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低利率及低薪的時代,加上少子化及高齡化,學習投資理財替自身未來退休做規劃已經是現代人們一生中必修習的重要課程,面對市場上各種不確定因素的波動、克服人性貪婪及恐懼以及各種難懂的專業金融理財術語,往往是人們對於投資理財的否定及膽怯,但隨著科技的快速進步以及資訊的高透明度,簡單易懂好操作的理財機器人出現,將在未來人們在從事投資理財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本研究將以此為思考點出發,研究對象為臺灣具有投資經驗的投資者對於使用理財機器人的意願,透過網路問卷之調查方式,總共收回355份有效問卷。以科技接受模型為理論基礎並使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分析,瞭解投資者在理財機器人易用性、理財機器人有用性、使用態度與使用意圖之間的關係。此外,本研究亦探討可支配所得與理財知識對使用態度與使用意圖間之干擾效果。 研究發現理財機器人易用性、理財機器人有用性、使用態度在使用意圖上扮演具有影響力之變數;可支配所得對使用態度與使用意圖間不具有干擾效果但有調節效果,而理財知識對使用態度與使用意圖間則具有干擾效果。根據本研究之結果建議,銀行在推廣理財機器人服務時,提供容易使用與讓投資人覺得有用的系統,並搭配免收取或享有高折扣交易手續費吸引投資人使用;再者,在理財知識的干擾作用下,屬於高理財知識的銀行理財專員會有更高的使用意願,因此理財專員可將理財機器人當作投資決策的輔助工具,無需擔心會被理財機器人所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