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典文獻
(一)一般文獻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民•盧弼集解,《三國志集解》,台北縣:漢林文化,2004年。
宋•朱熹集注,《四書集注》,湖南長沙:岳麓書社,1985年。
元•羅貫中,《三國演義》,台北:河洛圖書,1981年。
元•胡琦,〈關王世系圖〉,《關王事蹟》,收於清•祟德弟子編,《關聖帝君本傳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
明•王守仁,《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台北::黎明,1989年。
明•王守仁,〈傳習錄下〉,《王陽明全集.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華世出版社,1974年。
清•崇德弟子編,《關聖帝君本傳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讀者書店編,《二十五史精華》,台北:讀者書店,1997年。
魯愚等編,《關帝文獻匯編》,北京:國際文化,1995年。
(二)關公鸞文
關聖帝君,《明聖經》,台北:社團法人行天宮文教發展促進基金會,2005年。
關聖帝君,《關聖帝君桃園明聖經、降筆真經、戒淫經、覺世經句解》,台北:正一善書出版社。
關聖帝君,《朱子刪定玉泉真本桃園明聖經》,台北:社團法人中華桃園明聖經推廣學會。
二、 近人專著
(一)關公研究
三峽靈隱寺,《桃園明聖經講義》,台北縣三峽鎮:天道之光,1996年。
文一太泉,《關聖帝君覺世真經義理講述》,雲林:春秋學會,2007年。
王志宇,「台灣的恩主公信仰—儒宗神教與飛鸞勸化」,台北:文津,1997。
財團法人行天宮文教發展促進基金會,《演教說法度群生:行天宮信眾手冊》,台北:行天宮文教發展促進基金會,2001年。
李福清,《關公傳說與三國演義》,台北:漢忠文化,1999年。
孟祥榮,《武聖--關公》,高雄:宏文館圖書,2000年。
黃大受,《關羽傳》,台北:國防部總政治部,1952年。
黃國彰等,《忠義貫古今-桃園明聖經真本淺釋》,台中:光慧文化,2001年。
黃華節,《關公的人格與神格》,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戚宜君,《名人風韻》,台北:黎明文化,1987年。
梅錚錚,《忠義春秋:關公崇拜與民族文化心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劉海燕,《從民間到經典:關羽形象與關羽崇拜的生成演變史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
劉海燕,《翰墨英風:文昌帝君與關聖帝君》,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劉淋,《三國志選譯》,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蔡東洲、文廷海,《關羽崇拜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鄭土有,《關公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1996年。
趙波、侯學金、裴根長,《關公文化大透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廖瓊媛,《三國演義的美學世界》,台北:里仁,2000年。
顏清洋,《從關羽到關帝》,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
(二)儒學類
王財貴,《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屏東:能淨協會,1997年。
王邦雄,《21世紀的儒道-儒道兩家的現代出路》,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9年。
成中英,《再論中國哲學現化與世界化問題》,台北:聯經,2000年。
宋德宣,《新儒家》,台北:揚智文化,1996年。
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1996年。
韋政通,《儒家與現代化》,台北:水牛圖書,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
張起鈞、吳怡,《中國哲學史話》,台北:東大圖書,1994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
傅佩榮,《儒家與現代人生》,台北:名田文化,2005年。
楊碩夫,《孔子教育思想與儒家教育》,台北:黎明文化,1988年。
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明文書局,1987年。
(三)宗教類
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
游子安,《勸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天津:天津人民,1999年。
游子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列聖齊著,《大學證釋<校訂本>》,台北:三德書局,1993年。
威廉•詹姆士著,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台北縣:立緒文化,2001年。
鄔昆如,《宗教與人生》,台北:五南,1999年。
鄭志明,《台灣新興宗教現象《扶箕鸞書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鍾雲鶯,《民國以來民間教派大學中庸思想之研究》,台北:玄同文化,2001。
三、論文集之論文
(一)關公論文集
方廣錩、周齊,〈介紹清咸豐刻本《武聖明聖經》〉,《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朱大渭,〈武將群中獨一人--關羽人神辨析〉,《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李福清,〈關公傳說與關帝祟拜〉,《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4年。
林榮澤,〈台灣一貫道的關公信仰〉,《台灣民間宗教研究論集》, 台北:一貫義理編輯苑,2007年。
林榮澤,〈「神人互動」與宗教信仰的起源-以一貫道關帝白話訓文為例〉,《民間信仰與關公文化國際研討會》,台灣省宜蘭縣:敕建礁溪協天廟及佛光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2008年。
吳孝中,<帝君傳忠義,千秋尚凜然>,《2007第三屆忠義文學獎得獎優良作品專集》,台北:社團法人中華桃園明聖經推廣學會,2007年9月。
吳靜芳,<「關聖帝君」封號之由來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的撰著>,《2008第四屆忠義文學獎得獎優良作品專集》,台北:社團法人中華桃園明聖經推廣學會,2008年9月。
吳彰裕,〈關公信仰研究〉,《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胡小偉,〈關公─唐山過台灣〉,《民間信仰與關公文化國際研討會》,台灣省宜蘭縣:敕建礁溪協天廟及佛光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2008年。
黃馨儀,<論《桃園明聖經》之修心意涵>,《2007第三屆忠義文學獎得獎優良作品專集》,台北:社團法人中華桃園明聖經推廣學會,2007年9月。
陳順義,<「天崩地崩,地裂我裂」-《桃園明聖經》核心價值對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性>,《2007第三屆忠義文學獎得獎優良作品專集》,台北:社團法人中華桃園明聖經推廣學會,2007年9月。
施哲雄,〈從台北的行天宮看關公在台灣民間社會的影響〉,《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年。
葉翔,〈神道設教與社會和諧─對泉州通淮關岳兩塊石碑的思考〉,《民間信仰與關公文化國際研討會》,台灣省宜蘭縣:敕建礁溪協天廟及佛光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
蔡相煇,〈台灣的關帝信仰及其教化功能〉,《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蕭為、樂聞輯錄,〈關羽目錄〉,《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二)儒家及宗教論文集
王川、劉波,〈關公信仰的四裔化—以近代以來西藏及其毗鄰藏區的關公崇拜及主要關帝廟為中心〉,《中國俗文化研究第五輯》,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台南祀典武廟關聖帝君,〈著造書章意義〉,《儒光線珠》,2007年12月。
李建弘,〈當代台灣兒童讀經運動的現況與展望〉,《2007「經典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桃園:元智大學,2007年。
李世偉,<從大陸到台灣—近代儒教的回顧與展望>,《當代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台北:南天,2001年。
花蓮玉里鎮協天宮關聖帝君,〈志〉,《儒光線珠》,2007年12月。
阿里山受鎮宮北極玄天上帝,〈遺愛人間〉,《儒光線珠》,2007年12月。
劉還月,〈庸俗社會,功利信仰-從樸實的信仰到暴發戶式的頭城搶孤〉,《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5年。
盧蕙馨,<佛教慈濟功德會「非寺廟中心」的現代佛教特性>,《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5年。
四、 期刊論文
(一)關公研究
王宜峨,〈談談漢民族對關帝的信仰),《中國道教》, 第1期,北京:中國道教協會,1988年。
王見川,〈轉變中的神祇--臺灣「關帝當玉皇」傳說的由來〉,《性別、神格與臺灣宗教論述》,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論集,1997年。
王見川,〈唐宋關羽信仰初探─兼談其與佛教之因緣〉,《圓光佛學學報》,第6期,2001年。王見川,〈軍神、協天大帝、關聖帝君:明中期關公信仰探索〉,《台灣宗教研究通訊》,第四期,2002年。
阮昌銳,〈義神關公的崇拜〉,《泉南文化》,第5期,2002年2月。李冕世,〈從台南府城的武廟說到國人對關公的崇拜〉,《史蹟勘考》,第8期,1982年6月。洪淑苓,〈關公顯聖傳說及其信仰〉,《歷史月刊》,95期,1995年12月。黃典權,〈關公赤兔馬與台南祭典〉,《台灣風物》,18卷2期,1968年4月。
鄭喜夫,〈關聖帝君善書在台灣〉,《台灣文獻》,第34卷第3期 ,1983年。
陳捷先,〈清初帝王與《三國演義》〉,《歷史月刊》,95期,1995年12月。(二)儒學類
王邦雄,<談孔子的人生理想>,《鵝湖月刊》,第7卷第3期,1982年9月。金惠敏,<孔子的仁學:一個後現代性的閱讀—兼議牟宗三先生對孔子仁學本體化的詮釋>,《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4期,2004年4月。周群振,<孔子之仁教與性命天道>,《孔子思想研究論集<一>》,台北:黎明文化,1983年。
杜維明,〈儒家人文精神的宗教涵義〉,《鵝湖月刊》,第252卷第4期,1999年10月。
陳大齊,〈孔子思想恆廣價值的所在〉,《孔子思想研究論集〈二〉》,台北:黎明文化,1983年。
項退結,<孔子的述古與創新及仁之現代意義>,《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1期,1989年1月。楊祖漢,<牟宗三對「仁」的詮釋及在「倫理教育」上的意涵>,《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4期,2000年4月。鄧成宙,<談儒家生命的學問>,《鵝湖月刊》,第7卷第6期,1982年。蔣國保,<儒學普世化的基本路向>,《孔孟月刊》,第41卷6期,2003年。
羅光,<孔子之仁和基督之仁愛的比較>,《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1期, 1989年1月。(三)宗教及其他類
巨克毅,〈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衝突與對治策略-從Jihad vs. McWorld論述探討起〉,《宗教哲學》,42期,2007年12月。行政院主計處,<世界主要國家(地區)歷年失業率>,《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台北:行政院主計處,2006年3月。
李輔仁,<《大學》綱領條目之研究(二)>,《一貫道總會會訊》,179期,2006年。
宋光宇,〈清代台灣的善書與善堂〉,《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究會論文集》,1994年4月。
徐美蘭,<千間華廈一張床的體悟—許欽琳>,《慈濟月刊》,506期,2009年1月。
游舒如等,<台北市1991-2004年間社會經濟因子與自殺死亡率趨勢>,《台灣衛誌》,第26卷第1期,2007年。
五、 學位論文
李秀玲,《《三國志》忠義人物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2004年)。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1993年)。涂大為,《臺灣寺廟中的關公造形之探討》,(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1995年)。柳珍姬,《《鼎峙春秋》與關公造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博士班,2004年)。陳妍希,《關公信仰與台灣宗教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2002年)。陳昭昭,《從戲劇小說看關公形象嬗變》,(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86年)。曾淑玉,《《三國志》英雄人物形象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2004年)。廖淑芬,《台南市的關帝信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4年)。六、 其他類
中央日報,<失業率自殺率高懸共振>,2001年10月27日,二版。
聯合報,<美300萬青少女 性病上身>,2008年3月12日,AA1國際版。
聯合報,<高爾家節能 越節越耗電>,2008年6月19日,AA1國際版。
聯合報,<十三歲當爸爸>,2009年2月14日,AA2國際版。
聯合報,<小女嬰是誰的? 八男有嫌疑>,2009年2月16日,AA2國際版。
李筑音,<讓被裁的員工都能開心離開>,《Cheers 快樂工作人》,台北:天下雜誌社,1998年2月。
麥立心,<懂做人,搶先成為領導人>,《Cheers 快樂工作人》,台北:天下雜誌社,2007年12月。
陳雅慧,<七種人能領「世界級」薪水的人才>,《Cheers 快樂工作人》,台北:天下雜誌社,2009年3月。
美國資訊網(American Information Web,無日期),<第七章:海外的衝突與國內的變革>,2009年3月14日,取自http://usinfo.org/zhtw/PUBS/OutAmHis/Chapter_07.htm
上方散人Blog(2007年10月22日),<儒家要分離為儒學與儒教>,2009年3月21日,取自 http://blog.tianya.cn/blogger/ seachsite.asp?idWriter=0&Key=0&BlogID=47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