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6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8 04: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佀同傑
論文名稱:透過童詩賞析導入兒童繪畫創作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桃園縣龜山國小一個高年級班級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ction Research on Teaching of Child Painting Creation Introduced through Appreciation of Child Poetry - An example of a senior class at Kuei Shan Elementary School, Taoyuan County
指導教授:徐素霞徐素霞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美勞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64
中文關鍵詞:童詩賞析導入繪畫創作教學課程統整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Child Poetry AppreciationIntroduceTeaching of Child Painting CreatonClass Unification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6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摘  要
透過童詩賞析導入兒童繪畫創作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桃園縣龜山國小一個高年級班級為例
此次教學研究是啟始於筆者曾觀察到學生繪畫時出現的一些問題,而試著統合語文與繪畫方面的教學活動,來發展一個「透過童詩賞析導入繪畫創作」課程,希望能瞭解課程實施的成效、課程發展上所遭遇的困難與因應之道,並且藉此增進筆者自身專業的成長。
筆者於九十學年度以桃園縣龜山國小一個六年級班級為研究對象,以協同式的行動研究來設計課程及實施教學,期間運用了參與觀察、訪談、文件蒐集等方式來進行資料蒐集,以作為循環式修正課程的參照。
經由不斷地行動、檢視與反省的歷程,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 本研究嘗試結合兒童文學與美術活動在美勞課程的開發上,首先進行大量的童詩篩選及形成單元主題,再以統整性、彈性化的原則逐步發展各單元課程,最後共完成了五個「透過童詩賞析導入繪畫創作」的單元課程。課程中的童詩賞析是以問思教學法來施行,筆者營造出一個雙向互動的教學情境,並設計不同的輔助性教學活動,以達成較佳的學習效果。
(二) 透過童詩賞析教學能夠對於學生的繪畫創作內容產生助益,主要是「有了繪畫構思與創作時的參照」;另外,本課程實施期間學生普遍有著高度的學習興趣。
(三) 研究小組認為「透過童詩賞析導入繪畫創作」課程並不適宜連續施行,另外,學生若未能明瞭課程的意涵,則童詩賞析教學亦可能對於學生的繪畫創作產生負面的影響;而筆者太過於著重在童詩賞析教學上,也使得學生畫作的技巧層面顯得較為薄弱。為彌補上述缺失,本課程設計不斷增加教學組織元素的變化性,教學上則多嘗試不同的模式,繪畫技巧的教學亦進行補強,希望能使課程的發展更為完備,並提升學生畫作的整體表現。
(四) 在發展「透過童詩賞析導作繪畫創作」課程的協同式行動研究中,使筆者在研究的技術層面上更為純熟精進,在繪畫方面的教學知能亦獲得提升;其他學科的教學也因研究歷程所增進的師生關係而獲得了正面的效益。
最後,依據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分別就課程設計、教學、未來研究三方面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以作為相關教學、研究單位的參考。
關鍵詞:童詩賞析、導入、繪畫創作教學、課程統整、行動研究
Abstract
Action Research on Teaching of Child Painting Creation Introduced through Appreciation of Child Poetry
- An example of a senior class at Kuei Shan Elementary School, Taoyuan County
This research on teaching originates from an occasion when I observed students painting. I am trying to combine teaching activities with languages and painting so as to develop a course of “ painting creation through the appreciation of child poetry”. It is hoped that the execu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course, and difficulties facing in class and how to solve them can be understood. In addition, I can obtain professional growth through this process.
I chose a 6th grade class at Kuei Sh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school year 2002 as my research subject. I was working in a coordinate way to design courses and engage in teaching. During this period,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s were gathered by participations,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The gathered information is to be used as references for repeatedly amended courses.
Though the process of repeated actions, examinations and introspections, the research comes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In this research, I am trying to work child literature together with activities of fine ar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s of fine arts and crafts. Firstly start with a great volume of child poetry selection and form them into topic subjects, then have them developed step-by-step and make unit courses in a unified and flexible way. In an end, five unit courses -“Child Painting Creation through Appreciation of Child Poetry” — have been finalized.” Child poetry appreciation” in the course is designed as a question-though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 have created a two-way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designed various auxiliary teaching activities to achieve better learning effects.
(2) Through the teaching of child poetry appreciation, students can be easily involved in the content of painting, mainly because of having references for painting conceiving when in creation. In addition, during the courses, students show intense interests and have fun in learning.
(3) The research team do not think the courses of “Child Painting Creation through Appreciation of Child Poetry” are suitably carried out in a row. Furthermore, if students do not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course, the child poetry appreciation may bring out negative impact on students’ painting creation; the teaching I designed too much emphasis on child poetry appreciation may make the aspect of students’ painting skills be weaker. To make up the above shortcoming,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with increasing variations of teaching tissues and elements. On the teaching, we are trying more varied modes and enhancing the teaching of painting skills in a hope that we can provide well-developed and even more complete courses to promote students’ overall painting performance.
(4) On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developing courses “Child Painting Creation through Appreciation of Child Poetry”, I have learned and upgraded my skills in the technical aspect of the research as well as in the aspect of painting teaching. On other subjects of teaching, because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I have also gained positive results in terms of student-and-teacher relations.
Finally,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 in this research bring out some concrete and feasible suggestions respectively on course design, teaching and future research as references for relevant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s.
Key words: Child Poetry Appreciation, Introduce, Teaching of Child Painting Creation, Class Unification, Action Research
目 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童詩相關概念與童詩賞析教學………………………………. 9
第二節 童詩賞析導入兒童繪畫創作的理念…………………………. 23
第三節 童詩與兒童畫在教學上統合運用的發展情形………………. 49
第四節 行動研究的基本概念…………………………………………. 5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0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歷程………………………………………………. 60
第二節 背景資料………………………………………………………. 63
第三節 資料蒐集………………………………………………………. 66
第四節 資料分析……..………………………………………………. 68
第五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70
第四章 「透過童詩賞析導入繪畫創作」課程設計…………………. 72
第一節 「透過童詩賞析導入繪畫創作」課程設計理念與內涵……. 72
第二節 童詩教材蒐選與單元主題形成………………………………. 81
第三節 「透過童詩賞析導入繪畫創作」課程規劃…………………. 88
第五章 「透過童詩賞析導入繪畫創作」課程實施過程與發展……. 92
第一節 「透過童詩賞析導入繪畫創作」課程介紹…………………. 92
第二節 「透過童詩賞析導入繪畫創作」課程各單元發展情形……. 99
一、單元一「春」……………………………………………………….100
二、單元二「母愛」…………………………………………………….117
三、單元三「窗」……………………………………………………….138
四、單元四「夜」……………………………………………………….162
五、單元五「時間」…………………………………………………….177
第六章 「透過童詩賞析導入繪畫創作」課程實施結果與討論…….194
第一節 「透過童詩賞析導入繪畫創作」課程的發展與教學實施活動檢討…………………………………………………………………........194
第二節 「透過童詩賞析導入繪畫創作」課程之實施成效………….206
第三節 困境與突破…………………………………………………….213
第四節 筆者的成長與轉變…………………………………………….218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223
第一節 結論…………………………………………………………….223
第二節 建議…………………………………………………………….22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233
二、英文部份…………………………………………………………….238
附錄
一、童詩蒐選參考書目………………………………………………….239
二、各單元童詩賞析作品……………………………………………….240
三、「透過童詩賞析導入繪畫創作」之美勞課程介紹單(含問卷…..250
四、各單元學習單……………………………………………………….252
五、各單元學習心得單………………………………………………….258
六、繪畫創作預備檢核單(單元五)………………………………….263
七、畫作說明及評分單(單元五)…………………………………….264
八、各單元學生畫作(選例)………………………………………….265
附表目次
頁次
表2.1 童詩分類表…………………………………..………………. 12
表2.2 童詩與兒童畫統合性教學設計案例…………………………. 53
表3.1 本研究資料編碼意義…………………………………………. 69
表4.1 「透過童詩賞析導入繪畫創作」之課程計劃……………… 90
表6.1 單元學習心得單百分比量化分析(第1題).………………. 207
表6.2 單元學習心得單百分比量化分析(第2題)..…………….. 209
附圖目次
頁次
圖2.1 詩作中意象創造之流程圖I…………………….……………. 17
圖2.2 詩作中意象創造之流程圖II…………………………………. 18
圖2.3 左、右半腦與認知、情意領域的統整運作關係………….. 27
圖2.4 教學指導中之兒童繪畫創作歷程……………………………. 32
圖2.5 兒童畫教學之一般歷程圖……………………………………. 38
圖2.6 「透過童詩賞析導入繪畫創作」課程中之感通作用流程…. 47
圖2.7 兒童繪畫創作歷程圖….………………………………………. 48
圖2.8 行動探究流程圖……………………….………………………. 59
圖3.1 本研究流程架構圖…………………………………………….. 61
圖4.1 「透過童詩欣賞導入繪畫創作」之主題統整式課程設計….. 75
圖4.2 「透過童詩賞析導入繪畫創作」課程學生建構學習歷程圖… 78
圖5.1 單元一學生繪畫作品(1)……………………………………….108
圖5.2 單元一學生繪畫作品(2)……………………………………….109
圖5.3 單元一學生繪畫作品(3)……………………………………….111
圖5.4 單元一學生繪畫作品(4)……………………………………….113
圖5.5 單元一學生繪畫作品(5)……………………………………….113
圖5.6 單元二學生繪畫作品(1)……………………………………….123
圖5.7 單元二學生繪畫作品(2)……………………………………….125
圖5.8 單元二學生繪畫作品(3)……………………………………….127
圖5.9 單元二學生繪畫作品(4)……………………………………….128
圖5.10 單元二學生繪畫作品(5)………………………………………129
圖5.11 單元二學生繪畫作品(6)……………………………………..132
圖5.12 單元二學生繪畫作品(7)…………………………….……….136
圖5.13 單元三學生繪畫作品(1)…………………………………….153
圖5.14 單元三學生繪畫作品(2) ……………………………………154
圖5.15 單元三學生繪畫作品(3) ……………………………………155
圖5.16 單元三學生繪畫作品(4) ……………………………………158
圖5.17 單元四學生繪畫作品(1) ……………………………………172
圖5.18 單元四學生繪畫作品(2) ……………………………………172
圖5.19 單元四學生繪畫作品(3) ……………………………………174
圖5.20 單元五學生繪畫作品(1) ……………………………………186
圖5.21 單元五學生繪畫作品(2) ……………………………………189
圖5.22 單元五學生繪畫作品(3) ……………………………………19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秀雄(1980)。世界名畫全集(18)。台北:光復書局。
王耀庭(1985)。華夏之美 ─ 繪畫。台北:幼獅文化專業公司,81-84。
戈止譯(1985)。Robert B. Kent著。談引導兒童創造意象。載於美術教育選集。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朱光潛(1979)。文藝心理學。台北:台灣開明書店,48-50。
李 栖(1994)。兩宋題畫詩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何 容主編(1989)。國語日報字典。台北:國語日報出版社。
何嶺南、王姍姍譯(1993)。Manfred L.Keiler著。兒童的美術課 ─ 依據「設計教學法」的美術作業。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吳戰壘主編(1993)。看畫讀古詩。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杜榮琛(1996)。拜訪童詩花園。台北:五洲出版社。
宗白華(1985)。美從何處尋。台北:元山書局。
林建平(1985)。國小如何實施作文和繪畫創造性教學。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
林麗真(1988)。美學教育 ─ 藝能協調教學法。南投: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林加春(1991)。玩出樂趣來。東師語文學刊,4期,328-336。
林仁傑(1992)。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後的省思。美育,28期,32-41。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
林明德(1999)。促進生命力與生活經驗的兒童美術教學理念與策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報,12期,629-654。
林文生(2000)。如何以行動研究來改變教師的課程地圖。教育資料與研究,35期,25-30。
林佩璇(2000)。行動研究與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7卷4期,36-41。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姚一葦(1973)。藝術的奧祕。台北市:台灣開明書店。
美術教育研究會(1988)。兒童畫指導手冊。台北:武陵出版社。
柯禧慧、楊爵光(2000)。「統整課程」意義之釐清與實作。教師之友,41卷4期,25-32。
夏勳(1986)。兒童美術之開拓。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夏勳譯(1988)。Rnoda Kellogg著。兒童畫的發展過程。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Altrichter , Peter Posch , Bridget Somekh (1993).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徐素霞(1994)。視覺與心靈的合奏:徐素霞插畫創作理念。新竹市:妏晟股份有限公司。
徐素霞(1998)。圖畫語言藝術與純繪畫之交融 ─ 徐素霞插創作理念1994-1998。新竹市:妏晟股份有限公司。
徐錦成(2001)。台灣兒童詩理論與批評發展之研究(1945~2000)。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 楠(1993)。藝術心理學。台南市:復漢出版社有限公司。
張 健(1983)。詩心。台北:國家出版社。
張世平(1998)。行動研究法。黃光雄、簡茂發編。教育研究法。341-372。台北:師大書苑。
張清榮(1991)。兒童詩歌的形式。東師語文學刊,4期,31-55。
張清榮(1992)。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文化。
張湘君(1993)。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6期,285-307。
張鈿富(2000)。行動研究的概念與執行。教師天地,105期,9-12。
許天治(1987)。藝術感通之研究。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陳正治(1991)。談兒歌賞析。東師語文學刊,4期,404-418。
陳美如(1995)。躍登教師研究的舞台:課程行動研究初探。國民教育,35期11、12期,21-28。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正治(1999)。兒童詩寫作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聖謨(1999)。教師即研究者:談教師的行動研究。國教之友,51卷3期,29-36。
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4期,97-126。
郭禎祥譯(1991)。Elliot W. Eisner著。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文景書局。
郭禎祥(1999)。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美育,110期,1-9。
黃永武(1976)。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黃壬來(1993)。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黃壬來、陳朝平(1999)。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黃政傑(1998)。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黃譯瑩(1998)。國小實施課程統整的走向與原則。教育資料與研究,25期,12-14。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慧仙(2000)。天藍國小「主題活動」的成長足跡:一個統整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萩(2001)。國小低年級兒童詩歌教學歷程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屠美如(1995)。兒童藝術綜合教育與審美心理。論文發表於一九九五國際藝術教育學會 ─ 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台中。
單文經(1999)。課程統整的類型。國民教育,40卷1期,41-46。
彭宇薰(1999)。音樂與繪畫類比性之探索 ─ 談表現主義之荀白克與孟克。美育,103期,1-8。
喻麗清、黃楫(2000)。沿著時間的邊緣走。台北:格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葉連祺(2000)。中小學教師行動研究策略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 ,35期,10-15。
葉連祺(2001)。國民中小學應用多元智慧之探討。研習資訊,18:3,1-8。
萬榮瑞、陳翠雲(1998)。國民小學美勞科心象表現教學研究(一):培育感性的生活畫教學探討。1998國際學術研討會視覺藝術與美勞教育專輯。435-462。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趙天儀(1992)。兒童詩初探。台北:富春文化。
趙 雲(1997)。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期,304-318。
鄭 蕤(1991)。談兒童詩。台中師院報,5期,1-34。
鄭開湘等(1992)。美學教程。台北:曉園出版社,368-370。
鄭博真(2000)。國小教師實施統整課程的行動研究。教育研究資訊,8(4),92-133。
蘇振明(1992)。從鑑賞導向創作 ─ 兒童美術鑑賞教學研究(上)。美育,21期,29-40。
蘇振明(1993)。從小小原始人到達文西:談「統合藝術教育」的理念。國教月刊,40卷1、2期,27-37。
蘇振明(2002)。台灣兒童畫導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劉志誠(1993)。從國語科新體詩教材談童詩的欣賞教學。東師語文學刊,6期,133-155。
劉振源(1998)。超現實畫派。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劉得劭(1998)。造形遊戲之理論與實踐:一個國小美勞的臨床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劉筱琳(2001)。國小教師對統整課程實施之意見調查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金柱、李叡明譯(1993)。霜田靜志著。兒童畫的心理與教育。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蔡清田(1998)。建構主義取向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1(3),15-30。
蔡尚志(1999)。探索兒童文學。嘉義市:嘉義市立文化中心。
歐用生(199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1卷2期,1-6。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22-32。
歐陽中石、鄭曉華、駱江(1999)。藝術概論。台北:五南,263-269。
鍾添騰(2000)。國小國語科閱讀指導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騰雲班閱讀指導教學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儀(2001)。資訊科技應用在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豐華瞻(1989)。中西詩歌比較。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顧 俊(1987)。美學辭典。台北:木鐸出版社。
二、 英文部分
Beane, J. A. (1997). Curriculum intergration: design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Elliot, J. (1993):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Open University U. P.
Efland, A. D. (1999). Mapping the postmodern: a Vision of 21st century art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 symposium in art education. The prospects of art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aiwan museum of art.
Ornstein A. C.& Hunkins, F. P. (1988). Curriculum: foundation, principle and issues. N. J.: Prentice-Hall.
Tchudi, S. & lafer, S. (1996). The interdisciplinary teacher’s handbook: A guide to integrated teach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 Portsmouth, NH: Boynton / Cook Publishers.
Vernon, M. D. (1962). The psychology of perception. Baltimore, MD: Pengui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22-32。
2. 歐用生(199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1卷2期,1-6。
3. 蔡清田(1998)。建構主義取向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1(3),15-30。
4. 劉志誠(1993)。從國語科新體詩教材談童詩的欣賞教學。東師語文學刊,6期,133-155。
5. 蘇振明(1993)。從小小原始人到達文西:談「統合藝術教育」的理念。國教月刊,40卷1、2期,27-37。
6. 蘇振明(1992)。從鑑賞導向創作 ─ 兒童美術鑑賞教學研究(上)。美育,21期,29-40。
7. 鄭博真(2000)。國小教師實施統整課程的行動研究。教育研究資訊,8(4),92-133。
8.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期,304-318。
9. 葉連祺(2001)。國民中小學應用多元智慧之探討。研習資訊,18:3,1-8。
10. 葉連祺(2000)。中小學教師行動研究策略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 ,35期,10-15。
11. 彭宇薰(1999)。音樂與繪畫類比性之探索 ─ 談表現主義之荀白克與孟克。美育,103期,1-8。
12. 單文經(1999)。課程統整的類型。國民教育,40卷1期,41-46。
13. 郭禎祥(1999)。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美育,110期,1-9。
14. 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4期,97-126。
15. 陳聖謨(1999)。教師即研究者:談教師的行動研究。國教之友,51卷3期,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