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文宇,2005,設立獨立董監事對公司治理的影響,法令月刊,第56卷,第1期,頁45-64。
王健安,2002,公司治理的模式與評估,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3卷,第3期,頁159-187。
王玉珍,2002,股權結構、董事會組成、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關係之研究,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維哲,2007,公司治理實施對組織內部控制關聯性之研究-以銀行業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沈大白、黃追,2016,從舞弊案件看公司治理之重要性,會計研究月刊,第368期,頁79-83。
邱垂昌、蔡欣伶、林瑞雲,2017,台灣金融控股公司經營主體、多角化經營與經營效率之關聯性研究兼論公司治理之角色,會計評論,第65期,頁117-172。
吳文彰,1993,銀行競爭力、資產風險和資本比率關係之檢定,中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林仁光,2011,公司法第二十七條法人董監事制度存廢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第40卷第1期,頁253-350。
林育廷,2007,再思銀行業公司治理之特殊性兼論資訊揭露機制之建立,中原財經法學,第18期,頁191-241。
林宗輝,2004,公司治理與企業績效關聯性之研究,臺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國全,2008,董事兼充限制規範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159期,頁221-234。
林宜嫻,1997,本國銀行的股權結構與風險承擔關係之研究,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麗蘭,2016,董事會機制與經營績效之關聯性,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柯彥宏,2009,台灣銀行業公司治理與經營績效關係-以SUR模型實證分析,臺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紀天昌,2017,從公司法修法看公司董事責任與公司法人責任,會計研究月刊,第380期,頁102-106。
郭大維,2008,論我國金融機構公司治理之強化,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9卷,第4期,頁47-64。
陳若暉、王信惠,2007,金控公司自我擴張型合併之研究:期間模型實證分析,公平交易季刊,第15卷,第2期,頁95-127。
陳淑貞,2005,台灣上市銀行所有權結構與逾放比關係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振遠、李文智、陳魁元、王朝仕,2005,應用Ohlson會計評價模型探究公司治理之價值攸關性-以台灣上市公司電子業為例,台大管理論叢,第15卷,第2期,頁123-142。
陳冠仲,2005,董事會特性及組成與現金增資公司長期績效關聯性研究,成功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陸仁堯,2011,影響台灣銀行業經營績效之公司治理因素探討,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溪南、歐陽豪、陳慶芳,2007,公司治理,盈餘管理與財務預警模型之建構,會計與公司治理,第4卷,第1期,頁85-121。
莊宗憲,2004,公司治理機制與公司經營績效之實證研究,銘傳大學會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張麗娟,2000,銀行資本適足率、風險管理品質與資產組合型態之研究--運用混合橫斷面和時間序列迴歸模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張清麗,2012,董監事的學歷與專業背景對於公司獲利能力之影響,成功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健銘、簡郁蓉、鄭婉秀,2008,台灣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特性與違約風險之探討,會計與公司治理,第5卷,第1期,頁33-54。
傅慧欣,2013,法人董事結構與公司績效間之關聯性,中正大學會計資訊與法律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楊俊中,1998,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相關性之研究,台灣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筱凡,2001,全球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俊蘭,2011,我國法人董事制度與公司治理,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家雯,2015,銀行業官股法人董事席次對內部控制缺失及財報公布之影響,中正大學會計資訊與法律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論文。劉珮,2015,法人董事與盈餘操弄之關聯性,中正大學會計資訊與法律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論文。劉黛霖,2015,銀行業法人董事代表與經營績效之關聯性,中正大學會計資訊與法律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論文。劉倩妏,2014,董監事忠實義務與關係企業利益衝突,法令月刊,第65卷,第9期,頁82-94。
蔡美芳,2001,逾期放款、高階主管持股比率與銀行績效間關係之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金融營運系碩士論文。謝文馨,2009,台灣地區銀行經營績效之分析-以泛公股銀行與民營銀行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財務金融組論文。鍾明桓,2005,公司治理執行狀況與銀行績效關聯性之研究,臺灣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簡郁蓉,2007,公司治理機制與違約風險之探討-以台灣金融機構為例,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羅明裕,2014,台灣銀行業股權結構之公司治理效果,中央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英文部分
Cornett, M. Marcia, Hamid Mehran and Hassan Tehranian,1998,Are Financial Markets Overly Opttimistic about the Prospects of Firms that Issue Equity ? Evidence from Voluntary versus Involuntary Equity Issuances by Banks. Journal of Finance 6,2139-59.
Jensen, M. C. and R. S. Ruback, 1983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1 , pp.5-50.
Jensen, M. C. and W. H. Meckling,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3, pp.305-360.
Klapper, L. F. and I. Love. 2004,Corporate governance,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performance in emerging markets.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10(November): 703-728.
Pound, J.,1988,Proxy Contests and the Efficiency of Shareholder Oversight,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 20, No. 1, pp. 237-265.
Seifert B, H. Gonenc, and J. Wright. 2005, Th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performance and equity ownership by insiders, blockholders, and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15(April): 17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