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2 06: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冠如
研究生(外文):Chen, Kung Ju
論文名稱:兒童科普讀物融入5E學習環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燃燒和生鏽」單元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fluence of Learning Outcome on Integrating Children’s Science Reading into 5E Learning Cycle in the Unit of Combustion and Rusty
指導教授:吳月娥
口試日期:2019-05-2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物理暨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其他自然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7
中文關鍵詞:兒童科普讀物5E學習環學習成效學習興趣
外文關鍵詞:Children,s Science Reading5E Learning CycleLearning OutcomeLearning Interes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探究實施兒童科普讀物融入5E學習環教學模式後,對國小五年級學生五下康軒版「燃燒和生鏽」單元的學習成就與對科學學習興趣的影響,以及了解學生經由實驗教學後對5E學習環教學模式的看法。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單組前、後測進行實驗設計,並以臺北市內湖區某國小五年級共183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四週共十二節的實驗教學。
本研究在進行實驗教學前進行前測,包括:「燃燒和生鏽學習成就測驗」和「對科學學習興趣量表」,並於實驗教學結束後實施「燃燒和生鏽學習成就測驗」和「對科學學習興趣量表」後測,以及「對5E學習環教學模式看法問卷」,後測結束四週後,進行「燃燒和生鏽學習成就測驗」延宕後測。本研究除透過學習單、學生訪談及省思札記等進行資料分析外,量化資料則以SPSS20.0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成對樣本t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等分析,獲致研究結果如下:
一、以兒童科普讀物融入5E學習環教學模式,能顯著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的學習成就。
二、以兒童科普讀物融入5E學習環教學模式,能顯著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
三、透過「燃燒和生鏽學習成就測驗」延宕後測發現,課程結束四週後的學習保留效果佳。
四、以兒童科普讀物融入5E學習環教學模式後,國小五年級學生對5E學習環教學模式大多持正向、肯定的看法。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供未來相關研究及教學之參考,並建議未來有興趣的研究者,可針對其他單元進行研究。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probe the effect of intergrating children,s science reading into 5E learning cycle in the Kang Xuan fifth-grade unit of “Combus
tion and Rusty” 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s , interests in learning science and understand students, viewpoints on 5E learning cycle. The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adapted in this research was a one –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 with 183 fifth-grade student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Neihu District ,Taipei City. It took four weeks with four hundred and eighty minutes for the research to carry on this experimental teaching.
Before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 two pre-tests “Combustion and Rusty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 , and “Interest in Learning Science Scale ” were conducted. After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 three post-tests “Combustion and Rusty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 , “Interest in Learning Science Scale ” and “ Students, Viewpoints on 5E Learning Cycle were conducted. A delay-test “ Combustion and Rusty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 ” was conducted four weeks after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e qualitative data was collected by worksheets , teacher, reflective journal writing and student interviews. The quantitative data was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 paired sample t test ,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by Spss 20.0 statistical software.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was as follow :
1.The fifth-grade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improved signficantly after intergratering children, science reading into 5E learning cycle.
2.The fifth-grade students, interests in learning science improved signficantly after intergratering children, science reading into 5E learning cycle.
3.Four weeks after the end of the course through conducting delay-test “ Combustion and Rusty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 ” , the retention of learning achievements were good.
4.Most feedbacks from fifth-grade students who received the intergrating children,s science reading into 5E learning cycle was positiv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 it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lated research and teaching.The suggestions to the interesting researchers were provided as a reference for different unit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兒童科普讀物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5E學習環教學模式 19
第三節 教材內容分析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7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流程 47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51
第三節 教學活動設計 5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7
第五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實驗教學後學生在「燃燒和生鏽」單元學習成就影響分析 65
第二節 實驗教學後學生對科學學習興趣影響分析 86
第三節 實驗教學後對學生學習成就之延宕效果分析 93
第四節 實驗教學後學生對5E學習環教學模式看法分析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6
中文文獻 106
外文文獻 116

附錄一 5E學習環教學模式之教學活動設計 118
附錄二 燃燒和生鏽學習成就測驗(專家審核建議) 155
附錄三 燃燒和生鏽學習成就測驗(正式測驗) 160
附錄四 對科學學習興趣量表 162
附錄五 對5E學習環教學模式看法問卷 164
附錄六 半結構性訪談大綱 166

TVBS新聞台(2014)。該改了!找濕毛巾摀口鼻逃生延誤時間。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3月20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3QTeuZWLFk
大愛電視(2016)。生活裡的科學20160630油鍋起火怎麼辦。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3月20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OuklQVqYSA&t=583s
中天新聞(2016)。躲浴室 往上逃 破解火場逃生錯誤迷思。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3月20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MKMPCd-e5o
中華電視公司(2014)。學過火場逃生 女阻濃煙自救。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3月20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MJJACznRvo
孔繼緯(2013)。生活化的「科學動手做活動」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導電黏膠」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學位暑期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中市。2018年3月20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_rjV4YPWPM&index=10&t=0s&list=PLO13-WvUhQtWSRtuVFrle4VUX1nme6VVp
王式儀(2015)。5E 學習環模式應用於全球暖化教學之概念、態度、行為意向成效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美芬等編(2018)。國民小學第六冊5下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臺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王家文(2011)。5E 學習環融入系統化教學設計模式之行動研究-以國小槓桿原理課程設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學位暑期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臺中市。
王怡瑾(2012)。以科學繪本融入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昆蟲家族」對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物理暨化學系科學教育組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凱信(2014)。融入有關空氣與燃燒科學史之數位遊戲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本質觀及認知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雅玄(1998)。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實證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1),151-170。
王瓏真、許良榮(2003)。中小學生對物質「燃燒」的迷思概念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03專刊,1-17。
古士宏(2006)。以 5E 學習環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以蝴蝶生態園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左卷健男、連程翔、簡玉芬(2010)。3小時讀通化學(漫畫版)。新北市:世茂出版社有限公司。
臺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2008)。PISA閱讀素養應試指南。線上檢索日期2017年11月27日,取自國立臺南大學PISA國家研究中心。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Publishing/pisa_read_guide.pdf
民視綜合頻道(2016)。鎂合金起火高雄大寮烈焰照亮夜空民視新聞。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3月20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_rjV4YPWPM&index=10&t=0s&list=PLO13-WvUhQtWSRtuVFrle4VUX1nme6VVp
田珉姬、林虹均(2008)。科學家開的店2化學生物篇。臺北市: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江才健(2006)。科普行不行?。經典雜誌,97,28、30。
朱經明(1994)。教育統計學。臺北市:五南圖書。
吳明隆(2010)。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臺北市:五南圖書。
吳明隆、涂金堂(2013)。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修訂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金峰(2009)。科學類兒童讀物與創作者之特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吳穎沺(2011)。第5章建構主義。載於黃鴻博(主編),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57-82頁)。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李意如、劉聖忠(2006)。國小四年級融入美國IDEAS 科學讀寫模式之研究。載於第二十二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彙編,297-285,臺北市。
李錦坤(2005)。網路化科學推理學習對國小學生燃燒概念重建與推理能力提昇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沈奕樟(2013)。5E學習環教學模式奈米特性教材對高一學生探究能力與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市。
周孟璞、松鷹(2008)。科普學。大陸: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東森新聞(2014)。火場不逃生存率98%?鄉民網路論戰。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3月20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e46zsdDkMQ
林士峰(2006)。POE教學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鐵生鏽的物質性質概念改變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珊(2016)。關於化學的100個故事。臺北市: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林哲彥(1992)。我國國小學生氧化還原概念之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1-0111-S024-01-N)。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林湘萍(2007)。促進理解教學設計之成效分析-以六年級生鏽單元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市。
林進財(2015)。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琬縈(2010)。以5E學習環教學模式融入高職進修學校物理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摩擦力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達森(2011)。融入概念構圖之學習環教學模式在國中生態系統概念教學之實驗研究。嘉南學報,37,338-350。
林碧琪(2002)。小牛頓科學館52鐵的故事。高雄市:牛頓。
林容妃(2005)。兒童科普讀物的閱讀理解教學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靖淑(2008)。利用科學閱讀提升六年級學童科學認識觀與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
林曉雯(2001)。國小自然科教師試行「學習環」之合作行動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953-986。
徐月珠譯(2016)。科學實驗王30燃燒與滅火。臺北市:三采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翁筱薇(2014)。應用繪本融入探究式5E學習環提升國小一年級學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高瑞卿(1995)。文學寫作概要。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華視新聞(2018)。桃園敬鵬廠大火狂燒 5消防殉職!。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4月30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pF1Nf28Cac16
常蕙茹(2012)。以創造性問題解決融入「氧化與燃燒」之相關科學遊戲的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臺中市。
教育部(2003)。科學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張之傑(2009)。談兒童科普寫作。科學月刊,40 (4),308-311。
張之傑(2008)。臺灣綜合科普刊物之回顧與前展。國家圖書館館訊,1,3-8。
張仁明(2017)。5E學習環在七年級植物的養分與能量單元的科學興趣與認知診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張世忠(2015)。教學原理:統整、應用與設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維倫 (2012)。結合合作學習與5E學習環的生物教學。中等教育,63 (1),120-139。
章瓊方(2015)。國小科普讀物適級推薦閱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圖書資訊學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臺北市。
粘福揚(2009)。語言遊戲對概念改變成效之研究—以燃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臺中市。
莊曜勵(2015)。應用5E學習環於水資源教學之研究-以虎山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臺北市。
許良榮(2011)。探究式教學。載於黃鴻博(主編),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頁83-98)。臺北:五南。
許良榮、蔣盈姿(2005)。以POE策略探究中小學生對物質「可燃性」的另有概念。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8,17-30。
許順欽(2003)。科學玩具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以促進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市。
許瑛玿、洪榮昭(2003)。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新詮釋。科學教育月刊,260,2-9。
郭生玉(1985)。心理與教育測驗。新北市:精華書局。
郭俐君(2014)。應用 5E 學習環教學以提昇國小學生學習成就之研究-以「月相」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陳亮有(2010)。運用「關係圖策略」進行國小自然科「空氣與燃燒」教學成效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南市。
陳柏元(2014)。以PODEs設計學校本位課程提升國小五學生學習興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美智(1995)。一九八五-一九九四年臺灣地區科學類兒童讀物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美鳳(2004)。閱讀科學普及讀物教學對閱讀理解能力與自然科學習成就之影 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韋伶、潘浩天(2012)。學習主題:空氣與燃燒。國小高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科學閱讀資源集,112-117。
陳裕方、李文德(2005)。5E建構式學習環教學與一般教學法探究生鏽概念改變成效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9,16-38。
陳瑩雯(2013)。運用POE動畫教學複習對國小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燃燒和滅火」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麗如(2011)。實施「5E 學習環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以高一氧化還原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臺中市。
黃文三(2016)。第一章學習、教學與教育心理學。載於黃文三(主編),教育心理學(第1-2頁)。新北市:群英出版社。
黃文三(2016)。第十二章學習動機與教學策略。載於黃文三(主編),教育心理學(第12-25頁)。新北市:群英出版社。
黃方鳴(2015)。科學文本融入教學對國小學生科學閱讀理解能力與科學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黃光雄(2000)。教學理論。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黃茂在、陳文典(2011)。科學閱讀的想法與實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210,85-100。
黃莉伶(2004)。科學主題式閱讀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科學概念及科學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惠信(2009)。通識課程「科普經典閱讀」發展報導。載於林自奮、黃惠信、廖蔚岑、邱泰嘉、楊義清、董恕明、劉炯錫,科普的閱讀與寫作(81-110頁)。臺東市:國立臺東大學。
馮奇偉(2010)。閱讀科學新聞文本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認識觀與對科學態度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傅林統(1990)。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臺北市: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傅薏靜(2016)。科學閱讀融入學思達教學法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應用物理暨化學系自然科學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彭莉珍(2016)。科學閱讀融入教學對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力與運動單元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應用物理暨化學系自然科學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敬世龍(2016)。圖解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志隆(2005)。以5E學習環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科學態度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楊俊齡(2010)。探討國小五年級科學漫畫融入教學之研究-以我們來看星星、昆蟲的生活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臺北市。
楊清智(2012)。以5E學習環教學策略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生對奈米科技的概念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理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葉嘉雯(2015)。Co-POE 教學模式應用於國小「空氣與燃燒」單元實驗教學之研究-探討不同認知風格學生的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潘震澤 (2005)。生活無處不科學。臺北市:三民。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2012)。電器的使用與安全。線上檢索日期2018年3月20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rhgenYcjHk
劉涓(2002)。全球化浪潮下臺灣科普出版之研究。圖文傳播學報,2,281-290。
歐建榮(2013)。嵌入數位遊戲於5E學習環教學法對八年級學生學習光學概念之成效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蔡膳兆(2015)。科學史融入5E探究教學對八年級學生科學興趣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力學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
鄭元春(2000)。如何為少年、兒童選擇科學讀物。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8,18-19。
鄭世興(2001)。國小學生氧化概念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鄭蕙如、林世華(2004)。Bloom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理論與實務之探討-以九年移貫課程數學領域分段能力指標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47-274。
黎芳玲(1995)。認識幼兒讀物-漫談幼兒科普讀物。載於林良等著(張湘君主編),(第54-67頁)。臺北市: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盧秀琴、黃瑞琪(2006)。自然系列圖畫書應用在國小高年級生物單元之研究。臺北立教育大學學報,37(2),79-110。
盧奕文(2016)。探討科學閱讀融入教學對國中學生在「熱的傳播方式」學習成就、概念理解和對理化課學習態度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研究所(自然組)碩士論文,新竹市。
蕭克昌(2011)。國小陶藝校本課程發展與學生學習成效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屏東市。
蕭惠文(2016)。科普閱讀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自然領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賴慶三(2006)。國小職前教師科學閱讀教學模組發展之研究。國民教育,46(3),3-8。
賴慶三(2012)。國小科學閱讀教學模組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學報,4,27-42。
薛韶葳(2009)。國中生學習興趣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鍾聖校(1995)。國小自然科課程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鐘敏綺、張世忠(2002)。奠基於建構主義的STS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應用。 科學教育月刊,254,2-15。
權秀珍、金成花、張棋惠(2012)。氣球為什麼會飛?。新北市: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Brassell, D. (2007)Inspiring young scientists with great books. The Reading Teacher, 60, 336-342.
Buntod, P. C., Suksringam, P., & Singseevo, A.(2010) Effect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n Science Process Skills and Critical Thinking of Mathayomsuksa 3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Achievements.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6(1), 60-63.
Dennis, W.S., Emmett, L.W., &Jeanelle, B.(2004)Reform in undergraduatescienceteaching for the 21st century.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Farland, D. (2006)Trade Books and the Human Endeavor of Science. Science and Children, 44(3), 35-37.
Gibson, H. L., & Chase, C.(2002) Longitudinal impact of an inquiry-based science program onmiddleschool students’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Science eduaction, 86,693-705.
Hidi,S.(2001)Interest, reading, and learn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191-209.
Kaynar, D., Tekka, C. & Cakiroglu, J.(2009)Effectiveness of 5E learning cycle instruction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cell concept and scientific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Hacettepe University Journal of Education, 37, 96-105
Krapp,A.(2005)Basic nee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est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15(5), 381-395.
Lauber, P.(1991)A Writer’s Responsibility:the World at Large, the Child Within. Catholic Library, 62(Jan-Api), 367-369.
Liu, T. C., Peng, H.,Wu, W. H., & Lin, M. S.(2009)The effects of mobile natural-science learning based on the 5E learning cycle: A case stud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Society, 12(4),344-358.
Nancy, R. R. &; Michael, R. V. (2001)Implementing an in-depth expanded science model in elementary schools: Multi-year findings, research issu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3(4), 373-404.
Seven, S., Tiryaki ,S.,&Ceylan, H.(2017)The Effect of the 5E Learning Cycle Model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 in the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on Academic Success and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Subject of “Sound”. Journal of Education,Society and Behavioural Science, 21(4),1-11.
Wellington, J., &; Osborne, J.(2001)Language and literacy in science education.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