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14)。電影事業暨電影從業人員參加國際影展獎勵輔導執行要點。2015年2月,文化部,取自https://www.bamid.gov.tw/files/15-1000-732,c167-1.php
尤克熙(2002),Smart Phone發展現況與趨勢分析,資策會MIC報告,2014年12月,取自http://mic.iii.org.tw/aisp/reports/reportdetail.asp?docid=CDOC20021201014&doctype=RC&cate=MTD&chitype=
台北電影節(2014)。第十六屆 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 報名簡章。2014年3月。取自http://211.72.204.97/144taipeiff.web/Index.aspx
何苔麗、徐慧霞、章家誠 (2012)。 手機應用程式服務使用態度及再購意願研究-以蘋果公司的App Store為例。中華科技大學學報(50),頁 169-189。吳凡(2009)。電影〇影展。台北市:書林出版公司。
吳榮毓(2014)。重返閱聽人商品:以 YouTube 影音平台為例。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新北市。李姿瑩(2012)。App商業模式之研究-以iOS平台為例。國立臺北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新北市。
李振主(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對手機應用程式(App)之付費意願¬—以Google Play商店為例。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高雄市。
李清志(1994)。鳥國狂:世紀末台北空間文化現象。台北:創興出版社。
李全興(2011)。App 熱潮,誰的機會?選擇正確的商業模式幫自己創造機會– 九種商業模式圖解。INSIDE創新發現誌。2014年10月,取自https://www.inside.com.tw/2011/09/20/9business_model
林之晨(2013)。持續調校你的商業模式。《30》雜誌,(107)。
周立軒(2005)。網誌的使用者與使用行為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未出版,桃園縣。金馬影展(2015)。2015台北金馬影展 第五十二屆金馬獎 競賽規章。2015年7月。取自http://s3.goldenhorse.org.tw/download/2015/2015GoldenHorseAwardsGuideline&Rule_ch.pdf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范麗娟 (1994)。 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 7(2),頁 25-35。孫婧 (2014)。 短片與微電影指向的差異性分析——新媒體語境中影像認同方式駁論的一種解法。鲁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 02),頁 42-45。
徐立功、王介安(1999)。電影辭典。台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
翁秀琪(1993)。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高雄市電影館(2014)。高雄電影節第九波新聞稿:短片影展 雲端戲院 APP。2014 年 9 月,取自http://kfa.kcg.gov.tw/n/news/news_detail.php?catid=1398
高雄市電影館(2014)。2014 高雄電影節。2014 年 10 月,取自http://www.kff.tw/home03.aspx?ID=3
張哲豪(2010)。影迷的盛宴:台北金馬影展觀眾的儀式性參與。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台北市。
張意珮(2004)。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發展現況探討。拓墣產業研究所焦點報告,2014年12月,取自http://www.topology.com.tw/DataContent/report/%E6%99%BA%E6%85%A7%E5%9E%8B%E6%89%8B%E6%A9%9F%E4%BD%9C%E6%A5%AD%E7%B3%BB%E7%B5%B1%E7%99%BC%E5%B1%95%E7%8F%BE%E6%B3%81%E6%8E%A2%E8%A8%8E/2442
莊鎮遠(2013)。行動加值服務之內容遞送研究。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新竹市。
陳守銘(2013)。基於iOS平台之即時影音串流編解碼模組研製。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新竹市。
黃姁蓁(2015)。品牌微電影廣告內容之研究-以愛情故事元素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新北市。楊桂卿(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教師以數位學習在職進修之意向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新北市。
葉志良 (2015)。 我國線上影音內容管制的再塑造:從OTT的發展談起。資訊社會研究(29),頁 49-97。資策會(2012)。MIC: 線上影音服務-微電影商機逐漸成形。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2012 年 11 月 15 日,取自http://www.iii.org.tw/m/ICT-more.aspx?id=592
資策會(2013)。2013 IDEAS Week:FIND DAY 創新講堂 準備好迎接行動世代了嗎? FIND 調查:近 50%人口持有智慧型行動裝置!。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2013 年 7 月 16 日,取自http://www.iii.org.tw/m/News-more.aspx?id=1163
資策會(2014)。96.2%台灣網友近期曾使用社交網站。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2014 年 6 月 13 日,取自http://mic.iii.org.tw/intelligence/pressroom/pop_pressfull.asp?sno=364&type1=2
資策會(2014)。資策會 FIND: 2014 年上半年消費者行為調查出爐。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14 年 7 月 21 日,取自http://www.iii.org.tw/service/3_1_1_c.aspx?id=1367
資策會(2015)。多螢情境下的消費行為與服務創新。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15 年 12 月 25 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market_info.aspx?n_ID=8662
端木芸珊(2009)。從工作者觀點探討台灣影展工作環境及其影響。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台北市。聞天祥(2003)。影迷的第一堂課。台北市:幼獅文化公司。
劉森堯(1982)。電影與批評。台北:志文出版社。
劉翰謙(2012)。Facebook以10億美元收購Instagram。數位時代。2014年10月,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22776/BN-ARTICLE-22776
歐家宇(2008)。行動網路軟體平台競爭策略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台北市。
鄭彙翰(2010)。Web 2.0網路輔助新聞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盧育鼎(2009)。生活型態、生產性消費者與整合型科技接受程度-以台灣參與Youtube網站為例。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國際企業學碩士班,新北市。蕭伊雯(2006)。觀賞電影的動機與行為-電影院與在家觀影經驗之比較。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所,新竹市。
賴文玲(2009)。影展是個好主意?非營利組織自辦影展之歷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南投縣。
謝季桓(2014)。從商業性面向探討微電影構成元素與創作應用。嶺東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碩士班,台中市。謝旻凱、林麗玲、吳奉晟 (2015)。 台灣大哥大MY VIDEO行動影音平台價值提升策略之探討。臺灣體育學術研究(59),頁 171-182。 doi: 10.6590/tjssr.2015.12.10鍾函芸、李雅靖 (2010)。 影響3G影音服務顧客滿意度因素之研究。中國廣告學刊(15),頁 54-75。鍾采霏(2012)。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之商業模式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商管專業學院碩士學位學程(AMBA),台北市。蘇柏全、陳正忠、楊彥甫 (2015)。 遊戲類App:下載因素、下載機率、市場佔有率、以及Google與Apple平台間掠奪率[Game Apps: Influential Downloading Factors, Downloading Probability, Market Share, and Sales Cannibalization between Google Play and App Store]。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 13(1),頁 113-140。
Vpon威朋(2014)。Vpon 行動廣告2014年第一季 台灣行動市場數據報告。2014年9月,取自http://www.vpon.com/images/datafile/Vpon_2014-Q1_tw.pdf
英文部分
Cuene, J. (2005). Web 2.0: Is it a whole new internet? Retrieved Augest 1, 2010, from http://cuene.typepad.com/MiMA.1.ppt
Osterwalder, A., Pigneur, Y., Smith, A., and Clark, T.(2012),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A Handbook for Visionaries, Game Changers, and Challengers, John Wiley& Sons Inc, United States.
Rogers, E. M.(1995)Diffusion of innovations.4nd ed. New York:Free Press.
Strauss, A. L., & Glaser, B. G.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Chicago: Ald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