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7 01: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白惟昕
研究生(外文):PAI, WEI-HSIN
論文名稱:臺中市萬和宮文物館館藏陶瓷年代產地與展示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omparative study of folk artifacts museum of Wanhe Temple, Taichung – From typology to contextual analysis of the collections.
指導教授:李建緯李建緯引用關係盧泰康盧泰康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邱鴻霖邵慶旺
口試日期:2017-06-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74
中文關鍵詞:萬和宮文物館陶瓷器展示文物保存
外文關鍵詞:folk artifacts museumceramicscultural relics exhibiton hallpreserv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6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民國82年(1993)臺中市萬和宮文物館完成建設,萬和宮文物館內館藏物件脫離了原有的脈絡,由文物館重新給予新的定義。文物館蒐集、購藏歷代及先民文物,館內多捐贈舊時農耕器具、日常生活用器與禮俗節慶使用的器皿文物,以傳統文物、先民生活器物作為展示主題,收藏文物類型豐富。欲以文物館喚起、凝結及保存地方人民共同社會記憶。
於調查研究期間,發現文物館內有一批陶瓷器,在過去並無學者對此批陶瓷器做過研究,這些陶瓷器在萬和宮文物館是以民生用器的方式作為展示,其中雖民生用器佔了大多數,事實上還有多種形制的祭祀用器、樂器以及建築構件,亦為非常重要之文物,具有歷史意義。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研究從處理文物館內收藏之陶瓷器出發,試圖透過史料文獻蒐集與田野調查對文物基本資料及比證資料進行蒐集,藝術史的風格分析及考古學類型分析釐清陶瓷器文物之年代與生產地區,並利用博物館學展示研究輔以進行相關研究,探討文物館展示樣貌及文物維護防災建議。

Construction of folk artifacts museum of Wanhe Temple, Taichung was completed in 1993, following which it designated new definitions for the artifact collections that became disconnected from their original contexts. The museum has collected and procured historical artifacts and everyday items used by previous societies, and has received object donations including agricultural equipment, everyday tools, and ritual or festive objects of previous eras. Curating exhibitions themed on traditional artifacts and everyday objects of previous generations, the museum possesses a rich collection of artifacts and intends to evoke, solidify, and preserve shared societal memories of local communities.
During a survey of the artifacts, researchers found a ceramics collection that had not been researched by previous scholars. These ceramics items were previously exhibited as everyday items in the museum. Although most of them were indeed everyday items, they also comprised sacrificial items,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architectural components in various forms. These artifacts hav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museum’s ceramics collection and compiled the basic and verification data of the artifacts by collect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conducting field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art style of the ceramics artifacts according to art history and archaeological typology was adopted to clarify the year and production locations of the artifacts. In addition, museum exhibition research methods were used to supplement related research and examine suggestions regarding artifact presentation and preservation as well as disaster prevention.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回顧
一、 陶瓷器相關研究
二、 文物調查現況及萬和宮文物相關研究
三、 寺廟文物典藏與展示相關研究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第二章 館藏中國陶瓷考證與分析
第一節 館藏中國陶瓷分類
一、 高溫青花瓷器
二、 高溫彩瓷器
三、 其他高溫瓷器
四、 高溫硬陶
第二節 館藏陶瓷器年代分析
一、 宋元時期
二、 清代
三、 日治時期(20世紀初)
四、 近代(20世紀後半)
第三節 小結
第三章 館藏臺灣及日本地區陶瓷考證與分析
第一節 館藏臺灣地區陶瓷分類
一、 高溫青花瓷器
二、 高溫彩瓷器
三、 其它高溫瓷器
四、 高溫硬陶
五、 低溫軟陶
第二節 館藏日本地區陶瓷分類
一、 高溫青花瓷器
二、 高溫彩瓷器
第三節 館藏陶瓷器年代分析
一、 館藏臺灣地區
二、 館藏日本地區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臺灣博物館中的陶瓷展示分析:以萬和宮文物館為例
第一節 萬和宮文物館陶瓷展示現況
第二節 其他相關博物館中的陶瓷展示分析
第三節 展示分析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中文專書
Colin Renfrew & Paul Bahn,《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北京:文物出版,2004。
Giulio Carlo,《藝術史學的基礎》,臺北:東大出版,1992年。
Heinrich Wölfflin,《藝術史的原則》(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臺北:雄獅出版,1987年。
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中國陶瓷編輯委員會,《景德鎮民間青花瓷器》,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
丹羽基二修,黃碧君譯,《日本家徽圖典》(《家紋 知れば知るほど》),臺北:商周城邦文化出版,2008,頁30-33。
方樑生,《臺灣之硘:生活的點滴盤仔豆油碟》,臺北市:方樑生,2001年。
方樑生,《臺灣之硘看款》,臺北縣:盧麗珠,2009年。
王志宇計畫主持,《大村鄉志》,彰化縣大村鄉:彰縣大村鄉公所,2015。
王嵩山,《博物館、思想與社會行動》,新北市:遠足文化,2015年。
王嵩山、李建緯,《104年澎湖縣百年歷史廟宇及教堂文物普查計畫(一)》,委託單位: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執行單位:逢甲大學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2017年。
王嵩山,《博物館與文化》,臺北:遠流出版,2012。
朱正宜、陳俊男等《新寮遺址搶救發掘研究計畫》,臺南:財團法人樹谷文化基金會、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10年。
朱陳耀撰述,《客家風情百年窯火-苗栗陶》,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6年。
何傳坤、劉克竑、陳浩維,《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遺址考古試掘報告》,嘉義縣政府、嘉義縣立文化中心主辦;新港文教基金會,1999年。
何傳坤、劉克竑主編,《板頭村遺址標本圖鑑:清代諸羅縣笨港縣丞署出土遺物》,臺中市:自然科學博物館,2004年。
余繼明,《民間清中晚期青花瓷器圖鑑》,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年。
吳其生,《中國古陶瓷標本.福建漳窯》,廣州:岒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吳其生,《中國福建古陶瓷標本大系:南靖窯》,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05年。
吳其生,《明清時期漳州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
吳其生、李和安編,《中國福建古陶瓷標本大系:華安窯》,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05年。
李文杰,《中國古代製陶工藝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年。
李正中、朱裕平,《中國青花瓷》,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3年。
李匡悌,《國立清華大學新校區雞卵面公墓清理及遷移歷史考古學監控及搶救計畫》,委託單位:國立清華大學;執行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年。
李匡悌,《靈魂與歷史的脈動:論國立清華大學仙宮校區的墓葬形制和出土重要文物》,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2004年。
李建緯,《(第二期)彰化縣古蹟中既存古物登錄文化資產保存計畫》,委託單位:彰化縣文化局;執行單位: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2013年。
李建緯,《嘉義縣一般古物──布袋太聖宮魍港媽祖神像、新港奉天宮天上聖母往郡進香大旗古物調查研究及保存維護計畫》,委託單位: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執行單位: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2017年。
李建緯,《彰化縣古蹟中既存古物登錄文化資產保存計畫》,委託單位:彰化縣文化局;執行單位: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2012年。
李建緯、張志相,《臺中市萬和宮暨文物館文物登錄與研究計畫 寺廟文物》,委託單位:財團法人臺中市萬和宮;執行單位: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2015年。
李建緯、盧泰康,《臺中市萬和宮暨文物館文物登錄與研究計畫 萬和宮文物館藏文物》,委託單位:財團法人臺中市萬和宮;執行單位: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2015年。
李建緯撰,《聖物廕福興:大里杙福興宮的文化資產分析與歷史詮釋》,臺中:大里杙福興宮,2017。
李英豪,《紫砂茶壺》,臺北市:藝術圖書公司,1991年。
汪慶正主編,《中國陶瓷全集》,上海:上海人民美術社,2000年。
林金盛編,《臺灣交趾陶傳習要典》,臺北縣新店市:財團法人臺灣交趾藝術文教基金會,2004年。
林惠敏編,《典藏犁頭店;古今鄉土文化田野調查彙集》,臺中市:萬和文教基金會,1999年。
林會承,《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臺北市:遠流,2011。
南投縣民俗文物學會,《南投陶文物風華》,南投縣:南投民俗學會,2002年。
政協南靖縣委員會,《明清時期南靖東溪窯與對外貿易》,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
徐文琴、周義雄合著,《鶯歌陶瓷史》,臺北縣:北縣文化,1993年。
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財團法人南投縣文化基金會,《南投陶:邁向現代陶之路二百年專輯》,南投縣:財團法人南投縣文化基金會,1996年。
財團法人臺中市萬和宮,《國家第三級古蹟媽祖廟萬和宮志》,臺中:財團法人萬和文教基金會,2004年。
財團法人臺中市萬和宮,《萬和宮略史》,臺中:漢皇文化機構,1985年。
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市萬和宮,《萬和宮文物館》,臺中市:萬和文教基金會出版,1995年。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明清時期民窯青花瓷特展》,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16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彩塑人間:臺灣交趾陶藝術展》,臺北市:史博館,1999年。
康諾錫,《臺灣老花磚的建築記憶》,臺北:貓頭鷹出版,2016年。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臺北:稻香出版,1993年。
張忠培,《中國考古學:走進歷史真實之道》,北京:科學出版,1999年。
張柏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張浦生,《青花瓷器鑒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5年。
梁白泉,《宜興紫砂》,香港:文物出版,1990年。
郭素秋,《竹子山大墓調查試掘計畫》,委託單位:臺北縣政府文化局;執行單位: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年。
陳秀珠主編,《醬缸文化 臺灣味-缸與甕的故事》,臺北: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2003年。
陳明良,《德化窯古瓷珍品鑑賞》,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05年。
陳信雄,《陶瓷臺灣:臺灣陶瓷的歷史與文化》,臺中:晨星,2003年。
陳建中,《德化民窯青花》,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陳建中編,《中國福建古陶瓷標本大系:德化窯》,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05年。
陳庭宣主編,《典藏臺灣陶瓷:陶博館常設展》,新北:鶯歌陶瓷博物館,2010年。
陳新上,《阿嬤硘仔思想起;館藏臺灣日用陶瓷》,臺北縣: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2002年。
曾凡,《福建陶瓷考古概論》,福州:福建省地圖出版社,2001年。
馮先銘,《中國古陶瓷圖典》,北京:文物出版,1998年。
黃志農,《紅甎拾遺:臺灣甎燒文物輯》,彰化縣:左羊出版,1996年。
黃春淮、鄭金勤編,《德化青花.五彩瓷全書》,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03年。
黃昭仁等,《臺中市犁頭店萬和宮調查研究與修護》,委託單位:財團法人臺中市萬和宮;執行單位:何肇喜建築師事務所,1998年。
黃振良,《金門農村器物》,金門縣:金門縣文化局,2007年。
新竹縣文物協會,《臺灣先民族群融合文物特展專業》,新竹縣:新竹縣文物協會,1996年。
葉文程、林忠干,《福建陶瓷》,福建:福建人民出版,1993年。
葉文程、林忠干,《福建陶瓷》,福建:福建人民出版,1993年。
廖仁義,《宜蘭的傳統碗盤》,宜蘭縣:宜蘭縣蘭陽博物館,2011年。
熊寥,《中國紫砂》,臺北市:藝術,1996年。
劉如水,《宋元明清瓷器鑑賞》,臺北:書泉出版社,2004年。
廣東省博物館編,《廣彩瓷器》,北京:文物出版設,2001年。
蔡承祐,《笨港出土文物》,雲林縣:雲縣笨港合和民俗發展協會,2001年。
蔡榮順撰文,《臺灣傳統工藝-交趾陶與剪粘之源流及發展》,嘉義市:金龍文教基金會出版,2006年。
鄧淑慧,《酒甕的故鄉:苗栗酒甕的歷史與文化特色》,苗栗市:苗栗文化局,2003年。
鄭文彰,《曾生祥收藏-安平五條港出土文物集》,臺南縣:南縣麻豆鎮公所,2006年。
盧泰康,《17世紀臺灣的外來陶瓷:透過陶瓷探討臺灣歷史》,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2013年。
盧泰康,《古笨港遺址出土文物整理、修護與研究計畫》,委託單位:雲林縣文化局;執行單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2014年。
盧泰康,《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藏陶瓷文物委託研究計劃》,委託單位: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執行單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2013年。
盧泰康、王竹平,《屏東縣琉球鄉碧雲寺:傳世陶瓷古物研究與修護》,臺南市: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2014年。
盧泰康撰,《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專輯:凝鍊初心.館藏陶瓷文物篇》,高雄市:高雄史博館,2016年。
穆青,《清代民窯彩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1992年。
聯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臺中市南屯老街(犁頭店街)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計畫》,委託單位:臺中市文化局;執行單位:聯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08年。
謝明良,《明清時期民窯青花瓷特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16。
蘇世德主編,《鶯歌製陶200年特展專輯》,臺北縣: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4年。

論文期刊
Anthea Hancocks,〈博物館展示與社會意識〉,《博物館學季刊》,第02卷第3期,1988年,頁09-14。
Fredderick W. Schueler,〈展示故事與展示品:談展示之正確性〉,《博物館學季刊》,第03卷第4期,1989年,頁03-07。
Hans Gill & Ted Swigon,林瑞瑛譯,〈小型博物館展示的第一步〉,《博物館學季刊》,第11卷第2期,1997年,頁45-48。
Jerry Podany,〈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Museum Collections From Earthquake Damage.〉,《文物保存維護研討會專輯》,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頁068-091。
Jerry Podany,〈Seismin Disasters: Mitigation of Damage and Response〉,《文物保存維護研討會:文物預防性保護與急難處理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頁7-1至7-42。
Roger Miles,〈展示學習〉,《博物館學季刊》,第11卷第2期,1997年,頁41-44。
中川里江,《臺灣日治時期日本民間企業發展之研究—以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為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中川理江,《日治時期臺灣近代建築建築材料紅磚的使用之研究-以商標作為建築編年的初步探討》,桃園: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王啟祥,〈博物館與社區互動模式初探〉,《博物館學季刊》,第16卷第1期,2002年,頁27-33。
王嵩山,〈物質文化的展示〉,《博物館學季刊》,第04卷第2期,1990年,頁39-47。
古游生,〈故宮博物院安全防護簡介〉,《文物保存維護研討會:文物預防性保護與急難處理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頁4-1至4-6。
羊澤林,〈福建漳州半洋礁一號沈船遺址的內涵與性質〉,《海洋遺產與考古》,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年,頁50-59。
羊澤林,〈福建閩江中下游時期的陶瓷生產與外銷〉,《文化交流與信仰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東亞考古文物專題》,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5年,頁D-14-D-17。
李建緯,〈日照香爐生紫煙-鹿港天后宮所見香爐研究〉,《鹿港天后宮論文集》,彰化縣鹿港鎮:鹿港天后宮,2017年,頁76-121。
李建緯,〈博物館與宗教文物─神聖性、生命歷程與場所精神〉,《博物館概論》,待刊稿。
李建緯,〈博物館與歷史-歷史物件的再現、詮釋與記憶〉,《博物館概論》,待刊稿。
李建緯,〈靈光與除魅──當臺灣民間宗教文物進入在地「博物館」收藏〉,《博物館物件、區辨與連結論文集》,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2014年,頁29-62。
周寶中,〈博物館藏品的緊急搶救性保護〉,《文物保存維護研討會:文物預防性保護與急難處理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頁5-1至5-12。
林崇熙,〈博物館文物演出的時間辯證:一個文化再生產的考察〉,《博物館學季刊》,第19卷第3期,2005年,頁7-23。
林焘、葉文程、唐杏煌、羅立華,〈福建華安下東溪頭窯址調查簡報〉,《東南文化》,第1期,1993年,頁229-236。
阿麗娜,《西伯利亞博物館收藏之中國瓷器研究》,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栗建安,〈東溪窯調查記略〉,《福建文博》,第1-2期,1993年,頁138-149。
栗建安,〈福建地區水下考古20年〉,《福建文博.創刊30周年紀念文集》,2009年增刊。
翁靖傑,《日治時期臺灣近代建築建築材料紅磚的使用之研究-以商標作為建築編年的初步探討》,中原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耿鳳英,〈誰的故事?──論博物館展示詮釋〉,《博物館學季刊》,第25卷第3期,2011年,頁99-109。
堀込憲二,〈日治時期使用於臺灣建築上彩磁的研究〉,《臺灣史研究》,第8卷第2期,2001年,頁65-95。
崛內秀樹,〈17世紀到19世紀日本出土的貿易陶瓷〉,《文化交流與信仰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東亞考古文物專題》,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5年,頁C-1-C-51。
張世賢,〈博物館預防性保存措施導論〉,《文物保存維護研討會:文物預防性保護與急難處理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頁2-1至2-10。
張婉真,〈如何分析博物館展示──研究方法旨趣〉,《博物館學季刊》第15卷第3期,2001年,頁13-24。
張崇山,〈博物館的展示規劃〉,《博物館學季刊》,第07卷第3期,1993年,頁55-69。
郭聖偉,《臺南中寮遺址出土陶瓷及相關研究》,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郭聖偉,《臺灣日治時期日本民間企業發展之研究-以臺灣煉瓦株式會社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陳世瑋,《博物館展覽中的展覽文本與物件:以鶯歌陶瓷博物館之常設展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陳羿錡,〈金門縣烈嶼鄉宋元時期陶瓷調查研究〉,《南藝學報》,第12期,2016年,頁01-38。
陳羿錡,《金門縣烈嶼鄉宋元時期陶瓷調查研究》,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陸定邦,〈展示策略與方法之分析〉,《博物館學季刊》,第11卷第2期,1997年,頁11-22。
廖紫均,〈社區博物館與地方寺廟〉,《博物館學季刊》,第16卷第1期,2002年,頁105-110。
廖靜如,〈宗教文物蒐藏:神聖與博物館化〉,《博物館學季刊》,第20卷第2期,2005年,頁67-80。
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長樂市東洛島沈船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報告〉,《福建文博》第4期,2014年,頁14-23。
蔡怡怡,〈類博物館的地方文化館參與節慶與地方意識之連結──以平溪為例〉,《博物館季刊》,第27卷第1期,2013年,頁5-32。
鄭惠英,〈展示規劃與維護概念〉,《博物館學季刊》,第11卷第2期,1997年,頁63-66。
盧泰康,〈臺南大天后宮傳世收藏的陶瓷供器〉,《媽祖物質文化研討會:媽祖文化中的歷史物件、保存與再現》,臺中市:中興大學,2015。
盧泰康,〈臺灣考古出土與傳世的清代福建東溪窯陶瓷〉,《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39期,2017年,頁23-57。
盧泰康,〈臺灣南部寺廟收藏的傳世陶瓷香爐供器〉,《近代物質文化研究──第一屆歷史與文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2014年,頁37-66。
盧泰康,〈臺灣南部廟宇傳世收藏的青瓷供器〉,《東亞青瓷學術論壇論文集》,新北市:新北市鶯歌陶瓷博館,2013年,頁158-171。
盧泰康,〈臺灣傳世與考古出土的清代東溪窯與南靖窯陶瓷〉,《文化交流與信仰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東亞考古文物專題》,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5年,頁A-1-A-29。
盧泰康,〈歷史文化與常民生活的縮影:綜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陶瓷〉,《高雄文獻》,第4卷第3期,2014年,頁065-099。
盧泰康、李建緯,〈臺灣古蹟中既存古物調查的現況與反思〉,《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25期,2013年,頁95-115。
謝佩瑤,〈場所、物和歷史:以香港歷史博物館的五間分館為例〉,《博物館物件、區辨與連結論文集》,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2014年,頁177-203。
謝明良,〈對於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遺址出土陶瓷年代的一點意見〉,《臺灣史研究》,第9卷第2期,2002年,頁203-224。

外文專書
Brown, R., & Sjostrand, S, Maritime Archaeology and Shipwreck Ceramics in Malaysia. Lumpur, Malaysia: Department of Museum & Antiquities, 2001.
Duncan Macintosh., Chinese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David & Charles (Publishers) Ltd, Newton Abbot, Devon, England, 1977.
Herbert,Peter & Nancy Schiffer., Chineses Export Porcelain –Standard patterns and forms, 1780 to 1880. Schiffer Publishing, 1975.
Nagel Auctions., Tek Sing Treasures. Stuttgart, Germany, 2000.
Van Mensch, P., Towards a methodology of museology.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Zagreb, 1992.
日本貿易陶磁研究會,《貿易陶磁研究NO.19》,日本千葉縣:文明堂印刷株式會社,1999年。
中田忠夫,《大日本帝國陸海軍 軍裝と裝備:明治.大正.昭和》,東京:株式會社池宮商會,2010年。
財団法人瀨戶市文化振興財団埋藏文化財センター,《せともの百年史-中部地方出土の近代陶磁 瀨戶.美濃窯の近代3》,愛知縣:財団法人瀨戶市文化振興財団埋藏文化財センター,2009年。
亀井明德,《福建省古窯跡出土陶瓷器の研究》,東京:都北印刷出版株式會社,1995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啟祥,〈博物館與社區互動模式初探〉,《博物館學季刊》,第16卷第1期,2002年,頁27-33。
2. 王嵩山,〈物質文化的展示〉,《博物館學季刊》,第04卷第2期,1990年,頁39-47。
3. 林崇熙,〈博物館文物演出的時間辯證:一個文化再生產的考察〉,《博物館學季刊》,第19卷第3期,2005年,頁7-23。
4. 耿鳳英,〈誰的故事?──論博物館展示詮釋〉,《博物館學季刊》,第25卷第3期,2011年,頁99-109。
5. 張婉真,〈如何分析博物館展示──研究方法旨趣〉,《博物館學季刊》第15卷第3期,2001年,頁13-24。
6. 張崇山,〈博物館的展示規劃〉,《博物館學季刊》,第07卷第3期,1993年,頁55-69。
7. 陳羿錡,〈金門縣烈嶼鄉宋元時期陶瓷調查研究〉,《南藝學報》,第12期,2016年,頁01-38。
8. 陸定邦,〈展示策略與方法之分析〉,《博物館學季刊》,第11卷第2期,1997年,頁11-22。
9. 廖紫均,〈社區博物館與地方寺廟〉,《博物館學季刊》,第16卷第1期,2002年,頁105-110。
10. 廖靜如,〈宗教文物蒐藏:神聖與博物館化〉,《博物館學季刊》,第20卷第2期,2005年,頁67-80。
11. 鄭惠英,〈展示規劃與維護概念〉,《博物館學季刊》,第11卷第2期,1997年,頁63-66。
12. 盧泰康,〈臺灣考古出土與傳世的清代福建東溪窯陶瓷〉,《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39期,2017年,頁23-57。
13. 盧泰康,〈歷史文化與常民生活的縮影:綜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陶瓷〉,《高雄文獻》,第4卷第3期,2014年,頁065-099。
14. 盧泰康、李建緯,〈臺灣古蹟中既存古物調查的現況與反思〉,《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25期,2013年,頁95-115。
15. 謝明良,〈對於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遺址出土陶瓷年代的一點意見〉,《臺灣史研究》,第9卷第2期,2002年,頁20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