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瑞珍(1990)。指導圖解羽毛球技巧。台南:王家。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中國體育教練原崗位培訓教材(羽球運動一書)。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王家宏(1996)。怎樣打羽毛球。大陸:蘇州大學出版社。
王文科、王智弘(199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湘栗(2003)。樂樂棒球班際比賽經驗談:以台北市國語實小為例。學校體育,13,(5),95-104。
王國川、翁千惠譯(2005)。質性資料分析。台北:五南。Richard E. Boyatzis著。
方瑞民(1990)。台灣省中小學生體能訓練手冊-中小學學生之體能特徵。台灣省教育廳,35-49
方有恆(1994)。羽球原理。台北市:異軍出版社。
田麥久(2005)。運動員基礎訓練之二~人體科學原理。台北市:奧力達。
江明宏(1997)。羽毛球訓練技術。台南:信宏出版社。
江吟梓、蘇文賢譯(譯)(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台北市:學富。(Marilyn Lichtman, 2010)
牟鐘福、吳政崎 (2002)。臺灣地區民眾運動休閒設施需求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呂芳陽、陳麒文(2000)。羽球運動的制度化過程。大專體育,51,135-139。
李誠志等(1992)。教練訓練指南。台北:文史哲。
李美華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法。台灣台北:時英出版社。Babbie, E.(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李儁麟(2004)。我國參加2004年第28屆雅典奧運會選手培訓工作。國民體育季刊,33(2),頁40-49。
李吉人(2006;引自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林貴福(1996)。基礎羽球教學與訓練。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共同學科。
林貴福(2000)。國小體育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貴福、盧淑雲(2000)。認識健康體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國欽、鄭賀珍(2006)。羽球21分新制規則探討與單打戰術擬定。長庚科技學刊,5,99-104。
金聖明(2010)。男子羽球單打比賽戰術分析-以2009中華台北羽球公開賽前十六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周財勝(2004)。淺談羽球生命線之探討。東師體育,11,30-32。
周宏室(1994)。Mosston(摩斯登)體育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紀世清(1999b)。羽球。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技術報告書。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紀世清(2001)。羽球運動技能因素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2(1),251-271。
胡幼慧(1997)。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化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臺北市:巨流。
范振鳳(1986)。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鴻儒堂出版社,131-140。
涂國城(2001)。大專院校羽球乙組選手運動傷害之調查研究。成大體育研究集刊,6,79-88。
涂國誠(2007)。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體育學報,40(3),129-142。
涂凱傑(2008)。世界級男子羽球單打選手林丹競賽表現之標記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翁志成(2008)。運動競賽。臺北市:師大書苑。
莊忠勳(2005)。淺談樂樂棒球運動及推動策略。學校體育,90,55-61。
許義雄譯(2001)。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原著:Gallahue, D. L.)。台北:麥格蘿.希爾。
張曉昀、蔚順華(1998)。青少年過度使用之運動傷害。大專體育,38,122-127。
張鳳儀(1999)。澎湖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基本運動能力與學科學習能力之相關研究。為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張鳳儀(2002)。兒童、青少年的生理特質與運動訓練。中華體育,16,(2),1-7。
陳全壽(1998)。由性別差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學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陳偉宏(2010)。運動廣告的符號學分析-以NBA籃球明星LeBron James運動廣告為例。
黃富源(1994)。臨床科學。台北:嘉洲。
黃永任(1994)。運動科學講座。台北:八熊星。
黃滄海(1997)。過度訓練對骨骼生長的影響。中華體育,11,(2),72-79。
黃文俊(1998)。學童體適能之探討—淺談國小學童體適能之現況。台灣省學校體育,44,24-29。
黃任楷(2002)。青少年運動訓練問題初探。大專體育,61,127-132。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市:羽球月刊社。
彭俊秀(2009)。我國青少年羽球單打比賽戰術分析-以2008年全國青少年羽球錦標賽少男大組個人賽前八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董國珍(1990)。運動訓練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楊繼美(2004)。我國優秀青少年羽球選手運動傷害之調查研究。教練科學,4,71-83。
楊繼美(2006)。2006最新國際羽球規則及裁判紀錄法。教練科學,7,223-233。
楊榮森(2010)。羽球運動的常見傷害。健康世界,7。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劉獻武(1991)。運動選材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劉仲東(1996)。質與量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劉于銓(2008)。我國青少年羽球選手運動傷害調查分析—以2008年台灣省羽球協會會長暨Wilson(k)FACTOR盃全國青少年羽球錦標賽為例。屏東教大體育,14,384-397。
賴明彥(2006)。推動樂樂棒球發展學生棒運。學校體育,96,108-112。
樊正治(1974)。羽球指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盧正崇、黃奕仁(2008)。羽球雙打前三拍技術之淺析。大專體育,95,25-29。
簡佑修(2005)。2004年雅典奧運爭取羽球男子單打參賽資格之研究-以簡佑修選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運動技術研究所,桃園縣。二、英文部分
Bahr, R., & Engebretsen, L. (2009). Sports Injury Prevention: Olympic Handbook of Sports Medicine. UK: John Wiley & Sons Ltd.
Dalton, S. E. (1992). Overuse injuries in adolescent athletes. Sports Medicine, 13(1), 58-70.
Gould D. (2009)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youth sports: it’s time to act! Clin J Sport Med. 2009;19:81-82.
Jorgenson, U., & Winge, S.(1990).Injuries in badminton. Sports Medicine, 10(1), 59-64.
Jakeman, P. M., Winter, E. M. & Doust J.(1994). A review of research in sports physiology,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43.
Johnson, A. (2000). Misigyny.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A user’s guide to sociological language. Oxford: Blackwell.
Jayanthi NA, LaBella CR, Fischer D, Pasulka J, Dugas LR (2015). Sports-specialized intensive training and the risk of injury in young athletes: a clinical case-control study. Am J Sports Med. 2015;43:794-801.
Micheli, L. (1983). Overuse injuries in children’s sports: The growth factor Orthoped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14, 337-360.
Malina, R. M. ō Bouchard, C.(1991). Growth, matur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Champaign. Ill. : Human Kinetics Books.
Marees, H. (2002). Sport physiologie. Sport & Buch strauss. Nr. 100.
Patton(1990)《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Rathus, S. (1988). Understanding Child Development.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Wiersma, L D (2000). Risks and benefits of youth sport specialization: perspectives and recommendations. Pediatr Exerc Sci. 2000;12:13-22.
Zauner, C. W., Maksud, M. G. & Melichna, J. (1989) . Physi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training young athlethes. Sports Medicine, 8 (1) , 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