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學術專書
(一)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當代社會研究法〉,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二)周文欽、高熏芳、王俊明等著,〈研究方法概論〉,臺北:空中大學,1990。
(三)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2007。
(四)孟維德,〈警察與犯罪控制─思維與實證分析〉,桃園:中央警察大學1997。
(五)梅可望,〈警察學原理〉,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2。
(六)許春金,〈警察行政概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
(七)邱華君,〈各國警察制度概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1988。(八)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
(九)朱金池、李湧清、孟維、章光明、葉毓蘭、鄭善印合著,〈各國社區警政比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
(十)章光明,〈警察業務之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
二、期刊
(一)陳明志,《論社區警政危機與解決策略》,〈社區發展季刊〉,第92期。(二)陳明傳,《警察行政專題二》,中央警察大學。
(三)蔣基萍,《女性在警察工作中的醒思》,〈警學叢刊〉,第24卷期,中央警察大學。(四)行政院主計處編印,〈2010年性別圖像〉,行政院主計處,2010。
(五)蔡淑鈴,《職業隔離現象與教育成就─性別之比較分析》,〈中國社會學刊〉,第11期。(六)謝小芹,《女學進行式─性別主流化》,〈歷史月刊〉,第188期。
(七)王精文、賴明德,《輪班人員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適應關聯性研究》,〈科技學刊〉,第9卷第4期。(八)朱金池,《警察人事管理理念與規劃之探討》,〈警學叢刊〉,第37卷2期,中央警察大學。(九)李陽泉,《警察人員考用合一新紀元─基層行政警察人員特考》,〈警光雜誌〉,第603期。
(十)李錦明,《日本派出所之制度與勤務》,〈警學叢刊〉,第24卷4期,中央警察大學。(十一)許元耀,《『推動性別主流化』落實『兩性工作平權』女警角色職能及權益保障》,〈警光雜誌〉,第609期。
(十二)許森彥、蘇世斌,《夜班與輪班工作者的健康問題》,〈中華醫藥醫學雜誌〉,第10卷第2期。(十三)張 文,《女警的心聲-女性工作中之性別障礙》,〈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6期。
(十四)朱金池,《論社區警政取向的績效管理》,中央警察大學 90年度行政警察學系學術研討會,「社區警政與警察職權法制」論文集,2001。
(十五)劉勤章,《論社區警政之實踐》,〈犯罪防治學報〉,第3期,中央警察大學。三、學位論文
(一)葉毓蘭,〈台北市執行社區警政預防犯罪成效研究〉,臺北市政府警察局1990年年度研究案,1990。
(二)孟維德等人,〈分駐(派出)所男、女警共同服勤成效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2009。(三)鄭揚文,〈台東縣社區警政民眾治安感受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碩士論文,2006。(四)商绣慧,〈台灣地區女警工作與角色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2003。
(五)劉榮哲,〈女警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六)林書立,〈中日戶口查察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碩士論文,2005。(七)盧水泉,〈基層女警執行派出所外勤工作現況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所屬派出所為例〉,銘傳大學碩士論文,2008。(八)洪錫進,〈我國警勤區戶口簿冊變革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碩士論文,2007。(九)李例娟,〈我國分駐(派出)所勤務編排對女警生、心理適應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碩士論文,2008。(十)連志平,〈警察人員排班問題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1999。(十一)楊光宗,〈警察派出所人員排班問題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01。(十二)蔡幸倖,〈換班式女性輪班工作人員之飲食及生理狀況評估〉,臺北醫學院碩士論文,1998。
(十三)謝淑蓉,〈我國女性警官升遷條件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碩士論文,1995。貳、英文部分
一、Skolnick,J.H.,&Bayley,D.H,The New Blue Line: Police Innovation in Six American Cities, NY:the Free Press,1986.
二、Trojanowicz,R.,& Bucqueroux,Toward Development of Meaning and Effec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East Lansing: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National Center for Community Policing,1992.
三、Bayley,David,The Best Defense,Police Executiver Research Forum,1992.
四、Abbott, Pamela and Wallace, Claire,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1990.
五、Auten,J.“Paramilitary Model of Police and Police Professionalism."in Abraham S. Blumberg and Elaine Niederhoffer, The Ambivalent Force:Perspectives on the Police, New York: CBS,1976。
六、Blau, F.D, and Ferber , M.A.The Economics of Women, Men, and Work.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1992.
七、Griffin,G.R.,Dunbar,R.L.M.,and M.E.McGil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Job Satisfaction among Police Personnel.Journal of Police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on,1978.
八、Schaeffer, Judith An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nmen's Self-esteem and Their Affiliation Need. Ann Arbor,Mich.:Univ.Microfilms International,1982.
九、Greenberg, S. Future Issues in Policing:Challenges for Leaders. In Glensor Ronald et al. Policing Communities Understanding Crime and Solving Problems:Roxbury Publish Company Los Angeles,California, 2000, pp315-321.
十、Wilson, J. Q., & Kelling, G. L. Broken Windows:The police and neighborhood safety.Atlantic Monthly,March,29-38,1982.
十一、Dirxk, J. Adaption to permanent night work: the number of consecutive work nights and motivated choice. Frgonomics, 36(1-3),1993, 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