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丁馨芝(2007)。遊客環境態度對環境行為與經營管理措施之影響-以高美溼地生態保護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內政部消防署資料中心(2009)。莫拉克颱風-災害應變處理報告。取自http://www.nfa.gov.tw/main/List.aspx?ID=&;MenuID=556&;ListID=631
王少泉(1999)。探索新環境典範的內涵-環境教育專業人士對台灣環境議題態度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王芳玫(2013)。台南市國小教師環境議題關心程度在環境保護行為模式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南。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王從恕(2001a)。西方環境倫理概要。科學教育月刊,241,26-34。王朝永(2011)。高職生對環境議題關心程度與資源回收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南。王森霖(2003)。高職學生「環境倫理態度」之研究—以彰化縣公立高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學,台北。王順美(1994)。解決環境問題教學模式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22,38-45。王瑋龍、洪婷靖、趙麗玲、溫育德、林宗岐、林素華(2010)。大專學生環境態度之研究。生物科學,52(2),001-014 。
王道環、程樹德、傅大為、錢永祥譯(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 遠流出版公司
王銘、王薇(2004)。英國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 遼寧大學學報,32(1),92-97。
王澄霞、許彩娥、蔡曉信(1994)。國內報章有關STES論題分析。環境教育季刊,21,40-45。
台中市教育局(2013)。學校資料教職員人數統計。取自
http://www.tc.edu.tw/school/teacher
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1)。2011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取自http://satis.ncdr.nat.gov.tw/ccsr/index.files/introduce.htm
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3)。2013氣象變遷國際研討會暨成就發表會。取自http://tccip.ncdr.nat.gov.tw/NCDR/forms/SeminarInfo.aspx?SEQ=25
朱孟玲(2013)。探討不同環境信念的網路使用者對綠色餐廳的選擇偏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行政院環保署(2010)。環境教育法。取自http://ivy5.epa.gov.tw/epalaw/index.aspx。
行政院環保署(2013)。21世紀末淹沒台北盆地。取自http://ghgregistry.epa.gov.tw/Information/Information_Infor.aspx?r_id=1632
佐島群巳(2002)。校內的環境教育:地球村的環境教育。台北:益智工房。
吳忠宏、康慧君、戚永年(2002)。以新生態典範架構探討宜蘭地區幼教老師環境態度之研究。「2002海峽兩岸環境教育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
吳明隆(2011)。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出版社。
吳明隆(2006)。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出版社。
吳柏菱(2005)。進行環境問題專題探究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環境典範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吳瓊斌(1997)台北市大學生的綠色消費行為與其所關切的環境議題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呂家欣(2008)。以「石門水庫集水區水資源議題環境教育」的E-STS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李光中(2002)。陽明山國家公園共同規劃與管理機制之先驅性研究~以竹子湖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李佩姍(2011)。大學生對生態保育之環境態度與願付價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李宜頻(2013)。國小學童新生態典範與海洋迷思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李明和(2002)。中部地區中學科學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李美枝(1984)。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
汪靜明(2003)。環境教育的生態理念與內涵。環境教育學刊,2,9-46。周晉志(2010)。大學院校師資生與非師資生新生態典範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周瑀涵(2011)。海洋暨海事大學學生環境態度與對環境教育法之意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周儒(1992)。環境倫理的探討,環境教育季刊,15,25-31。於幼華(2005)。臺灣環境議題特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林火旺(1997)。倫理學。國立空中大學,臺北。
林有土(1983)。倫理思想的演進。台北:幼獅書店。
林奇賢(2009)。環境議題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對學童環境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邱瓊嬅(2007)。國小教師對爭論性環境議題之抉擇傾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紀秋燕(2011)。臺中市國小教師新生態典範調查與戶外教學風險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南。徐易男(2009)。美國No Child Left Inside法案及對環境教育之啟示。台北市教育季刊,68,102-104。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0)。環境教育法特性分析。
取自http://www.npf.org.tw/
康嘉琳(2011)。生物多樣性課程與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新環境典範遷移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張乃千(2005)花蓮縣國小現職與職前教師環境評估與負責任環境行為預測變相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張子超(2003)。永續發展研究中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新環境典範的內涵概念。全球變遷通訊雜誌,38,11-16。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景翔(2009)。高中學生環境態度與生態平衡知識之研究-以台北市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張簡秀金(2008)。國小教師新生態典範之探討-以基隆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2.php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環境教育)。取自
http://edu.law.moe.gov.tw/NewsContent.aspx?id=1079
莊慶信(2002)。中西環境哲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許欣瑜(2009)。新生態典範量表之驗證--以中部地區高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許雅貞(2011)。雲林縣國小教師之環境覺知與環境議題關心度對環境教育教學自我效能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南。陳萬賜(2003)。以建構主義教學策略探究國小學童對生態環境議題批判思考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陳榮輝(2002)。從學童戶外情境偏好與環境議題關切探討環境教育之機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台中。陳懿玲(1997)。環境議題探索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麥清維(2003)。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議題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傅靖惠(2008)。基隆市國中教師新生態典範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彭莉惠、熊瑞梅(2009)。性別信仰對科系與職業選擇之影響:以台灣為例。社會科學論叢,5(1),85-138。游時銘(2009)。科學寫作融入環境議題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黃郁珊(2012)。大學學生環境倫理觀─新生態典範與永續社會典範的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黃凱揚(2012)。中部地區國中小教師環境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黃朝恩(1995)。鄉土教學的環境教育意義及其範例。環境教育季刊,27,20-33。黃靖惠(1993)。臺北地區成人環境議題涉入程度與擔任環境義工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黃靖雯(2008)。台南縣國小教師的環境倫理觀—主流、新生態與永續社會典範的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楊明憲、林明瑞(2006)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在實驗課程中的環境認知、環保態度及環保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5,37-67。
楊冠政(1996)。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季刊,28,7-20。
楊冠政(1997)。邁向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2,1-10。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楊冠政(1999)。永續發展的原理。環境教育季刊,37,82-86。楊冠政(2002)。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科學教育學刊,創刊號,1-11。
楊瑪利(2003)。美麗之島快不堪負荷。天下雜誌,276,39-45。
瑞秋.卡森(2005)。寂靜的春天。台北:晨星書局。
葉俊榮(1999)。全球環境議題:臺灣觀點。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靳知勤 (1994b)。從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間的關係論環境教育目標之達成。環境教育季刊,23,31-39。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2013)。國科會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TCCIP】導讀講座。取自
http://tccip.ncdr.nat.gov.tw/AR5/
趙居蓮(1995)。社會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劉美玲、王珮蓮(2003)。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教育議題教學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2,93-122。
蔡志弘(2005)。新環境典範量表與新生態典範量表於預測環境行為意向上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鄧秋芬(2010)。台南市幼兒教育教師環境素養與環境議題涉入程度提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大學,台南。鄧瑞祥(2006)。國小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鄭曉時(1994)。不再寂寞的春天。台北: 天下出版社。
盧泰豐(2007)。澎湖高中職生對新生態典範與綠蠵龜生態保育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蕭文偉、張淑君、 陳潔音、 王亞男(2013)。 不同環境態度類型民眾的樹木保護認知研究。林業研究季刊,35(1),033-046。蕭新煌 (1986)。新環境範型與社會變遷:台灣民眾價值的初探。台灣大學社會學刊,18,81-134。
蕭新煌、蔣本基、紀駿傑、朱雲鵬、林俊全(編)(2005)。綠色藍圖:邁向台灣的「地方永續發展」。 台北:天下。
環境資訊中心(2007)。台灣CO2排放站上世界舞台 台中、麥寮電廠列名十大。取自http://e-info.org.tw/node/28254
環境資訊中心(2013)。解讀聯合國最新氣候變遷報告(1)。取自http://e-info.org.tw/node/92890
鍾宜穗(2012)。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環境知識與態度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新莊區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顏如君(2003)。台灣高中職學生在環境永續發展概念之現況調查─以南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貳、英文部份
Albrecht, D., Bultent, G., Hoibeg, E., &; Nowak, P. (1982) The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 Th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3(2), 39-43.
Berenguer, J., Corraliza, J. A., &; Martin, R. (2005). Ru-ral-urban difference in environmental concern, attitude, and ac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1(2), 128-138.
Catton, W. R., &; Dunlap, R. E. (1978)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A New Paradigm". The American Sociologist, 13(1), 41-49.
Cooper, p., Poe, G. L., &; Bateman, J. (2004). The structure of motivation for contingent values: a case study of lake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Ecological Economics, 50, 69-82.
DesJardins, J. R. (2006) Environment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Boston , MA Thomson Wadsworth.
Dumlap, R. E., &; Van Liere, K. D.(1978).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40(1), 19-28.
Dumlap, R. E., Van Liere, K. D., Mertig, A. G., &; Jones, R. E. (2000) New Trends in Measuring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Measuring endorsement of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A Revised NEP Scal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6(3), 425-442.
Dunlap, R. E. (2008).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 From Marginality to Worldwide U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40(1), 3-18.
Dunlap, R. E., &; Van Liere, K. D. (1984). Commitment to the dominant social paradigm and concern f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65, 1013-1028.
Geller, J. M., &; Lasley, P. (1985).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 A reexamin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7(1), 9-12.
Hines, J. M., Hungerford, H. R., &; Tomera, A. N. (1987).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 1-8.
Hunter, L. M., &; Rinner, L. (2004).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and knowledge and concern with species diversity. 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17(6), 517-532.
Lalonde, R., &; Jackson, E. L. (2002).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 Has it outlived its usefulnes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33(4), 28-36.
Michail, S., Stamou, G. A., &; Stamou, G. P. (2007). Greek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en-vironmental issues: An exploration of their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images of nature. Science Ed-ucation, 91(2), 244-259.
Olli, E., Grendstad, G., &; Wollebaek, D. (2001). Correlates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bringing back social con-text.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3(2), 181-208.
Pennock, M. T., Bardwell, L., &; Britt, P. (1994). Ap-proach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he classroom. Ioa: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Petegem, P. V., &; Blieck, A. (2006). The environmental worldview of children: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2(5), 625-635.
Reich, C. A. (1971) The Greening of America. New York: A National General Company.
Reichstein, M., Bahn, M., Ciais, P., Frank, D., Mahecha, M. D., Seneviratne, S. I, Zscheischler, J., Beer, C., Buchmann, N., Frank, D. C., Papale, D., Rammig, A., Smith, P., Thonicke, K., Velde, M., Vicca, S., Walz, A., Wattenbach, M. (2013). Climate extremes and the carbon cycle. Nature , 500,287-295.
Sudman, S. (1976). Applied sampling. 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