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2 11: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欣萍
研究生(外文):CHEN,HSIN-PING
論文名稱:國小六年級學生運用拼圖式合作學習進行新聞議題多元觀點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Diverse Perspectives in News Topics in 6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Using Jigsaw Cooperative Learning Technique
指導教授:羅家駿羅家駿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O,JIA-JIUNN
口試委員:吳玫瑩謝德鑫
口試委員(外文):WU,MEI-YINGHSIEH,TE-HSIN
口試日期:2016-05-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管理學系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一般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7
中文關鍵詞:新聞議題媒體素養拼圖式合作學習多元觀點
外文關鍵詞:News TopicsMedia LiteracyJigsaw Cooperative LearningDiverse Perspectiv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0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新聞議題對於社會大眾及兒童的影響已不可避免,本研究以學生為主體,發展一套可行的讀報行動方案。結合拼圖式合作學習,閱讀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國語日報之報社新聞議題文本後,比較議題的衝突性與一致性,以平板電腦畫出心智圖呈現議題的多元觀點,建立研究對象省思多元價值,使研究對象瞭解新聞議題的不同面貌。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在研究過程能發展對議題的多元觀點,並自我省思。首先,閱報目的由消遣娛樂轉為關心時事且新聞議題的切身性能引發研究對象討論的興趣。其次,拼圖式合作學習促進團隊合作經驗,但在討論過程中需顧及平板電腦的公平使用。最後,本研究結果可作為媒體素養教育與讀報教育在選擇議題及活動流程規劃的參考。
News items exert an influence on the general public and on children. This study develops a feasible newspaper reading program centered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jigsaw cooperative learning technique. Students are first presented news items from China Times, Liberty Times, United Daily News, Apple Daily, and Mandarin Daily News. They then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 content of the readings, construct mind maps to represent the diverse perspectives of the topic, and are thereby encouraged to reflect on the diversity of value systems and to understand the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from which a topic is presented in new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can develop diverse perspectives towards topics of interest. Firstly, reading newspapers transforms from entertainment into an act of expressing concern about current affairs. The personal nature of the topics also encourages the subjects to discuss said topics. Secondly, jigsaw cooperative learning facilitates a coopera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within a group. However, i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at the students should share the tablet fairly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discussion.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辭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新聞議題的討論 7
第二節 媒體素養與讀報教學現況 10
第三節 閱讀理解教學現況 12
第四節 拼圖式合作學習結合資訊科技教學 1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6
第一節 研究方法 16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17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 21
第四節 研究實施過程與議題規劃 26
第五節 研究工具 36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發現 52
第一節 行動方案之調整 52
第二節 行動方案的歷程與結果 58
第三節 行動方案之影響 71
第四節 省思與收穫 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6
附錄 112
附錄一 各家報社報紙議題內容 112
附錄二 專家小組心智圖 117
附錄三 原屬小組心智圖 133
附錄四 前後測問卷 151
附錄五 小組反思單 154
附錄六 個人反思單 161
附錄七 個人反思單(回答) 163
附錄八 家長同意書 173
附錄九 活動照片 174


王瑞萍(2014)。數位心智圖法對國小四年級閱讀理解能力、閱讀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王錦雀、吳盈萱、黃雅鈴、劉怡婷(2008)。媒體識讀完全教學手冊。臺北市:
學富文化。
吳小帽(2011)。我的工作是爆料:一位娛樂記者的黑心告白。臺北市:推守文
化。
吳浩銘、林采昀(2013)。媒體生病了!臺灣新聞環境的症狀與因應。高雄市:
巨流圖書。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臺北市:巨流。
李宇美(譯)(2011)。鄉民都來了:無組織的組織力量(原作者:Clay Shirky)。
臺北市:貓頭鷹。(原著出版年:2008)
李偉文、李欣澄、李欣恬(2015)。看新聞學思考:增進孩子對世界的理解力與
知識力。臺北市:遠流。
李楠崇(2009)。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媒體素養教育教學成效之研究―以讀報教
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鎮宇、吳欣蓉、郭慧中(2011)。數位學習科技化教學教材發展趨勢。課程研
究,6(1),頁1-26。
何琦瑜、賓靜蓀、陳雅慧(2013)。翻轉教育:未來的學習.未來的學校.未來
的孩子。臺北市:天下雜誌。
呂傑華、陳逸雯(2009)。參與媒體素養研習之國民小學教師實施媒體素養教育
之調查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2(1),頁1-40。
呂儀君(2009)。國民小學的讀報教育與媒體識讀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林子斌(譯)(2006)。媒體教育:素養、學習與現代文化(原作者:David Buckingham)。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3)
林秀雲(譯)(2013)。社會科學方法(原作者:Earl Babbie)。臺北市:新加坡商
聖智學習。(原著出版年:1975)
林秋蓉(2012)。以讀報教育融入主題統整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璟芳(2012)。運用概念構圖於國小讀報教育對閱讀理解效應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官美媛(1999)。國小學生摘取文章大意策略之教學研究-以五年級說明文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沈中偉、黃國禎(2012)。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施文玲(2007)。以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數位化教學策略。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
(2),頁32-41。
唐維敏、程宗明、黃麗玲、蔡崇隆、戴育賢、鄧宗德(譯)(1994)。文化、社會
與媒體:批判性觀點(原作者:Gurevitch, Michael, Tony Bennett, James Curran,
and Janet Woollacott)。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82)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
研究(原作者:Altrichter, Herbert, Peter Posch, and Bridget Somekh)。臺北市:
遠流。(原著出版年:1993)
高博銓(2009)。教師行動研究的問題與展望。中等教育,60(2),頁32―46。
孫易新(2014)。心智圖法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商周。
洪月女、楊雅斯(2014)。讀報結合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
效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4),頁1-26。
教育部(2011)。閱讀理解-文章與試題範例。臺北市:教育部。
張清濱(2009)。教學原理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張瑞賓(1999)。具有開放式聯結語的命題式屬性化概念構圖系統(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瓊穗、李容萱(2011)。行動學習科技在環境議題探究活動之設計與應用。教
育研究月刊(204),頁5-14。
張讚國(2013)。匆促的記者:公民新聞、媒體與社會。香港九龍市:香港城市
大學。
章淑貞、林秋斌、潘炯凱、黃孟鈴、林根煌(2013)。基於拼圖式合作學習融入
國小閱讀理解與寫作成效之研究。TANET2013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頁1-
7)。臺中市: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胡幼偉(譯)(1995)。良心危機:新聞倫理學的多元觀點(原作者:Hausman,
Carl)。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2)
胡宗駒(2010)。新聞守望人:記者生涯四十年。高雄市:巨流。
胡煜宗(2014)。電視新聞一窩蜂報導與接收分析初探:以洪仲丘案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梁雲霞(譯)(2002)。思考的教室―策略與應用(原作者:Tishman, Shari,
David N. Perkins, and Eileen Jay)。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4)
許育健(2015)。高效閱讀:閱讀理解問思教學。臺北市:幼獅。
黃少彥(2010)。運用線上組織圖發展閱讀教學之研究-以臺北縣國小五年級某
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連青(2014)批判思考教學應用於國小五年級讀報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博謙、林美容(2010)。拼圖式(Jigsaw)合作學習於未來教室之應用。雲林
國教(56)。
邱上真(2003)。Bruner發現式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
與教學新趨勢(頁189-216)。臺北市:心理。
邱瓊儀(2012)。探究式教學應用於國民小學讀報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馮琼愛、邱銘心(2014)。臺北市國小學童的讀報行為與對讀報成效的認知研究。
圖書資訊學刊,12(1),頁135-171。
項靖、陳儒晰、陳玉箴、李美馨(譯)(2008)。論文計畫與研究方法(原作者:
Locke, Lawrence F., Waneen Wyrick Spirduso, and Stephen J. Silverman)。臺北
市: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楊雅婷(譯)(2003)。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孩童(原作者:
David Buckingham)。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0)
莊克仁(2012)。圖解新聞學。臺北市:五南。
莊雪華、黃繼仁(2012)。媒體識讀教育的發展及在中小學課程與教學的應用。
課程與教學季刊,15(1),頁35-66。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傳播研究集刊,
(3),頁1-102。
劉立行、胡煜宗(2015)。新聞一窩蜂報導與接收分析初探:以洪仲丘案為例。
復興崗學報(106),頁69-94。
劉莉娟(2008)。中小學教師媒體識讀教學認知對課程設計影響之研究。圖書館
資訊學刊(64),頁68-82。
劉蕙苓(2014)。匯流下的變貌:網路素材使用對電視新聞常規的影響。新聞學
研究(121),頁41-87。
郭文平(2013)。超連結文本在網路新聞場域中的使用:一個文化實踐觀點的研
究。新聞學研究﹙117﹚,頁135-178。
郭宜婷(2011)。國中學生媒體識讀能力施測問卷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世尊(2014)。教育行動研究的困境與挑戰。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0),頁
119-147。
潘世尊(200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
學新趨勢(頁307-344)。臺北市:心理。
陳秀枝(2010)。運用讀報教育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以寶石國小
六年甲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新竹市。
陳炳宏(2010)。媒體集團化與其內容多元之關聯性研究。新聞學研究(104),
頁1-30。
陳信宏(譯)(2014)。新聞的騷動-狄波頓的深入報導與慰藉(原作者:Alain de Botton)。臺北市:先覺。(原著出版年:2014)
陳俐伶(2013)。解讀新聞中的媒體再現-一所國民中學媒體識讀教學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啟明(2003)。「拼圖式」合作學習在國小社會領域教學之應用。人文及社會
學科教學通訊,14(2),頁24-39。
陳雪麗(2012)。圖像組織運用方式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萬達、陳嘉彰(2013)。數位科技發展下新聞守門行為比較研究-以「中時電
子報」、「ETtoday新聞雲」首頁為例。傳播管理學刊,14(2),頁62-92。
蔡宜純(譯)(2009)。心靈幫手—Vygotsky學派之幼兒教學法(原作者:Elena
Bodrova, and Deborah F. Leong)。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7)
蔡琰、臧國仁(2014)。新聞記者的想像思維:再論想像與新聞報導的關聯。中
華傳播學刊(26),頁267-300。
鍾佳慧(譯)(2011)。所有教師都應知道的事-有效的教學策略(原作者:Donna
Walker Tileston)。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4)
鍾張涵(2009)。提升兒童識讀能力與媒體近用研究─以《國語日報》實施NIE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顏湘婷(2007)。應用媒體識讀教育於國小學童之教師行動研究-以報紙新聞實
施讀報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魏靜雯(2004)。心智繪圖與摘要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
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臺北市。
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
趨勢(頁403-463)。臺北市:心理。
羅慕謙(譯)(2008)。做個超級老師:善用教學技巧與環境幫助學生學習(原作
者:Stella Cottrell)。臺北市:疾天文化。(原著出版年:2004)
藍麗敏(2013)。行動拼圖式合作學習法應用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