區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嘉義市。曾志朗(2001)。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使命:別觀望別猶豫全心投入做個有使命的教改人。主計月刊,551,6-13。
曾章瑞(2006)。全民國防概論。台北:空中大學。
曾慶華(2004)。「全民國防」之理念與落實。中華戰略學刊,93,36-68。游家政(2003)。創新教學方案的設計與評鑑-以統整主題單元為例。臺北市:師大書苑。
游梓翔(2011年10月1日)。《論辯與批判思考》讀本。檢索日期:2016/3/10,取自https://debandconciv.files.wordpress.com/2011/10/1.pdf。
程皖倩(2015)。國立華僑高級中學戲劇社參加全國學生創意戲劇比賽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研究所,台北市。黃立夫(2007)。全民國防教育的緣由與未來展望。台北:國防部。
黃秀晴(1986)。戲劇世界看兒童戲劇。國教天地,69,52-56。
黃若綺(2015)。圖形類桌上遊戲對提升國小資優生創造力及學習動機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研究所,新竹市。黃海宴(2010)。體驗行銷之行銷體驗:全民國防教育暑期戰鬥營「體驗模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桃園市。
黃國峰(2014)。政軍兵棋推演於國家安全戰略發展之應用-兼論我國國家安全會議之功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聖路易(2006年5月18日)。棋藝訓練的教育價值。聖路易時報,取自http://www.scanews.com/2006/05/s821/82111/。
新一代棋院(2014年12月23日)。2014棋班習弈好處。檢索日期:2016/4/1,取自http://www.ichess.edu.hk/courses_benefits。
新銳棋藝學院(2013年7月21日)。學習象棋的好處。檢索日期:2016/4/1,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id=412719915489076&story_fbid=484152795012454。
楊明龍(2014)。全民國防教育體驗行銷以高中職漆彈競賽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環球科技大學中小企業經營策略管理研究所,雲林縣。楊儀典(1989)。團康高手。臺北市:眾文。
楊慶欣(2004)。探索教育活動引導者技能與特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台北市。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_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心理。
廖孟諄(2011)。社會性科學議題融入奧瑞岡式辯論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學習成效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研究所,台中市。榮泰生(2011)。Expert Choice在分析層級程序法(AHP)之應用。台北市:五南。
甄曉蘭(1999)。啟發多元智能的課程設計-以戲劇創作課程為例。台北:師大。
維基百科(2016年2月1日)。桌上遊戲。檢索日期:2016/3/21,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1%8C%E4%B8%8A%E9%81%8A%E6%88%B2
維基百科(2016年5月1日)。兵棋推演。檢索日期:2016/3/21,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B5%E6%A3%8B%E6%8E%A8%E6%BC%94
褚志鵬(2009),層級分析法(AHP)理論與實作。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系教學講義,花蓮縣。
趙明義(2008)。國家安全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時英。
劉力君(2011)。專題式合作學習在教育桌上遊戲設計課程之應用-以師資培育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桃園市。劉雲芳(2011)。全民國防教育(上)。新北市:新頁圖書。
劉德新(1999)。理直氣和:培養理性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溝通態度。師友,386,76-77。
潘裕豐(2005)。創造過程論與創造思考的技巧。創造思考教育,(15),30-40。
潘裕豐(2006)。為何及如何做創意教學?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2。
潘漢強(2008)。全民國防體驗行銷之初探—以國軍營區開放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研究所,台北市。蔡依伶(2015)。運用戲劇提升學生自我調整學習之探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研究所,台南市。蔡明朗(2011)。全民國防教育體驗行銷策略研究—以「飛行暨防空體驗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碩士班碩研究所,桃園市。蔡建讀(2012)。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模擬兵棋推演防災成效之研究─民雄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嘉義縣。諸承明(1991)。縱橫辯論:奧瑞岡式辯論剖析。台北市:桂冠。
鄧定秩(2000)。泛論全民國防。中華戰略學刊,89,81。鄭黛瓊等(1999)。藝術教育手冊-國小戲劇篇。台北:藝術館。
盧嘉艷(2012)。在戲劇世界裡寫作:戲劇應用於孩童華文寫作過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研究所,台南市。蕭政信(1995)。康樂大千。台北市:工商教育。
賴淑秀(2012)。高職全民國防教育野外求生體驗學習課程之教學活動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賴聲川(2006)。賴聲川的創意學。台北:天下雜誌。
薛依齡(2008)。國小社會領域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研究所,屏東市。謝欣宜(2013)。教育戲劇之故事戲劇教學模式在情感教育的運用—以臺北市立石牌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教學碩士學位班研究所,新北市。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27,6-13。謝登旺、張揚興(2011)。各級學校全民國防教育實務工作之推動。100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防大學。
謝瀚霆(2013)。混合實境之兵棋推演互動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研究所,桃園市。鍾士宏(2014)。體驗行銷、體驗價值、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102年全民國防暑期戰鬥營新增營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桃園市。鍾芷芬(2010)。至善國中自我挑戰、探索體驗的特色安全休閒教育課程。教師天地,166,64-69。
簡郁容(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應用網路辯論系統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羅淑真(2005)。五彩繽紛—話「綜合活動」:團康理念融入教學活動。南投文教,21,60-61。Brink, H.J. (1981). Research Design-A modified Delphi Approach.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Computer, Communication, and Office System Technologies on Life Agency systems—An Agency Perspective.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GA.
Certo, S. C. (2003). Modern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Craft, A. (2005). Creativity in schools: Tensions and dilemmas. NY: Routledge.
Dhaliwal, J. S. & Tung, L. L. (2000). Using Group Support Systems for Developing a Knowledge-Based Explanation Fac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 131-149.
Dzeng, R. J. & Wen, K. S. (2005). Evaluating project teaming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on of Taipei 101 using resource-based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d Project Management, 23, 483-491.
Freeley, A. J. & Steinberg, D. L. (2000). Argumentation and debate: critical thinking for reasoned decision making (10th e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Hetherington, E M. (1970). Carmichael’s 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4, 693-774.
Klir, G. J. & Yuan, B. (1995). Fuzzy Sets and Fuzzy Logic. N J: Prentice Hall.
Kuo, Y. F. & Chen, P. C. (2008). Constructing performance appraisal indicators for mobility of the service industries using fuzzy delphi method. Expert System with Applications, 35, 1930-1939.
Linstone, H. A. & M. Turoff (2002).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Addison-Wesley Pub. Massachusetts, MA: Addison-Wesley.
Murry J. W. & Hammons, J. O.(1995).Delphi: 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18, 4.
Piers, M. W. & Landau, G. M. (1980). The Gift of play and Why Children Cannot Thrive Without it. New York, NY: Walker and Co.
Pine, B. Joseph & Gilmore, James H.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Works Is Theatre and Every Business a Stage.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Robbins, S. P. (2004).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1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Robbins, S. P. & Coulter, M. (2002).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rsonal Education.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Ed.). NY: The Free Press.
Rogers, E. M. (200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fifth edition. NY: Free Press.
Rubin, K.H., Fein, G.G., & Vandenberg, B. (1983). Play. In PH. Mussen & E.M. Hetheringto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4, 693-774.
Saaty ,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NY: McGraw-Hill.
Saaty T.L. & Vargas L.G. (1980). The Logic of Priorities. MA: Kluwer-Nijhoff.
Saaty, T. L. (1994). Decision Making in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s :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RWS :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ott, S. G. & Bruce, R. A. (1994).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ve behavior: A path model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 in the workpla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7(3), 580-607.
Sumsion, T. (1998). The Delphi Technique: An Adaptive Research Tool. British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61(4), 153-156.
Christian M. H.(2007). The 2006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Pre-emptive use of Force and the Persistent Advocate. Tuls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Law, 15(1).
Walker, A. M. (1994). A Delphi Study of Research Priorities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Physiotherapy. Physiotherapy, 80, 205-207.
Williams, P. L. & C. Webb (1994). The Delphi Technique: A Methodological Discuss. Journal of Advances Nursing, 19, 18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