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研究文本
林音因。《藍天使》。臺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7月。
陳怡如。《第十二張生肖卡》。臺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12月。
陳林。《大五山腳下的五顆星》。臺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9月。
彭素華。《紅眼巨人》。臺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1月。
曾詠蓁《來自天堂的暑假作業》。臺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11月。
蔡聖華。《不說話的女孩》。臺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8月。
二、專書
(一)中文論著
王鍾和。《親職教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2月。
王煥琛、柯華葳。《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5月。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編。《多元化的家庭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2004年12月。
李青松、林歐貴英、陳若琳、潘榮吉編。《老人與家庭》。臺北縣:空大,2001年1月。
李喬。《小說入門》。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6年2月。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兒童文學》。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1993年6月。
林文寶。《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臺北市: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1994年1月。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兒童文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9月。
林文寶主編。《少兒文學天地寬-臺灣少年小說學術研究會論文集》。臺北市:九歌出版社,2002年6月。
林良等著,馬景賢主編。《認識少年小說》。臺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86年12月。
邱珍琬。《變化中的家庭-隔代教養》。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0月。
邱珍琬。《親職教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4月
周典芳、鄭嫥嫥、陳國明。《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9月。
胡幼慧。《三代同堂─迷失與陷阱》。臺北市:心理出版社。1916年月。
姜元御、林烘煜、劉志如、何縕琪、許木柱。《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8月。
徐麗君、蔡文輝。《老年社會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91年3月。
張子樟。《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臺北市: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5月。
張子樟等著,馬景賢主編。《認識少年小說》。臺北市: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
張清榮。《少年小說研究》。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
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9月。
黃德祥。《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張春興、楊國樞。《心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3月
傅林統。《少年小說初探》。臺北縣:富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9月。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2001年10月。
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臺北市:中華民國社區研究訓練中心,1990年。
蔡尚志。《兒童故事原理》。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10月。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月6月。
(二) 譯著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4月。
Edward Morgan Forste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市:商周出版,2009年 1月。
Richard A.Fabes Carol Lynn Martin著,白玉玲、王雅貞譯。《兒童發展》臺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6年3月。
Sally W. Olds Diane E. Papalia 著,黃慧真譯。《發展心理學》臺北市:桂冠,1998年7月。
三、學位論文
李玉冠。《隔代家庭祖孫關係之探討一以台北縣低收入戶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1999年。
李應觀。《雲林地區有無犯罪少年之隔代教養與衝突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2003年。
呂得輝。《少年小說中啟蒙與成長的心靈捕手-以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05年。
林藹苒。《少年小說中的老人書寫─以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09年。
林佳樺。《臺灣家庭題材少年小說之研究─以臺灣省兒童文學創作獎作品為例》,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班,2006年。徐曉放。《九O年代少年小說中的臺灣家庭問題-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2002年。
黃韻瑜。《隔代教養家庭祖父母親職教育之研究--以嘉義縣三所教育優先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7年。
黃意珺。《隔代教養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祖孫溝通、祖輩教養方式與其祖孫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2009年。
黃麗秋。《從少年小說探究臺灣阿嬤的生命歷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2007年。
彭權英。《受刑人國中子女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低落因素之探討》,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2009年。
溫秭翊。《隔代教養家庭的祖孫代間矛盾:由祖父母的觀點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2010年。
潘玫秀。《隔代教養學童的自我概念、情緒穩定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2010年。
盧炳堯。《圖畫書中的隔代關係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2006年。
四、期刊論文
邱珍琬。〈隔代教養家庭與教育〉。《教育研究月刊》, 第172期 (2008年8月),頁76-77。陳麗欣、翁福元、許維素、林志忠。〈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上) 〉。《成人教育通訊》,第2期 (2000年3月) ,頁40。陳麗欣、翁福元、許維素、林志忠。〈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下) 〉。《成人教育通訊》,第4期 (2000年9月) ,頁56-57。陳文龍。〈國小低社經地位隔代教養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第58期(2008年11月),頁227。陳昇群,〈文化衝突下掙扎的鮮活意象一探究《老蕃玉與小頭目》的人物描寫〉,《兒童文學學刊》,第1期,頁159-171。許建崑。〈刻骨銘心的記憶-有關九二一題材的四本少年小說〉。《師友月刊》,第413期(2001年11月),頁88-91。張子樟 。〈臺灣少年小說中的文化現象一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得獎作品為例〉《兒童文學學刊 》。第8期(2002年11月),頁311-330。黃郁婷、紀幸妙。〈代理父母-談隔代教養對組父母之影響〉。《國教之友》。第57卷第2期(2006年3月),頁34。楊少強、黃惠娟。〈隔代教養教出什麼問題?〉。《商業週刊》第862期(2004年5月),頁138。
五、網站資料
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http://win.dgbas.gov.tw/fies/a11.asp?year=101
中國信託慈善基金:https://www.ctbcfoundation.org/web/news/NewsDetailed.aspx?ID=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