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9 01: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傑勤
研究生(外文):Jie-Chin Chiou
論文名稱:運用多評準決策評選國有土地開發方式
論文名稱(外文):Applying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Model on National Land Development Modes
指導教授:謝靜琪謝靜琪引用關係葉昭憲葉昭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ng-Chzi HsiehChao-Hsien Ye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土地管理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4
中文關鍵詞:國有土地開發方式分析階層程序法
外文關鍵詞: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development modesnational lan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0
  • 點閱點閱:10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長期以來,國有土地為財政目的,平衡國家財政收支,多是以處分方式處理,忽略國有土地尚有引導都市健全發展、調節土地市場供需等社會經濟多重角色與功能。又實務作業上政府部門在評選國有土地開發方式時,往往偏重以決策者的主觀工作經驗作開發方式決定,較少客觀衡量開發基地實質條件與財務籌措等問題。因為多評準決策方法中之分析階層程序法,可以將複雜的問題,簡化成結構化的決策模式,並且將這些決策元素透過專家問卷,排列出開發宗地可採行開發方案之優先順序。因此,本研究以目前公產管理機關能直接透過公開招標辦理的國有非公用土地開發方式──標售、設定地上權、委託經營及簡式合作經營為探討對象,藉由相關土地開發文獻的探討,歸納出影響開發的各項因子,以分析階層程序法建立開發方式評估架構及求取評估指標權重後,按評估準則屬性分質化與量化二類,以臺中市二宗開發環境截然不同的案例模擬操作過程,驗證國有土地開發方式評選模式。本研究依上述方法得到以下結果,第一層級指標之優先順序為基地條件、財政目的、開發誘因,第二層級評估準則排序為未來發展潛力、實質開發條件、開發收益、投資效益、行政管理成本、執行條件配合。此意謂國有土地本身的開發條件,當地不動產市場供需情形,及配合都市未來建設,符合地區整體經濟及社會發展,在評估開發方式的過程中最被重視。量化準則在土地開發方式評選中的影響程度,經分析證明量化因素在開發方式評選中確有其重要性,適用於國有土地開發方式評選的操作。最後,臺中市二宗開發環境截然不同的案例模擬結果,發展遲緩者以委託經營方式為最優先、新興地區者以標售方式為最優先之開發方式,提供政府部門作國有土地開發評選參考。
For increasing the state revenue, public land has been disposed mostly by selling for long time. Besides financial purpose,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land should also play a role on city growth and the demand and supply of real estate. In reality, the authorities usually rely on their experience and conventional ways when choosing the approaches of public land development, which ign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utilization intensity, local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of individual property. This research discussed the four approaches-sell by tender, superficies, consigned management and simplified cooperation management- to develop state’s land. By analyzing the four methods, the study established the criteria to assess the best model of l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wo development cases in Taichung City were chosen to show how the model worked and evaluated the individual approach. The findings from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The first level prioritized the indexes as site conditions, financial purposes, development factors. The second level criteria gave the order as future potential, substantial conditions, development revenue, investment effect, management cost, and execution. Thus, the self-condition of the national property, the local real estate market, and the overall future urban planning econamically and socially are the most value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General speaking, in the low-developed area, the plan for developing is aimed at its short-term goal. For the highly developed area, the best utilization plan would be a complete long-term one.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問題陳述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 都市資本累積理論 11
第二節 評估指標之回顧 17
第三節 多評準決策方法之應用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0
第一節 國有土地開發方式 30
第二節 多評準決策方法 38
第三節 評估體系之建立 42
第四節 評估準則分類、量測與標準化 50
第四章 實證分析 54
第一節 評估階層之權重分析 54
第二節 應用評估階層之案例模擬 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結論 83
第二節 建議 85
參考文獻 86
附錄一 89
附錄二 93
作者簡介 114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05,九十三年底臺閩地區已登記土地土地面積,取自網際網路http://www.moi.gov.tw/w3/stat/
全國土地問題會議,1990,題綱八-確立公地政策,加強公地管理利用,第五子題「如何加強公有土地之開發利用」。
辛晚教,1987,台灣地區土地利用之基本方針及構想,內政部營建署。
呂宗盈,1996,土地開發面臨用地取得困難之探討,人與地 11:p74~83。
紀文,2005,運用多評準決策方法於農村社區土地重劃區順位評選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瑞倉,2002,如何加強國有財產管理與運用,主計月刊559期:p59~65。
林淑雯,1997,區段徵收內公私有可建地開發時序及基地開發規模之研究-以高鐵新竹車站特定區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本炫、董娟娟、張人傑,1993,國有土地問題之政治經濟分析,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林左裕,2004,不動產投資管理,再版,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英彥,1975,土地經濟學通論,四版,文笙書局。
林富榮,2003,公有土地最佳組合開發模式之研究,淡江大學商學院暨管理學院高階主管管理碩士學程。
林森田,1991,公有土地以長期租賃方式處理之可行性研究,中華民國土地估價學會。
金家禾,1986,新市區土地開發方式之評選研究──以關渡平原之研發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太郎,1990,市地開發方式之評選研究──以淡海特定區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淑仁,2003,公私合營公有土地開發方式之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彩珠,1995,公有土地利用之效率原則──以臺北市大型公有土地利用檢討為例,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2卷,第1期:p167~177。
吳火焜,1972,台灣公有土地管理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濟華,1994,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台灣經濟 208:p1~15。
洪郁惠,1998,公私合營土地開發方式之研究──以交易成本理論分析,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育焜,1984,台灣現行國有土地管理與利用問題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雅婷,1998,公有土地開發政策與開發方式選擇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志義,多目標決策,五南圖書出版社。
張治祥,1990,台灣地區國有土地利用策略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翊倩,2001,多準則評估方法應用於都市更新土地開發方式評估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柱,1991,國有土地開發法規及其改進方向之探討,開發信託季刊:p17~23。
姜貴善,2000,譯日本的國土利用及土地征用法律精選,地質出版社。
黃昭樺,2000,公有土地開發模式法律相關問題之研究──以設定地上權模式為主,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財政部國有財產局,1974,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台灣地區國有非公用土地開發利用研究。
財政部國有財產局,1985,國有土地開發利用業務概況。
財政部國有財產局,1998,國有財產現況。
財政部國有財產局,2003,財政部國有財產局九十一年度業務年報。
馮正民、林楨家,2000,都市及區域分析方法,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葉瓊鍈,1999,土地信託應用於公有土地開發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昭憲,1999,多評準決策方法上課講義(未出版),逢甲大學水利系副教授。
鄭明安,1993,公有土地開發利用方式之研究,台灣地政 89:p20~25。
鄭明安,2002,公有土地應如何有效開發利用,直轄市、縣(市)有土地管理及開發研習會。
謝靜琪、黃家棋,1997,公有土地開發利用評估指標之建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學士論文。
謝清煌,1983,國有財產管理理論與現況問題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錚,1989,平均地權之理論體系,中國地政研究所。
邊泰明,1997,高鐵車站新社區開發策略及公私有土地規劃配置原則之研究。
邊泰明,2002,公有土地有效開發利用,直轄市、縣(市)有土地管理及開發研習會。

二、英文部分
Capozza,Dennis and Li,Yuming(1994),“The Intensity and Timing of Investment:The Case of Land”,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4,:889-904.
Clarke, Harry and Reed, William(1988),“A Stochastic Analysis of Land Development Timing and Property Valuation.”,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8,:367-382.
Markusen, J.R. and Scheffman, D. T.(1978),“The Timing of Residential Land Development: 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5,:411-424.
Mills, D. E.(1980),“Market Power and Development Timing”, Land Economics, 56,:10-20.
Mills, D. E.(1981),“Urban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Timing”,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1,:239-254.
Richard, C. P.(1984),“The Optimal Timing of an Exhaustible, Reversible Wilderness Development Project”, Land Economics, 60,:247-254.
Shoup, D. C.(1970),“The Optimal Timing of Urban Land Development”,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Papers, 25,:33-44.
Saaty, T. L.(1971),“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cgraw Hill,LonD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楊國柱,1991,國有土地開發法規及其改進方向之探討,開發信託季刊:p17~23。
2. 李宗勳、鄭錫鍇,2002,〈知識經濟時代的新治理模式--歐陸新治理(Modern Governance)的觀點〉,《研習論壇》,第16 期,頁1-20。。
3. 杜正勝,2004,〈博物館自主之道〉,《故宮文物月刊》,第22卷,第1期,頁4-17。
4. 孫本初,2000,〈英、美政府再造經驗對我國的啟示〉,《人事月刊》,第30卷,第2期,頁4-17。
5. 秦裕傑,1998,〈博物館經營管理?管理經營?〉,《博物館學季刊》,第12卷,第3期,頁73-76。
6. 張其祿、黃榮護,2002,〈全球化下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挑戰與策略展望〉,《空大行政學報》,第12期,頁147-167。
7. 彭錦鵬,2000,〈英國政署之設計與運作成效〉,《歐美研究》,第30卷,第3期,頁89-141。
8. 黃臺生,2001,〈英國新的政府機制—執行機關〉,《考銓季刊》,第25 期,頁55-68。
9. 黃銘輝,1998,〈公法人概念之學理與實務〉,《憲政時代季刊》,第24卷,第2期,頁70-100。
10. 劉坤億、范祥偉,2003,〈第二回合的文官改革趨勢:從全觀型治理觀點談起〉,《人事月刊》,第216期,頁7-16。
11. 廖坤榮,2002,〈政府與農會組織—治理典範的挑戰〉,《空大行政學報》,第12期,頁71-112。
12. 廖坤榮,2004,〈臺灣金融管制政策的困境:代理人途徑個案分析〉,《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2卷,第2期,頁51-86。
13. 蔡允棟,2001,〈官僚組織回應的概念建構評析—新治理的觀點〉,《中國行政評論》,第10卷,第2期,頁89-134。
14. 蔡允棟,2002,〈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層次的分析與整合〉,《中國行政評論》,第11卷,第2期,頁47-76。
15. 蔡明華,1999,〈農田水利會之「公法人」定位〉,《農田水利》,第46卷,第5期,頁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