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2006)。棒球教練指南-少棒訓練。台北市:中華民國棒球協會出版。
王文江(1979)。棒球打擊技術之研究。新竹:南宏公司。
王富雄(2002)。2002-2005國際壘球規則。台北市:中華民國壘球協會。
王翔、林正常(2006)。青年女子壘球選手無氧動力與跑壘速度之相關。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4,83-92。吉村正(1997)。壘球教室。台北市:聯廣圖書。
吳和諺、林光宏(2003)。美國職業棒球運動投手訓練之探討-西雅圖水手隊訓練基地。2003 年台灣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報告書。嘉義縣: 吳鳳技術學院。1126-1131。
李明憲(2002)。基本體能對棒球選手打擊成績之影響。體育學報 ,33,251-261。李明憲、郭紘嘉、呂子平、劉峻狼(2005)。棒球不同打擊姿勢揮棒速度之比較分析研究。北台學報,28,351-360。李金為、林裕益、周麗卿、陳錦偉(2006)。壘球新規則對打擊成績之影響-以2000年雪梨奧運、2004年雅典奧運為例。北體學報,14,86-94。林文斌、鄧元湘(2000)。長打率在現代棒球中扮演的角色。德明學報,16,315-324。林國華、劉強(2006)。壘前與壘後起跑方式之生物力學分析。大專體育學刊,9(1),47-55。林國輝(1979)。棒球運動之戰略研究。台中縣:霧峰出版社。
林啟川(1993)。1994亞運女子壘球培訓隊投手投球速度之研究。體育與運動,84,75-81。
林敏政、林啓川(1997)。壘球運動跑壘速度、離心力之研究。北體學報,6,241-255。
林華韋(1991)。從運動學的觀點研究ㄧ流棒球的揮棒動作。台灣省第一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下集),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439。
林輝雄(1975)。壘球投球動作與技術分析。台中市:大文。
邱麗夙(2006)。快速壘球攻守戰略戰術。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姚立業(1993)。棒球攻守術。台北市: 世豐印刷廠。
倪兆良(1980)。棒球投手投球技巧之分析。台北縣:輔仁大學體育學會。
倪兆良(2003)。1999年世界青年女子壘球錦標賽優勝隊攻守能力之分析研究。台南市:日月出版社。
倪兆良(1993)。壘球比賽戰略探討與棒壘球賽實際比賽紀錄分析。台北縣: 高立出版社。
高振聲(1979)。棒球教學指引。台北市:建行文化出版社。
張簡金鈴(2000)。快速壘球風車式投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莊英萬(2002)。棒球跑壘的研究及訓練。中華體育,16(4),39-44。許樹淵(1979)。人體運動力學。台北市:協進圖書公司。
許樹淵(1990)。壘球投手投球的時空觀。中華體育季刊,3(4),11-15。許樹淵(2006)。運動生物力學。台北市:合記圖書。
陳太正(1983)。棒、壘球投手投球速度之研究。台北縣,輔大體育學會。
陳怡如(1995)。壘球技巧入門。台南市:文國書局。
陳俊忠(1995)。挑戰極限。台北市:傳文文化事業。
陳國華(1980)。棒球打擊技術與理論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陳雪亮(1991)。壘球訓練新法論。台北市:台北體專教務處出版社。
陳慧英(2002)。注視壘包與注視場內之跑壘方法在速度上的比較研究。體育學報,33,113-123。曾文誠(1994)。投打之間─球與棒的魔術比賽。台北市:祺齡出版社。
曾慶裕(1999)。棒球投捕手配球戰術探討。大專體育,46,47-49。曾慶裕、林添鴻(2002)。影響棒球打擊瞬間的因素分析。大專體育,59,41-44。曾慶裕、彭文敏(2001)。棒球跑壘概念解析。大專體育,56,23-26。湯龍雄(1980)。壘球投手投球動作之分析。精粹出版社。
黃士魁、林文郎(1997)。淺談成功球隊的靈魂人物—投手。大專體育,33,70-77。黃俊傑、施廷衛(2006)。學生棒球內野手守備防守要領闡述。彰化師大體育學報,6,236-243。楊清瓏(1993)。棒球打擊技術之分析與研究。台北市:中華少年棒球聯盟。
楊賢銘、林國輝、林華韋、王琦正(1998)。棒球比賽攻擊成績紀錄分析研究─以富邦公牛棒球隊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3,531-544。
葉志仙(1989)。棒球運動守備戰術之理論與實際。台北縣:一品。
葉美秀、賴來汶、林正常(2004)。壘球新規則對攻擊成績的影響:從九十與九一年女甲聯賽紀錄分析。體育學報,36,217-226。廖運榮(1995)。棒球選手打擊動作之分析研究─以八十二年台灣區運動會各縣市棒球代表隊選手為例。中壢市:宏泰。
龍炳峰(2006)。臺灣女子壘球參與國際運動賽會之研究(1965-2005)。體育學報,39(4),179-190。簡曜輝(1981)。棒球強打的重量訓練。體育世界,8,53-56。
簡曜輝(1983)。最新棒球戰略攻略法。中華棒球雜誌,2,88。
二、英文部分:
Chapman, Seville (1968). Catching a Baseball, A M. J. Phys. 36, p.868.
International Softball Federation(2009)。http://www. International- softball.com/。
James. G. Hay (1973). The Biomechanics of sports Techniques. Prentice-Hall, p.209.
Jones, R. D. Ⅱ. (2003). In-season athletic fitness parameters related to sport-specific performance among college female softball play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Houston, Houston.
Ken, R., & Tom, H.(1994). Heads-up baseball: Playing the game one pitch at a time. Indianapolis, IN: A division of Howard W. Sama & Co.
Littlewood, M. (1978). Women's softball. Athletic Institute Series.
Messier, S. P. (1984). Relationships among selected kinetic parameters, bat velocities, and three methods of striding by female softball batters. Temple University.
Rod Delmonico (1966). Defensive Baseball. Masters Press.U.S.A.
Tom, H. (1994). The Pitching Edg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Williams, T. & Underwood, J. (1967). The Science of Hitting.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三、日文部分:
松井秀治(1981)。野球科學(一)。講談社,105-176。
神田順治(1969)。野球勝敗決要因。體育科學,6,347-350。
鈴木征(2002)。ルール改正でエキサイテインダに。ソフト ボールマガジン,307,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