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14: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廣群
研究生(外文):Kuang-Chun Lo
論文名稱:中國大陸地震危害度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in Mainland China
指導教授:蔣偉寧蔣偉寧引用關係許文科許文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Ling ChiangWen-Ko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土木工程學系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土木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1
中文關鍵詞:中國大陸風險管理地震危害度分析
外文關鍵詞:Mainland ChinaRisk ManagementSeismic Hazard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2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中國大陸位於歐亞大陸板塊,東南部受到菲律賓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影響、西南部受到印澳板塊擠壓,以致地震發生頻繁且規模甚大,往往造成人員的傷亡、建物的倒塌等衝擊,因此若能掌握各個地方的危害程度,便能做出適當的風險管理。
地震危害度分析是在評估某次地震發生後,或不同回歸期下在各個地方可能造成多大的地震危害,本研究主要是將地震風險評估模型與編制第五代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時所採取的CPSHA 理論結合,模擬出1998 年張北地震、1976 年唐山大地震與全中國大陸回歸期475 年的地震危害度分布圖,後續應用上可以作為救災、耐震設計、結構物補強的參考,亦能進一步分析出對不同標的物所造成的損害情形與損失金額,作為災害準備金的編列或保費釐訂的依據等用途。
Mainland China is located on the Eurasian Continental Plate. The southeastern area is affected by the Philippine Plate and the Pacific Plate, the southwest is squeezed by
Indo-Australian Plate, so that earthquakes occur frequently, and the magnitude is usually large enough to cause many casualties, and make building collapse. Therefore, if we are able to grasp the hazard of every place, we can do the risk management effectively.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is a method which can evaluate earthquake hazard demand for different return periods. In this study, we combine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Model with CPSHA to simulate the hazards distribution of 1998 Zhangbei earthquake, 1976 Tangshan earthquake and create the Hazard Map of 475 years return periods. Follow-up application, it not only can be used at disaster relief, seismatic design,
structural reinforcement but also further analyze the damage and loss for different objects as the basis of budgeting disaster reserve fund or determining insurance premium and so on.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V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內容 3
第二章 地震風險管理 4
2-1 風險管理架構 4
2-2 地震風險評估模型 5
第三章 文獻回顧 9
3-1 PSHA理論簡介 9
3-2 CPSHA理論 10
3-2-1 潛在震源區三級劃分 10
3-2-2 地震活動性 18
3-2-3 強地動衰減式 24
3-3 其他衰減式相關研究與比較 31
3-4 本章小結 40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流程 41
4-1 建立推測事件模組 41
4-1-1 深度分布特性 41
4-1-2 震源分區與離散化 60
4-1-3 推測事件與歷史地震比較 65
4-2 地震危害度分布圖建置方法 67
4-2-1 強地動衰減式選定 67
4-2-2 確立場址位置 70
4-2-3 分析各場址地震危害程度 72
4-3 成果與比較 76
4-3-1 歷史地震與模型推估 76
4-3-2 回歸期475年地震危害度分布圖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2
5-1 結論與建議 82
5-2 相關應用 84
參考文獻 85
1.高孟潭,「GB 18306-2015《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宣貫教材(精裝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5。
2.Munich Re., 2016. Loss events worldwide 1980-2015 10 costliest earthquakes ordered by overall losses, https://www.munichre.com/, Munich Reinsurance Company Website accessed January 2017.
3.Munich Re., 2016. Loss events worldwide 1980-2015 10 costliest earthquakes ordered by insured losses, https://www.munichre.com/, Munich Reinsurance Company Website accessed January 2017.
4.財團法人住宅地震保險基金,業務概況,2017年2月4日,取自https://www.treif.org.tw/,2016。
5.四川省統計局 四川調查總隊,「四川統計年鑑-2008[電子版]」,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6.洪東謀,「台灣地區天然巨災風險評估模型之建立」,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7.許文科,「整合性多目標地震風險評估系統之建立」,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8.Cornell, C. A., “Engineeing seismic risk analysis.”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58, 1583-1606, 1968.
9.鄭錦桐、江憲宗、林柏伸、李錫堤,「地震危害度分析技術之發展與應用」,中興工程40週年工程技術論文集,232-248,2010。
10.Gutenberg, B., Richter, C. F., “Frequency of earthquakes in California.”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34, 185-188, 1944.
11.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2011。
12.周本剛、陳國星、高戰武、周慶、李姜一,「新地震區劃圖潛在震源區劃分的主要技術特色」,震災防禦技術,第8卷,第2期,第113-124頁,2013。
13.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信息服務網站,http://www.gb18306.cn/。
14.潘華、鄢家全,「潛在震源區概念的界定」,國際地震動態,第9期,第1-5頁,1995。
15.高戰武、陳國星、周本剛、周慶、雷清清,「新地震區劃圖地震構造區劃分的原則和方法——以中國東部中強地震活動區為例」,震災防禦技術,第9卷,第1期,第1-11頁,2014。
16.Palacios, P., Molina, I., Segovia, M., “The Gutenberg-Richer Law: assumptions, limit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In Mader, H. M., Cloes, S. G., Connor, C. B., Conner, L. J. (Eds.), Statistics in Volcanology, 115-127, London: The Geological Society., 2006.
17.潘華、高孟潭、謝富仁,「新版地震區劃圖地震活動性模型與參數確定」,震災防禦技術,第8卷,第1期,第11-23頁,2013。
18.Kiureghian, A. D., Ang, A. H-S., “A fault-rupture model for seismic risk analysis.”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67(4), 1173-1194, 1977.
19.鄧起東、張裕明、環文林、張鴻生、許桂林、劉一鳴、鄧瑞生、李群、范福田、楊天錫,「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編制的原則和方法」,地震學報,第2卷,第1期,90-110,1980。
20.U.S. Geological Survey,https://www.usgs.gov/。
21.譚明、李帥、孫靜、王偉、唐麗華、吳傳勇,「新疆地震烈度衰減關係模型參數擬合」,內陸地震,第25卷,第1期,第29-35頁,2011。
22.肖亮、俞言祥,「中國西部地區地震烈度衰減關係」,震災防禦技術,第6卷,第4期,第358-371頁,2011。
23.韓錫勤、李恒、蔡永建,「湖北及鄰區地震峰值速度衰減關係研究」,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第30卷增刊(I),第89-90頁,2010。
24.張維佳、姜立新、李東平,「浙江及鄰區地震烈度衰減關係研究」,震災防禦技術,第10卷,第4期,第902-912頁,2015。
25.呂堅、俞言祥、湯蘭榮、高建華、盧福水,「江西省及鄰區地震動參數衰減關係」,地震地質,第31卷,第1期,第122-132頁,2009。
26.蔡輝騰、蔡宗文、危福泉、張穎,「福建及鄰區水平基岩加速度反應譜衰減關係」,中國地震,第25卷,第4期,第414-423頁,2009。
27.俞言祥、汪素雲,「青藏高原東北地區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峰值與反應譜衰減關係」,地震學報,第26期,第6卷,第591-600頁,2004。
28.石樹中、沈建文,「上海及鄰近地區地震動衰減關係研究」,中國地震,第19卷,第4期,第315-323頁,2003。
29.雷建成、高孟潭、俞言祥,「四川及鄰區地震動衰減關係」,地震學報,第29卷,第5期,第500-511頁,2007。
30.林金瑛、蔡華昌、趙軍,「河北及鄰近地區地震動衰減關係的分析與確定」,華北地震科學,第11卷,第3期,第19-29頁,1993。
31.溫春生,「山西地震動衰減關係的分析與確定」,華北地震科學,第9卷,第1期,第74-81頁,1991。
32.苗慶杰、許萍,「山東及近鄰區地震烈度衰減關係探討」,西北地震學報,第30卷,第3期,第282-287頁,2008。
33.翟洪濤、劉欣、劉慶忠、張毅,「江淮地區地震烈度衰減關係的研究」,華北地震科學,第21卷,第4卷,第30-34頁,2003。
34.李光、童遠林、鄭穎平,「安徽及鄰區地震烈度衰減關係研究」,華南地震,第28卷,第3期,第49-55頁,2008。
35.徐祥、王尚彥,「貴州地震烈度特徵及地震烈度衰減關係適用性分析」,貴州科學,第31卷,第2期,第75-77頁,2013。
36.谷國梁、邱虎、王曉蕾、李雅靜、趙穎、張暉,「天津市及鄰區地震烈度衰減關係研究」,震災防禦技術,第11卷,第1期,第35-43頁,2016。
37.范文、杜文和、王曉軍、邵輝成、文毅,「陝西地區地震動衰減關係研究」,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第31卷,第2期,第47-54頁,2011。
38.李英民、蔡輝騰、韓軍、黃金國,「重慶及鄰近地區地震烈度衰減關係研究」,防災減災工程學報,第27卷,第1期,第17-22頁,2007。
39.鄭桐,「東北地震區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反應譜衰減關係」,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40.林金瑛、王善雄、林錦華,「華南沿海地區地震烈度衰減關係」,海峽地震,第3卷,第1期,第1-9頁,2005。
41.崔鑫,「華南地區地震烈度衰減模型的建立」,華南地震,第30卷,第2期,第61-66頁,2010。
42.崔鑫、苗慶杰、王金萍,「華北地區地震烈度衰減模型的建立」,華北地震科學,第28卷,第2期,第18-21頁,2010。
43.胥廣銀,「潛在震源三維空間模型及其在地震危險性概率分析中的應用研究」,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3。
44.汪素雲、俞言祥,「震級轉換關係及其對地震活動性參數的影響研究」,震災防禦技術,第4卷,第2期,第141-149頁,2009。
45.劉瑞豐、陳運泰、任梟、徐志國、孫麗、楊輝、梁建宏、任克新,「中國地震台網震級的對比」,地震學報,第29卷,第5期,第467-476頁,2007。
46.中國地震信息網,http://www.csi.ac.cn。
47.石建梁、閆慶民、葛秋瑩,「用橢圓衰減關係模型計算任意場點烈度及地震動參數的數值方法」,內陸地震,第25卷,第1期,第21-28頁,2011。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