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逢振(1995)。《女性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王雅各(1999)。《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
王瑞香(2000)。〈基進女性主義〉,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21-158。台北:女書。
成 窮(1994)。《從<<紅樓夢>>看中國文化》。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李小江(1999)。《解讀女人》。杭州:浙江人民。
李小江、朱虹、董秀玉(1994)。《性別與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阮若琳(1989/1991)。〈控制數量 提高質量〉,陸文杰(編)《電視劇評論十人集》,頁28-32。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
林芳玫(2005)。《權力與美麗─超越浪漫說女性》。台北:九歌。
林建光(2010)。《馬克思主義》。台北:文建會。
邱貴芬(2000)。〈後殖民女性主義〉,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339-372。台北:女書。
胡智鋒(2013)。《電視美學概論》。台北:新銳文創。
范 情(2000)。〈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201-242。台北:女書。
唐維敏譯(1992)。〈文化研究的重訪與再版〉,陳光興、楊明敏(編)《內爆麥當奴》,頁27-47。台北:島嶼邊緣雜誌社。
孫彥貞(2008)。《清代女性服飾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張小虹(1993)。《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文化。
張京媛(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
張娟芬譯(1992)。〈通俗虛構故事與女性主義文化攻略〉,陳光興、楊明敏(編),《內爆麥當奴:Cultural Studies》,頁161-166。台北:島嶼邊緣雜誌社。
張慧瑜(2014)。〈從“革命"到“後宮"─新世紀以來國產電視劇的文化反思〉,王曉明(編)《電視劇與當代文化》,頁83-94。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許 婧(2013)。《中國電視藝術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陳曉春(2003)。《電視劇倫理與創作技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喬昭華(2003)。《服飾與生活》。台北:空大。
劉立行(2005)。《影視理論與批評》。台北:五南。
劉習良(2007)。《中國電視史》。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劉麗文(2005)。《歷史劇的女性主義批評》。北京:中國傳媒大學。
蔡 琰(1996a)。《電視歷史劇價值系統與社會意識分析》。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蔡 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
鄧榮坤(2006)。《一隊火把向紫禁城移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鄭曉龍(2013)。〈導讀:《後宮甄嬛傳》是對封建社會的強烈批判!〉,羅霖(著)《你沒看懂的後宮甄嬛傳》,頁4-9。新北:人類智庫數位科技。
簡政珍(1993)。《電影閱讀美學》。台北:書林。
顧燕翎主編(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
(二)期刊論文
仝 欣(2012)。〈宮廷題材電視劇的審美特徵〉,《新聞愛好者》,5:71-72。
吳知賢(2003)。〈國內八點檔連續劇的價值意涵分析〉,《視聽教育雙月刊》,45(3):15-24。呂妙芬、許慧琦(2001)。〈中國的歷史與性別〉,《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9:189-205。
李勝利(2011)。〈中國大陸電視劇產業的現存問題與改革思路〉,《現代傳播》,10:8-11。
李璐銘(2012)。〈《甄嬛傳》熱播的原因淺析〉,《科技信息》,33:661。
沈斯亨(2009)。〈帝王的權力與人性——由宮廷戲的弊病說起〉,《劇作家》,5:65-68。
易 林(2011)。〈文化、權力與困境:中國的文化主義與族群邊界〉,《國家與社會》,10:207-238。
林佳穎(2014)。〈《後宮甄嫘傳》中的女性意識分析〉,《青年科學》,9:302-303。
林寶元譯(1989)。〈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電影欣賞》,42:21-31。
邱金枝(2011)。〈宮廷戲充斥螢屏的利與弊——對近二十年歷史題材電視劇的文化思考〉,《文藝生活·文藝理論》,3:114-115。
邱彥彬、李翠芬譯(1995)。〈從屬階級能發言嗎?〉,《中外文學》,24(6):94-123。
金丹元、遊溪(2013)。〈從《甄嬛傳》的熱播談古裝劇對歷史的重新想像〉,《浙江傳媒學院學報》,3:92-96。
俞彥娟(2005)。〈女性主義對母親角色研究的影響:以美國婦女史為例〉,《女學學誌》,20:1-40。夏士芬(1994)。〈連續劇內容之社會價值觀分析〉,《民意研究季刊》,189:98-140。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孫 瑋(2012)。〈後宮宮廷戲背後的中式女性主義———電視劇《後宮甄嬛傳》的文本分析〉,《文藝生活》,9:156。
馬 英(2012)。〈《甄嬛傳》的女性主義考量〉,《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9(7):4-6。
馬韶培、白少楠(2012)。〈女性主義視角下的電視文化研究——以熱播古裝電視劇為例〉,《神州》,7:22-24。
張玉珮、葉孟儒(2008)。〈美貌的詛咒:男性凝視權力探索〉,《資訊社會研究》,15:249-274。
張裕亮(2007)。〈從紅色經典到愛國主義商品:大陸主旋律電視劇文本意義的變遷〉,《中國大陸研究》,50(4):1-29。郭江東(1978)。〈家庭價值取向之變遷:傳統與現代-電視連續劇的分析研究〉,《新聞學研究》,22:1-50。陳增穎(1998)。〈從女性主義觀點看中國歷史上的婚姻家庭與性別〉,《諮商與輔導》,233:2-8。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游美惠(2007)。〈主體性〉,《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9:116-119。
游美惠(2011)。〈姊妹情誼〉,《兩性平等教育季刊》,61:89-92。
游美惠(2012)。〈文化政略/文化政治〉,《兩性平等教育季刊》,55:93-95。
黃儀冠(1998)。〈日據時代呂赫若小說中之性別權力結構〉,《中華學苑》,51:167-186。楊 翠(2009)。〈展閱她們的容顏--鳥瞰臺灣女性生命史書寫〉,《臺灣文學館通訊》,22:47-51。
賈磊磊(2001)。〈中國電視劇的歷史與現狀〉,《文藝研究》,2001(6):28-38。
熊 驕(2012)。〈宮廷爭鬥劇中的女性形象〉,《雲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304。
趙庭輝(1999)。〈英國媒體與文化研究的回顧:伯明罕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傳統〉,《傳播文化》,7:47-100。趙庭輝(2005a)。〈大陸歷史劇《三國演義》:陽剛特質的建構與再現〉,《藝術學報》,77:31-52。趙庭輝(2005b)。〈電視偶像劇【薰衣草】:愛情神話的建構與再現〉,《朝陽人文社會學刊》,3(2):131-172。趙庭輝(2005c)。〈電視偶像劇《吐司男之吻》:寫實主義的建構與再現〉,《傳播與管理研究》,5(1):27-58。趙庭輝(2006)。〈偶像劇《流星花園》的文本分析:青少年次文化的建構與再現〉,《藝術學報》,78:101-123。潘家慶、許傳陽(1992)。〈大陸電視劇發展初探〉,《廣播與電視》,1:121-132。
蔡 琰(1996b)。〈古裝電視劇訊息公式〉,《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2(下):331-366。
蔡 琰(1997)。《電視時裝劇類型與情節公式》,《傳播研究集刊》,1:1-54。
蔡 琰(1998)。〈消音的傳奇 電視古裝劇價值認同的啟示〉,《新聞學研究》,56:85-103。
黎子微(2012a)。〈宮鬥劇:主體失語下的空白文本〉,《青年文學家》,15:252-253。
黎子微(2012b)。〈性別窺視下的破碎歷史——淺析後宮劇風靡的性別文化成因〉,《青春歲月》,8:65。
蕭 蘋(2003)。〈或敵或友:流行文化與女性主義〉,《臺灣社會學刊》,30:135-164。
謝世宗(2011)。〈性別圖像與階級政治:否想施叔青《香港三部曲》〉,《中國現代文學》,19:165-190。羅曉南(2005)。〈文化產業、意識型態與知識精英-兼論三種有關中國電視劇文化策略的論述〉,《東亞研究》,36(2):1-24。蘇志徹、張阿青(2003)。〈從情欲之意象探索服飾語彙之表現〉,《樹德科技大學學報》,5(2):145-158。(三)研討會論文
洪淑姿、林祐如(2004)。〈閱讀流行文化文本─偶像劇「薔薇之戀」:性別與情慾流動〉,「2004性別,媒體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市木柵。
孫榮光、李欣穎(2013.07)。〈從「賤人」到「健人」:臺灣《後宮甄嬛傳》現象的解讀〉,「2013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論文,新北市新莊。
趙庭輝(2004.06)。〈電視偶像劇《薰衣草》:愛情神話的建構與再現〉,「2004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論文,澳門。
(四)翻譯書籍
刁筱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原書Tong, R. [1989]. Feminist Thought: a 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刁筱華譯(1998)。《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原書Miles, R. [1989]. The women's history of the world. London, UK: HarperCollins.)
井迎兆譯(2002)。《電影分鏡概論:從意念到影像》。台北:五南。(原書Katz, S. [1991]. Film Directing: Shot by Shot Visualizing From Concept to Screen. Boston, MA: Focal Press.)
王志弘、李根芳譯(2003)。《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原書 Brooker, P. [1999]. 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London, UK: Arnold.)
艾曉明譯(2002)。《女性主義思潮導論》。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原書Tong, R. [1998]. Feminist Thought: a 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2nd ed.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何 修譯(1992)。《美貌的神話》,台北:自立晚報。(原書Wolf, N. [1992]. The Beauty Myth. London, UK: Vintage.)
宋文偉、張慧芝譯(2003)。《性政治》。台北:桂冠。(原書Millett, K. [1977]. Sexual Politics. London, UK: Georges Borchardt.)
李天鐸譯(1993)。《電視與當代批評理論》。台北:遠流。(原書Allen, R. C. (Ed.). [1987]. Channels of Discourse: 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Criticism. Chapel Hill, NC: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李長青譯(1994)。《解讀服裝》。台北:商鼎文化。(原書Lurie, A. [1981]. The Language of Clothes.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李根芳、周素鳳譯(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原書 Storey, J. [2001].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3rd. London, UK: Prentice.)
姚 媛譯(2000)。《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南京大學。(原書Berger, A. A. [1997]. Narratives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and Everyday Life. Thousand Oaks, CA: Sage.)
唐維敏譯(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台北:五南。(原著Jensen, K. B., & Jankowski, N. W. [1991]. A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London, UK: Routledge.)
唐維敏譯(1998)。《英國文化研究導論》。台北:亞太。(原著Turner, G. [1996]. British Culture Studies-An Introduction, 2nd ed. London, UK: Routledge.)
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原書Van Zoonen, L. [1994].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s.)
張錦華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原書Fiske, J. [1990].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London, UK: Routledge.)
敖 軍譯(1997)。《流行體系(一):符號學與服飾符碼》,台北:桂冠。(原書Barthes, R. [1967]. System de la Mode. Paris, France: Seuil.)
盛 寧譯(1998)。《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原書Boehmer, E. [1995].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Migrant Metaphor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陳儒修、郭幼龍譯(2012)。《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原書Stam, R. [2000]. Film Theory: An Introduction. Oxford, UK: Blackwell.)
陶鐵柱譯(1999)。《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原書Beauvoir, S. [1949]. Le Deuxième Sexe. Paris, France: Gallimard.)
曾偉禎、張玉青、黃慧敏、劉蔚然譯(1997)。《女性與電影:攝影機前後的女性》。台北:遠流。(原書Kaplan, E. A. [1983]. Women and Film: Both Sides of The Camera. London, UK: Routledge.)
焦雄屏譯(2005)。《認識電影》。台北:遠流。(原書Giannetti, L. H. [2004].Understanding Movies, 10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馮建三譯(1992)。《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台北:遠流。(原書Williams, R. [1974]. Televis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London, UK: Fontana.)
馮建三譯(1995)。《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台北:遠流。(原書Morley, D. [1992]. Television, Audiences and 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 NY: Routledge.)
黃光國譯(1994)。《自卑與超越》。台北:志文。(原書Adler, A. [1932].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London, UK: George Allen & Urwin.)
黃新生譯(1994)。《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原書Berger, A. A. [1991]. 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楊祖珺譯(1997)。《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台北:遠流。(原書O’Sullivan, T., Hartley, J., Saunders, D., Montgomery, M., & Fiske, J. [1994]. 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UK : Routledge.)
葉欣怡、林俊甫、王雅瑩譯(2004)。《肥皂劇》。台北:弘志。(原書Hobson, D. [2003]. Soap Opera.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葉春華譯(1999)。《錄影製作:觀念、原理與科技》。台北:亞太。(原書Zettl, H. [1997]. Video Basics 2. Belmont, CA: Wadsworth.)
廖祥雄譯(1989)。《映像藝術:電影電視的應用美學》。台北:志文。(原書Zettl, H. [1973]. Sight, Sound, Motion: Applied Media Aesthetics. Belmont, CA: Wadsworth.)
羅世宏譯(2010)。《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原書Barker, C. [2008].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3rd ed. London, UK: SAGE.)
(五)學位論文
牛慶福(1981)。《由電視劇看中國婦女角色的變遷》。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淑平(2009)。《台灣電視劇女性原型:從精神分析與符號學來看家庭成員的身份焦慮》。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音像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亞倩(2013)。《從偶像劇探索台灣女性未來意象》。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卓昀姿(2012)。《當藝術遇上戲劇 《瑰寶1949》中的文化符碼分析》。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歆婕(2011)。《從雜草到敗犬:台灣偶像劇中的性別意識與形象建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詩宜(2006)。《台韓婆媳劇婆媳形象再現的比較研究》。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洪漢明(2006)。《眷村文化的再現─以《再見忠貞二村》電視劇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碩士班碩士論文。洪禎璐(2006)。《日式純愛情:解構日本純愛劇之愛情敘事公式、特色與心理原型意涵》。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羽彤(2013)。《中國大陸電視劇《蝸居》的再現與接收分析》。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哲銘(2003)。《言情小說中的女性身體政治─瓊瑤小說與九○年代後言情小說之比較》。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佩君(2006)。《公視「文學劇」:影像美學、文化符碼與性別建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慧婷(1999)。《臺灣媒體諷刺文化之社會意涵分析--以諷刺劇我們一家都是人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鄒中慧(1987)。《從「社會現實建構理詮」觀點探討我國電視節目--國語連續劇的女性角色塑型》。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廖雅玲(2008)。《《橘子紅了》女性意識研究-以小說與電視劇為文本的考察》。臺南藝術大學應音像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六)報章雜誌新聞
TVBS新聞(2012.12.22)。〈【當掌聲響起】甄嬛體甄嬛控 戲劇熱潮前所罕見〉,TVBS新聞。
中天新聞(2014.08.07)。〈台灣人愛看 大陸「古裝劇」 韓國「時裝劇」〉,中天新聞。
中央社(2014.09.07)。〈滿清皇族後裔:甄嬛傳歪曲歷史〉,《中央社》。
李怡芸(2013.05.15)。〈甄嬛題材百百款 兩岸書市熱銷中〉,《旺報》,兩岸藝文。
周佩虹(2012.12.04)。〈從收視權益來看 《後宮甄嬛傳》重播有何不可?〉,ETtoday。
東森新聞(2013.02.15)。〈作者看後宮:甄嬛是個全面失敗的人〉,東森新聞。
張士達、洪秀瑛(2012.12.05)。〈《甄嬛傳》黑暗人性 老共看不爽〉,中時電子報。
陶東風(2013.09.19)。〈人民日報:《大長今》比《甄嬛傳》價值觀更正確〉,人民網。
黃亞琪(2012.11.28)。〈後宮鬥爭老題材 兩岸暴紅的秘密〉,《商業週刊》,1306。
新華網(2014.01.03)。〈求是為《甄嬛傳》正名:有思想穿透力 不是歌頌陰謀〉,新華網。
楊起鳳(2012.11.30)。〈甄嬛傳台詞 變職場生存金句〉,《聯合報》,C2版。
廖慧娟(2013.06.26)。〈陸影視青出於藍 台步步驚心〉,《旺報》,焦點新聞。
廖慧娟(2014.04.20)。〈陸影劇刮旋風 原著在台爆紅〉,《旺報》,焦點新聞。
蔡明娟(2013.09.03)。〈台製「蘭陵王」 陸封:古裝偶像劇範本〉,TVBS新聞。
謝佳螢(2013.04)。〈輕歷史駕到,百戲跪迎!〉,《ChinaGo雜誌》,2:60。
蘇 琴(2013.02.27)。〈《甄嬛傳》闖美後再登日韓 在日譯名《後宮爭霸女》〉,Yes娛樂新聞。
二、英文部分
Althusser, L. (1986).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J.G. Hanhardt (Ed.),Video Culture: A Critical Investigation (pp.56-95). New York, NY: Visual Studies Group Press.
Chan, J. M. (2009). Toward Television Regionalization in Greater China and Beyond. InY. Zhu & C. Berry (Eds.), TV China (pp.15-39).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Fiske, J. (1987). Television Culture. London: Methuen.
Fiske, J., & Hartley, J. (2003). Reading Television,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Franklin, S., Lury, C., & Stacey, J. (1991). Feminism and cultural studies: pasts, presents, futures. In S. Franklin, C. Lury & J. Stacey (Eds.), Off-Center: Feminism and Cultural Studies (pp. 1-19). London, UK: HarperCollins Academic.
Hall, Stuart. (Ed.) (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UK: Sage.
Hennessy, R. (2003). Class. In M. Eagleton (Ed.) Feminist theory (pp. 53-72). Oxford,UK: Blackwell.
Mansfield, N. (2000). Subjectivity: Theories of the Self from Freud to Haraway. NewYork,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Strinati, D. (1995).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Popular Culture. London, UK:Routledge.
Thornham, S. (2000). Telling stories: feminism and cultural studies. In Feminist Theoryand Cultural Studies: Stories of Unsettled Relations (pp. 1-5). London, UK: Arnold.
Tulloch, J. (1990). Television Drama: Agency, Audience and Myth. London, UK:Routledge.
Vogel, L. (1983). Marxism and the Oppression of Women: Toward a Unitary Theory.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Woodward, K. (1997). Motherhood: identities, meanings and myths. In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pp. 239-298). London UK: Sage.
Young, I. M. (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Zhu, Y. (2008). Television in Post-Reform China: Serial Dramas, Confucian Leadership and the Global Television Market. New York, NY: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