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七等生。《七等生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00。
———。《我愛黑眼珠》。臺北:遠景出版社,1976。
———。〈我年輕的時候〉。《七等生全集卷七:銀波翅膀》。臺北:遠景出版社,2003a。161-167。
———。〈給安若尼.典可的三封信〉。《台灣文藝七等生全集卷八:重回沙河》。臺北:遠景出版社,2003b。355-362。
———。〈當代文學面對社會〉。《七等生全集卷十:一紙相思》。臺北:遠景出版社,2003c。193。
王力。《中國現代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43。
——。《中國語法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44。
——。《漢語史稿》。香港:中華書局,1980。
王文興。《家變》。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8。
———(主講)。《我如何寫小說DVD》。多媒體影音—臺大文學講座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
———(主講)。《《家變》例講DVD》。多媒體影音—臺大文學講座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王克友。《翻譯過程與譯文的演生—翻譯的認識、語言、交際和意義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王克非。〈近代翻譯對漢語的影響〉。《比較、鑑別、應用—英漢對比應用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406-416。
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翻譯與文學之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王素霞。《新穎的“NOVEL”—20世紀90年代長篇小說文體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申小龍。《漢語句型研究》。海南: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
———。《漢語語法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白立平。〈梁實秋翻譯思想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2007。32。1-32。
田宗堯(編)。《中國古典小說用語辭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5。
外研社翻譯研究文庫(譯)。《文學翻譯:比較文學背景下的理論與實踐》。譯自勒菲弗爾André Lefevere, 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1992)。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外研社翻譯研究文庫(譯)。《翻譯與文學批評:翻譯作為分析手段》。譯自Marilyn Gaddis Rose, 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Criticism: Translation as Analysis(1997)。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司顯柱。《功能語言學語翻譯研究—翻譯質量評估模式建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李子瑄、曹逢甫。《漢語語言學》。新北市:正中書局,2009。
李有成。〈王文興與西方文類〉。《中外文學》10.11(Apr. 1982):176-193。
李昂。〈長跑選手的孤寂—王文興訪問錄〉。《中外文學》4.5(Oct. 1975):30-42。
李家樹、陳遠止、謝耀基。《漢語綜述》。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99。
李家樹、謝耀基。《漢語的特性和運用》。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99。
李葆嘉。《混成與推移—中國語言的文化歷史闡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李奭學。〈文體‧說書‧讀者—評王文興的小說〉。《書話臺灣:1991-2003文學印象》。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93-97。
余光中。《逍遙遊》。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
———。《余光中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青青邊愁》。臺北:九歌出版社,2010。
沈志莉。〈談英漢互譯中的詞彙空缺現象〉。《大學英語》3(1999):46-47。
何欣。《中國現代小說主潮》。臺北:遠景出版社,1993。
吳孟昌。《七等生小說研究:自我治療的書寫旅程》。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呂叔湘。〈論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來〉。《漢語語法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43。122-131。
———。《語法學習》。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3。
吳潛誠。《中英翻譯:對比分析法》。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1982。
周彥君。〈英漢翻譯中的“翻譯腔”研究〉。《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3(May 2009):172-174。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0。
周寧。〈論七等生的「我愛黑眼珠」〉。《中外文學》3.9(Feb. 1975):142-152。
林秀玲。《王文興專號—序》。《中外文學》30.6(2001):19-31。
林海音等。〈《家變》座談會〉。《中外文學》2.1(June 1973):164-177。
林語堂。《蘇東坡傳》。林語堂著,張振玉譯。臺北:德華出版社,1980。
洪千惠。《英譯中:語料庫為本的翻譯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胡谷明。《篇章修辭與小說翻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胡適。《胡適文存》第一集至第四集。臺北:遠東出版社,1985。
——。《白話文學史》。臺北:文光圖書公司,1964。
韋努蒂(Lawrence Venuti)。〈翻譯與文化身分的塑造〉。查正賢譯。《語言與翻譯的政治》。許寶強、袁偉選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思果。《翻譯新究》。臺北:大地出版社,1989。
——。《翻譯研究》。臺北:大地出版社,2003。
思想史編委會(編)。《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 6—專號:五四新文化運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16。
查明建。〈文化操縱與利用:意識形態與翻譯文學經典的建構—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翻譯文學為研究中心〉。《中國比較文學》2(2004):86-102。
高天生。〈現代小說的歧途-試論王文興的小說〉。《台灣小說與小說家》。臺北:前衛出版社,1986。107-120。
倪萬輝。〈從翻譯實踐看文本文化語境的多元化〉。《中美英語教學》3.1(2006):74-77。
夏濟安。〈一則故事・兩種寫法〉。《文學雜誌》5.5(Jan. 1959):16-23。
陸谷孫。《英漢大辭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7。
張君玫。〈德希達、魯迅、班雅明:從翻譯的分子化運動看中國語文現代性的建構〉。《東吳社會學報》19(Dec. 2005):57-100。
張沅長。〈關於文學的基本問題〉。《文學雜誌》3.4(Dec. 1957):17-20。
張恆豪(編)。《火獄的自焚》。臺北:遠行出版社,1977。
———。〈七等生小說的心路歷程〉。原載《小說新潮》1(June 1977),收入《七等生全集第6卷—城之迷》附錄中。臺北:遠景出版公司,2003。391-416。
張郇慧。《華語句法新論(上)》。新北市:正中書局,2012。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張培源。《標點符號趣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
張堂錡(編)。《現代小說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
張愛珍。〈余光中與翻譯〉。《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19.2(Apr. 2001):96-98。
張漢良。〈淺談「家變」的文字〉。《中外文學》1.12(1973):122-141。
張誦聖。〈重訪現代主義—王文興和魯迅〉。《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臺北:聯經出版,2015。
張艷華。《新文學發生期的語言選擇與文體流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
陳定安。《英漢比較與翻譯》。臺北:書林出版社,1997。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台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
曹煒。《現代漢語詞匯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梁實秋。〈翻譯家〉。以筆名「秋郎」發表。《時事新報》〈青光〉版(23 June 1927)。
———。〈歐化文〉。《偏見集》。臺北:文星書店,1969。221-223。
黃邦傑。《新編譯藝譚》。臺北:書林出版社,2006。
黃河清。〈較早介紹西式標點符號的人〉。《詞庫建設通訊》9(Aug. 1996):15。
黃柏源。《帕洛瑪》。臺北: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黃宣範(譯)。《漢語語法》。譯自Charles N. Li & Sandra A. Thompson, Mandarin Chinese: A Fi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1981)。臺北:文鶴出版社,2007。
黃恕寧、康來新(編)。《嘲諷與逆變—《家變》專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
黃浩濃。〈隱遁者的心態—論七等生〉。《七等生全集卷五:沙河悲歌》。臺北:遠景出版社,2000。333-349。
馮彤。〈“翻譯腔”例析〉。《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4(Aug. 2003):556-560。
彭保良。〈從文化差異的角度看英漢翻譯中詞義的確立〉。《中國翻譯》1(1998):25-27。
賀陽。《現代漢語歐化語法現象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彭鏡禧。《摸象—文學翻譯評論集》。臺北:書林出版社,1997。
傅斯年。〈怎樣做白話文〉。《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
單德興。〈文學對話—王文興談王文興〉。《聯合文學》3.8(1987):166-206。
葉子南。《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臺北:書林出版社,2000。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87。
楊念群(編)。《新史學》第1卷。上海:中華書局,2007。
楊春曉。〈好譯文也有“翻譯腔”〉。《商業文化・社會經緯》(Jan. 2008):312。
楊普習、劉典忠、周小岩。〈Translationese:翻譯體?翻譯症?翻譯腔?〉。《中國科技術語》3(2009):52-54。
塗靜慧。〈七等生研究資料目錄〉。《全國新書資訊月刊》元月號(Jan. 1990):36-46。
趙昌漢,黃忠廉。〈余光中論翻譯對漢語的侵蝕〉。《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3.11(Nov. 2006):118-120。
劉文捷、柴晚鎖。〈英漢翻譯中的“Translationese”〉。《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3(Sep. 2004):67-71。
劉禾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劉玉琛。《標點符號用法》。臺北:國語日報出版部,1989。
劉志強。《歐化漢語對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影響》。南京:南京農業大學英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劉紹銘。〈懷濟安先生〉。《吃馬鈴薯的日子》。臺北:晨鐘出版社,1970。145-160。
———。〈現代中國小說之時間與現實觀念〉。《中外文學》2.2(1973):64-79。
———。〈十年來台灣小說:一九六五-七五—兼論王文興的《家變》〉。《中外文學》4.12(1976):4-16。
———。〈七等生「小兒麻痺」的文體〉。收入《火獄的自焚》。臺北:遠行出版社,1977。39-41。
樂金聲。〈論英漢翻譯中的形象轉換〉。《中國翻譯》4(1998):15-18。
蔡振念。《台灣現代短篇小說精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
蔣紹愚、徐昌華(譯)。《中國語歷史文法》。原由太田辰夫(1958)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歐陽子。〈論王文興《家變》之結構形式與文字句法〉。《中外文學》1.12(1973):50-67。
黎照(編)。《魯迅/梁實秋論戰實錄》。北京:華齡出版社,1997。
穆雷。〈余光中談翻譯〉訪談錄。《中國翻譯》4(1998):37-41。
駱賢風。〈文學翻譯與社會文化的互動關係述略〉。《文藝理論與批評》6(2006):124-126。
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
戴浩一。〈中文構詞與句法的概念結構〉。《華語文教學研究》4.1(2007):1-30。
韓艷芳。〈論英漢翻譯中虛與實的轉換〉。《英語廣場•學術研究》1(Jan. 2011):65-68。
顏元叔。〈苦讀細品談家變〉。《中外文學》1.11(1973):60-85。
瞿世鏡(譯)。《論小說與小說家》。Virginia Woolf著。臺北:聯經出版,1990。
瞿秋白。〈關於翻譯的通信、來信〉。《魯迅/梁實秋論戰實錄》。北京:華齡出版社,1997。576-585。
寶新麗。〈英漢翻譯中的語法分析〉。《讀與寫雜誌》6.5(2009):27。
英文部分
Baker, Mona.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Text and Technology. Philadelphia: J. Benjamins Pub. Co., 1993: 233-250.
---.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 Over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arget 7.2 (1995): 222-243.
---.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 Target 12.2 (2000): 241-266.
Gunn, Edward. Rewriting Chines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Halverson, Sandra. “Conceptual Work and The ‘Translation’ Concept,” Target 11.1 (1999):1-31.
Kubler, Cornelius C. A Study of Europeanized Grammar In Modern Written Chinese. Taipei: Student Book Co., Ltd., 1985.
Puurtinen, Tiina. “Genre-specific Features of Translationese? Linguis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ranslated and Non-translated Finnish Children’s Literature.” Literary and Linguistic Computing 18.4 (2003): 389-406.
Tirkkonen-Condit, Sonja. “Translationese - A Myth or An Empirical Fact?: A Study into the Linguistic Identifiability of Translated Language.” Target 14.2 (2002): 207-220.
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Routledge, 1995.
---. Rethinking Translatio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Ideology. London: Routledge,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