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4 15: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章裕
研究生(外文):Kuo, Zhang Yu
論文名稱:古代「雜文」的演變─從《文心雕龍》、《昭明文選》到《文苑英華》
論文名稱(外文):The Change Of Ancient 〝Tza-Wen〞 ─From Wen Xin Diau Lung 、 Jau Ming Wen Shiuan To Wen Yuan Ying Hua
指導教授:簡宗梧簡宗梧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en, Tzung Wu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77
中文關鍵詞:文心雕龍昭明文選文苑英華雜文散文古文
外文關鍵詞:Wen Xin Diau LungJau Ming Wen ShiuanWen Yuan Ying HuaTza-WenverseGu-We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29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雜文」作為一種切確的文類,可以溯源自劉勰《文心雕龍》,其中有〈雜文〉一篇,明確劃定出範圍,及其所含之體類,與體類之特性。

劉勰「雜文」範圍內體類繁多,兼有「文」、「筆」性質,但以「問答(含設論)」、「七」、「連珠」三者為主要,此三者其實賦體,但不以賦為名的體類,我們可以後設稱之為「賦體雜文」。整體說來,「雜文」中的各種對象,它們是在文學史上較為新出,由「詩」、「賦」、「章」、「奏」等各種主要體類,所流衍派生的對象,當然重要性也就不如其主要體類,且實際功能或政教意義,也較為淡薄。總之,「雜文」文類的劃定,其實本於劉勰的文學觀念,是一種對於文學體類發展演變的詮釋。

下及宋初《文苑英華》,雖然在整體體類的編目上,大抵上承《昭明文選》,但其中卻也出現「雜文」一類。單就此文類看來,應該與《文心雕龍》淵源更深,但內容更趨複雜,下分「問答」、「騷」、「帝道」、「明道」、「雜說」、「辯論」、「贈送」、「箴誡」、「諫刺雜說」、「記述」、「諷喻」、「論事」、「雜製作」、「征伐」、「識行」、「紀事」共十六類目。而其中體類對象,除「賦體雜文」,另外還有箴體、論體、記體但不以箴、論、記為名的「箴體雜文」(「誡」)、「論體雜文」(「說」、
「辯」、「解」、「原」、「題跋」)、「記體雜文」(「志」、「述」),及「雜著」(不具體類名稱的篇章)與少數「越界文體」(有其體類之名,但無其體類之實的篇章)之作,分佈在其中。

「賦體雜文」體類,集中於「問答」、「騷」、「帝道」三子目,「箴體雜文」體類,則集中在「箴誡」;此外,「論體雜文」、「記體雜文」、「雜著」及「越界文體」則分佈於其他十二目。進一步發現,「問答」目中,合併了傳統「對問(含設論)」、「七」二種體類;「騷」雖自六朝總集中有之,但廣泛包含擬騷之作,非往昔《楚辭》篇章專屬;「帝道」其實為六朝「符命(封禪)」之文。「箴誡」目中,主要為「誡」,而「誡」又分有韻、無韻,前者似「箴」,後者則近於「論」、「記」。「明道」、「贈送」、「諫刺雜說」、「記述」、「諷喻」、「論事」、「征伐」、「識行」、「紀事」是
依照文章題材與主旨所劃分的類目。「雜說」、「辯論」、「雜製作」分類依據不明,但目中分別以「說」、「辯」與「原」、「題跋」篇章較為偏多,所以推測有凸顯這些體類的意義。

可見「雜文」的內容,前後差異極大。從原本「賦體雜文」為重心,後來則各種對象紛呈。這種現象的轉變,一來與六朝至唐代,「文」之觀念與範圍演變相關,二來也與唐代散文風氣及務實文學觀的興盛,造成文學創作方式的改變相關。

《文苑英華》「雜文」直接影響《唐文粹》「古文」的形成,然則後人對於「古文」;以及後來總集中「雜文」、「雜著」之類,在文類的觀念及內涵上,我們當不能忽略《文苑英華》「雜文」對於後代的影響。而這是本論文結束之後,即將在拓進的研究方向。

第一章  緒論 p1
第一節 問題之發現與研究範圍之釐清 p1
一‧《文心雕龍》、《昭明文選》及其相關問題 p3
二‧《文苑英華》及其相關問題 p7
(一).《文苑英華》編纂的背景 p7
(二)‧《昭明文選》與《文苑英華》的分類 P9
(三)‧《文苑英華》「雜文」的內容 p13
第二節 研究成果的審視 p18
一‧「雜文」觀念與其演變 p18
二‧從辭賦角度探討雜文者 p20
三‧與《漢書》、《昭明文選》相關「雜」之文學觀念 p21
四‧與《文苑英華》「雜文」相關的研究 p2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徑路 p29
一‧研究方法 p29
二‧具體徑路 p32

第二章  《文心雕龍》〈雜文〉析論 p34
第一節   「雜」之文學觀念溯源 p35
一.《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對於「賦」的討論 p36
(一).四種賦的分界 p36
(二).「雜賦」的內容 p39
二.《後漢書》中的「雜文」及「連珠」、「七」、「問答(含設論)」p43
第二節  《文心雕龍》〈雜文〉主要體類之一─「對問」 p48
一‧劉勰的觀察 p49
二‧蕭統的觀察 p59
第三節  《文心雕龍》〈雜文〉主要體類之二─「七」 p65
一.「七」類的形成與評價 p66
二.「七」類題材的演變 p72
(一).勸進主題:治病的共同題材 p72
(二).儒、道思想的頡頏 p74
第四節  《文心雕龍》〈雜文〉主要體類之三─「連珠」 p80
第五節 〈雜文〉的意義 p89
一.總括與評價新出現的文章體類 p91
(一).「筆」之八類 p92
(二).「文」之八類 p97
二.〈雜文〉與〈諧讔〉的關係 p101
三.〈雜文〉與〈書記〉的關係 p105
第六節 結語 p111

第三章 《文苑英華》「雜文」中的「賦體雜文」與「箴體雜文」 p113
第一節 「賦體雜文」析論 p114
一‧「問答」 p114
(一)‧「對問(含設論)」 p114
(二)‧「七」 p119
二‧「騷」的演變 p123
(一).漢魏六朝「賦」與「騷」、「辭」的關係 p123
(二).從封閉之「騷」到開放之「騷」 p131
1‧「憑弔屈賈」之作 p132
2‧「自傷身世」之作 p139
3‧「譏刺社會」之作 p146
4‧「詛咒祝禱」之作 p148
5‧「男女戀情」之作 p156
三‧「符命(封禪)」與「帝道」 p160
(一).六朝之「符命(封禪)」 p160
(二).《文苑英華》「雜文‧帝道」內容 p164
第二節 「箴體雜文」析論 p170
一‧六朝「箴」、「誡(戒)」之發展 p170
二‧《文苑英華》「雜文‧箴誡」分析 p171
(一).有韻之「誡」 p172
(二).無韻之「誡」 p176
第三節 結語 p182

第四章  《文苑英華》「雜文」中的「論體雜文」與「記體雜文」 p184
第一節 「論體雜文」析論 p184
一‧六朝以降「論」之發展 p184
二‧《文苑英華》「雜文」的「說」 p192
(一)‧「雜說」 p192
1‧「破除虛妄‧端正視聽」之作 p192
2‧「闡明儒義‧臧否人事」之作 p197
3‧「假事言理‧意在言外」之作 p201
(二)‧「諷喻」 p203
(三)‧「辯論」 p206
(四)‧「贈送」 p207
(五)‧「諫刺雜說」 p209
(六)‧「明道」、「識行」、「紀述」、「雜製作」 p210
三‧《文苑英華》「雜文」的「辯」 p214
(一)‧「辯論」 p214
(二)‧「雜說」、「紀述」、「雜製作」 p219
四‧《文苑英華》「雜文」的「解」 p222
(一)‧「辯論」 p222
(二)‧「論事」、「紀事」、「雜製作」 p225
五‧《文苑英華》「雜文」的「原」 p228
(一)‧「辯論」 p228
(二)‧「論事」 p236
六‧《文苑英華》「雜文」的「題跋」 p238
(一)‧「雜製作」 p239
(二)‧「雜說」、「征伐」 p241
第二節 「記體雜文」析論 p245
一‧六朝以降「記」之發展 p245
二‧《文苑英華》「雜文」的「志」 p248
(一)‧「諷喻」 p249
(二)‧「紀述」、「雜製作」 p251
三‧《文苑英華》「雜文」的「述」 p253
(一)‧「紀述」 p254
(二)‧「辯論」、「諷喻」、「紀事」 p256
第三節 結語 p260

第五章  《文苑英華》「雜文」的「雜著」及「越界文體」 p262
第一節 《文苑英華》「雜文」的「雜著」 p262
一‧「辯論」 p263
(一)‧「言事論理」之作 p264
(二)‧「假設問對」之作 p267
(三)‧「釋說經義」之作 p269
(四)‧「祝禱哀悼」之作 p270
二‧「雜製作」 p272
(一)‧「言事論理」之作 p272
(二)‧「假設問對」之作 p276
(三)‧「補作經典」之作 p278
三‧「雜說」 p280
四‧「諷喻」、「諫刺雜說」 p287
五‧「紀述」、「紀事」 p293
六‧「論事」、「征伐」 p299
七‧「明道」、「識行」 p303
第二節 「越界文體」 p307
一‧「書」 p307
二‧「序」 p314
三‧「傳」 p317
第三節 結語 p322

第六章  「雜文」範圍內對象的演變 p324
第一節 「賦體雜文」對象的演變 p324
一.《文心雕龍》〈雜文〉的「賦體雜文」 p324
(一).「賦」體類及其演變 p324
(二).「賦體雜文」體類的確立 p327
二.《文苑英華》「雜文」中「賦體雜文」的擴大 p334
第二節 「雜文」範圍內其他體類的出現 p337
一‧「文」之觀念與範圍的轉化 p337
二‧散文的興起與實用的文學觀 p340
第三節 結語 p347

一.古典文獻(含今人校釋箋注之作)

(一)經、史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 台北:紅葉出版社 1998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錧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 台北:藝文印書館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唐〕張守節正義、司馬貞索隱:《史記》 北京:中華書局 2008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漢書集注》 台北:世界書局 1978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宋〕范瞱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 2003

〔梁〕沈約:《宋書》 北京:中華書局 2003

〔唐〕房玄齡等:《晉書》 北京:中華書局 2003

〔唐〕魏徵、令狐德棻:《隋書》 北京:中華書局 2003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 北京:中華書局 2002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 北京:中華書局 2003

〔元〕脫脫等:《宋史》 北京:中華書局 2007

〔清〕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條理》 不著出版資料

〔清〕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 台北:廣文書局 1970


(二)子、集

梁啟雄:《荀子柬釋》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3

〔漢〕劉向:《釋名》 北京:中華書局 1985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釋:《文心雕龍注釋》 台北:里仁書局 1998

〔梁〕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1993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9

〔晉〕陸機著‧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7

〔唐〕歐陽詢等編:《藝文類聚》 台北:文光出版社 1955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 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台北:河洛出版社 1974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唐〕劉禹錫:《劉夢得文集》 《四部叢刊35》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劉禹錫著‧陶敏、陶紅雨校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 長沙:岳麓書社 2003

〔唐〕駱賓王:《駱賓王文集》 《四部叢刊31》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顏真卿:《顏魯公文集》 《四部叢刊3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獨孤及:《毘陵集》 《四部叢刊33》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杜牧:《樊川文集》 《四部叢刊35》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權德輿:《權載之文集》 《四部叢刊34》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沈亞之:《沈下賢集》 《四部叢刊36》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79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 《四部叢刊36》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 《四部叢刊37》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李觀:《李元賓文編》 《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7》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唐〕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 《四部叢刊35》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李世民著‧吳云、冀宇校注:《唐太宗全集》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唐〕李翱:《李文公集》 《四部叢刊35》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宋〕洪興祖:《楚辭章句》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5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 台北:大化書局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 北京:中華書局 2003

〔宋〕晁說之:《景迂生集》 《文淵閣四庫全書1118》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洪邁:《容齋隨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宋〕吳子良:《林下偶談》 《文淵閣四庫全書1481》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明〕吳訥等:《文體序說三種》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8

〔清〕李兆洛:《駢體文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清〕紀昀等編:《欽定四庫全書總目》 北京:中華書局 1997

〔清〕章實齋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85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北京:中華書局 1999

〔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1

〔清〕劉熙載著,龔鵬程撰述:《藝概》 台北:金楓出版社 1987

費振剛等校注:《全漢賦校注》 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5


二.當代論著(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力 之:《〈楚辭〉與中古文獻考說》 四川: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2005

于景祥:《中國駢文通史》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方 銘:《經典與傳統:先秦兩漢詩賦考論》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3

王 瑤:《中古文學史論》 台北:長安出版社 1982

王令樾:《歷代連珠評釋》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81

王更生:《文心雕龍研究》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9

王更生:《文心雕龍新論》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1

王靜芝:《經學通論》 台北:國立編譯館 1992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991

王琳、邢培順:《西漢文章論稿》 濟南:齊魯書社 2006

王基倫:《韓柳古文新論》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6

王運熙:《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魏晉南北朝卷》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王韻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隋唐五代卷》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石家宜:《〈文心雕龍〉系統觀》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

牟宗三:《理則學》 台北:正中書局 1959

行 嚴:《柳文探微》 台北:華正書局 1981

朱東潤:《八代傳敘文學述論》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6

伏俊璉:《俗賦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2008

朱光潛:《詩論》 台北:正中書局 1962

朱自清:《詩言志辨》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

何沛雄編:《賦話六種》 香港:三聯書店 1982

汪湧豪:《中國文學批評範疇及體系》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

呂培成:《司馬遷與屈原和楚辭學》 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李士彪:《魏晉南北朝文體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李大明:《漢楚辭學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李澤厚:《美的歷程》 台北:元山書局 1986

李福標:《皮陸研究》 湖南:岳麓書社 2007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7

呂武志:《魏晉文論與文心雕龍》 台北:樂學出版社 2006

呂武志:《唐末五代散文研究》 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 1989

汪小祥、孔慶茂:《科舉文體研究》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8

吳興人:《中國雜文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邱 淵:《「言」「語」「論」「說」與先秦論說文體》 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9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3

金開誠、葛兆光:《古詩文要籍敘錄》 北京:中華書局 2005

金千仞、馮書耕:《古文通論》 台北:雲天出版社 1971

周勛初:《魏晉南朝文學論叢》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9

周葦風:《楚辭發生學研究》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

周慶華:《文學圖繪》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6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兩漢思想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侯立兵:《漢魏六朝賦多維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胡楚生:《古文正聲》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91

〔日〕鈴木虎雄駐‧殷石臞譯:《賦史大要》 台北:正中書局 1966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5

柴熙:《哲學邏輯》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8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 北京:中華書局 2001

郗文倩:《中國古代文體功能研究─以漢代文體為中心》 上海:三聯書店 2010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 台北:平平出版社 1974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郭建勛:《先唐辭賦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郭建勛:《辭賦文體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2007

章必功:《文體史話》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6

許東海:《風景‧夢幻‧困境─辭賦書寫新視界》 台北:里仁書局 2008

〔日〕清水凱夫著‧韓基國譯:《六朝文學論文集》 重慶:重慶出版社 1989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4

陳祖耀:《理則學》 台北:三民書局 1998

陳鵬:《六朝駢文研究》 四川:巴蜀書社 2009

陳書良、鄭憲春:《中國小品文史》 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1

陳彥輝:《春秋辭令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 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9

曹明綱:《賦學概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 2002

曹勝高:《從漢風到唐音─中古文學演進論稿》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2007

凌朝棟:《文苑英華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章太炎:《國故論衡》 台北:廣文書局 1975

張立齋:《文心雕龍注訂》 台北:正中書局 1985

張思齊:《六朝散文比較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 1997

張雙英:《文學概論》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4

張蜀蕙:《文學觀念的因襲與轉變──從〈文苑英華〉到〈唐文粹〉》 台北:百花木蘭出版社 2003

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

游志誠:《昭明文選學術論考》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6

傅劍平:《縱橫家與中國文化》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5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 台北:花神出版社 2002

黃霖:《文心雕龍彙評》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趙俊波:《中晚唐分賦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萬 曼:《唐集敘錄》 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8

楊 牧編:《現代中國散文選》 台北:洪範書店 1992

楊慶存:《宋代文學論稿》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97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7

劉 奇:《論理古例》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6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論文雜記》 台北:華世出版社 1975

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講義》 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7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 台北:華正書局 1981

劉成信、李君選編:《中華雜文百年精華》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3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 台北:華正書局 1990

〔日〕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苦悶的象徵》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99

踪凡:《漢賦研究史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駱鴻凱:《文選學》 台北:華正書局 1987

錢鍾書:《管錐篇》 蘭陵室書齋 出版資料不詳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19.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 台北:聯經初版有限公司 1998

鍾 濤:《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 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7

薛昌鳳:《文體論》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8

簡宗梧老師:《漢賦史論》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3

簡宗梧老師:《賦與駢文》 台北:臺灣書店 1998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 台北:正中書局 1993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80

羅宗強:《文心雕龍手記》 北京:三聯書店 2007

羅宗濤:《隋唐五代思想史》 北京:中華書局 1999

蘇慧霜:《騷體的發展與衍變─從漢到唐的觀察》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7

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 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8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 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3


三.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學位論文:

王基倫:《韓歐古文比較研究》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論 1991

白承錫:《初唐賦論研究》 台北:政治大中文所博論 1994

安秉 :《中國寓言傳記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論 1987

李錫鎮:《兩漢魏晉論體之形成及演變》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碩論 1981

李珠海:《唐代古文家的文體革新研究》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論 2001

兵界勇:《唐代散文演變關鍵研究》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論 2005

邱仕冠:《枚乘〈七發〉與七體研究》 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論 1995

陳 軍:《文類研究》 江蘇:揚州大學文藝學系博論 2007

陳姿蓉:《漢代散體賦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論 1996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論 1998

曾守正老師:《先秦兩漢文學言志思想及其文化意義─兼論與六朝文化的對照》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論 1998

廖棟樑:《古代楚辭學史論》 台北:輔仁大學中文所博論 1997

諸海星:《中國文體分類學的研究》 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論 1993

賴麗蓉:《從思維形式探究六朝文體論》 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論 1987

賴欣陽:《魏晉六朝文體觀念》 桃園:中央大學中文所碩論 1995

盧景商:《六朝文學體裁觀念研究》 桃園:中央大學中文所碩論 1989


(二).單篇論文:

于桂梅、米文佐:〈中國雜文發展脈絡概述〉 《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6期 2007

王立淵:〈論盧照鄰騷體八篇〉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12

王夢鷗:〈貴遊文學與六朝文體的演變〉 《中外文學》第8卷第1期 1979.6

王夢鷗:〈劉勰論文的特殊見解〉 張少康編:《文心雕龍研究》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8

王洪軍、杲元祥:〈李翱復性思想簡論〉 《濟寧學院學報》第29卷第1期 2008.2

〔日〕川合康三著‧蔣寅譯:〈遊戲的文學─以韓愈「戲」為中心〉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89卷 2004第3期

〔日〕甲斐勝二:〈《文心雕龍》論屈原與《楚辭》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0.2

衣若芬:〈試論《唐文粹》之編纂、體例及其「古文」作品〉 《中國文學研究》第6期 1992

江源:〈「文質論」與古代雜文〉 《宜賓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 1995

江源:〈「意境論」與古代雜文〉 《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 1995

江源:〈「通變論」與古代雜文〉 《宜賓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 1995

伏俊璉:〈《漢書‧藝文志》「雜賦」臆說〉 《文學遺產》第6期 2002

伏俊璉:〈《漢書‧藝文志》「雜行出及頌德」、「雜四夷及兵」賦考〉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4期 2001

伏俊璉:〈《漢書‧藝文志》「成相雜辭」、「隱書」說〉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5期 2002.9

伏俊璉:〈《漢書‧藝文志》「雜賦」考〉 《文獻季刊》第2期 2003.4

伏俊璉:〈《漢書‧藝文志》「雜中賢失意賦」考略〉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期 2005.9

汪卷:〈唐人沈亞之的詩化傳奇〉 《史教資料》2006年1月下旬刊

李乃龍:〈論《文選》對問體─兼論先秦問對體式的發展歷程〉 《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 2005.10

李秀敏:〈晚唐小品文體革新略論〉 《黑龍江社會科學》第119期 2010年第2期

李福標:〈先秦散文對皮日休的影響〉 《咸陽師專學報(綜合雙月刊)》第12卷 1997第2期

李福標:〈皮日休散體文管窺〉 《西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期 2000.11

兵界勇:〈論《唐文粹》「古文」類的文體性質與代表意義〉 《中國文學研究》第14期 2000

何沛雄:〈略論《唐文粹》的「古文」〉 香港浸會學院主編:《唐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7

何玉蘭:〈漢賦的雜文因素及其價值〉 《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 1995

吳曉青:〈《進學解》與解嘲文學〉 《台北科技大學學報》第32之1期 1991.3

宋鼎宗:〈韓愈「揚孟抑荀」說〉 《成大中文學報》第4期 1996.5

沈文凡、彭飛:〈晚唐諷刺文學對柳宗元寓言散文的接受〉 《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 2010.1

林耘:〈李翱復性說及其思想來源〉 《船山學刊》2002年第1期

周鳳五:〈由《文心》《辨騷》、《詮賦》、《諧讔》論賦的起源〉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8

徐鵬緒:〈雜文概念的歷史考察與現代雜文的主要特徵〉 《東方論壇》第4期
1997

柯慶明:〈「論」、「說」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 台大中文系等編:《遨遊在中古文化的場域─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里仁書局 2004.11

洪順隆:〈《文選》雜體詩歌文體性質研究〉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 2000.9

洪順隆:〈六朝雜詩題材類型論〉 《華岡文藝學報》第24期 2001.3

姚筱睿:〈淺議唐人沈亞之傳奇小說的四個特色〉 《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4期 2007.10

莫山洪:〈論中唐駢散相爭與韓愈的「破駢為散」〉 《中國文學研究》2009第1期 2009

莫山洪:〈論柳宗元的「化駢為散」與古文形式的確立〉 《浙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2009.4

莫順斌:〈略論古代「雜文」之名〉 《傳承》第7期 2007

陳成文:〈漢唐「答客難」系列作品之依仿與拓新〉 政大中文系主編:《第五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主編 2005.12

陳才訓:〈古文風貌與楚調悲歌─論沈亞之的文學素養與其小說創作之關係〉 《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 2009

郭章裕:〈兩漢七體文類極其文化意涵〉 《東吳中文學報》第17期 2009.5

郭章裕:〈論《文心雕龍》「約」的文學觀念〉 《世新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9.7

許東海:〈山嶽‧帝國‧士臣:論杜甫、楊敬之西嶽賦的封禪書寫及其正、變意涵〉 《文與哲》第12期 2008.6

曹道衡:〈《文選》和辭賦〉 中國文選學研究會主編:《文選學新論》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

游適宏〈「七」一個文類的考察〉 《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7卷第2期 1998.12

齊益壽:〈《文心雕龍》與《文選》在選文定篇及評文標準上的比較〉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三集》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1.12

賈名黨:〈柳宗元與劉禹錫接受屈賦管窺〉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期 2008.1

趙逵夫:〈《七發》與枚乘生平新探〉 王許林編輯:《辭賦文學論集》 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9

鄧國光:〈《周禮》六辭初探─中國古代文體原始的探討〉 《漢學研究》第11卷第1期 1993.6

劉 寧:〈「論」體文與中國思想的闡述形式〉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1期 2010.1

劉洪仁:〈古代「雜文」與雜文〉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10卷第3期 1994

劉洪仁:〈賦體雜文的先導─論屈原的《天問》《卜居》《漁父》〉 《社會科學輯刊》第4期(總第159期) 2005

劉洪仁:〈論漢魏六朝的俳諧體雜文〉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7期
2006

鄭毓瑜:〈直諫形式與知識份子─漢晉賦的擬騷、對問系列〉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6期 2000.3

蔡英俊:〈抒情傳精神與抒情統〉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3

蔡鍾翔:〈劉勰的雜文學觀念和泛文論思想〉 張少康編:《文心雕龍研究》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諶東飈:〈論古代雜文的文體特徵〉 《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4期 2005

簡宗梧老師:〈賦與隱語關係之考察〉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 2004.5

簡宗梧老師:〈賦與設辭問對關係之考察〉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第 11期 2005.12

簡宗梧老師:〈論王褒的雜體文〉 《廿一世紀漢魏六朝文學新視角:康達維教授花假甲紀念論文集》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7

簡宗梧老師:〈俗賦與講經變文關係之考察〉 台北:政大文學院主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

簡宗梧老師:〈試論《文心雕龍‧雜文》的對問系列〉 李爽秋教授八十壽慶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李爽秋教授八十壽慶祝壽論文集(抽印本)》 2006.4

簡宗梧老師:〈枚乘《七發》與漢代貴遊文學之發皇〉 輔仁大學中文系編:《兩漢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華巖出版社 1995

簡宗梧老師:〈試論《文苑英華》的唐代賦體雜文〉 《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2期 2008.10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意及其關係〉 《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9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 《清華學報》第35卷第2期 2005

顏崑陽:〈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 輔仁大學、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7

顏崑陽:〈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所主編:《漢代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1.10

顏崑陽:〈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 《清華學報》新28卷第2期 1998.6

顏崑陽:〈論漢代「賦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主編 1996.12

顏瑞芳:〈柳宗元《三戒》對後代寓言的影響〉,《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 1999.3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19.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 台北:聯經初版有限公司 1998
2. 賴麗蓉:《從思維形式探究六朝文體論》 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論 1987
3. 王夢鷗:〈貴遊文學與六朝文體的演變〉 《中外文學》第8卷第1期 1979.6
4. 王夢鷗:〈劉勰論文的特殊見解〉 張少康編:《文心雕龍研究》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8
5. 兵界勇:〈論《唐文粹》「古文」類的文體性質與代表意義〉 《中國文學研究》第14期 2000
6. 吳曉青:〈《進學解》與解嘲文學〉 《台北科技大學學報》第32之1期 1991.3
7. 宋鼎宗:〈韓愈「揚孟抑荀」說〉 《成大中文學報》第4期 1996.5
8. 柯慶明:〈「論」、「說」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 台大中文系等編:《遨遊在中古文化的場域─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里仁書局 2004.11
9. 洪順隆:〈《文選》雜體詩歌文體性質研究〉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 2000.9
10. 洪順隆:〈六朝雜詩題材類型論〉 《華岡文藝學報》第24期 2001.3
11. 郭章裕:〈兩漢七體文類極其文化意涵〉 《東吳中文學報》第17期 2009.5
12. 許東海:〈山嶽‧帝國‧士臣:論杜甫、楊敬之西嶽賦的封禪書寫及其正、變意涵〉 《文與哲》第12期 2008.6
13. 游適宏〈「七」一個文類的考察〉 《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7卷第2期 1998.12
14. 齊益壽:〈《文心雕龍》與《文選》在選文定篇及評文標準上的比較〉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三集》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1.12
15. 鄧國光:〈《周禮》六辭初探─中國古代文體原始的探討〉 《漢學研究》第11卷第1期 1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