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4 16: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威成
研究生(外文):Wei-Cheng Chen
論文名稱:學校建築結構耐震能力詳細評估與補強
指導教授:蔡益超蔡益超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土木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7
中文關鍵詞:學校建築耐震能力補強
外文關鍵詞:School BuildingSeismic CapacityStrengthe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3
  • 點閱點閱:7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學校建築在全國之分布密集,所佔之空間廣闊,應該在防救災體系中扮演地區性防救災中心的角色,所以其土木結構之安全性非常重要,故其設計地震力更較一般建築物高出百分之二十五。但是,在最近的幾次大地震中,學校建築所受到的損壞卻比一般的建築物來的嚴重。所以為了讓此一悲劇不再重複上演,如何正確地評估建築物的耐震能力,並對其耐震能力不足之處加以修復補強,使建築物之耐震能力提昇,減少大地震來襲時的損傷,都是本研究的目的。
所謂的耐震能力,係指在地震來襲時,利用建築物之強度與韌性,使建築物產生崩塌之地表加速度 。本文的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將以結構物各桿件之實際尺寸、材料性質及斷面配筋,進行分析。其中,靜力耐震能力評估方法,是根據各桿件之強度、韌性與破壞模式求得樓層的極限剪力強度與韌性容量,進行耐震能力評估。而動力耐震能力評估方法,則是將各桿件強度與變形之關係加以疊加,得到各樓層之剪力強度與側位移之關係曲線,並將之模擬為雙線性系統,進行地震歷時分析,而得到其耐震能力。
本文除了對在最近數次地震中受損嚴重的中小學校舍進行耐震能力評估外,並針對其耐震能力不足之處,提供結構物耐震補強的方法與建議,如增設混凝土剪力牆、劃設柱與窗台間之隔離縫及柱之包覆鋼板補強等工法,進而分析比較其優劣,提供未來學校建築物耐震補強工作的參考。
School buildings are not only the places for education, but also the refuges after earthquakes. Because school buildings play the important role in this respect, the seismic design code is more rigorous for them than for other buildings. Although so, the damage of school buildings after earthquakes is still much more serious than other buildings. For this reason, how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capacity of buildings correctly, and how to enhance the insufficient seismic capacity of buildings to reduce the damage after earthquakes, are the goal in this study.
The seismic capacity of buildings stems from the strength and ductility to withstand earthquakes, and the seismic capacity, , is the ground acceleration which causes buildings collapse when earthquakes occur. The seismic capacity evaluation in this study makes use of the member dimensions and properties of the buildings to get the strength, ductility, and failure mode of elements. According to them, we can calculate structural ultimate strength and ductility to make static evaluation for buildings. In the other way, we take advantage of force-deformation relation of buildings and seism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to make dynamic evaluation for buildings.
In addition to this, we take some school buildings for example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capac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sufficiency of seismic capacity, we also make several plans to enhance the seismic capacity and compare the plan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design.
第一章 導 論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5
1.3 研究內容 6
第二章 建築物耐震設計與分析
2.1 靜力分析方法 8
2.1.1 最小設計水平總橫力 8
2.1.2 震區水平加速度係數 9
2.1.3 用途係數 9
2.1.4 工址正規化水平加速度反應譜 10
2.1.4.1 地盤種類 10
2.1.4.2 建築物基本振動周期 11
2.1.5 起始降伏地震力放大係數 12
2.1.6 結構系統地震力折減係數 13
2.1.7 避免中度地震降伏之設計地震力 14
2.1.8 地震力之豎向分配 15
2.1.9 建築物之地下部分設計水平地震力 15
2.1.10 意外扭矩 16
2.1.11 極限層剪力強度之檢核 16
2.2 動力分析方法 17
2.2.1 設計地表加速度 17
2.2.2 總橫力之調整 18
2.2.3 多振態反應譜疊加 18
2.2.4 動態扭矩 19
第三章 建築物耐震能力之靜力評估方法
3.1 前言 20
3.2 評估流程 20
3.3 建築物彈性地震分析 21
3.4 樑柱構材行為之模擬 22
3.4.1 樑柱斷面降伏時之彎矩強度 22
3.4.2 樑柱斷面之剪力強度 23
3.4.3 韌性容量之修正 24
3.4.4 決定單根梁、柱破壞模式與韌性比 26
3.5 磚牆行為之模擬 28
3.5.1 磚牆之劈裂強度 28
3.5.2 磚牆之有效寬度 29
3.5.3 磚牆之水平極限剪力 29
3.5.4 磚牆之水平極限位移 30
3.5.5 磚牆之等值斜撐面積 31
3.6 剪力牆行為之模擬 32
3.7 構件破壞模式分析 33
3.7.1節點樑柱破壞模式與承擔之剪力及韌性 33
3.7.2含磚牆構架破壞模式與承擔之剪力及韌性 35
3.7.3含剪力牆破壞模式與承擔之剪力及韌性 37
3.8 建築物之耐震能力 39
3.8.1各半層之降伏地表加速度 39
3.8.2各半層結構系統地震力折減係數 40
3.8.3各半層之崩塌地表加速度 41
3.8.4結構物之耐震能力 42
3.9 耐震能力不足之標準 42
第四章 建築物耐震能力之動力評估方法
4.1 前言 44
4.2 歷時分析方法概述 45
4.3 振動模型 46
4.4 恢復力模型 47
4.5 層勁度的計算 47
4.6 結構系統運動方程式 49
4.6.1 基本運動方程式之建立 49
4.6.2 非線性多自由度系統運動方程式 50
4.6.3 結構系統之勁度矩陣 51
4.6.4 結構系統之阻尼矩陣 52
4.7 非線性運動方程式之求解 53
4.8 結構物的韌性 56
第五章 學校建築物耐震修復補強技術與方案建議
5.1 前言 57
5.2 建築物耐震修復補強流程 58
5.3 鋼筋混凝土建築物修復工法 59
5.4 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補強工法 60
5.5 學校建築物補強方案建議 62
5.5.1 劃設柱與窗台間之隔離縫 62
5.5.2 增設混凝土剪力牆 63
5.5.2.1 增設剪力牆之功用 63
5.5.2.2 增設剪力牆之施工流程 64
5.5.3 柱之鋼板包覆補強 65
5.5.3.1 柱之鋼板包覆補強概述 66
5.5.3.2 柱之鋼板包覆補強設計 66
5.5.3.2.1 韌性補強設計原理 67
5.5.3.2.2 剪力強度補強設計原理 69
5.5.3.3 柱之鋼板包覆補強施工流程 73
5.6 修復與補強工程成本概估 74
5.6.1 基本單價 75
5.6.2 工項工料分析 75
第六章 學校建築耐震能力評估與補強實例分析
6.1 學校建築結構概述 76
6.2 實例分析流程 76
6.3 實例一:嘉義縣民雄農工實習工廠 78
6.3.1 建築概要 78
6.3.2 建築物靜力耐震能力評估 79
6.3.3 建築物動力耐震能力評估 82
6.3.4 建築物耐震補強方案與耐震能力改善成果 82
6.4 實例二:台南市後甲國中群育樓 85
6.4.1 建築概要 85
6.4.2 建築物靜力耐震能力評估 86
6.4.3 建築物動力耐震能力評估 88
6.4.4 建築物耐震補強方案與耐震能力改善成果 89
6.5 實例三:台北市國中之典型校舍結構 91
6.5.1 建築概要 91
6.5.2 建築物靜力耐震能力評估 92
6.5.3 建築物動力耐震能力評估 95
6.5.4 建築物耐震補強方案與耐震能力改善成果 95
6.6 結論 98
6.6.1 學校建築耐震能力不足之原因 98
6.6.2 二主軸方向耐震能力差異之原因 99
6.6.3 靜力評估法與動力評估法之差異 100
6.6.4 各類補強方案之比較 101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7.1 結論 103
7.2 展望 105
參考文獻 108
附表 113
附圖 166
[1] 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研究所,”建築技術規則”,營建雜誌社,民國86年5月。
[2] 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研究所,”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營建雜誌社,民國86年6月。
[3] 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鐵路橋樑耐震設計規範與解說(草案)之研訂”,民國87年6月。
[4] Ashraf Habibullah, “ETABS Three Dimensional Analysis of Building Systems,”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Inc., 1995.
[5]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Minimum Design Loads for Build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 ASCE 7-95, 1995.
[6] 蔡益超,“橋樑耐震能力評估”,高速公路工程與管理研討會,民國84年5月。
[7] 張民岦,“橋樑耐震能力之評估”,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益超教授指導,民國85年6月。
[8] 楊金龍,“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益超教授指導,民國86年6月。
[9]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與解說”,(土木401-86),民國86年11月。
[10] 田堯彰、羅俊雄、蔡益超、張國鎮、黃燦輝,“電信與運輸系統之耐震安全評估與補強準則”,國立台灣大學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報告,CEERR85-01,民國85年1月。
[11] Ravindra Verma, M. J. Nigel Priestly, “Optimal Trends in Seismic Design of Single Column Circular Reinforced Concrete Gridge Piers,” Earthquake Spectra, Vol.10, No.3, 1994.
[12] Priestly, M. J. N., Prak, R., “Strength and Ductility of Concrete Bridge Columns Under Seismic Loading,” ACI Structural Journal, V. 84, No.1, 1987.
[13] 交通部,“公路橋樑耐震設計規範”,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4年1月。
[14] 黃國彰,”有邊界柱樑之磚牆耐震試驗與等值牆版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許茂雄、蔡萬傳教授指導,民國84年6月。
[15] 林正偉,”有邊界柱樑之磚牆耐震試驗與等值桁架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許茂雄教授指導,民國84年6月。
[16] 曾凱瀚,”磚礅與磚牆基本力學性質試驗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許茂雄、蔡萬傳教授指導,民國83年6月。
[17] 內政部函,發文字號:台八八內營字第八八七八四七三號,民國88年12月29日。
[18] 何明錦,”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法及推廣”,內政部建築研究所,MOIS-882014,88年6月。
[19] 林政逸,”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益超教授指導,民國88年6月。
[20] 李威震,”建築物強度韌性耐震能力評估法”,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益超教授指導,民國89年6月。
[21] Chopra, Anil K., ”Dynamics of Structure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o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rentice Hall, 1995.
[22] Clough, Ray W., Penzien, Joseph, “Dynamics of Structures”, McGraw-Hill, Inc., 1993.
[23] Craig, Roy R., “Structural Dynamics: 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Methods”, John Wiley & Sons, Inc., 1981.
[24] 盧睿芃,”建築物地震時產生弱層判別準則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益超教授指導,民國88年6月。
[25] 張嘉祥、陳嘉基、王貞富、賴宗吾、葉旭原,”學校建築防震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民國88年4月。
[26] 許茂雄,”建築物耐震評估及補強實施制度之探討”,內政部建築研究所,MOIS-871007,民國87年6月。
[27] 溫維謙,”震後受損鋼筋混凝土建築物緊急修復及補強技術手冊”,內政部營建署,民國88年12月31日。
[28] 許茂雄,”新建學校建築耐震規劃設計與既有學校建築耐震補強指針研擬”,內政部建築研究所,MOIS-860010,民國86年6月。
[29] 何明錦,”鋼筋混凝土建築物之修復與補強技術彙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MOIS-872011,87年6月30日。
[30] 王世昌,”嘉義瑞里地區地震建築物災害勘查報告書”,台北市建築師公會,民國87年8月。
[31] 張嘉祥、陳嘉基、王貞富,”嘉義瑞里地震學校建築震害”,結構工程學會,結構工程第十三卷第二期,p.p.63~83,民國87年9月。
[32] 羅俊雄,”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全面勘災精簡報告(初稿)”,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REE-99-033,民國88年12月。
[33] 羅俊雄,”1999年9月21日台灣中部集集地震初步勘災報告(二)”,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REE-99-031,民國88年11月。
[34] 文部省,”學校施設之耐震補強 :RC造校舍編”,東京都第一法規,平成10年(1998)。
[35] M. J. N. Priestley, F. Seible, and G. M. Calvi, “Seismic Design and Retrofit of Bridges”,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6.
[36] 蔡義本等,”台灣省中小學校園附近活動斷層普查及防震對策之研究”,台灣省教育廳委託國立中央大學研究報告,民國86年。
[37] 張嘉祥、許茂雄、姚昭智、劉玉文,”台南市立中小學及幼稚園建築之耐震評估”,台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研究報告,民國82年9月。
[38] 賴彥魁,”中空鋼筋混凝土橋柱韌性與剪力強度耐震補強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益超教授指導,民國89年6月。
[39] 國立中央氣象局,www.cwb.gov.tw
[40] 中華民國教育部,www.meo.gov.tw
[41] 黃震興等,”橋樑耐震補強準則”,交通部委託財團法人台灣營建研究院研究報告,民國87年9月。
[42] 鄭履中,中國時報第一版,民國88年10月23日。
[43] 蔡民一,自由時報第三版,民國88年10月23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