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2 05: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武思庭
研究生(外文):Wu szu ting
論文名稱:女性的亂離書寫—以清代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戰役為考察範圍
論文名稱(外文):Women Writers in War:Centering on Opium War and Taiping Rebellion
指導教授:楊玉成楊玉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ng Yu c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7
中文關鍵詞:女性文學太平天國鴉片戰爭亂離自傳女性宗教女性社群晚清
外文關鍵詞:Female literatureWar writinglate-Ching DynastyOpium WarTaiping RebellionautobiographyFemale religionFemale commun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15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5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篇論文探討的時代以晚清鴉片戰爭、太平天天國革命為範圍,以女性亂離書寫為主題,期盼藉此呈現晚清前期(道光咸豐年間)女詩人的個體、群體意識,以及她們的書寫、文化生活。這篇論文約可分為四個面向探討,分別為歷史與家國、女性的形象與身體、女性的宗教信仰以及女性的書寫文化。就本文觀察,晚清女性雖不若清末民初女性積極且主動的爭取各項權益,也並未動用「群體」的力量去影響、改變、抗爭她們在傳統社會中的處境,但已能透過「個體」意識表達價值觀、思考模式以及追求女性應有的權利。女性主體意識提高,反應在她們的生活、文化、文學上均有別以往,由於她們不以自身在社會中的存在為輕,因此對於家國公領域與政治的關懷相對提高,自傳中自我情志、形象、價值觀乃至生活細節的描寫不但更加細膩,並強調自我關注,同時在女性群體生活中,個人聲音的表達也非常活躍,並對文壇聲譽的建立持有積極的欲望。總而言之,此時期的女詩人無論在觀念或行動上,都不再將自己僅置於「家內」的角色扮演了。
The theme of this essay is the feministic War Literature and Creative Writing which is focused the era of Opium War and Taiping Rebellion. It presents the individual and group consensuses of female poets of early late-Ching Dynasty, and describes their writing and culture life. It extends into 4 sub-themes: the history and the country, female images and figure, female religious belief, and female creative writing culture. In this essay, we can realize the female in late- Ching Dynasty were not so positively and actively fight for their rights as the women in the early Republic Era, and they did not try to use the power of the group to influence, to change, or to battle against their social position in traditional society. However, they had tried to express their viewpoint of evalu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houghts, and tried to pursue female rights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senses. The reflection of the female self-consciousness on the aspects of lif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They no longer felt their position in the society is weak, therefore they paid more attention on country and politic issues. In their autobiography, the description of self esteem, image, point of view and daily life detail is more delicate, and they emphasize self concern. Meanwhile, in the female group life, the individual expressions are quite active, and they are energetic on building their reputation in literature community. In conclusion, the female poets in these 2 era are no longer place themselves in a “housewife” frame in concept and action.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論題的形成…………………………………………………1
第二節、前人研究回顧……………………………………………………3
第三節、研究範疇與文本介紹……………………………………………6
第四節、研究進路………………………………………………………..18
第二章、家國與性別:家園的破碎與重建………………………………….. 23
前言………………………………………………………………………..23
第一節、亂離時代的女性與家庭………………………………………..24
一、家的瓦解:無家感…………………………………………….24
二、精神家園的保存……………………………………………….27
第二節、無名詩史:以女性的視角觀看………………………………..30
一、女性戰亂紀實詩……………………………………………….30
二、歷史的評價:詠史詩………………………………………… 35
三、矛盾的家國認同?…………………………………………… 41
第三節、走出閨閣:公、私領域的越界………………………………..44
一、戰亂詩格的丕變:從閨怨到憂時…………………………….44
二、女性跨足公領域的覺醒:自動或被動……………………….47
第四節、小結……………………………………………………………..49
第三章、亂離時代女性的形象與身體………………………………………...51
前言………………………………………………………………………..51
第一節、自傳書寫………………………………………………………..52
一、自我形象的紀錄與回顧:自悼詩、絕命詩與題壁詩……….52
二、自畫像………………………………………………………….57
(一)性別與觀看:左錫嘉〈孤舟入蜀圖〉………………...58
(二)自我意識的突顯:陳蘊蓮〈自題八圖〉……………...63
第二節、亂離旅行與生存技術…………………………………………..67
一、風景寫生:當逃難成為一種旅行…………………………….67
二、從才藝到生存技能…………………………………………… 77
第三節、殉節:暴力與死亡書寫………………………………………..83
一、節烈的再省思 ………………………………………………...83
二、家學精神的表徵……………………………………………….90
第四節、小結……………………………………………………………..92
第四章、宗教與文學書寫…………………………………………………….. 95
前言………………………………………………………………………..95
第一節、避世、依託與超越:宗教信仰對女性生活的意義…………..98
一、清代女性的宗教觀及其實踐……………………………….....98
(一)、空間的限制與踰越:女性可否出遊參佛?………….98
(二)家內宗教女性:何以不出家?……………………….101
二、女性的宗教經驗與文化生活………………………………...104
(一)宗教女性文藝………………………………………….104
(二)女性神異化的解讀:神威、夢讖與顯聖…………….109
1、神威………………………………………………...109
2、夢示與神遇………………………………………...111
第二節、一種療傷的方式:女性的佛道信仰…………………………115
一、依違於入世出世之間:信仰與救贖………………………...116
二、戰亂衍生的幻滅:空………………………………………...121
三、謫仙:女性的游仙化自傳……………………………………127
四、前世今生之業:懺悔與赦免....................................................134
第三節、小結............................................................................................ 137
第五章、書寫與聲譽:閨秀的文學社交場域………………………………..139
前言……………………………………………………………………….139
第一節、閨秀的詩文遊娛與聯繫網絡………………………………….140
一、戰爭社交模式:即聚即離的女性社交網……………………140
(一)女性間聯繫的離散:閨眷、朋友與結社……………..140
(二)匆匆過客:以避居地組成的交際……………………..143
二、新的關注議題:詩文遊娛與時事的結合……………………147
第二節、閨秀的書寫文化:關於女性詩集的出版…………………….149
一、不同的眼光:兩性序題的特色………………………………149
二、閨秀的文學場域:書信中的寫作與精神活動………………153
第三節、文學聲譽:女性的書寫、社交與詩評……………………….156
一、名人背書:出版作品的促銷…………………………………156
二、閨秀評詩:蘭閨魁首的產生…………………………………160
三、女性自序:書寫在私人與公共的兩面意義…………………165
(一)鄭蘭孫書寫中的自我再現…………………………......166
(二)陳蘊蓮書寫中張揚的主體性…………………………..168
四、閨秀亂離詩風與寫作觀念……………………………………171
第四節、小結…………………………………………………………….176
第六章、結論:研究意義與未來展望………………………………………..179
第一節、晚清女性文化與創作意識的改變…………………………….179
一、晚明的家國與晚清的國家……………………………………179
二、女性自傳:由虛構魅影到真實主體的誕生…………………181
三、才女文業:書寫是病亦是藥…………………………………183
四、女性的社交與書寫:主體認知的提高………………………184
第二節、本文的侷限與未來發展……………………………………….185
一、古籍:

女性詩文集類

﹝南朝﹞寶唱、﹝民國﹞釋震華:《比丘尼傳全集》,台南:和裕出版社,1996年。
﹝明﹞楊爾曾:《新鐫仙媛紀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清﹞鄭蘭孫:《蓮因室詩詞集》,清光緒元年乙亥刻本。
﹝清﹞孫佩蘭:《吟翠樓詩稿》,清光緒十四年戊子刻本。
﹝清﹞張友書:《倚雲閣詩存》,清光緒十二年丙戌刻本。
﹝清﹞袁綬:《瑤華閣詩鈔》,清同治六年丁卯刻本。
﹝清﹞錢守璞:《繡佛樓詩稿》,清同治八年虞山錢氏刻本。
﹝清﹞陳蘊蓮:《信芳閣詩草》,清鹹豐九年己未刻本。
﹝清﹞顧太清:《天遊閣集》,宣統二年順德鄧氏刊本。
﹝清﹞嚴永華:《紉蘭室詩鈔》,清光緒十七年辛卯刻本。
﹝清﹞吳茝:《佩秋閣遺稿》,清光緒十四年吳縣汪氏刻本。
﹝清﹞黎春熙:《靜香閣詩存》,清光緒二十四年順德龍氏刻本。
﹝清﹞阮恩濼:《慈暉館詩詞草》,清光緒元年據鹹豐四年武林沈氏刊本補刊本。
﹝清﹞季蘭韻:《楚畹閣集》,清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刻本。
﹝清﹞左錫嘉:《冷吟仙館詩稿》,清光緒辛卯定襄官署刻本。
﹝清﹞沈善寶:《名媛詩話》,清光緒鴻雪樓刻本,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集部,1706冊。
〔清〕徐乃昌編:《小檀欒室彙刻百家閨秀詞》十集一百種一百卷,清光緒二十二年南陵徐氏刻本。
〔清〕王端淑編:《名媛詩緯初編》,清康熙間清音堂刊本。
﹝清﹞陳坤輯:《林下雅音集》,清同治光緒間廣州錢塘陳氏刊本。
﹝清﹞王蘊章輯:《然脂餘韻》,民國十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清﹞施淑儀輯:《清代閨閣詩人徵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
﹝清﹞彭際清:《善女人傳》,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清﹞陳文述:《西泠仙詠》,收入《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清﹞量海:《影響集》,收入《續藏經》,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
華瑋編輯點校:《明清婦女戲曲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3年。

其他總集、詩文集類

﹝南朝﹞範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宋﹞陸遊撰,陸費逵總勘,台灣中華書局重校訂:《劍南詩稿》,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宋﹞不著撰人:《宣和畫譜》,收入于安瀾編:《畫史叢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
﹝宋﹞陸游:《老學庵詩話》,收入宏道公司編輯部編:《詩話叢刊》,臺北:宏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1年。
﹝明﹞陶宗儀編,陶珽重編并續:《說郛》120卷續集46卷160冊,清順治丁亥兩浙督學李際期刊本。
﹝明﹞張萱:《西園聞見錄》,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清﹞徐世昌編:《清詩匯》,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清﹞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王夫之著,戴鴻森點校:《薑齋詩話箋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清﹞陳宏謀:《五種遺規》,臺北:德志出版社,1961年。
﹝清﹞施鴻保:《閩雜記》,《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
﹝清﹞陳夢雷編纂,蔣廷錫校訂:《古今圖書集成》,臺北:中華書局,1985年。
﹝清﹞錢泳編:《履園叢話》,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清﹞陳確:《陳確集》,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台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黃靈庚疏證:《楚辭註譯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仇兆鰲:《杜詩詳注》,臺北:裏仁書局,1980年。
羅爾綱、王慶成主編:《太平天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二、現代專著:

女性史、性別研究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臺北:裏仁書局,2000年。
洪淑菱、鄭毓瑜、蔡瑜等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臺北:裏仁書局,1997年。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段繼紅:《清代閨閣文學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年。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於東曄:《女性視域--西方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女性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蔡鴻生:《尼姑譚》,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玉珍:《唐代的比丘尼》,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釋永明:《佛教的女性觀》,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
楊孝容:《男女同尊—佛教女性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吳光正:《女性與宗教信仰》,瀋陽:遼寧畫報出版社,2000年。
簡瑞瑤:《明代婦女佛教信仰與社會規範》,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年。
李素平:《女神.女丹.女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臺北:裏仁書局,2000年。
李栩鈺:《午夢堂集女性作品研究》,臺北:裏仁書局,2000年。
鄧紅梅:《女性詞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韓﹞鄭在書主編,崔麗紅譯:《東亞女性的起源:從女性主義角度解析列女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美﹞高彥頤(Dorothy Ko)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曼素恩(Susan Mann):《The Talented Woman of the Zhang Famil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美﹞托莉.莫(Toril Moi)著,國立編譯館主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5年。
﹝美﹞白馥蘭(Francesca Bray)著,鄧京力譯:《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卡拉.亨德森(Karla A.Henderson)等著,劉耳、季斌、馬嵐譯:《女性休閒—女性主義的視角》,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費俠莉(Charlotte Furh)著,甄橙主譯:《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960-1665)》,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曼素恩(Susan Man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5年。
﹝法﹞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法〕露西.伊瑞葛來(Luce Irigaray)著,李金梅譯:《此性非一》,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其他文學、文化、理論研究

郭丹:《史傳文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何瑜、夏明方譯注:《兩次鴉片戰爭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張健:《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郝潤華:《錢注杜詩與詩史互證方法》,合肥:黃山書社,2000年。
王國良:《冥祥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羅爾剛、王慶成主編:《太平天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童書業:《精神病與心理衛生》,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漢民族鬼神信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
易玄:《讖緯神學與古代社會預言》,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于君方、鍾玲:《宗教/文學》,臺北:稻鄉出版社,2000年。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林淑媛:《慈航普渡:觀音感應故事敘事模式析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祁志祥:《佛學與中國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
﹝英﹞麥克.克朗(Mike Crang)著,楊淑華、宋慧敏譯:《文化地理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美﹞布勞(Peter Blau)著,孫非等譯:《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臺北:桂冠出版社,1991年。
﹝法﹞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n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2003年。
﹝法﹞默里斯(Marc Froment Meurice)著,馮尚譯:《海德格爾詩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
﹝法﹞讓.波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著,車槿山譯:《象徵交換與死亡》,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年。
﹝奧﹞G.賈霍達(Gustav Jahoda)著,曹陽譯:《迷信》,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日﹞小田晉著,蕭志強譯:《生與死的深層心理》,臺北:方智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日﹞河合隼雄(Hayao Kawai)著,鄭福明、王求是譯:《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4年。
﹝德﹞舍勒(Max Scheler)著,孫周興譯:《死、永生、上帝》,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6年。
﹝德﹞哈貝馬斯(Juergrn Habermas)著,曹衛東等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c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

三、期刊論文:

婦女史、性別研究

﹝美﹞曼素恩(Susan Mann):〈Womanly Sentiments and Political Crises: Chang Ch'ieh-ying's Poetic View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收於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Ι)︰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 1600-1950 )》,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
方秀潔:〈明清女性創作絕命詩的文化意義〉,收入於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蔡九迪(Judith T.Zeitlin)〈題壁詩與明清之際對婦女詩的收集〉,收入於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羅開雲:〈晚明情書:閱讀、寫作與性別〉,收入於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宏生:〈才名焦慮與性別意識—從沈善寶看明清女詩人的文學活動〉,收入於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郭沫若:〈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收入張宏生、張雁編:《古代女詩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清代婦女彈詞小說中的自我呈現〉,收入李貞德、梁其姿主編:《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收入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 三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
周婉窈:〈清代桐城學者與婦女的極端道德行為〉,收入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 四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95年。
洪美華:〈清代中期民間秘密宗教中的婦女〉,收入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 四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95年。
黃衛總:〈國難與士人的性別焦慮—從明亡之後有關貞節烈女的話語說起〉,收入王璦玲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胡曉真:〈海上富貴與亂世焦慮—從彈詞小說《四雲亭》論晚清上海婦女的時代意識〉,收入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胡曉真:〈杏壇與文壇—清末民初女性在傳統與現代抉擇情境下的教育與文學志業〉,《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期,2007年12月。
羅久蓉:〈近代中國女性自傳—書寫中的愛情、婚姻與政治〉,《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期,2007年12月。
沙培德:〈末代才女文化之風華再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期,2007年12月。
遊鑑明:〈是補充歷史亦或改寫歷史?近廿五年來台灣地區的近代中國與台灣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
葉漢明:〈婦女、性別及其他:近廿年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及其發展前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
賀蕭著、餘芳珍等譯:〈研究領域內乾坤:女性、中國、歷史與「之後又如何」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
胡曉真:〈藝文生命與身體政治—清代婦女文學史研究趨勢與展望〉,《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
王雅各:〈婦女研究對社會學的影響〉,《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1996年8月。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
衣若蘭:〈無聲亦有聲—評介呂芳上等編:《無聲之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社會、文化)( 1600-1950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1期,1993年12月。
蔡瑜:〈離亂經歷與身分認同—蔡琰的悲憤交響曲〉,《婦女與兩性學刊》第8期,1997年4月。
張蕾:〈蔡琰《悲憤詩》的獨特敘事視角與女性心理觀照〉,《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1期,1999年3月。
葉慶炳:〈蔡琰悲憤詩兩首析論〉,《中外文學》第1卷第2期,1972年7月。
宋清秀:〈試論明清時期貞節制度的積極意義〉,《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期,2004年。
喬玉鈺:〈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消—明清才女的皈依佛道之風〉,《古典文學知識》(2006年,第2期)
李貞德:〈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1994年6月。
李玉珍:〈佛教的女性,女性的佛教:近二十年來中英文的佛教婦女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2002年12月。
古正美:〈從佛教思想史上轉身論的發展看觀世音菩薩在中國造像史上轉男成女相的由來〉,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15期,1987年。
楊玉成:〈篡就散絲盈絡緯:王端淑《名媛詩緯》的文學視域〉,成功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系紀念蘇雪林教授暨創立五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2006年11月12日。
魏愛蓮(Ellen Widmer)作,劉裘蒂譯:〈十七世紀中國才女的書信世界〉,《中外文學》第22卷6期,1993年11月。

其他

王鴻泰:〈社會的想像與想像的社會—明清的資訊傳播與公眾社會〉,收入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立:〈惜生戀世的生命悲歌—略論中國古代的自輓與臨終詩〉,《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第11卷第1期,1998年。
王曉丹:〈談詩畫融合的歷程及原因〉,《克山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2期)。
莊吉發:〈清代民間宗教的寶卷及無生老母信仰〉,《大陸雜誌》第74卷第4期,1987年。
宋光宇:〈試論「無生老母」宗教信仰的一些特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2卷第3期,1981年。
宋光宇:〈「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紀要〉,《漢學研究通訊》第12卷第2期,1993年。
劉苑如:〈王琰與生活佛教〉—從冥祥記談中古宗教信仰與佛教記、傳等相關問題,收入李豐楙,廖肇亨主編:《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7年。
毛文芳:〈晚明的旅遊小品〉,收入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旅遊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博碩士論文

王志弘:《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臺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博士論文,1997年。
曾淑珍:〈晚清小說中婦女地位的研究—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王平宇:《宋代婦女的佛教信仰—兼論士大夫觀點的詮釋與批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洪美華:《清代民間祕密宗教中的婦女》,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劉世龍:《明代女性之觀音畫研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清代婦女彈詞小說中的自我呈現〉,收入李貞德、梁其姿主編:《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2. 鄭培凱:〈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收入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 三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
3. 周婉窈:〈清代桐城學者與婦女的極端道德行為〉,收入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 四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95年。
4. 洪美華:〈清代中期民間秘密宗教中的婦女〉,收入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 四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95年。
5. 胡曉真:〈杏壇與文壇—清末民初女性在傳統與現代抉擇情境下的教育與文學志業〉,《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期,2007年12月。
6. 羅久蓉:〈近代中國女性自傳—書寫中的愛情、婚姻與政治〉,《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期,2007年12月。
7. 葉漢明:〈婦女、性別及其他:近廿年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及其發展前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
8. 胡曉真:〈藝文生命與身體政治—清代婦女文學史研究趨勢與展望〉,《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
9. 王雅各:〈婦女研究對社會學的影響〉,《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1996年8月。
10.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
11. 衣若蘭:〈無聲亦有聲—評介呂芳上等編:《無聲之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社會、文化)( 1600-1950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1期,1993年12月。
12. 蔡瑜:〈離亂經歷與身分認同—蔡琰的悲憤交響曲〉,《婦女與兩性學刊》第8期,1997年4月。
13. 葉慶炳:〈蔡琰悲憤詩兩首析論〉,《中外文學》第1卷第2期,1972年7月。
14. 李貞德:〈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1994年6月。
15. 李玉珍:〈佛教的女性,女性的佛教:近二十年來中英文的佛教婦女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0期,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