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05: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信洲
研究生(外文):Hsin-Chou Yang
論文名稱:公私協力應用於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花蓮縣七星柴魚博物館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f the application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on reuse of deserted space:A case study of Chihsing Tan Katsuo Museum, Hualien
指導教授:蔡建福蔡建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ehn-Fu 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環境政策研究所
學門:環境保護學門
學類:其他環境保護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8
中文關鍵詞:閒置空間再利用地方文化館計畫新公共服務網絡治理公私協力
外文關鍵詞:Plan of Local Cultural CenterNew Public Service (NPS)Reuse of deserted spaceNetwork governance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9
  • 點閱點閱:29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3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0
自民國九十年行政院文建會開始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政策以來,的確為文化空間的改造運動重新注入了一股活力,然而在各界強調大型工業遺址或舊有官邸房舍再利用的同時,與地方民眾息息相關、深具地方特色的生活或產業空間則尚未能獲得普遍的重視;所幸之後藉由文建會「地方文化館計畫」的提出,鼓勵民間參與地方文化館的籌設,部份私有產權的閒置空間得以透過公、私部門資源的引入,成功轉化與再利用為公共使用的場所,這樣公私協力的合作模式會是未來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新契機嗎?因此,本研究即以公私協力理論為基礎,選定花蓮縣七星柴魚博物館作為個案,探討其在文建會推動籌設地方文化館政策下,如何透過公、私各部門間相互協力的方式,將原本屬於私有產權的閒置空間轉化為公共使用之空間場所,並進一步分析有關公私協力應用在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做法與可行性。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屬於質性研究中的個案研究法,採用文獻探討、深度訪談以及參與觀察等研究工具進行操作,研究範圍則是從民國九十二年七星柴魚博物館開始參與地方文化館計畫至九十四年底,探討包括公部門、私人企業、第三部門及社區民眾的協力過程與互動情形。本研究首先分別針對公私協力與閒置空間再利用文獻進行回顧,以強化研究完整性並形成研究問題,接下來經由實地參與觀察、相關資料分析,以及安排利害關係人的深度訪談,多重蒐集證據來源並相互驗證,將資料加以探討、歸納後產生結論與相關建議。

經由個案檢證後發現,透過形成網絡治理的公私協力模式,的確可以讓協力各參與者在確保不減損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從中獲取部份應得的利益與回饋,彌補傳統由「國家」或「市場」單一途徑提供服務所容易產生的弱點,進而於閒置空間再利用議題上達成「多贏」的局面,產生的影響效果也逐漸由空間的改造擴及到社區整體層面。而其充分達成的條件則是藉由參與者建立相互信任感、培養長期而穩定的協力關係、彼此共構相近的願景目標等,顯示出這些條件都是成功的公私協力所缺一不可的關鍵特質。因此,面對追求「優質治理」普世價值的現代化社會,七星柴魚博物館的公私協力經驗,著實為將來在環境改造議題方面指引出一條明確而且可行的道路。
Since Council for Culture Affairs (CCA), Executive Yuan started to promote the policy of “reuse of deserted space” in 2001, the transforming activities for culture space have been more vital. However, when large-scale industrial sites and old residences of high officials were emphasized, life and industrial space which was closely linked to citizens with local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were not widespread valued. Fortunately, “Plan of Local Cultural Center” was proposed by CCA to encourage local residences to participate the prepa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local cultural center. Parts of private-owned deserted space could be successfully transformed to public space for reusing through the investment of private and public resources. Will the corporation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be opportunity for reuse of deserted space in the future? This research w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nd Chihsing Tan Katsuo Museum in Hualien was selected as a case study sample to explore how to transform the private deserted space into public used space through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with policy of local cultural center reconstruction promoted by CCA. This research went a step further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on reuse of deserted space.
This research was focused on case study based on qualitative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 depth interview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were adapted as research instrument. The research scope was from 2003, when the Chihsing Tan Katsuo Museum started to participate local cultural center until the end of year 2005 to explore the corporation process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public sector, private sector, the third sector and residences. Firstly, this research reviewed the literature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nd reuse of deserted space respectively,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and to form the research questions. Then, with the fieldwork, observation, data analysis, and depth interview of stakeholder were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multi-collected evidence for exploring, inducing, and creating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case, through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of network governance, it is possible to earn parts of deserved benefits and feedbacks without harm the public interests. Traditional weak point of “national” or “market” singular service could be supplemented and then reach the “all-wins” situation based on the issues of reuse of deserted space. The created effects will gradually expend from space reconstruction to entire community. The confidences between participants, long-term and stable partnerships development, and similar visions reconstructions, etc., are the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the success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Facing universal values of “good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with th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experience of Chihsing Tan Katsuo Museum, provides a clear, positive and practicable pathway for environmental trans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1.1研究動機與目的……………………………………………………………1
1.1.1研究動機…………………………………………………………… 1
1.1.2研究目的…………………………………………………………… 2
1.2研究範圍、內容與限制……………………………………………………2
1.2.1研究範圍…………………………………………………………… 2
1.2.2研究內容…………………………………………………………… 3
1.2.3研究限制…………………………………………………………… 4
1.3研究方法與流程……………………………………………………………5
1.3.1研究方法…………………………………………………………… 5
1.3.2研究流程…………………………………………………………… 6
1.4重要名詞界定………………………………………………………………8
1.4.1公私協力…………………………………………………………… 8
1.4.2閒置空間…………………………………………………………… 9
1.4.3再利用………………………………………………………………10
1.5章節安排…………………………………………………………………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公私協力理論…………………………………………………………… 13
2.1.1公私協力的背景……………………………………………………13
2.1.2治理觀點下的公私協力……………………………………………16
2.1.3公私協力之成功要件與可能困境…………………………………22
2.1.4英國地方政府改革經驗……………………………………………26
2.1.5公私協力相關文獻回顧……………………………………………31
2.2閒置空間再利用………………………………………………………… 37
2.2.1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意涵……………………………………………37
2.2.2台灣的發展歷程與反思……………………………………………41
2.2.3國內外成功個案介紹………………………………………………44
2.2.4閒置空間再利用相關文獻回顧……………………………………48
第三章 研究對象現況
3.1地方文化館計畫簡介…………………………………………………… 55
3.1.1地方文化館計畫緣起………………………………………………55
3.1.2計畫主要內容………………………………………………………56
3.1.3花蓮縣執行現況……………………………………………………60
3.2七星柴魚博物館的誕生………………………………………………… 61
3.2.1七星潭背景環境說明………………………………………………62
3.2.2從柴魚工場到柴魚博物館…………………………………………65
3.2.3七星柴魚博物館現況………………………………………………66
3.3訪談設計說明…………………………………………………………… 70
3.3.1訪談對象選取………………………………………………………70
3.3.2訪談問卷綱要………………………………………………………71
3.3.3資料分析程序………………………………………………………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4.1文化局與宗泰的協力關係……………………………………………… 76
4.1.1以新公共服務觀點檢視文化局……………………………………76
4.1.2宗泰食品的調適與轉變……………………………………………80
4.1.3文化局與宗泰食品的協力經驗……………………………………82
4.2縣級輔導團的介入與成效……………………………………………… 89
4.2.1輔導團是文化局的左右手…………………………………………89
4.2.2輔導團是地方文化館的保母………………………………………95
4.3為社區的角色定位……………………………………………………… 96
4.3.1企業—社區的協力模式……………………………………………96
4.3.2對社區的影響及其回應……………………………………………99
4.4小結………………………………………………………………………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研究發現…………………………………………………………………105
5.2結論………………………………………………………………………107
5.3建議與展望………………………………………………………………109
5.3.1研究結果建議…………………………………………………… 109
5.3.2後續研究方向…………………………………………………… 111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丁致成(1997),城市多贏策略—都市計畫與公共利益,一版。台北市:創興
天下雜誌(2005.06),信任特輯:為什麼現在要信任。台北市:天下雜誌
王惠君(2000),各縣市可成為藝文資源之公有閒置空間土地初步調查與評估報告。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王惠君(2001),閒置空間的再生與活化。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會訊,元月號:19,P4-7
王翠菱(2004),閒置空間再利用與都市連接關係轉變─以松園別館為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庭逸主編(2004),創意空間—開創城市新地理學,一版。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朱淑慧(2004),從經營觀點談歷史空間再利用修復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森村(1999),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台北市推動社區大學個案分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鎮明(2004.06),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現代化:21世紀英國地方層次的變革。行政暨政策學報,38期,P31-59
江岷欽等(2004.06),地方政府間建立策略性夥伴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及其鄰近縣市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38期,P1-29
江明修主編(2002),非營利管理,一版。台北市:智勝文化
江明修、鄭勝分(2003.06),全球治理與非營利組織。中國行政,73期,P71-95
江鳴益(2001),公私合夥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角色研究─以台北永康與宜蘭白米社區為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旭峰(1997),社區取向的聚落空間營造。空間雜誌,98期,P95-100
吳松林(2004),台灣空間治理策略新挑戰:區域治理機制設計。收錄於「地方自治與府際關係」學術論壇成果報告,P52-64,國立東華大學主辦,2004/12/25
吳英明(1996),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都市發展與公私部門聯合開發,一版。高雄市:復文圖書
吳濟華(2001.04),公私協力策略推動都市建設之法制化研究。公共事務評論,2:1期,P1-29
呂育誠(2001),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的分析,一版。台北市:元照
呂理政(1996),地球是個博物館—博物館學研究文集,一版。台北市:稻鄉
巫基福(1995),歷史性建築空間型態之再利用研究—以台灣日治時期的公共建築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育行(2002),歷史性建築再利用為展示館之空間形式探討。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宗勳(2000.09),社區聯防夥伴關係之治理體制初探。中國行政評論,9:4期,P35-80
李宗勳(2002),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與實務,一版。台北市:智勝文化
李宗勳(2004.09),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造工程。公共行政學報,第12期,P41-77
李宗勳、周威廷(2004.09),公共服務核心價值之推動與落實—公共服務的意義、精神與價值的觀點。人事月刊,39:3=229,P30-36
李建村(2001),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文湖國小社區、學區安全聯防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清全(1993),歷史性建築再利用計畫程序初探—以台灣日據時期建築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鴻祺(2001),地方政府在公私策略聯盟過程中角色與功能分析—以台北市萬芳醫院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
尚榮安譯(2001) ,Yin, Robert K.原著(1994),個案研究法,一版。台北市:弘智文化
林崇宏(2001),博物館:地區文化產業傳承與公共空間精神場所。收錄於經營管理新思維,熊鵬翥主編,P63-66。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
林惠華(2002),公私協力機制運用於都市更新政策之研究:士林夜市之個案模擬。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華苑(2002),古蹟保存政策與再利用策略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陽杰(2002),社區博物館的籌設與發展—以南投縣牛屎崎鄉土文史館為例。彰化師大藝術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花蓮縣政府(2000),七星潭海岸風景特定區資料庫。委託花蓮師院鄉土教學資源中心辦理調查,未出版
花蓮縣環保局(2004),七星潭海岸風景特定區空品淨化暨都市設計準則規劃報告。委託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辦理,未出版
姚瑞中(2004),台灣廢墟迷走,一版。台北市:田園城市
施進宗(1992),歷史性建築再利用之探討─以台灣日據時期建築為例。成功大學建築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愫璜(2002),當前台灣歷史空間的再利用—從資源運作的觀點來看。淡江大學建築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一版。台北市:巨流圖書
胡永芬(2000),城市風格的夢工廠—華山藝文特區的處境。收錄於空間重塑新契機,黃茜芳主編,P8-13。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
徐宗鴻(2003),政府與第三部門建立協力關係之研究-以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相關計劃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
翁興利(2003.12),治理模式與委外決策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13:1期,P97-126
馬永成、陳其邁譯(1999),Tony Blair原著(1998),顛覆左右—新世紀的第三條路,一版。台北市:時報文化
康旻杰(2000),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想像與實踐。收錄於藝術進駐、經營與管理—建構藝文發展契機與閒置空間之關係研討座談會實錄,P14-20。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
張旂彰(2000),再利用歷史性建築為展示館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碩士論文,未出版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一版。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許玉雯譯(2003),Noreena Hertz原著(2001),當企業購併國家:全球資本主義與民主之死,一版。台北市:經濟新潮社
郭昇勳(2000),公私合夥理論與應用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志瑋(2004.05),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政策研究學報,4期,P23-45
陳佩君(1999),公私部門協力理論與應用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恆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一版,台北市:商鼎文化
陳國慈(2005),故事裡的故事—再生古蹟台北故事館,一版。台北市:天下雜誌
陳朝興(2001a),台灣推動閒置空間的實踐與觀察。收錄於「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P1.4.1—1.4.7
陳朝興主編(2001b),九十年度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專題暨分區座談會會議實錄,一版。南投縣:行政院文建會
陳嘉萍(2002),華山藝文特區營運管理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朝卿(2001),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收錄於「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P1.1.1—1.1.10
曾梓峰(2002),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相關法令之探討與研擬之研究,一版。高雄市:國立高雄大學區域經濟與都市發展研究中心
曾梓峰(2004),地方活化與城鄉規劃—地方產業交流中心之推動。收錄於2004空間資產活化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P234-236,立德管理學院資產科學系主辦,2004/05/27
黃水潭(2003),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文化政策評估—以台中二十號倉庫藝文空間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在職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海鳴計畫主持(2003),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操作參考手冊,一版。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黃智彥(1997),公私協力策略推動都市建設之法制化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嘉慧(2003),一個濱海聚落的美麗與哀愁:七星潭社區主體性的沈潛與展現。東華大學族群文化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慧萍(2003),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模式之研究。朝陽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坤億(2003.08),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角色職能的轉變。空大行政學報,13期,P233-267
劉東揚(2003),公私協力應用於社區營造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為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舜仁(2000),空間的滅絕與再生。收錄於閒置空間新造化,楊智富主編,P14-19。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藝術村籌備處
劉毓玲譯(1993),David Osborne & Ted Gaebler原著(1992),新政府運動,一版。台北市:天下文化
劉維公(2005),創意產業與都市再造—台灣發展現況的初步觀察。文化.再生.新城市:文化設施與城市再發展研討會,筆者筆記,文建會主辦,2005/03/14
鄭仲昇(2001),環境共生理念應用於歷史建築再生之應用—以台北市西門紅樓為例。文化大學建築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君胤(2004),農村社區閒置空間再利用為照顧住宅之研究─以雲林地區為例。雲科大空間設計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麗虹、黃瑞茂計畫主持(2002),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國外案例彙編,一版。台北市:行政院文建會
賴麗巧(2004),全球在地化理念下都市閒置空間再發展之研究:以台南市中山-中正路歷史性都市軸線街廓空間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宗學等譯(2002),Jon Pierre & B. Guy Peters原著(2000),治理、政治與國家,一版。台北市:智勝文化
謝慶達譯(1998),Ranae Hanson & John McNamara ,AIA, AICP原著(1981),夥伴:鄰里—公司合作模式的社區復甦實例,一版。台北市:創興
謝慶達、林賢卿譯(1993),Nick Wates & Charles Knevitt原著(1987),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一版。台北市:創興
簡莉莎(2003),以公私合作模式推動工業區再生可行方式之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 漢等譯(2002),Philip Kotler原著(2002),科特勒深探大亞洲,一版。台北市:商智文化
蘇俞如(2003),新公共服務理論之政府與社區合作關係探討—以花蓮縣壽豐鄉池南村為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外文資料
Brinkerhof, J.M.(2002) Public-Nonprofit Partnership:A Defining Framework.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Creswell, J. W. (1994) Research Design: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SAGE Publications.
Denhardt, R. B. &Denhardt J.V.(2000) ”The New Public Service:Serving Rather than Stee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0(6):P549-559
Denhardt, R.B. &Denhardt, J.V.(2003) The New Public Service:Serving, not Steering. New York : M.E.Sharpe
Glendinning C., Powell M. & Rummery K.(2002) Partnership, New Labour and the Governance of Welfare. Southampton:Hobbs the Printers Ltd
Hailey, John (2000). “NGO partners:The characteristicics of effective development partnerships.” in Stephen P. Osborne(e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King, C.S. & Stivers, C.(1998) Government Is U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Kooiman, J.(1993) 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each, Steve &Wilson D.(2002) ”Rethinking Local Political Leadership”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80,P665-689
O’Toole, L(2000) Implementing Strategies for Public Management in Networks.,跨世紀統合性政策暨計畫管理研討會論文
Peters, B. Guy(1998) ”Managing Horizontal Government: The Politics of co-ordin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76,P295-311


三、網站資料
七星柴魚博物館全球資訊網 http://www.katsuo.com.tw/index2.htm
行政院文建會全球資訊網 http://www.cca.gov.tw/
地方文化館計畫(修正計畫2002年版)。行政院文建會,全文可下載自文建會網站http://www.cca.gov.tw/news/2002/local.doc,最後到訪日2004/06/06
林憲德(2003),是誰殺了八色鳥。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可下載自 http://e-info.org.tw/reply/2003/re03120301.htm,最後到訪日2005/06/08
英國地方政府協會 http://www.lga.gov.uk
韋 樞(2005/08/25),經建會:強化地方文化館應增加設計感。大紀元時報,全文可下載自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8/25/n1030648.htm,
最後到訪日2005/11/29
德國漢堡FABRIK http://www.fabrik.de/en/fabrik/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