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4 06: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美英
研究生(外文):Mei-Ying Li
論文名稱:美髮從業人員工作壓力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幾家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Job Stress and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of the Employees in Hairdressing Industry—Case Study on Taipei Metropolis
指導教授:陳俊瑜陳俊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n-Yu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系所名稱: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醫管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8
中文關鍵詞:工作壓力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美髮從業人員台北都會區
外文關鍵詞: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hairdressing employeesTaipei metropolisjob str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4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3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美髮從業人員工作壓力、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工作壓力反應的現況,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從業人員其工作壓力、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工作壓力反應的差異,以及此三者間關聯性。
  本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美髮從業人員為研究對象,利用問卷調查法來蒐集相關資料。現場問卷共300份,有效回收問卷計245份,有效回收率為81.7%。研究工具包括工作壓力量表(控制與參與、工作需求、組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健康責任、生活飲食、運動行為、人際支持行為)量表、工作壓力反應量表(生理、心理、行為)量表,以平均數、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Scheffe’s test)事後多重比較及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進行統計分析。最後,則針對研究所得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美髮產業界或有興趣者之參考。
  茲將研究的重要結果分述如下:
1. 美髮從業人員「工作壓力」的認知因素分別為:「控制與參與」、「工作需求」及「組織」。
2. 美髮從業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認知因素分別為:「人際支持」、「運動行為」、「生活飲食」及「健康責任」。
3. 美髮從業人員「工作壓力反應」的認知因素分別為:「生理」、「心理」及「行為」。
4. 不同「性別」與「婚姻狀況」的美髮從業人員,其工作壓力的感受呈現顯著差異。
5. 不同「性別」、「婚姻狀況」、「年齡」及「教育程度」等背景的美髮從業人員,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感受呈現顯著差異。
6. 不同「年齡」的美髮從業人員,其工作壓力反應的感受呈現顯著差異。
7. 不同「職務」、「平均每日工作時數」、「工作步調」及「平均每週工作天數」等工作屬性的美髮從業人員,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項的感受均呈現顯著差異。
8. 美髮從業人員「工作壓力」、「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工作壓力反應」認知因素呈現顯著的相關性。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job stress and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of hairdresser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for the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the hairdressing employees in job stress and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and also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these two issues.
Research targets of this study are the employees of hairdressing industry in Taipei metropolis. 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survey method to collect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300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A total of 245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with an effective rate of 81.7%. The collected data are analyzed with the method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multiple comparison, and Scheffe’s test.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made for the reference to hairdressing industry, or the interested people.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Cognitive factors on job stress are “control and participation”, “work demands”, and “emotion”, respectively.
2. Cognitive factors on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are “interpersonal support”, “exercise behavior”, “living diet”, and “healthy responsibility”, respectively.
3. Cognitive factors on job stress response are “physiology”, “psychology”, and ” organization”, respectively.
4. Individual hairdressing employees with distinct “gender”, and “marital statu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gard to their perception of workplace stress.
5. Individual hairdressing employees with distinct “gender”, “marital status”, “age”, and “educational level”,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gard to their perception of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6. Individual hairdressing employees with distinct “ag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gard to their perception of workplace stress response.
7. Individual hairdressing employees with distinct “occupational grade”, “daily working hours”,“working types” ,“working progress”, and “work over-loading”,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gard to their perception of job stress and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8. Cognitive factors on” job stress”,”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and” job stress response” present the remarkable relevance.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美髮業現況 9
第二節 工作壓力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11
第三節 壓力反應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18
第四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22
第五節 工作壓力、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工作壓力反應之相關研究………………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8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9
第三節 研究樣本 4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0
第五節 量表信度與效度分析 45
第六節 資料處理 49
第七節 訪談結果分析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 53
第一節 美髮從業人員基本資料分析 53
第二節 美髮從業人員工作壓力、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工作壓力反應之現況 57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美髮從業人員工作壓力、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工作壓力反應上之差異分析 61
第四節 美髮從業人員工作壓力、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工作壓力反應之相關分析 78
第五節 訪談結果分析 82
第六節 假設驗證結果 92
第七節 綜合討論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結論 103
第二節 建議 108

參考文獻 111
中文部分 111
西文部分 118

附錄 123
附錄一 問卷 123
附錄二 訪談題綱 128
附錄三 訪談逐字稿 12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仇方娟(2007)。南區五專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雄中學報,10,281-30
高雄市。
毛繼萱(2009)。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職場健康促進關聯性之研究-以光電產業為例。
經國管理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王文正(1991)。員工A型人格特質、主管領導型態和員工工作壓力之間關聯性研究―以公民營加油站員工為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文秀(2009)。衛生署玉里醫院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工作壓力之探討。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王秀紅(2000)。老年人的健康促進-護理的涵義。護理雜誌,47(1),19-25。
王秀慧(1996)。高職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影響、管理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王秀慧(1999)。高職教師工作壓力來源影響、管理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俞蓉(2009)。探討生活型態對早期慢性腎臟病患之影響-病例對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英偉(2000)。衡生教育與健康促進─家庭醫學。台北:中華民國家庭醫學醫學會。
王麗娟(2002)。空服員之工作特性、工作壓力源與個人壓力反應。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史璦溱(2008)。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學生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1995)。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年鑑。台北市。
朱佩怡(2009)。女性精神科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於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間的關係。輔仁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江東亮、余玉眉 (1994)。健康促進:國民健康的新方向。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3(5),381-387,臺北市。
江鴻鈞(1994)。臺灣省國民小學初任校長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行政院主計處(2005)。國情統計通報-近年專業及技術服務業營業概況。出自於第3局第3 科。2009年12月01日http://www.stat.gov.tw/public/Data/571915375171.pdf 。
行政院主計處編(2005)。台灣地區受雇員工動向調查報告。行政院主計處編印。台北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1993)。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行政院主計處編印。台北市。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06)。過勞問題相關文獻回顧。勞委會勞工安衛研究所技術叢書,IOSH 95-T-078,臺北。
行政院主計處(1992)。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統計摘要。台北: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行政院主計處(1993)。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台北:行政院主計處編印。
余志文(2007)。資訊電子產業生產線人員休閒行為、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吳佳蓉(2009)。SPA美容從業人員職場壓力與健康促進之研究。職業安全衛生技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3,429-443。
吳昇忠(2007)。臺東縣警察人員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吳鍇(2001)。變革知覺所生成的壓力反應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郵政總局民營化變革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宗諺(2005)。警察人員遭遇槍戰事件壓力反應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明祝(2008)。台中市高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課程介入成效之探討。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李國銑(1996)。影響台灣連鎖體系經營型態之選擇因素。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李葆瑋(2006)。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與自覺身心健康狀況之相關性研究。慈濟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李碧霞(2005)。台北市北投區都市原住民婦女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培齊、徐宜輝(1998)。職業軍官個人屬性、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之關聯性研究。人力資源學報,9,88-103。臺北市。
卓俊伶(2005)。美國政府對身體活動促進的觀點與作法。國民體育季刊,34(1),76-81。台北市。
卓俊辰、童淑琴和李蘭 (1992)。工作場所體適能促進計畫之實驗研究-以台電總公司為例。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4(12),193-206。
取自於:http://www.labor.gov.tw/default.asp
周子敬、彭睦清(2005)。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工作壓力及工作滿足感模式。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6 (3),201-219。
周文祥(1996)。壓力調適與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5(4), 43-50。
林佳蓉(2003)。國際領隊人員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建得、陳德宗、丁春枝(2002)。師院生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緒穩定性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國立屏東師院學生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6,35-474 ,屏東縣。
林思嫺(2005)。宜蘭縣高中(職)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美聲(2003)。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以宜蘭縣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純文(1996)。國民小學組織氣候、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純祺(2008)。電話服務人員工作壓力、自覺健康狀態、肌肉骨骼不適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語梵(2008)。宜蘭縣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信憲(1994)。工作特性、人格特質型態、角色壓力與工作壓力、工作滿足、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國銘(2000)。銀行行員的壓力源、工作倦怠與工作態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鈺娟(2004)。加護病房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壓力反應與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胡秉鈞(1996)。會計師事務所查帳人員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壓力反應相關因素之研究。文化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瑞桃(2000)。加護單位護理人員對其工作壓力來源之反應及調適。長庚護理,11(2),20-30。
徐枝葦(2002)。人際壓力源對組織承諾之影響:二元中介機制模式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儆暉 (2001)。健康促進與工作場所健康促進。勞工安全衛生簡訊,48,2-4。
徐儆暉 (2002) 。「職業安全衛生」新使命-創造「促進健康的工作場所」。勞工安全衛生簡訊,53,2-3。
徐儆暉、張蓓貞、彭淑美、陳保中 (2003)。工作場所健康促進成效評估研究。勞委會勞工安衛研究所技術叢書,IOSH 91-M341,臺北市。
崔來意(2000)。高科技公司女性專業人員公-家庭衝突工作倦怠及離職意顧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春興(1999)。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進煌(2008)。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國小教師為例。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瑞芬(1989)。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蓓貞(2004)。健康促進與實務。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
張寶仁(1998)。勞工之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知覺及工作壓力反應之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梁坤輝(2004)。政風人員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壓力反應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梁成明與羅新興 (2001)。國軍志願役軍官工作壓力之研究。國防管理學報,22(2),1-13。臺北市。
許玳榕(2008)。國中生自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以台北縣某國民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生玉(1987)。國中教師工作心厭與背景因素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0,37-54,台北市。
陳昭伶(2003)。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秋蓉、吳宗祐(2006)。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過勞與心理健康調查。勞委會勞工安衛研究所技術叢書,IOSH 94-M308,臺北市。
陳香蓉(2000)。醫院行政人員之壓力反應與組織承諾探討。台北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芬(2008)。職場糖尿病前期成人執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陳彰儀(1996)。台商外派大陸人員之人格特質、外派前受訓程度及工作壓力、生活壓力與身心適應三者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陸洛 (1997)。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的對話。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4),19-51。臺北市。
勞委會中部辦公室(2007)。美髮乙、丙級發放證照資訊部統計數據。97 年4 月6 日。
單小琳(1990)。教師的社會支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1 ,123-15。
曾國斌(2001)。不同產業與人格特質從業人員其工作壓力之差異分析。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曾慧萍,鄭雅文(2002)。「負荷-控制-支持」與「付出-回饋失衡」工作壓力模型中文版量表之信效度檢驗:以電子產業員工為研究對象。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1(6),420-432。
黃宜純(2003)。美容與美髮沙龍店長專業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性男(2008)。花蓮地區發展健康促進型長宿休閒社區評估指標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黃毓華、邱啟潤(1996)。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信效度之評估‧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2,529-537。
黃寶園(2004)。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之理論驗證:以壓力調節反應模式之建立與驗證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溫雪蓉(2008)。半導體業員工之工作動機、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葉琇珠(2000)。大學生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詹慧珊、林容慧(2004)。美容美髮從業人員行業特性與工作倦怠之研究。台南女院學報,23 ,181-206。
廖昱眾(2008)。台東縣消防人員工作壓力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蔡松煇(2004)。救災人員之團隊信任、工作壓力與工作調適之關係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鄭文俊(1995)。工作壓力、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民營公車駕駛員為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紹權(1997)。基層農會推廣員工工作壓力、因應行為與工作倦怠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鄭雅文(2008.)。職場疲勞量表的編製與信效度分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7(5):349-364.
蕭呈恩(2008)。資訊人員工作壓力反應、職業倦怠與離職傾向之研究。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蕭順蘭(2001)。台北縣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貞嬌(2005)。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紋慧(2009)。新竹市私立大學行政人員工作壓力、工作特性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繆敏志與張火燦 (2002)。組織變革策略對經理人工作壓力影響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10(4),683-706。
謝清秀(2002)。美髮從業人員工作滿意與留職意願相關性之探討。樹德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清秀、詹慧珊(2006)。美髮從業人員工作倦怠之研究。建國科大學報,25(3),71-94,
彰化縣。
藍靜渝(2006)。社區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之中老年人使用健康服務行為與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性探討-以台北市北投區為例。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顏秀玲(2003)。民眾心理健康與檳榔、菸、酒使用行為之關係—以南部民眾為例。
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魏米秀、呂昌明(2005)。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文簡式量表之發展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4,25-46。台北市。
蘇千田 (1996)。工作壓力。勞工安全衛生簡訊,20,10-11。
英文部分
Armer, J.M., & Conn, V.S. (2001). Exploration of spirituality and health among diverse rural
elder ly individual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27(6), 29-37.
Bagozzi, R. P. and Y. Yi (1988). On the us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n experimental
desig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6(3), 271-284.
Baird L.&Meshoulam I.(1988),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Managing Two Fits of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e “,1(13),116-128.
Beehr, T.A. and Newman, J.E.(1978).Job Stress, Employee Health,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 Facet Analysis, Model and Literature Review, Personnel Psychology,
Vol.31, 665-699.
Chen, Z. X., & Francesco, A. M. (2000). Employee Demography,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in China: Do Cultural Differences Matter? Human
Relations, 53, 869-887.
Cheng, Y., Kawachi, I., Coakley, Eugenie H., Schwartz, J. and Colditz, G. (2000). Association
between Psychosocial 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Health Functioning in American
Women: Prospective Study,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0, 1432-1436.
Chou, Frank Huang-Chih, Su, Tom Tung-Ping, Ou-Yang, Wen-Chen, Chien, I-Chia, Lu,
Ming-Kun; Chou, Pesus, (2003). Establishment of a disaster-related psychological
screening test.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37(1), 97-103.
Cleary, M. & Walter, G. (2005). Towards a healthier lifestyle for staff of a psychiatric hospital:
Description of a pilot program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Nursing, 14, 32-36. Cooper, C. L., & Cartwight, S. (1994). Healthy mind; healthy organization: proactive approach to occupational stress. Human Relations, 47, 455-471.
Cooper, C. L., & Marshall(1978).Sources of managerial and white collar stress. In C.L.
Cooper & Payne (Eds.), Stress at work. NY: John Wiley & sons.
Cooper, C. L., and Marshall, J.(1978). Occupational Sources of Stress: A 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lating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Mental Ill Health,”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Vol. 49, No. 1, pp. 11-28.
Dana S. (2008). Making Wellness Your Business. Incentive. 182(7): 80.
Donald C. Hambrick & C.C.Snow(1988).Strategic Reward Systems, in Strategy,Organization
Design,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dited by C. Snow,Press.
Eisenberger, R., Huntington R., Hutchison, S. & Sowa, D.(1986). Perceive Organizational
Suppor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71(3), 500-507.
Freudenberger, H. J. (1974).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30, 159-164.
Gerbing, D. W. and C. Anderson (1988). An updated paradigm for scale development
incorporating unidimensionality and its assess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5(2), 186-192.
Gmelch.W.H.et al.(1988).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administrative stress cause, reactions,
responsesand consequences .The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26(2):134-140.
Green, L. W., Poland, B. D. & Rootman, I. (2000). The settings approach to health promotion.
In L.W. Green, B. D. Poland, & L. Rootman. (Eds.). Settings for health promotion:
Linking theory and practice. (pp.1-43). London: Sage.
Green, L.W., Kreuter, M.W.(2005). Health Promotion Planning: An Educational and
Envirnmental Approach (4nd ed.).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Grosh, J.W., Alterman, T., Petersen, M.R., & Murphy, L.R. (1998). Worksite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s in the U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vailability and particip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13(1), 36-45.
Harris, D. M., & Guten, S. (1980). Health protective behavior: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0(1),17-29.
Ivancevich, J. M., Matteson, M. T., and Preston, C.(1982).Occupational Stress, Type A
Behavior, and Physical Well-be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5,
No.2,pp.373-391.
Jamal, M.(1990). Relationship of job stress and type-A behavior to employees,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psychosomatic health problems and turnover
motivation, Journal of Human Relations, 727-738.
Karasek R, Theorell T. (1990). Healthy Work – Stress, Productivity,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Working Life. New York.
Karasek R, Theorell T.(1990).“Healthy Work –Stress, Productivity,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Working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Kawakami, N. and Haratani, T. (1999). Epidemiology of Job Stress and Health in Japan:
Review of Current Evid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Industrial Health, 37, 174-186.
Kichbusch, I. (2003).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o a new public health and
health promo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3(3), 383-388.
Kyriacou, C., & Chien, P. Y. (2004). Teacher Stress in Taiwanese Primary Schoo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Enquiry, 5(2), 86-104.
Lu, L., Wu, H. L. and Cooper, C. L. (1999). Perceived Work Stress and Locus of Control: A
Combined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7(1), 1-11.
MacNeil, D. H. (1981). The relationship of occupational stress to burnout. Illinois: London
House Management Press.
Martin, T.N.(1983).and Schermerhorn, J.R. Work and Nonwork.Influence on Health:A
Research Agenda Using Inability to Leave as a Critical Variabl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8, No.4,pp.650-659.
Maslow,A.H.(1970).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ew York:Harper&Row.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Parasuraman, S., and Alutto, J. A.(1981), “An Examin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of Stressors at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4, No. 1, pp.
48-67.
Pearson, L. C., & Moomaw, R. H. (20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utonomy and
Stress, Work Satisfaction, Empowerment, and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29(1), 37-53.
Pender, N. J. (1987).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5st ed.). Norwalk, CT:
Appleton-Centry-Crofts.
Pender, N. J., Barkaskas, V. H., & Haymsn, L. (1992).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Toward excellence in nursing practice and education. Nursing Outlook,
40(3), 106-112.
Pender, N.J., Murdaugh, C., & Parsons, M.A. (2006).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Prentice-Hall (Newly released and in-print)
Penter,N,J.(1990).Expressing health though lifestyle Patterns. Nursing Science Quarterlllly,3(3),
115-112.
Peterson, M. F., et al., (1995). Role conflict, ambiguity, and overload: A 21-nation stud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2), 429-452.
Robbins, S. T. (200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enth Edition.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Sakraida, T. J. (2006). Nola J. Pender- health promotion model. In A. M. Raile & M. Ann,
Nursing theory : utilization & application (3rd ed., pp.452-471). St. Louis, Mo: Mosby
Elsevier.
Schuler, T.S.(1980).Definition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Stress in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Vol.25, pp.184-215.
Selye, H.(1956).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McGraw-Hill.
Singh, J., Goolsby, J. R., Rhosda, G. K.(1994).Behavioral and 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Boundary Spanning Burnout for Customer Service Representative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1:558-569.
Trumble, W. R., Brown, L., Stevenson, A., & Siefring, J. (2002).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 Historical Principle (5th ed.). New York: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lker, B.H. (1987) . Autecology, synecology, climate and livestock as agents of rangeland
dynamics. The Australian Rangeland Journal. .69-75.
Williams, L. J. and J. T. Hazer (1986).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and
commitment in turnover models: A reanalysis using latent variable structural equation method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1(2), 219-23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仇方娟(2007)。南區五專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雄中學報,10,281-30
2. 仇方娟(2007)。南區五專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雄中學報,10,281-30
3. 王秀紅(2000)。老年人的健康促進-護理的涵義。護理雜誌,47(1),19-25。
4. 王秀紅(2000)。老年人的健康促進-護理的涵義。護理雜誌,47(1),19-25。
5. 江東亮、余玉眉 (1994)。健康促進:國民健康的新方向。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3(5),381-387,臺北市。
6. 江東亮、余玉眉 (1994)。健康促進:國民健康的新方向。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3(5),381-387,臺北市。
7. 卓俊伶(2005)。美國政府對身體活動促進的觀點與作法。國民體育季刊,34(1),76-81。台北市。
8. 卓俊伶(2005)。美國政府對身體活動促進的觀點與作法。國民體育季刊,34(1),76-81。台北市。
9. 卓俊辰、童淑琴和李蘭 (1992)。工作場所體適能促進計畫之實驗研究-以台電總公司為例。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4(12),193-206。
10. 卓俊辰、童淑琴和李蘭 (1992)。工作場所體適能促進計畫之實驗研究-以台電總公司為例。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4(12),193-206。
11. 周文祥(1996)。壓力調適與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5(4), 43-50。
12. 周文祥(1996)。壓力調適與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5(4), 43-50。
13. 林建得、陳德宗、丁春枝(2002)。師院生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緒穩定性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國立屏東師院學生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6,35-474 ,屏東縣。
14. 林建得、陳德宗、丁春枝(2002)。師院生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緒穩定性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國立屏東師院學生為例。屏東師院學報,16,35-474 ,屏東縣。
15. 林純文(1996)。國民小學組織氣候、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