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健松、劉育廷,”銲接參數對氣體金屬電弧銲接特性之研究”, 農業機械學刊,14卷3期,民國94年,pp.11-29。2. 李金山、吳炳南、陳石法、張添財、蔡希杰,”機械材料”,高立圖書有限公司,四版,臺北,民國82年5月。
3. 周漢標,”氣體金屬電弧銲接[GMAW]中保護氣體之影響(上)”,機械月刊,第十六卷第十二期,民國79年12月,pp.130-139。4. 周怡伶,”氬銲塗覆助銲劑對低碳鋼銲接性質的影響”, 國立中興大學材料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3年7月12日。5. 張豪文,”銲藥添加對不�袗�TIG銲件之影響”, 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6. 黃振賢,”機械材料”,文京圖書有限公司,新修定一版,臺北,民國89年4月。
7. 王振欽,”銲接學”,高立圖書有限公司,台北市,民國86年8月。
8. 董基良,”銲接學”,三民書局,臺北,民國75年1月。
9. 姜志華、蔡全峰,”銲接冶金概論”,徐式基金會,140~148頁,民國76年8月。
10. Matsunawa, “Modeling of heat and fluid flow in an: welding”, in: S.A. David, J.M. Vitek (Eds.), Recent Trends in Welding Science Techn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ends in Welding Research, ASM International, pp. 3~16, 1993.
11. 楊廈森,”淺談不�袗�銲接” ,銲接與切割,五卷五期,民國84年 9月,pp.51-57。
12. J.A. Lambert, Weld. J., p202s , Vol67, 1988.
13. 曾光宏,”沃斯田鐵不�袗�銲接性之探討”,機械技術,160期,民國87年,pp.96-103。
14. J.C. Borland, Brit. Weld. J., 7(8):508-512, 1960.
15. 謝榮淵,”不�袗�之銲接特性(Ⅰ)”,銲接與切割,第七卷第五期,民國86年9月,pp.40-49。
16. R. A. Mulford, E. L. Hall and C. L. Braint, Corrosion, p.132, 39 (1983).
17. 井上博,”熔接學會誌”,41(1972) ,pp.115。
18. 孟繼洛,”機械材料”,曉園出版社,pp.201,pp.205-7,pp.211,pp.214 ,民國79年。
19. 周長彬、蔡丕樁、郭央諶,”銲接學”,初版,全華科技圖書,臺北,民國90年2月。
20. C.D. Lundin, W.T. Delong, and D.F. Spond, “Ferrite Fissuring Relationship in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Weld Metals”, Weld. J., 241s-246s , 54(1975)(8).
21. N. Suutala, Metall. Trans., 13A(l2), 2121-2130, 1982.
22. N. Suutala, T. Takalo, and T. Moisio, Metall. Trans., 11A(5), 717-725, 1980.
23. N. Suutala, Metall. Trans., 14A(2), 191-197, 1983.
24. J.A. Brooks, J.C. Williams, and A.W. Thompson, Metall. Trans., 14A(1), 23-31, 1983.
25. J.A. Brooks, J.C. Williams, and A.W. Thompson, Metall. Trans., 14A(7), 1271-1281, 1983.
26. 張復萌,”熱處理對鋁合金銲接熱影響區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27. I.J. Polmear, "Metallurgy of the Light Metals", Edward Arnold, 1981.
28. J.F. Lancaster, “Metallurgy of Welding”, 6th ed, George Allen & Unwin, May 1999.
29. P.J. Modensi, “TIG welding with single-component fluxes”,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9(9),260-265, 2000.
30. B.J. Keene, K.C. Mills, R.F. Brooks, Mater. Sci. Tech.,1(1085), 568.
31. 陳金富、林宏昌,”熔接學”, 二版,全華科技圖書,臺北,民國75年5月。
32. 曾光宏,”銲接缺陷之形成(Ⅰ)、(Ⅱ)”,銲接與切割,第九卷第六期,1999年11月,pp.17-23,第十卷第一期, 2000年1月,pp.39-45。33. 王明堂,”助銲劑對1020低碳鋼MIG銲件之影響”, 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精密與自動化工程學程,碩士論文,民國94年6月。34. 杜金山,”不�袗�MIG-Flux銲接製程技術之研究”, 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精密與自動化工程學程,碩士論文,民國94年6月。35. 黎正中譯,”穩健設計之之品質工程”,臺北圖書公司,1993,pp.15~195 。
36. Phadke. M. S., Quality Engineering Using Robust Design, Prentice-Hall, 1989.
37. 蘇朝墩,”品質工程”,五版,中華民國品質協會,臺北,民國97年。
38. D.F. Paulonis and J.J. Schirra, "Alloy 718 at Pratt &Whitney -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Future Challenges", in Superalloy 718, 625, 706 and Various Derivatives Edited by E.A. Loria, pp. 13-23, TMS, Warrendale, 2001.
39. 黃泰勳,”低碳鋼與不�袗�異種材料TIG-Flux接合製程參數最佳化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精密與自動化工程學程,碩士論文,民國95年6月。40. 周漢標,”氣體金屬電弧銲接[GMAW]中保護氣體之影響(下)”,機械月刊,第十七卷第一期,民國80年1月,pp.237-242。41. 黃和悅、徐享文、曾光宏、周長彬,”A-TIG銲接製程技術開發”,銲接與切割,第十四卷第二期,民國93年6月,pp.14-22。42. 徐享文、黃和悅、曾光宏、周長彬,” 助銲添加劑對低碳鋼電漿銲接特性之評估研究”,銲接與切割,第十七卷第一期,民國96年3月,pp.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