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丁志仁(2002)。國民小學三、四年級及國小六年級、國中一年級之新舊課程銜接研究期末報告,未出版。台北:教育部。
尤玉文(2002)。台灣國小教科書中國家認同概念之演變─以1949年後之社會與音樂教科書為例,。
方銘健(1997)。藝術、音樂情感與意義。台北:全音樂譜。
方德隆(2004)。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王文科(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全國法規資料庫。藝術教育法第15、16條條文。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037。檢索日期:2010年12月11日。
行政院(1996)。教育改革審議會總諮詢報告書。
行政院(1998)。教育改革行動方案。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秋琴(1994)。高中音樂欣賞教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舜文(2000)。流動的意向─從音樂欣賞課程談與「海洋」主題相關之教學規劃。美育,116,26-39。26-27頁。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李姿慧(1999)。現行國民中學音樂欣賞教學審定本之研究。
李穗嘉(1990)。日據時期臺灣音樂教育及教科書剖析。
周曉筠(2010)。臺海兩岸小學音樂課程標準與音樂教科書之比較研究。
林小玉(1997)。二十世紀音樂與音樂欣賞教學。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林公欽主編),世紀末的回顧──二十世紀音樂與音樂學研討會論文集(111-125頁)。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林宏錦(2008)。台灣原住民歌謠應用於「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之現況研究。
林秀真(2002)。國立技術校院通識課程「音樂欣賞」教科書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舜惠(2008)。國小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之音樂欣賞內容分析研究。
林錦慧(2010)。國民小學鄉土音樂課程發展之研究-民國64-98年教科書內容分析。
邱垂堂(1998)。音樂與欣賞。台北:樂韻。
姚世澤(1993)。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台北:師大書苑。
紀淑和(1996)。音樂欣賞教學的基本理論與實施。國民輔導,15,2-33。
范儉民(1968)。音樂科教材教法。台北:國民中學教師職前訓練班。
范儉民(1990)。音樂教學法。台北:五南。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0)。藝術欣賞課程教師手冊。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崔光宙(1993)。音樂學新論:以人為中心的音樂學。台北:五南。
崔光宙(2000)。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談音樂欣賞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台灣教育,600,2-9。4-5頁。康謳(1963)。音樂教學研究。台中:臺灣省立台中師範專科學校。
康謳(1984)。音樂教材教法與實習。台北:天同。
張子超(2004)。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如何一貫?。高新建主編:課程綱要實施檢討與展望(上)。台北:師大書苑。
張前(1983)。音樂欣賞心理分析。北京:人民音樂。
張統星(1990)。音樂科教學研究。台北:全音樂譜。張毅(1995)。藝術的魅力,欣賞心理。台北:新雨出版社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新舊課程銜接手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許尤美(2002)。百老匯音樂劇對國中生音樂欣賞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雅婷(2008)。國民中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海洋教育內容之研究。
郭美女(1999)。聲音與音樂教育。台北:五南。
陳伯璋(200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省思。台北:師大書苑。
曾正仲(1997)。音樂認知與欣賞。台北:幼獅。
曾焜宗(2006)。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復文。
黃光雄、蔡清田(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台北:五南。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2004)。九年一貫課程銜接問題之分析。高新建主編:課程綱要實施檢討與展望(上)。台北:師大書苑。黃煌道(2007)。生活課程與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審定本教科書中音樂課程銜接之研究。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孝爃(1995)。內容分析。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
楊龍立、潘麗珠(2005)。課程組織理論與實務。台北:高等教育。
廖春文(2001)。九年一貫統整課程:理念與設計實例。台北:五南。
廖家驊(1993)。音樂審美教育。北京:人民音樂。
劉英淑(1991)。讓孩子的心中樂音飄揚──如何做好音樂欣賞教學。音樂教育季刊,21,4-17。9-10頁。
劉燕當(譯)(1993)。Coplan, A. (1993)。怎樣欣賞音樂(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台北:音樂與音響雜誌社。
歐用生(1986)。課程發展的基本理論。高雄:復文。
歐用生(2000)。內容分析法。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鄭方靖(1997)。與小豆芽共舞──從一則實例探討音樂欣賞教學策略。國教之友,49(3),18-23。鄭世仁(1992)。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教育資訊館館訊,18,1-7。.賴美鈴(1998)。光復後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載於中小學音樂師資培育與音樂資訊應用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65-101頁)。屏東市:屏東師範學院。
錢仁康、張有剛、尹紅、陳暘、李南(2002)。音樂欣賞。台北:五南。
薛梨真(2000)。日本中小學統整學習之規劃與實施。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未出版。台北:教育部。
簡上仁(2001)。福爾摩沙之美:台灣的傳統音樂。台北:行政院。
羅小平、黃虹(1989)。音樂心理學。廣東:三環。
二、西文部份
Beer, A. S., & Hoffman, M. E. (1982). Teaching music. New Jersey: Silver Burdett.
Deighton, Lee C., (1971). Textbooks, The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Vol. 9, 210-214. The Macmillan Co. & The Free Press. U. S. A.
Drucker, P. (1993). The post-capitalism.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Drucker, P. (1995). Managing in a time of great change. New York: Truman Talley Books.
Gates, W. H. (1999). Business @ the speed of thought: Using a digital nervous system. New York: Warner.
Henson, K. T. (2001). Curriculum planning: integrating multiculturalism, constructivism, and education reform. (2nd ed.). Dubuque, Iowa: McGraw-Hill.
Oliva, P.F.(2001) .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5th ed.). New York: Longman.
Oliver, A. I. (1977). Curriculum improvement: a guide to problems, principles, and process(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 (1993). Curriculum-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 (1998). Curriculum: Foundation, principles, and issues(3rd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Reimer, B. (2003).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Advancing the vision (3rd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Taba H. (196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tch.
Tyler, R. W. (1994).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