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3 14:30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江秀鈴
研究生(外文):
CHIANG, Hsiu-Ling
論文名稱:
清領時期旅人的台灣印象─以《裨海紀遊》與《李氏台灣紀行》為例(1697~1874)
論文名稱(外文):
The Travelers' Impressions of Taiwan during Qing Dynasty- The case study of Pi- Hai Chi-Yu and Charles Wm. Le Gendre 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1697~1874)
指導教授:
許世融
指導教授(外文):
HSU,shih-Jung
口試委員:
孟祥翰,吳憲政
口試委員(外文):
Meng, Xiang Han , Wu ,Zheng Xian
口試日期:
2012-07-23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
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3
中文關鍵詞:
旅人
、
郁永河
、
李仙得
、
裨海紀遊
、
李氏台灣紀行
外文關鍵詞:
traveler
、
Yu Yonghe
、
Charles William Le Gendre
、
Pi- Hai Chi-Yu
、
Charles Wm. Le Gendre 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
點閱:1045
評分:
下載:170
書目收藏:2
本論文利用《裨海紀遊》與《李氏台灣紀行》這兩本遊記,認識有別於正史所記載的「台灣」,從這兩位旅者的角度,以比較解析的方式探討清領時期台灣自然環境及人文景觀上的變化。
遊記是個人對旅遊地自然與人文的詮釋,一個人的觀感想法,深受其教育文化的成長背景影響,故本文先就郁永河與李仙得的背景、寫作方式及目的加以探究,俾能予以清楚客觀的評斷。
本文首先藉由這兩本遊記對於自然描述,試圖了解清領時期從淡水到台南府之間台灣西部沿海的低地、平原、低海拔山區的生態與原生動、植物,並探究這一百七十幾年來自然環境上的變化。
其次,旅人通常會對於旅遊地的族群文化習俗著迷,而此部分雖常帶有仰慕或歧視等不客觀的陳述,但也是遊記中最精采的部分,亦是正史所無法兼顧或忽視之處。在清領時期,整個台灣西部的社會可以說是由「番人」、閩粵移民、官方三部分所組成,本文透過兩個不同時代、不同國籍旅人的角度分析比較清代社會結構的演變,呈現新的台灣印象。
This paper tries to understand “Taiwan” other than contained in official history using two travel notes, Pi- Hai Chi-Yu and Charles Wm. Le Gendre 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 From the angles of these two travelers, a relatively analytic approach is used to explore the variation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e aspect in Taiwan during Qing Dynasty.
Travel notes are an individual’s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ture and humanity of the places he has traveled; and one’s perception and thought are strongly subject to the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his upbringing. This paper thus begins by exploring the backgrounds, ways of writing and purposes of Yu Yonghe and Le Gendre, hoping to offer clear and objective comments.
First, this paper tries to understand, through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nature by these two travel notes, the ecology and native animals and plants in low lands, planes and low-altitude mountains along Taiwan’s west coast, from Tamsui to Taiwan-foo during Qing Dynasty, and explore the chang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 past seventeen decades.
Second, travelers generally were intrigued by tribal cultures and custom where they went by, and non-objective accounts, such as admir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were often involved; yet, these were the most fantastic part of the notes and what the official history could not cover or simply ignored. From the angles of two travelers of different ages and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society in Western Taiwan in Qing Dynasty which was almost entirely composed of “savages”, immigrants from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and the Qing regime, to reveal a new image of Taiwan.
目次
摘要 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5
第三節 研究回顧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6
第二章 傳主生平與來台原因 19
第一節 郁永河 19
第二節 李仙得 21
第三節 郁永河及李仙得之比較 25
第三章 《裨海紀遊》與《李氏台灣紀行》對台灣自然環境陳述之解析與比較 39
第一節 《裨海紀遊》對台灣自然環境陳述之解析 39
第二節 《李氏台灣紀行》對台灣自然環境陳述之解析 54
第三節 這一百八十年來自然環境變化的比較 61
第四章 《裨海紀遊》與《李氏台灣紀行》中對台灣社會結構之解析與比較 87
第一節 清領時期的族群與族群關係 87
第二節 原住民社會結構之解析 98
第三節 清領時期台灣社會結構的變化 112
第五章 結論 130
參考文獻 135
附錄一 「裨海紀遊」相關期刊的簡表 148
附錄二 郁永河、李仙得在台行旅路線比較圖 150
附錄三 郁永河行旅路線圖 151
附錄四 李仙得行旅路線圖 153
表次
表3-1-1 清際在台灣海峽遭遇船難表 41
表3-1-2 颶風與颱風的比較表 51
表3-1-3 清代臺灣災荒統計表 52
圖次
圖3-1-1 黑水溝與紅水溝位置圖 42
圖3-2-1 北台灣農業分布圖 58
圖3-3-1 《諸羅縣志》山川總圖中淡水部分圖 63
圖3-3-2 淡水流域部分圖 63
圖3-3-3 濁水河流域部分圖 74
圖3-3-4 台灣宝圖舊濁水溪流域部分圖 75
圖3-3-5 google台灣地圖濁水溪流域部分圖 75
圖3-3-6 北港溪水系圖 76
圖3-3-7 台灣府北方土地利用情形 80
一、古籍
丁紹儀
1957 《東瀛識略》,台灣文獻叢刊第3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六十七
1961 《番社采風圖考》,台灣文獻叢刊第9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瑛曾
1962 《重修鳳山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
朱景英
1958 《海東札記》,台灣文獻叢刊第19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李仙得(著),我部政男,栗原 純(編)
1998 《ル‧ジャンドル台湾紀行:李氏臺灣紀行》。日本東京:綠蔭書房。宋濂
1981 《元史》。台北市:商務。
周元文
1960 《重修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6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鍾瑄
1962 《諸羅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郁永河
1959 《裨海紀遊》,台灣文獻叢刊第4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拱乾
1960《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6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施琅
1958 《靖海紀事》,台灣文獻叢刊第13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姚瑩
1959 《東槎紀略》,台灣文獻叢刊第7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倪贊元
1959 《雲林縣采訪冊》,台灣文獻叢刊第7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第
1959 〈東番記〉,收於沈有容輯,《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第56種,頁24-27。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淑均
1963《噶瑪蘭廳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6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培桂
1959 《淡水廳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7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連橫
1962 《台灣通史》,台灣文獻叢刊第128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馮秉正
1969 〈馮秉正致P. de Colonia書〉,收於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上)》,頁576-597。台北市:方豪。
黃叔璥
1957 《臺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60 《福建通志台灣府》,台灣文獻叢刊第8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良璧
1961 《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74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蔣毓英
1985 《台灣府志》。中國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謝金鑾
1958 《續修台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藍鼎元
1958 《東征集》,台灣文獻叢刊第1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C.W. Le Gendre
1960 《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台灣文獻叢刊第4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C.W. Le Gendre(著)周學普(譯)
1963 〈廈門與臺灣〉,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經濟史九集》,頁138-175。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研究叢刊。
二、專書
王育德著,曾麗蓉等譯
2002《台灣海峽》。台北市:草根。
王泰升
2006《台灣法律史》。台北市:三民。
王郭章
2004 《圖說竹塹》。新竹:清大出版社。
史蒂瑞(Joseph Beal Steere)(著),林弘宣(譯)
2009 《福爾摩沙及其住民:19世紀美國學家的台灣調查筆記》。台北市:前衛。
必麒麟(Pickering, W. A.)(著),陳逸君(譯)
2010 《歷險福爾摩莎》。台北市:前衛。
甘為霖(著),林弘宣,許雅琪,陳珮馨(譯)
2009 《素描福爾摩沙:甘為霖台灣筆記》。台北市:前衛。
白惇仁
1989 《淡水鎮志》。台北縣:淡水鎮公所。
伊能嘉矩
2011《台灣文化志》。臺北市:台灣書房。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
2006 《平埔族調查旅行》。台北市:遠流。
2012 《台灣探查日記上》。台北市:遠流。
杜正勝
1998 《番社采風圖題解─以台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何春蓀
2003 《台灣地質概論-台灣地質圖說明書》。新北市: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 所。
呂福原、歐辰雄、呂金誠
1999 《台灣樹木解說(一)》。台北市:農委員。
李維 史特勞斯(著)王志明(譯)
2004 《憂鬱的熱帶》。台北市:聯經。
李國祁、周天生、許弘義
1975 《清代基層地方官人事嬗遞現象之量化分析(第一冊)》。臺北市:國科會。
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江政寬(譯)
1997 《法國史學革命:年鑑學派 1929-89》。台北市:麥田。
施添福
1999 《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約翰‧陶德(John Dodd)(著),陳政三(譯)
2002《北台封鎖記 茶商陶德筆下的清法戰爭》。台北市:原民文化。
馬偕(著),林晚生(譯)
2007 《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台北市:前衛。
郁永河(著),楊龢之(譯註)
2004 《遇見三百年前的台灣:裨海紀遊》。台北市:圓神。
姚蒙
1997 《法國當代史學主流》。台北市:遠流。
翁勝峰
1996 《清代竹枝詞研究》。台北市:文津。
郭少棠
2005 《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曹永和
1991 《台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市:聯經。
許世融、江秀鈴、卓金璉
2012 〈影像記錄與常民生活〉,收於李麗日主編,《社會學習領域概論》,頁98-128。臺北市:五南。
許世融
2011〈日治時期「新」新舊濁水溪間的族群分布與變遷(1901-1935):公文類纂、國勢調查、鄉貫調查資料試析〉,收於川島真、陳翠蓮主編《跨越青年學者台灣史研究第四集》,頁57-122。新北市:稻鄉。
陳平原
1989 《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亦榮
1991 《清代漢人在臺灣地區遷徙之研究》。臺北市: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陳其南
1993 《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市:允晨文化。
陳政三
2008 《翱遊福爾摩沙:英國外交官郇和晚清台灣紀行》。台北市:台灣書房。
陳捷先
1996 《清代方志研究》。台北市:台灣學生。
陳漢光
1954 〈台灣移民史略〉,收於林熊祥《台灣文化論集(一)》。臺北市:中華文化。
張婉菁(校閱)劉純(編著)
2001《旅遊心理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陸傳傑
2001 《裨海紀遊新注》。台北市:秋雨文化。
郭瑞濤、陳政宏
1994 《地球科學概論》。台北市:新學識。
揆一(C.E.S.)(著),林野文(譯)
2011 《被遺誤的台灣:荷鄭台江決戰始末記》。台北市:前衛。
黃浩明
1997 《龜山鄉志》。桃園:桃園鄉公所。
黃炫星
1991 《台灣的古道》。台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黃智偉
2008 《省道台一線的故事》。台北市:如果。
黃嘉謨
1979 《美國與台灣-一八七四-一八九五》。台北:中央研究近史所。
費德廉、羅效德編譯
2006 《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台北市: 如果。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等譯
2000 《東方主義》。台北市:立緒。
楊龢之
2009 《再現台灣:清領時期─8─郁永河的南北大縱走》。台中市:莎士比亞。
葉振輝
1985 《清季台灣開埠之研究》。台北:標準書局。
劉克襄
1993 《深入陌生地:外國旅行者所見的台灣》。台北市:自立晚報。
1999 《福爾摩沙大旅行》。台北市:玉山社。
劉業經、呂福原、歐辰雄
1994 《台灣樹木誌》。台中市:中興大學農業出版委員會。
鄭維中
2006 《製作福爾摩沙: 追尋西洋古書中的台灣身影》。臺北市:如果。
鄭樑生
2002 《史學方法》。(台北市:五南)。
蔡蔚群
2000 《教案:清季台灣的傳教與外交》。新北市:博揚文化。
戴炎輝
1979 《清代台灣之鄉治》。臺北市:聯經。
Chas. W. Le Gendre,Douglas L. Fix and John Shufelt(editors)
2012 “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台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Mary Louise Pratt,
1992 “Imperial eyes :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London:Routledge.
Yi-Fu Tuan(著)潘桂成(譯)
1998 《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三、期刊論文
丁旭輝
2004 〈論《裨海紀遊》的散文藝術〉,《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訊》10(1):107-118
王立群
2005 〈遊記的文體要素與遊記文體的形成〉,《文學評論》5:155-160
毛育剛
2009 〈清初仁和郁永河所見之臺灣及其原住民之生活與習俗〉,《臺浙天地》12:5-9
方豪
1950 〈郁永河及其裨海紀遊〉,《大陸雜誌》1(6):12-17
何素花
2002 〈清初大陸文人在臺灣之社會觀察--以郁永河的「裨海紀遊」為例〉,《臺灣文獻》53(1):167-199
宋幼林
1953 〈郁永河傳〉,《臺北縣文獻叢輯》1 :95-96
宋澤萊
2006 〈評郁永河的《裨海紀遊》─並論台灣文學史上的傳奇時代〉,《台灣學研究通訊》1:108-127
阮美慧
2000 〈尋訪失落的族群--以郁永河「裨海紀遊」為例重建清代平埔族的歷史圖像〉,《雲漢學刊》7:57-79
阮桃園
1999 〈文人探險家的視野─試評析郁永河《裨海紀遊》〉,《台灣古典文學與文獻》(台北市:文津)193-213
李國祁
1996 〈清代台灣社會的轉型〉,收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主編,《認識台灣歷史論文集》,頁115-118。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吳新榮
1953 〈郁永河時代的臺南縣〉,《南瀛文獻》1(1):29-31
沈德傳
2001 〈關於郁永河來臺採硫的三則考證〉,《 臺灣風物》51(1):141-163
林君成
2001 〈李仙得與日軍侵臺〉,《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329-340
徐麗霞
2001 〈從「清郁永河採硫處」碑--述郁永河採硫與「裨海紀遊」 -1-〉
,《中國語文》89(3):103-114
2001〈從「清郁永河採硫處」碑--述郁永河採硫與「裨海紀遊」 -2-〉,《中國語文》89(4):101-114
2001 〈從「清郁永河採硫處」碑--述郁永河採硫與「裨海紀遊」 -3-〉,《中國語文》89(5):100-114
2001 〈從「清郁永河採硫處」碑--述郁永河採硫與「裨海紀遊」 -4-〉,《中 國語文》89(5):101-113
2002 〈從「清郁永河採硫處」碑--述郁永河採硫與「裨海紀遊」 -5-〉,《中國語文》90(1):101-114
2002 〈郁永河採硫旅行:南崁到八里〉,《中國語文》 91(6):101-114
莊勝全
2006 〈清康熙朝臺灣印象的轉變--以四位親歷者的觀察為例〉,《臺灣風物》56(3):27-59
游重光
2001 《郁永河足跡踏查記趙元彬攝影大地地理雜誌》154:62-87
陳玉峰
2001 〈「裨海紀遊」之生態解說〉,《國立臺灣博物館年刊》44:69-89
陳芷凡
2009 〈漫說恆春太寂寥?--李仙得筆下的番人形象與其族群關係〉,《臺灣文學研究學報》9:329-362
陳家輝
2007 〈從《番社采風圖》及《裨海紀遊》論臺灣先民之主要經濟物產〉,《人文資源研究學報》2:32-46
陳濤
2000 〈旅遊文學:現代性的理論闡釋〉,《西南民族學院院報》1:93。
梅新林、崔小敬
2005 〈遊記文體之辨〉,《文學評論》6:35-41。
莊雅仲
1993 〈裨海紀遊:徘徊於自我與異己之間〉,《新史學》4(3):59-79。
張明雄
1985 〈康熙年間清廷治臺政策及其檢討〉,《臺北文獻直字》74:41-85。
黃美玲
2008 〈意料之外的「異域」之旅--觀《裨海紀遊》與《海南雜著》的旅遊視野〉,《高醫通識教育學報》3:151-172
2009 〈杖底煙霞v.s.帝國之眼《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與《裨海紀遊》之比較〉,《清雲學報》29(1):307-325
2011 〈清初臺灣單篇山水遊記之探討—以陳夢林、藍鼎元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2(1):25-48
費海璣
1971 〈「郁永河」裨海紀遊研究〉,《書目季刊》6(1):25-30
費德廉(著)李曉婷(譯)
2007 〈「那些地方的忠實再現」--李仙得(Charles Le Gendre)眼中的福爾摩沙風景(1868~1875)〉,《臺灣文學學報》10:19-55
劉克襄
1990 〈柯勒重踏郁永河的足跡〉,《 拾穗》8:13
劉秀琴
1998 〈郁永河撰「裨海紀遊」初探〉,《大漢學報》12:411-421
蔣勳
1980 〈重尋郁永河的足跡--看280年前臺南到臺北的陸路旅行〉,《漢聲》6:10-25
1979 〈重尋郁永河的足跡--看280年前臺南到臺北的陸路旅行〉,《漢聲》7:90-99
賴恆毅
2005 〈郁永河《裨海紀遊》之竹枝詞研究〉,《台灣史料研究》 25:22-42
龔顯宗
1998 〈郁永河稗海紀遊〉,《鄉城生活雜誌》59:50-55
Douglas Fix
2010 “A highly cultivated country: Charles Le Gendre's Mappings of Western Taiwan, 1869-1870”,收於《黃富三教授榮退暨第二屆臺灣商業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5。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11 〈“A highly cultivated country”:Charles Le Gendres Mappings of Western Taiwan, 1869-1870〉,《台灣史研究》18(3):1-45。
四、學位論文
吳芳真
2007 〈《裨海紀遊》之文學研究--以柳宗元遊記文學為對照〉。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虹如
2000 〈郁永河《裨海紀遊》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
郭郁欣
2001 〈憂鬱的亞熱帶:郁永河《裨海紀遊》中的台灣圖像及其衍異〉。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黃純謙
1963 〈李先德與台灣(一八六七-一八七四)〉。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網站資料
中華民國經濟部水利署。網址:http://gazette.nat.gov.tw/EG_FileManager/eguploadpub/eg015068/ch04/type3/gov31/num9/Eg.htm
北港溪水系圖。網址:
http://www.e-river.tw/E_theme/eriver_index_a01_c_2_a.aspx?name=11
台灣宝圖。網址:
http://gissrv5.sinica.edu.tw/GoogleApp/JM20K1904_1.htm
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91%E6%BD%AE#cite_ref-versions_0-0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6%B8%AF%E6%BA%AA_(%E9%9B%B2%E6%9E%97%E7%B8%A3)
蕭璧容(2001)。良性甲狀腺腫大知多少?。高醫醫訊月刊,20(8)。2012年 7月21日,取自http://www.kmu.edu.tw/~kmcj/data/9001/4624.htm
1870 Le Gendre Map of Taiwan or Formosa. Retrieved July, 21, 2012, form
http://www.geographicus.com/P/AntiqueMap/FormosaTaiwan-gendre-1870
google台灣地圖。網址:
http://maps.google.com.tw/
Samuel Stephenson(Edited by Douglas Fix).Charles William Le Gendre 26 August 1830 - 1 September 1899. Retrieved July, 21, 2012, form http://academic.reed.edu/formosa/texts/legendrebio.html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推文
推文
推文到facebook
推文到plurk
推文到twitter
Google bookmarks
myshare
reddit
netvibes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郁永河《裨海紀遊》研究
2.
憂鬱的亞熱帶:郁永河《裨海紀遊》中的台灣圖像及其衍異
3.
《裨海紀遊》之文學研究--以柳宗元遊記文學為對照
無相關期刊
1.
郁永河《裨海紀遊》研究
2.
憂鬱的亞熱帶:郁永河《裨海紀遊》中的台灣圖像及其衍異
3.
《裨海紀遊》之文學研究--以柳宗元遊記文學為對照
4.
日治時期台灣漢人婦女妊娠與分娩之研究(1895~1945)
5.
清治到日治時期臺灣家產制度之演變-一個法律史的考察
6.
台灣地方意象的表現──明鄭與清領時期(1651-1895)來台文人的空間書寫
7.
郁永河《裨海紀遊》旅行書寫探究
8.
清代竹北地區的開發與社會變遷
9.
回望福爾摩沙:十九世紀來臺西方人旅行書寫在臺灣的譯介
10.
巧聖仙師廟與清代東勢地方社會(1761~1895)
11.
臺中市石岡區客、閩族群分布及其空間意涵
12.
日治時期臺灣監獄教化制度之研究
13.
重訪接觸帶:從西方旅人視野再見19世紀台灣(1860-1885)
14.
明清文獻中的臺灣印象
15.
后里張圻招家族之研究(1755-1990)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