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05: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俊成
論文名稱:新興混合訊號IC之產品策略-以電容式觸控式按鍵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Product Strategies of Mixed-mode Signal IC Design - a Case Study on Capacitive Sensor Button
指導教授:楊千楊千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管理學院高階主管管理碩士學程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0
中文關鍵詞:IC產品策略五力分析SWOT
外文關鍵詞:IC products strategyfive force analysisSWO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3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近幾十年來個人電腦與消費性電子產業蓬勃發展,迅速集結電子、機械、光、化學等領域的先進技術,持續不斷地創造新的需求以維持高成長,全球的IC 設計業者在這創新與研發的過程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尤其是一些國外大型的IC設計業者,挾著較為精進的研發人員與技術,在個人電腦與消費性電子產業上居於規格制定以及帶動產品升級的角色。面對新興掘起的市場,本土IC設計業者如何在此產業環境的前提下,挑戰無限的商機與創造競爭優勢,如何掌握機會,擬定適當的策略,找出致勝的道理及方法,是邁入新競爭時代重要課題。本論文以臺灣IC設計公司的產品成長策略為例,探討如何運用本身以及產業生產鏈的優勢,訂定出有效的策略,在眾多強大的競爭者中開創出一片商機。
本研究發現小型IC設計公司成功的模式包含下列作法:
1.有限的IC設計資源要集中在市場價值高的產品。
2.與上下游廠商分享利潤,兩造雙贏。
3.與客戶建立信任,創造共同的競爭優勢。
中 文 摘 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v
目 錄 v
圖 目 錄 vii
表 目 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9
1.3研究目的 10
1.4 研究方法 10
1.5研究流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2.1 策略與資源基礎論 12
2.2 五力分析 16
2.2.1 潛在進入者的威脅(Threat of New Entrants) 16
2.2.2 現有廠商的競爭程度(Intensity of Rivalry among Existing Competitors) 17
2.2.3 替代品的威脅(Threat of Substitute Product) 18
2.2.4 客戶議價能力(Bargaining Power of Buyer) 18
2.2.5 供應商議價力量(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 19
2.2.6 「協力業者」的力量 20
2.3 SWOT分析 20
2.4市場區隔理論 27
2.4.1 市場區隔的定義與目的 27
2.4.2市場區隔的程序 29
2.5行銷通路 30
2.5.1 行銷通路的定義 30
2.5.2 通路的結構 31
第三章 混合訊號IC產業 33
3.1全球混合訊號IC市場現況 34
3.2國內混合訊號IC市場現況 36
3.3 對國內產業發展之關聯性 40
3.3.1 產業上、中、下游之關聯性 41
3.4 電容式觸控按鈕產品之各種發展趨勢 43
3.4.1 筆記型電腦 43
3.4.2 可攜式多媒體播放機 45
第四章 個案分析 52
4.1公司概況 52
4.1.1 公司背景 52
4.1.2 公司歷史 52
4.1.3 公司人員狀況 53
4.2 業務內容 53
4.3 市場及產銷概況 54
4.3.1市場分析 55
4.3.2 競爭對象 56
4.4 產品策略 56
4.4.1 個案公司產品發展策略 56
4.4.2 公司產品規劃 58
4.4.3 目標市場及產品行銷方法 59
4.5個案公司的之五力分析 61
4.6個案公司SWOT分析 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0
5.1結論與建議 70
5.2 後續研究建議 72
參考文獻 78
中文文獻 78
英文文獻 78
網站參考部份 80
中文文獻
1. 楊千,策略管理理論與實務,華泰文化,台北,民國96年。
2. 林鴻明,交通大學EMBA碩士論文,民國96年。
3. 方至民,企業競爭優勢,前程企業,台北,民國91年。
4. 方世榮,行銷學,台北:三民,pp.356, 370-374,民國85年。
5. 日本流通經濟研究所,流通事典,日本實業出版社,東京,民國80年。
6. 台灣類比,96年度公開說明書,民國96年。
7. 各年度半導體工業年鑑,工業技術研究院。
8. 吳思華,策略九說 ─策略思考的本質,臉譜出版,民國89年。
9. 林建煌,消費者行為,台北,智勝文化公司,民國91年。
10. 沛亨半導體,96年度公開說明書,民國96年。
11. 黃俊英,行銷學的世界,台北市,天下遠見,頁36-42,民國91年。
12. 賴信澤,「信用卡市場區隔之研究」,台大商研所,碩士論文,民國78 年。
13. 魏啟林,策略行銷,台北:時報文化,民國82年
14. 楊繼斌,「WiMAX服務之可行性研究:以破壞性創新理論分析 Seeing What’s Next on WiMAX」交大管院,碩士論文,民國95年。
15. 魏啟林,策略行銷,時報文化,台北市,民國83年。
16. Clayton M. Christensen and Michael E. Raynor,創新者的兩難,吳凱齡譯,台北,商週,民國89年。
17. Clayton M. Christensen and Michael E. Raynor,創新者的解答,李芳齡、李田樹譯譯,台北,天下,民國92年
18. Clayton M. Christensen and Scott D. Anthony and Erik A. Roth,創新者的修煉,李芳齡譯,台北,天下,民國94年。

英文文獻
1. Alfred, S. Boote., “Market Segmentation by Personal Values and Salient Product Attributes,"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Vol.21, No.1, pp. 29-35, 1981.
2. Ansoff, I. H., Corporate Strategy: An Analytic Approach to Growth and Expansion, McGraw Hill, New York, pp.118-121, 1965.
3. Blattber, R. C. & Sen, S. K., “Market Segmentation Using Models of Multidimensional Purchasing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38, No.4,Oct., pp.17-28,1974.
4. Bucklin, L. P. A theory of distribution channel structure. Berkley, California: IBER Special Publications, 5. 1966.
5. Christensen, C. M. & M. Overdorf,“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Disruptive Chan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78(2), pp.66-77, 2000.
6. Daniel Yankelovich, “New Criteria for Market Segmentatino,"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64.
7. Dickson, R.P.and J.L.Ginter, “Market Segmentation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Marketing Strategy, ”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 No.11, pp. 1-10 ,1987.
8. Engel, J. F., D. T. Kollat and R. D. Blackwell, Consumer Behavior , 4th ed., New York: Dryden Press, 1984.
9.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 Miniard, P. W., Consumer Behavior, 7th ed., Fort Worth, Dryden Press, pp.53, 1993.
10. Jain, S. C.. Marketing planning and strategy, 3rd ed. Cincinnati, Ohio: South-Western Publishing, 1990.
11. Kotler, P.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ing, control (8th ed.). New York: Prentice-Hall, 1994.
12. Kolter, Philip, 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Engl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Inc.,1997.
13. McCarthy, Jerome E., 1981, “Basic Marketing:A Managerial Approach Homewood", 7th ed.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Inc.
14. Porter, M. E.,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1980.
15. Porter, M. 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1985.
16. Porter, M. E., “Competitive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86.
17. Porter, M. E., “What is strate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96(6), pp. 61-78, 1996.
18. R.D’Avain, Hypercompetition , New York:Free Press, 1994.
19. Stern, L. W., EI-Ansary, A. I., & Coughlan, A. T.. Marketing channels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96.
20. Wendell, R.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as Alternative Marketing Strategies,"Journal of Marketing, Vol.21, pp. 3-8, 1956.


網站參考部份
1.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產業情報網 http://ieknet.itri.org.tw/
2. 全球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 (World Semiconductor Trade Statistics) http://www.wsts.org/
3. 美國國家半導體,http://www.national.com/
4. IC Insights,http://www.icinsights.com/
5. iSuppli,http://www.isuppli.co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