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3 22: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孫逸媚
研究生(外文):Sun,Yih-Mei
論文名稱:嘉義縣新港鄉音樂文化發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Music Culture on the Development
指導教授:鄭德淵鄭德淵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Te-Yu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8
中文關鍵詞:嘉義縣新港鄉音樂文化
外文關鍵詞:ChiayiHsin Kang townshipmusic cul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3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新港鄉的傳統音樂與戲曲在早期曾發展鼎盛,加上有多位音樂界、藝術界的大師都是新港人,因此,新港鄉的音樂藝術文化應會發展出更蓬勃的文化,然而聚集如此多的優點的新港鄉,卻日漸成為文化沙漠。
新港鄉的傳統音樂與戲曲劇團,造就了不少台灣北管、布袋戲的人才,也培育許多欣賞傳統音樂與戲曲的人口。但他們曾有的貢獻卻未能讓新港的傳統音樂與戲曲繼續傳承,雖在民間相關單位的努力下,使他們重新擁有舞台表演,甚至在學校開辦社團,傳承新血,但民間單位所帶起的傳習活動,因未有完整的長期傳習計畫來扶持這些社團,因此仍有需待解決的問題與困境。而學校的音樂社團也因為多種因素,導致社團的表演空間受到威脅。
筆者透過參與新港當地的音樂藝術活動,運用田野調查之方法,探究新港鄉的音樂文化傳承的情形、民間與學校的音樂活動情形、參與音樂活動成員的學習動機目的,也探討音樂活動今昔之變革,希望能為新港鄉音樂文化找出一條既能延續舊傳統,又能迎進新文化的大道。

Hsin Kang traditional music has been developing at an early peak, with a number of music, Arts masters are new people, so the music arts and culture, Hsin Kang township should develop a more vibrant culture, but to see so many advantages of Hsin Kang township,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cultural desert.

Hsin Kang tradional music theater, created a lot of Taiwanese Beiguan, puppet shows talent, but also cultivate many appreciate the traditional music of the population. But they had faild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traditional music and opera of Hsin Kang lineages. Although the efforts of private agencies to enable them to repossess stage performances, even in schools with a community, transmission of new blood, but private organizations brought starting activity, for not a complete long-term plan to pass along to support these associations, so there is still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to be. The school's community but also because a number of factors, leading to community performance space under threat.
The author,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Hsin Kang local music and arts activities, field survey methods used to explore the culture heritage Hsin Kang's the case, civil case with the school's activities, members participate in music activities motivation purposes, but also the change of music past and present I hope for Hsin Kang, both continue to find a musical culture old traditions, also welcomed into the new culture of the road.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6
第四節 研究理論與方法………………………………………………8

第二章 新港鄉地理環境及其音樂發展概況…………………………10
第一節 新港鄉的地理與人文發展…………………………………10
第二節 新港鄉的文化發展環境……………………………………15
第三節 新港鄉的音樂發展歷史……………………………………18

第三章 新港鄉音樂文化之探析……………………………………………22
第一節 民間音樂性團體…………………………………………………22
第二節 學校音樂性社團…………………………………………………34
第三節 各社團使用之音樂類型與功能……………………………47
第四節 新港鄉音樂文化之特色……………………………………64

第四章 新港鄉音樂文化發展的困境與未來發展……………………66
第一節 新港鄉音樂文化發展的困境…………………………………66
第二節 新港鄉音樂文化未來的發展…………………………………73
第三節 民間非營利組織對新港鄉音樂文化的影響…………………80

第五章 結論…………………………………………………………………86
參考文獻………………………………………………………………………88
附錄……………………………………………………………………………93

一般書籍:
王振義(1982),《台灣的北管》,台北市:百科文化有限公司。
王光祈(1987),《中國音樂史》,九版,台北:中華書局,(原序1933年)。
文訊雜誌社 (1994),《藝文與環境:台灣各縣市藝文環境調查實錄》,文訊雜誌社出版。
王逢振(2002),《文化研究》,台北:揚智出版社。
王寧(2003),《全球化與文化研究》,台北:揚智。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社區文化活動發展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安邦(1967),《新港奉天宮開台媽祖簡介》,新港奉天宮
李安邦(1967),《笨港舊跡及其歷史文物流落考》,新港奉天宮。
李亦園(1999),《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
呂錘寬(1999),《牌子集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呂錘寬(1999),《細曲集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呂錘寬(2001),《細曲賞析》,彰化縣文化局。
沉清松、傅佩榮總編輯(2002),《文化發展與文化產業》,業強出版社。
余秋雨著(2006),《觀眾心理學》,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谷芳(1997),《傳統音樂概論》,漢光文化事業。
金耀基(1997),《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
洪泉湖(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高寶華編著(2006),《非營利組織經營策略與管理》,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袁靜芳主編(2000),《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陳正之(1990),《民樂瑰寶-台灣的北管與南管》,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許常惠(1993),《民族音樂學導論》,台北:樂韻出版社。
許常惠(1996),《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有限公司。
許常惠、呂錘寬、鄭榮興(2002),《台灣傳統音樂之美》,台灣:星辰出版社
陶亞兵(1994),《中西音樂交流史稿》,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陳奇祿(1994),《文化與生活》,台北市:允晨文化出版。
呂錘寬、鄭榮興(2002),《台灣傳統音樂之美》,台灣:星辰出版社
陳錦煌(2000),《對話新港 : 紀錄臺灣‧新港移風易俗的腳步》,新港文教基金會
陳澤民(2004),《工尺譜入門》,北京:華樂出版社。
曾益昌(1996),《文化發展與建設史綱》,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黃俊傑、何寄澎(1999),《台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台北:台大。
張苙雲主編(2000),《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釗維(2003),《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滾石。
嘉義縣文獻委員會(1976),《嘉義縣文史專輯》,嘉義縣文獻委員會。
嘉義縣文化中心(1998),《嘉義縣傳統戲曲與傳統音樂專輯》,嘉義縣文化中心
新港鄉公所(2002),《新港鄉心點子創意構想規劃案『微笑、新港』--新港鄉文化休閒產業整體規劃報告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廖嘉展(1995),《老鎮新生─新港的故事》,遠流出版社。
蔡文輝(1995),《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
顏新珠(1995),《打開新港人的相簿》,遠流出版社。
薛藝兵(2004),《在音樂表象的背後》,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Bennett Andy(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孫憶南譯,臺北:書林。
Mike Crang(2003),《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台北:巨流出版。
Lewis, Richard D.(2002),《文化的衝突與共融》(When Cultures Collide: Managing Successfully),關世杰主譯,北京:新華出版社
Hill Liz (2004),《如何開發藝術市場》,林潔盈譯,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出版。
Smith Philip著,林宗德譯(2004),《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文化。
Keesing, Roger M.(1971),《文化人類學》,張恭啓、于嘉雲譯,巨流圖書公司。
Rentschler Ruth(2003),《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羅秀芝譯,台北市:五觀管理藝術公司。
Eagleton Terry (2002),《文化的理念》(The Idea of Culture),林志忠譯,台北:巨流。
Cresswell Tim(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Alexander, Victoria D.(2006),《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巨流圖書公司。

期刊:
吳靜吉(2001),〈觀眾從哪裡來?〉《表演藝術》,第108期,頁103-104。
林谷芳(1995),〈藝術造詣與文化功能--兩個角度下看流行音樂〉,《文訊月刊》,119,18-19。
陳昭郎(1986),〈加強民眾參與提高生活素質〉,《社區發展》季刊第33期。
陳勝田(2000),〈二十世紀台灣國樂發展的演變與分析-從歷史的、教育的角度談起〉,《台灣現代國樂傳承與展望-與傳統音樂接軌》,高雄:高雄市國樂團,23-35。
陳樹熙(2002),〈基層需要巡迴演出嗎?〉,《表演藝術》,第115期,頁5。
曾文志、劉玲君(1996),〈青少年對偶像、流行歌曲、流行用語之看法與態度-調查報告(教育部委託高師大研究)〉,《學生輔導》,41期:144-148。
曾慧佳(2002),〈流行歌曲中的一些社會現象〉,《近代中國》,151,53-73。
劉富琳(1997),〈口傳心授釋義〉,《中國音樂》,1997年04期,22-23。
蕭友梅(1920b),〈中西音樂的比較研究〉,《音樂雜誌》,第一卷,第9號,頁5。
謝錦芳譯(1990),〈消費影像-美國文化與文化研究中的影像與修辭〉,《當代雜誌》51期:42-52。

論文資料:
丁寶山(1997),《台灣流行音樂的全球化歷程與本土性轉變》,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明珊(2002)《聽MP3,何罪之有?─台灣數位音樂科技、法律與流行音樂工業之角力的開戰》,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英貴(1987),《台北地區國中生電視明星認同研究》,輔仁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其融(2005),《運用流行音樂要素導入國小高年級古典音樂欣賞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凡育(2002),《w台灣地區民眾參與音樂類表演藝術活動組礙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孫晉梅,(2005)《運用流行音樂提昇國小高年級音樂美感判斷力之實驗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張瑞金,(2006)《祭孔音樂的回顧與前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沛元,(2007)《傳統與現代之間:現代國樂發展過程中的觀察及反思》,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姿光(1998),《流行音樂運用於國中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主編(2004),《南、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主編(2004),《南、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陳建寧(2005),《音樂數位化對於音樂產業之影響》,台北大學企管研究所論文。 童恩正(1998),《人類與文化:童恩正學術文集》。重慶:重慶出版社。
喬建中、薛藝兵主編(1999),《民間鼓吹樂研究:首屆中國民間鼓吹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山東:山東友誼出版社。
張智雅(2000),《偶像崇拜與青少年認同--以台灣流行音樂歌迷為例》,慈濟醫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淑儀(1992),《臺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1982-1991年)》,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藝兵(2002),〈中國傳統音樂的文化處境〉,《中國音樂研究在新世紀的定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