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3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23: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紀詩萍
研究生(外文):Shih-ping Chi
論文名稱: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現況及其促進策略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New-Immigrant Child Study Adjustment and the Coping Strategy
指導教授:林瑞榮林瑞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ui-Jung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0
中文關鍵詞: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促進策略
外文關鍵詞:new-immigrant chilidrenstudy adjustmentcoping strate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5
  • 點閱點閱:17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本研究旨透過教學現場的實地觀察、個案訪談與相關文件資料的蒐集,瞭解三位(宏宏、政政、佳佳)二年級新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情形,及目前學校促進新移民子女的相關策略。透過95學年上學期超過35次、192小時後的實際觀察發現,三位新移民子女在學習態度、學習策略、學習成就等學習適應情形多為正向、積極,但仍有其待克服的限制。
(一)宏宏學習適應情形:宏宏的學習態度適切,能聽從教師指導,有效完成指定作業與學習,但在課外活動的參與或自我評價方面,略嫌自信心不足。在學習策略方面以口頭複誦、手指揮寫練習為主,月考前亦會完成評量與考卷的練習,且在重要考試時都會有仔細、專注的檢查行為,十分謹慎;然而宏宏的諮詢人員與學習管道受限,需要注意。宏宏的學習成就頗佳,但在課外活動的參與資源與次數偏少。
(二)政政學習適應情形:政政喜好各科學習內容,但上課專注情形較不持久。新生入學時因家長的指導能力有限,學習情形不佳,但在引進安親班外部資源後已大有改善。在學習略策方面,因受專注力不夠的影響常花更多時間在詢問同學作答方式或找尋上課內容,但會利用空檔時間閱讀多樣化的課外讀物,造就多元發展的機會。唯在考試技巧方面缺乏良好的「檢查」行為,最需加以改進。
(三)佳佳學習適應情形:佳佳的學習態度十分積極,但曾經因母親出入不當場所或父母的感情不睦的影響,曾產生欺騙、說謊等偏差行為,且有些驕蠻、任性的態度,經佳佳父親與級任教師的努力後已漸漸改善。佳佳的學習策略頗佳,亦會主動詢求教師的協助與指導。學習成就亦有中等以上的表現。
研究發現學校目前已提供成長團體、課後學業輔導活動等課程,尤以級任教師的肯定與指導影響新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最大。最後從教育環境、學校人員、課程內容、教學策略、家長參與等五個面向提出相關的促進策略。
There are two purposes in this study. The fist one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nigrant children’s study adjustment , and the other is to exploration the coping stracy. This research adopted th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as study methods.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listed as follows:
The case of Hung: Hung do obey the teacher’s guidance, and finish appointing homework and studying effectively. But in participation or appraising oneself of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t is insufficient to slightly dislike self-confidence. The great study achievement is quite good, but there are partial and few participation resources in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number of times.
The case of Cheng: Cheng enjoys learning every subject, but the learning engagement lasts shortly. When he was a new student in school, because of parents'' limited guidance ability, his learning adaptation is not so good. After introducing outside resources, his learning adaptation is better than before. He likes to look some leisure readings, only lacking the good check skill in examination.
The case of Chia: Chia has some good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also seeks advices from the teacher.She was used to lie, but already improving gradually because of the teacher and father’s effort.
In the dissertation,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tuture application of this study were also explored.
中文摘要…………………………………………………………………І
英文摘要………………………………………………………………...Ⅱ
謝 誌………………………………………………………..……….Ⅲ
目 錄…………………………………………………………….......Ⅳ
表 目 錄………………………………………………………………...Ⅴ
圖 目 錄………………………………………………………………...Ⅵ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價值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新移民子女現況及研究 11
第二節 學習適應之探討 26
第三節 多元文化教育的促進策略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 49
第一節 研究題材與對象的選取 49
第二節 研究場域 50
第三節 研究歷程 5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2
第五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68
第四章 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之探究 71
第一節 宏宏學習適應情形 71
第二節 政政學習適應情形 96
第三節 佳佳學習適應情形 119
第四節 促進新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策略 1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155
參考文獻 156
附錄一 學童訪談大綱……………………………………166
附錄二 學童訪談同意書…………………………………168
附錄三 教師訪談大綱……………………………………169
附錄四 教師訪談同意書…………………………………170
附錄五 研究觀察日期及時間一覽表……………………171
附錄六 宏宏學籍資料表…………………………………173
附錄七 政政學籍資料表…………………………………174
附錄八 佳佳學籍資料表…………………………………175
附錄九 宏宏生活週記一則………………………………176
附件十 政政生活週記一則………………………………178
附件十一 佳佳心情寫真一則……………………………179
一、中文部份
九十二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2003年12月3日)。2004年2月12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0930617-1.html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1993)。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臺灣書店。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2005)。
內政部(2007)。臺灣少子化現象之探討。2007年6月12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9/0950512.pdf
內政部戶政司(2007年5月17日)。各縣市外籍配偶人數按國籍分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2007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1-9-95.xls
內政部推動移民政策具體措施(無日期)。2007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immigration/FileSystem/epaper/%E5%85%A7%E6%94%BF%E9%83%A8%E6%8E%A8%E5%8B%95%E7%A7%BB%E6%B0%91%E6%94%BF%E7%AD%96%E5%85%B7%E9%AB%94%E6%8E%AA%E6%96%BD.pdf
內政部統計處(2007年1月12日)。九十六年第二週內政統計通報(95年國人結婚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2007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main_1.asp?id=2584
內政部統計處(2007年1月25日)。九十六年第四週內政統計通報(95年底在臺外籍人士統計)。2007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moi.gov.tw/moi2004/upload/m_39108_4527430556.doc
內政部統計處(2007年5月24日)。九十六年第二十週內政統計通報(95年新生嬰兒生母狀況分析(按發生日期統計))。2007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main_1.asp?id=2798
方世昌(2003)。國小學童資訊學習適應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澎湖地區為例。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NT1212007。
方德隆(1998)。國民中小學多元文化教育之課程設計模式。高雄師大學報,9,187-205。
王玉崙(2003)。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際。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TKU00232009。
王宏仁(民90)。社會階層對話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究,41,99-127。
王宏仁、張書銘(2001)。商品化的跨國婚姻市場:以臺越婚姻仲介為例。發表於「2001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南投:國際暨南大學。
王姿文(2003)。國小資源班回歸學生在普通班的學習適應研究---以臺中縣一所國小為例。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CTC576035。
王振宇(2000)。國中學生學習適應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學教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雅萍(2004)。學童依附關係與社交地位相關性之研究:外籍配偶與本地配偶子女之比較。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臺北市:五南。
朱瑛、蔡其蓁(譯)(2004)。P. Ramsey著。多元文化世界的教與學(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diverse worl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臺北市:心理。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4,6月)。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79-206),嘉義縣。
行政院主計處(2007年4月16日)。國情統計通報(第69號):95年出生嬰兒中生母為大陸港澳或外國籍者占11.7%。2007年5月22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74161557771.pdf
何青蓉(2003a)。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雙月刊,75,2-10。
何青蓉(2003b)。跨國文婚姻移民教育的核心課題:一個行動研究的省思。教育研究集刊,49(4),33-60。
余宗勳(2005)。國小六年級學童成就動機、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系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吳芝儀、劉秀燕(2004)。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17-143),嘉義縣。
吳金蓮(2005)。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HLT1464009。
吳清山、劉春榮、陳明終(1995)。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47-180。
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4,199-253。
李坤崇(1990)。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有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範範學報,23,109-137。
李坤崇(1992)。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後續研究。臺南師範學報,25,83-122。
李宛真(2004)。高雄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源、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怡璇(2005)。社會支持課程對學習適應、人際關係與自我效能之實驗研究-以外籍配偶子女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苹綺(譯)(1998)。James A Bnaks著。多元文化教育概述(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沈倖如(2003)。天堂之梯?-臺越跨國商品化婚姻中的權力與抵抗。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HU0208001。
車達(2004)。臺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周秀潔(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忠信(2004)。國小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學生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彥妤、郭利百加等譯(1997)。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生活適應。臺北市:桂冠。
林進材(1992)。城交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瑞榮(1996)。國小課程的理論與實務。臺南市:供學。
林璣萍(2003)。臺灣新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林麗琳(199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邱琡雯(2003)。在臺東南亞新娘的工作、讀書與認同。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003年1月15日。2006年5月27日,取向http://mail.nhu.edu.tw/~wodi35y/e-j/28/
邱琡雯(2003)。性別與移動:日本與臺灣的亞洲新娘。臺北市:時英。
邱琡雯(2005)。性別與移動:日本與臺灣的東南亞新娘。臺北市:巨流。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PTC096004。
夏曉娟(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雙月刊,75,2-10。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孫良誠(1995)。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曼真、卓意屏(2006)。潘文忠專訪:迎接可愛好鄰居-談新住民子女教育及輔導。教育研究月刊,141,50-57。
翁福元(2006)。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的迷思與省思。研習資訊雙月刊,23(5),1-6。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臺北市:作者。
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2003)吳清山、林天祐合著。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婦女新知基金會新聞稿(2003,3月13日)。「不要叫我外籍新娘!」記者會。2006年4月16日,取自http://www.ws0.taiwane.com/awakening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自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鈺平(2004)。臺越跨國婚姻之仲介業角色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CKU5635016。
教育部(2004)。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2005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publish/foreign_parent_student_in_basic/report.pdf
教育部統計處(2005年7月22日)。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94~109 學年度)。2006年6月6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publish/basic-edu-stnum/2005.pdf
教育部統計處(2006年3月3日)。94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2006年5月31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al/fomas.xls
教育部統計處。重要教育統計資訊大綱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overview/brief-htm/index.htm?UNITID=142&CATEGORYID=263&FILEID=140368&open
郭丁熒(1988)。教師權力類型、學生參與心態與學生學校適應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陳美如(2001)。多元文化課程在九年一應課程改革革中的省思與作為。教育學刊,17,233-253。
陳美如(2002)。差異多元的開展-多元文化課程的認識論基礎。教育資料與研究,45,66-73。
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祁、黃秉勝、黃雅芳(2004)。臺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66-92),嘉義縣。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國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嘉誠(2001)。臺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KMC00534029。
陳儀深、林美容、葉海煙、林有土(2004)。移民社會的特性。載於臺灣的社會-從移民社會、多元文化到土地認同(頁8-37)。臺北市: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陳慧如(1999)。珍惜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資訊,30,45-47。
單文經(譯)、高博銓(譯)、張建成(總校閱)(2001)。同中有異: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42,85-104。
黃政傑(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途徑。載於多元文化教育(頁343-373)。臺北市,臺灣書店。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譯)(1994)。Jang Jye Hwang著。多元文化課程(Multicultural Education)。臺北:師大書苑。
黃純敏(1999)。原住民教育:一個多元文化的課程設計。載於亞立臺南師範學院主辦之「原住民課程發展與教學策略」研討會論文集(頁313-327),臺南市。
黃湘淳(2001)。國中生英語學習適應之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南地區為例。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cku0331003。
楊艾俐(2005)。少子海嘯-娃娃不見了。天下雜誌2005年11月1日,118-141。
楊淑朱、邢清清、翁慧雯、吳盈慧、張玉巍等人(2004)。雲林縣外籍女性配偶子女在校狀況之調查研究。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49-178),嘉義縣。
詹棟樑(1993)。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際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協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21-46)。臺北市:臺灣書店。
監察院(2004)。外籍新娘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相關問題案之調查報告。臺北:作者。
臺南市95學年度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外籍(含大陸)配偶子女」人數統計表。(無日期)。2007年4月20日,取自http://163.26.41.2/center/data/南市95學年度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外籍(含大陸配偶)人數統計表.xls
臺南市政府(2006)。95學年度臺南市教育概況。台南市:作者。
劉千嘉(2003)。大陸新娘的臺灣經驗:一個社會學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SYS5043011。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硬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CCU00102082。
劉美慧(1999)。國民小學多元文化社會科課程設計與評鑑(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8-2413-H-026-008)。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劉美慧(2001)。書評:文化回應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4(4),143-151。
劉祐彰(2002)。鄉鎮原住民學童文化參照架構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PTTC576003。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敏玲(1996)。釋性研究的一個可能方式:我如何建構婷婷和穎的故事。載於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頁47-70)。臺北市:漢文。
蔡雅玉(2001)。臺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蔡榮貴、黃月純(2004)。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26,32-37。
蔡榮貴、楊淑朱、賴翠媛、黃月純、余坤煌、周立勳(2004)。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學習表現與學校輔導措施現況調查。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209-240),嘉義縣。
鄭予靜(2003)。新臺灣媳婦-外籍新娘跟國婚姻的省思。扶幼e季刊,127。2004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ccf.org.tw/index/9210-127/03tbch/01.htm
鄭青青、宋明君(2004)。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教育之研究分析-生態系統論觀點。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92-106),嘉義縣。
鄭雅雯(2000)。南洋過臺灣-外籍新娘在臺婚姻與生活探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鄧秀珍、林昆輝、蔡馥如、鄧秀桃(2004)。國小學童中外籍新娘子女與本籍婦女之子女生活難題及學習問題之比較分析。載於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06-148),嘉義縣。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TNU0136004。
蕭彩琴(2005)。臺中縣外籍配偶之國小低年級子女同儕社會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朝陽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CYUT5709014。
錢宗忻(2005)。澎湖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態度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南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薛承泰、林慧芬(2003)。臺灣家庭變遷-外籍新娘現象。國家政策論壇,92(3),236-238。
謝佩均(2001)。原住民國小高低學業成就生學習適應之比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影響因素。臺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現況調查研究。教育期刊,23,231-257。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28,1-80。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CYU0658012。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臺北:五南。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二、英文部份
Banks James A. & McGee Banks Cheery. A. (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s. MA: Allyn and Bacon.
Banks James A. (1989). Multiethnic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anks James A.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ames A. Banks & C. A. M. Banks(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pp.1-27) (2n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anks James A.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anks James A. (1996).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curriculum reform, and action. In James A. Banks (E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and actio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pp. 335-348).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anks James A. (2004). Remembering brown: Silence, loss, rage, and hope.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6(4), 6-8. Retrieved February 9, 2006, from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database.
Banks, James A., Cookson Peter, Gay Geneva; Hawley Willis D., Irvine Jacqueline Jordan Nieto, Sonia Schofield, Janet Ward; Stephan Walter G.., Phi Delta Kappan(2004). Diversity within unity: essential principles for teaching and learinig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Nov2001, Vol. 83 Iss。5473328
Blunt David R. (2006). Online Submission,2006(ED490178) ERIC.
Christine I. Bennet (1995).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3rd.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David R. Blunt (2006). The effects of Multiculturalism within the parameters of instructional course design. Walden Universit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90178)
Grant C. A. & Sleete C. Er. (1989). Race, class, gender, exceptionality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Banks J. A. & Banks C. A. M.(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 and perspective. (pp.49-66).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aplan P. S. (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California: Wadsworth.
Lazarus R. S. (1969). Patterns of adjustment and human effective. New York: McGreen-hill.
Lynch J. (1983). The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London: Batsford Academic and Education.
Merry M. Merryfield (2004). Elementary students in substantive culture learning. Social education 68 (4), 270-273.
Nieto S. (1996). Affirming diversity: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p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2 ed). New York: Longman.
Podusla B.(1980). Understanding psychology and dimensions of adjust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Williams Carter Debra (1999). Do we need a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652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