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0 19: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平
研究生(外文):Lin, Ping
論文名稱:共識建立過程之建構及其權力關係:以Share Vision計畫在萬華區操作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Power Relation of Consensus Building Process - A Case Study of Share Vision Project in Wanhua District.
指導教授:林文一林文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Wen-I
口試委員:戴伯芬王文誠林文一
口試委員(外文):Tai, Po-fenWang, Wen-ChengLin, Wen-I
口試日期:2015-07-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都市計劃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共識建立Share Vision計畫都市願景溝通平台
外文關鍵詞:Consensus buildingShare Vision projectUrban development visionPlatform of communi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79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近年來,建立全區型的溝通平台以及凝聚公民對於城市的想像和願景之概念,隨著知名的國際都市規劃成功案例的宣揚和傳播,被台北市都市更新處拿來做為西區的新城市治理模式。因此,台北市都市更新處委託都市里人規劃設計公司,在台北市萬華區和大同區執行Share Vision計畫,期望建立起萬華區的溝通平台,並利用溝通的方式去達到認識地方發展的議題和發展願景共識的目標。

本研究企圖了解Share Vision計畫作為一個大尺度的溝通平台,在萬華區執行,有什麼樣的操作背景?企圖產生哪些改變?多元的意見如何在操作的過程中,被凝聚成單一的共識?過程中,對於參與者形成哪些影響?以及,這些共識將會如何被操作?因此,本研究提出三個研究問題,分別是,一、為什麼新型態的溝通平台會在萬華區被實踐,並企圖用來凝聚市民對萬華區都市再生願景共識?其在萬華區都市發展脈絡下,被期望如何解決都市再生問題?以及解決哪些問題?與過去的民眾參與與社區動員政策相比有何不同影響?二、在凝聚共識的過程中,Share Vision計畫是否出現資訊扭曲的情況去幫助特定的認知、價值觀或知識成為所謂的共識?若有的話,是誰、以及如何傳遞與扭曲資訊?三、Share Vision計畫所產生的共識出現哪些問題?而這些共識如何被分享出去?

研究發現如下:一、Share Vision計畫的出現是源自於公私部門對國外操作概念的複製,其企圖從建立溝通平台與溝通規範、增加討論社群的多元性、跳脫過往空間導向都市再生限制的三個面向,來解決萬華區許多地方議題的衝突與缺乏共識的現況。二、Share Vision操作的過程中,溝通和資訊的掌握仍舊在少數人手中,沒有被充足地解放;這可以從參與者是少數同質性高的社群,並且他們握有許多議題詮釋權力去發現;此外,Share Vision還是一個隱藏社區缺乏共識的共識凝聚平台。這些問題讓這個計畫與其原本的目標背道而馳。三、在Share Vision中所形成的共識僅是少數人的共識,而且策略與建議行動方案,定位是模糊的,且創新度不足,無法解決地方的問題和衝突。但是社區動員的過程中,核心參與者的政治資本越發積累,有助於Share Vision中所謂的共識進入社區,並且幫助都市更新處的價值觀傳遞給其他局處。

Constructing platforms of communication in local community to build a consensus with citizens has been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aipei Urban Regeneration Office in recent years. This research draws 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hare Vision project in Wanhua district, Taipei to explore the issue whether the consensus building process is controlled by power.
I argue that a limited number of experts and elites with specialized knowledge shape the consensus through their discourse and forums which are built to present the openness of communicating process. And the strategies and action plans, as the outcome of Share Vision project, isn’t based on the consensus of most of citizens; on the contrary, they represent the viewpoint of very few people in local community. Ther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olicy fails to reduce the conflict within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But I infer that Taipei Urban Regeneration Office may advocate these strategies and action plans, which built by few people to other local communities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more successfully,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capital in participa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7
第四節 小結 8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10
第一節 前言 10
第二節 在地區環境改造計畫中的溝通瓶頸 11
第三節 協作式規劃與共識建立規劃 13
第四節 對於共識建立的批評 16
第五節 小結 20
第三章 研究個案與研究方法介紹 21
第一節 前言 2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個案介紹 2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40
第五節 小結 41
第四章 規劃模式的轉變:Share Vision在萬華 42
第一節 前言 42
第二節 群體智慧的重視:溝通平台建立與共識凝聚在萬華 43
第三節 Share Vision期望為規劃手法帶來的轉變 47
第四節 小結 61
第五章 Share Vision執行過程的資訊控制 62
第一節 前言 62
第二節 透過區分敵我,建立溝通平台中參與者的信任 63
第三節 透過議題的篩選與意見的解釋權,型塑共識 70
第四節 隱藏衝突增進溝通滿意度;與專業知識的單薄 79
第五節 小結 86
第六章 凝聚的成果:共識的問題與願景分享 87
第一節 前言 87
第二節 少數人的共識:脆弱、缺乏創意與定位模糊的策略 88
第三節 願景的分享:社區參與者成為都更處動員他者之媒介 101
第四節 小結 107
第七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建議 108
參考文獻 111
附錄一、本研究活動參與列表 114
附錄二、社區工作坊討論內容整理 117
附錄三、訪談大綱 122


一、英文文獻
Flyvbjerg, B. (2003). Rationality and Power. In S. S. Fainstein & S. Campbell (Eds.), 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 (second ed., pp. 318-329). Oxford: Wiley-Blackwell.
Forester, J. (1989). Planning in the Face of Power.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ealey, P. (1993). Planning Through Debate: The Communicative Turn in Planning Theory. In F. Fischer & J. Forester (Eds.), The Argumentative Turn in Policy Analysis and Planning (The Argumentative Turn in Policy Analysis and Planning e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Healey, P. (2003). Collaborative Planning in Perspective. Planning Theory, 2(2), 101-123.
Healey, P. (2006). Collaborative Planning: Shaping Places in Fragmented Societies (Second e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Innes, J. E., & Booher, D. E. (1999). Consensus Building and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65(4), 414-423.
Lauwers, C., Ponteyn, B., & Zanen, K. v. (2011). Economically strong and sustainable Structural Vision: Amsterdam 2040. Retrieved from www.dro.amsterdam.nl
Manzo, L. C., & Perkins, D. D. (2006). Finding Common Ground: The Importance of Place Attachment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Planning.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20(4), 335-350.
Moscovici, S., & Doise, W. (1994). Conflict and Consensus, a general theory of collective decisions. London/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UNESCAP. (2007). What is Good Governan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escap.org/sites/default/files/good-governance.pdf
Woltjer, J. (2000). Consensus Planning: the relevance of communicative planning theory in Dutch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Hampshire: Athenaeum.
二、中文文獻
Allmendinger, P. (2011). 規劃理論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戴伯芬, Trans.). 台北市: 巨流.
Landry, C. (2015). 台北的企圖心 (姚孟吟, Trans.). 臺北市: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Strauss, A., & Corbin, J. (1998). 質性研究概論 (徐宗國, Trans.). 臺北市: 巨流.
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1999). 「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執行成果評估與機制強化策略規劃研究. 台北市: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文建會. (2010). 最小的無限大:文建會社區營造紀實1994-2010. 台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志弘. (2010). 都市社會運動的顯性文化轉向?1990年代迄今的臺北經驗.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16, 39-64.
王剛, & 郭汝. (2007). 城市規劃的"日常生活"視角回歸. 華中建築, 25(8), 81-82.
江尚書, 周素卿, & 吳幸玲. (2010). 都市再發展與新自由主義治理的經驗模式:以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之開發為例. 都市與計劃, 37(2), 167-191.
吳聖洪. (2004). 台北市整建住宅更新改建對策研究─以南機場整宅忠勤社區為例. (碩士),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臺北市.
呂大吉建築師事務所. (2001). 風華再現─大理街服飾造街計畫. 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李光中, 張惠珠, 王鑫, 黃可欣, 王鈴琪, & 蔡嘉玲. (2008). 促進鄉村學校和社區協同規劃發展計畫之行動研究:以台東利吉和富源社區為例 環境教育研究, 5(2), 89-130.
周志龍. (2003). 後工業台北多核心的空間結構化及其治理政治學. 地理學報, 34, 1-18.
周素卿. (1999). 再造老台北:台北市都市更新政策的分析. 地理學報, 25, 15-44.
周素卿. (2000). 臺北市南機場社區貧民窟特性的形構. 地理學報, 28, 47-28.
周維萱, & 莊旻達. (2013). 世界咖啡館研究架構初探──教學場域之實證性分析. 通識教育學刊, 11, 37-66.
林文一, & 邱淑宜. (2014). 後政治的社區動員與共識建構:一個臺北社區文化建構的案例. 地理學報, 72, 79-102.
林秀澧, & 高名孝. (2015). 城事計劃: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 台北市: 田園城市.
林崇傑. (2012). 全球競逐下的台北都市再生實踐.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66, 34-40.
林崇傑. (2013). 軟都市主義的都市再生行動:台北實踐. 建築師, 39, 88-93.
林盛豐. (2013). 都市再生的20個故事. 台北市: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柯于璋. (2009). 從公民治理的觀點論台灣參與式社區規劃之課題與展望. 台灣土地研究, 12(1), 125-151.
夏鑄九. (1994). (重)建構公共的空間─理論的反省.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16, 21-54.
夏鑄九, 成露茜, 陳幸均, & 戴伯芬. (2002). 朝向市民城市─台北大理街社區運動.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6, 141-172.
康旻杰. (2015). 後政治城市的「希望」工程與反造城市的「希望」空間. 建築師, 41(2), 110-114.
張隆盛. (2009). 都市更新十年的回顧與展望. 中華技術, 84, 116-127.
莊雅仲. (2005). 巡守社區:權力、衝突與都市地方政治. 台灣人類學刊, 3(2), 79-114.
陳亮全. (2000). 近年台灣社區總體營造之展開. 住宅學報, 9(1), 61-77.
皓宇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2013). 老舊社區整體規劃─萬華大同委託專業服務案總結報告書. 臺北市.
皓宇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2014). 全市性都市再生策略推廣行動─萬華大同老舊社區延續性行動方案總結報告書. 臺北市.
黃源協. (2004). 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 社區發展季刊, 107, 78-87.
黃麗玲. (2003). 一九九○年代臺北市都市規劃中的社區參與:全球過程、地方政治以及鄰里回應. 地理學報, 34, 61-78.
黃麗玲. (2012). 從公共化到產權化:都更城市淪亡記. 文化研究, 15, 206-219.
楊弘任. (2011). 何謂在地性?:從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出發. 思與言, 49(4), 5-29.
廖乙勇, & 陳錦賜. (2006). 台北市整建住宅社區網絡建構之研究. 香港社會科學學報, 31, 97-126.
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1992). 臺北市整建住宅改善初步研究. 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1998). 社區工作手冊─度區環境改造計畫. 臺北市: 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劉子寧. (2015). 還給街友身而為人的驕傲. 《30》雜誌, 126, http://www.30.com.tw/article_content_27134.html.
劉立偉. (2008). 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 都市與計劃, 35(4), 313-338.
戴伯芬. (2014). 底層勞動、消費貧窮與都市漫遊者:臺北市街友田野記實. 臺灣社會學刊, 54, 233-265.
羅秀華. (2004a). 反轉社區規劃的主導權力—文山經驗.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12, 81-108.
羅秀華. (2004b). 社區自主與政策的對話. 社區發展季刊, 107, 146-16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江尚書, 周素卿, & 吳幸玲. (2010). 都市再發展與新自由主義治理的經驗模式:以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之開發為例. 都市與計劃, 37(2), 167-191.
2. 周志龍. (2003). 後工業台北多核心的空間結構化及其治理政治學. 地理學報, 34, 1-18.
3. 周素卿. (2000). 臺北市南機場社區貧民窟特性的形構. 地理學報, 28, 47-28.
4. 周維萱, & 莊旻達. (2013). 世界咖啡館研究架構初探──教學場域之實證性分析. 通識教育學刊, 11, 37-66.
5. 林文一, & 邱淑宜. (2014). 後政治的社區動員與共識建構:一個臺北社區文化建構的案例. 地理學報, 72, 79-102.
6. 林崇傑. (2012). 全球競逐下的台北都市再生實踐.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66, 34-40.
7. 林崇傑. (2013). 軟都市主義的都市再生行動:台北實踐. 建築師, 39, 88-93.
8. 康旻杰. (2015). 後政治城市的「希望」工程與反造城市的「希望」空間. 建築師, 41(2), 110-114.
9. 張隆盛. (2009). 都市更新十年的回顧與展望. 中華技術, 84, 116-127.
10. 陳亮全. (2000). 近年台灣社區總體營造之展開. 住宅學報, 9(1), 61-77.
11. 黃源協. (2004). 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 社區發展季刊, 107, 78-87.
12. 黃麗玲. (2003). 一九九○年代臺北市都市規劃中的社區參與:全球過程、地方政治以及鄰里回應. 地理學報, 34, 61-78.
13. 黃麗玲. (2012). 從公共化到產權化:都更城市淪亡記. 文化研究, 15, 206-219.
14. 楊弘任. (2011). 何謂在地性?:從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出發. 思與言, 49(4), 5-29.
15. 廖乙勇, & 陳錦賜. (2006). 台北市整建住宅社區網絡建構之研究. 香港社會科學學報, 31, 9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