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6 22: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鍾昌蘊
研究生(外文):CHANG-YUN JUNG
論文名稱:「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政策分析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The Policy Analysis of “The Plan of University Excellent Teaching Awards”
指導教授:楊思偉楊思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ZY-WEI Y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3
中文關鍵詞:教學卓越政策分析
外文關鍵詞:the plan of excellent teachinganalysis of polic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6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以文件分析法探究獲「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補助之大學院校,其推行教學改革相關方案之內容與實施現況,並進一步以訪談法探究不同類別人員對「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政策內涵之看法,分析政策的優劣之處,從中提出微薄之見解與建議。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壹、「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政策規劃層面
一、「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政策之規劃與推動之時機乃適合台灣高等教育之現況。
二、「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政策規劃參與之人員主要以教育部行政主管與幾位資深大學校長與業界代表為主。
三、「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政策期程之規劃,對高等教育的提昇是有幫助的。但若想有更深層之成果,則需有更長的期程推動此計畫。
四、「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經費補助額度,對大學院校推動各項教學改革是足夠的。
五、「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以「競爭機制」的方式推動,皆受各受訪人員之認同。

貳、「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政策執行層面
一、「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政策之推動受教育部、社會各界、師生與新政府之認同。
二、「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政策推動之爭議,即「經費使用」之爭議,在政策初期推動時才會發生。
三、「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政策推動期間,各校遭遇的困難大致有五點:全校配合度的問題;計畫的發佈過於突然;審查報告繳交過於密集;指標的訂定過於量化或瑣碎;經費使用規定過於嚴格。

參、「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政策成效層面
一、「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政策之推動,對台灣整體高等教育、學校、教師與學生皆具有良性的影響。
二、「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中「競爭機制」,也達成其成效;其成功藉由競爭的方式帶動全體大學院校教學層面品質之提昇。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教育行政機關、大學學校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research is according to document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content and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ve projects that the universities having the budget subsidization by “The Plan of University Excellent Teaching Awards” do. Besides, the research according to interview with the different kind staffs to investigate the opinions of “The Plan of University Excellent Teaching Awards” that they have, and furthermore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olicy and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nd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Ⅰ. The tier of policy plan of “The Plan of University Excellent Teaching Awards”.
1. The occasion of the policy plan and carry out of “The Plan of University Excellent Teaching Awards” is suitable for the situation of the Taiwan academy.
2. The main staffs of policy making of “The Plan of University Excellent Teaching Awards” are the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 some old-time university presidents and business staffs.
3. The plan of the term of “The Plan of University Excellent Teaching Awards”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However, if they want to have deeper results, they should carry out of the policy longerly.
4. The amount of budget of “The Plan of University Excellent Teaching Awards” is enough to advance teaching reformation by university.
5. All survey candidates approve that “The Plan of University Excellent Teaching Awards” is carried out by “reward mechanism “.

Ⅱ. The tier of policy administration of “The Plan of University Excellent Teaching Awards”.
1. Carrying out the policy of “The Plan of University Excellent Teaching Awards” is approv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mmunity, school and new government.
2. The controversy during the policy of “The Plan of University Excellent Teaching Awards” carrying out is “budget controversy”, occuring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
3. There are five parts of trouble that universities face to during the term of the policy of “The Plan of University Excellent Teaching Awards” carry out. They are “the harmony of the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of school”, “the announce of the plan is too sudden”, “the reports examined are too highly concentrated”, “the targets are too quantification and trivial” and “the targets of budget using are too exact”.


Ⅲ. The tier of policy effect of “The Plan of University Excellent Teaching Awards”.
1. There are good effects to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by carrying out the policy of “The Plan of University Excellent Teaching Awards”.
2. The “reward mechanism“ of the policy of “The Plan of University Excellent Teaching Awards” also achieves it’s objective. The policy successfully makes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university more excellent by “reward mechanism“.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7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架構 12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7
第五節 研究之重要性 18
第六節 研究倫理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
第一節 「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政策內涵之探討 23
第二節 政策分析相關內涵與理論 30
第三節 國內教學卓越相關主題研究之探討 54
第四節 國外提昇高等教育教學品質之探究 57
第三章 大學推動教學卓越計畫個案分析研究 71
第一節 北部地區-東吳大學 71
第二節 中部地區-逢甲大學 77
第三節 南部地區-高雄醫學大學 87
第四節 北中南三所個案大學推動教學卓越計畫之成效 93
第四章 訪談結果與討論 97
第一節 「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政策規劃面之探究 97
第二節 「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政策執行面之探究 121
第三節 「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政策成效面之探究 139
第四節 受訪人員對未來高等教育改革之建議 1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5
第一節 結 論 155
第二節 建 議 159
參考文獻 165
中文部份 165
西文部份 169
附 錄 173
附錄一 轉錄符號說明表 173
附錄二 研究者訪談記錄格式 174
附錄三 訪談時間地點一覽表 175
附錄四 訪談大綱-學校計畫相關人員 176
附錄五 訪談大綱-學者 178
附錄六 訪談大網-教育部行政人員 180
附錄七 96年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核定名單及經費一覽表 182
附錄八 受訪人員訪談說明 183
中文部份
上海交通大學(2007)。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s universities-2007。2007年11月25日,取自http://ed.sjtu.edu.cn/rank/2007/ARWU2007_Top100.htm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第七版)。台北:五南。
王麗雲(2004)。教育研究中的菁英訪談。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2(2):95-126。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丘昌泰、余致力、羅清俊、張四明、李允傑(2001)。政策分析。台北:空中大學。
台灣評鑑協會評鑑新聞(2007)。教部:考評指標已公告,不致審查不明。2007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twaea.org.tw/appraisenews_display.php?AutoNo=37
立法院(2007a)。立法院公報第96卷第24期委員會紀錄。2007年12月10日,取自 http://lci.ly.gov.tw/
立法院(2007b)。立法院公報第94卷第52期院會紀錄。2007年12月10日,取自 http://lci.ly.gov.tw/
朱志宏(1999)。公共政策。台北:三民。
吳定(1998)。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Q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政達(2002)。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吳柏毅(2006)。我國大學經營績效與教學卓越計畫補助款關聯性之研究。東吳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東吳大學(2008)。東吳大學教學卓越網-計畫家族。2007年12月13日,取自http://tew.scu.edu.tw/plan_index.php
東吳大學教學資源中心(2008)。東吳大學最具代表性之十項重點成果-教學資源中心特色介紹。台北:編者。
林清江(1984)。教育社會學新論。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金耀基(1999)。在世紀之交談大學之理念與角色。載於「大學教育改革」研討會論文集(頁13-28)。台北:中央研究院。
金耀基(2001)。在世紀之交談大學之理念與角色。載於楊國樞(主編),新世紀大學教育(頁343-360)。台北:前衛出版社。
姜麗娟(2002)。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學角色與功能兼對國內「研究型大學」迷思之反省。中正教育研究,1(2),頁63-82。
姜麗娟(2004)。從理念到實務-高等教育教學之國際化經驗與限制。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頁233-263)。台北縣: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孫志麟(2004)。教育政策與評鑑研究-追求卓越。台北:學富文化。
翁福元(2007)。教育政策社會學:教育政策與當代社會思潮之對話。台北:五南。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7,11月8日)。2007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2007年11月10日,取自於http://www.heeact. edu.tw/ran-king/index.htm
高雄醫學大學 (2008)。高雄醫學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七大主軸計畫網。2007年11月5日,取自http://tlep.kmu.edu.tw/sevenp/7project.html
張世賢與林水波(1985)。公共政策。台北:五南。
張明貴(1998)。政策分析。台北:五南。
張芳全(1998)。最新教育政策評析。台北:商鼎文化。
張芳全(1999a)。教育政策。台北:師大書苑。
張芳全(1999b)。教育政策分析與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張芳全(2004a)。教育政策。台北:師大書苑。
張芳全(2004b)。教育政策分析。台北:心理。
張芳全(2006)。教育政策規劃。台北:心理。
張奕華(2002)。美國高等教育改革之發展方向及其對我國之啟示。載於中華民國比較育學會主辦之「推動高教育整點與提昇高等教育競爭力」研討會論文集(頁v-2-1至v-2-19),南投縣。
張建成(1998)。教育政策。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頁83-118)。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鈿富(1995)。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4a)。95年度教學卓越計畫草案。2007年10月21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IGH/EDU5128001/95%20teaching%20excel-lence.doc
教育部(2004b)。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2007年10月21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download/B0066/teaching%20excellent%20plan_1.doc
教育部(2005)。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規劃背景及94年度辦理情形說明。2007年10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download/B0066/teaching%20excellent%20description.doc
教育部(2006a)。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95年度計畫作業手冊。2007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csal.fcu.edu.tw/Edu/download/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95年度計畫作業手冊.doc
教育部(2006b)。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說明會簡報。2007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download/B0066/description%20presentatiom.ppt#11
教育部(2006c)。95年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審核結果。2007年9月18日,取自http://www.csal.fcu.edu.tw/Edu/program_HotNewsShow.asp?Nno=8
教育部(2007a)。【各級學校校數】。未出版之統計數據。
教育部(2007b)。【各級學校學生人數】。未出版之統計數據。
教育部(2007c)。96年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審核結果。2007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list/B0066/96年度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審核結果.doc
曹俊漢(1990)。公共政策。台北:三民。
逢甲大學(2007)。逢甲大學e35教學卓越計畫電子專刊第七期。2007年12月15日,取自http://www.e35.fcu.edu.tw/historyEpaper.asp
陳怡如(2007)。高等教育教學卓越之追求:以英國經驗為例。教育研究,157,143-156。
彭森明(2004)。成為國際一流大學。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頁109)。台北縣: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楊武勳(2008)。日本高等教育提昇教學品質的策略:「Good Practice」(GP)的發展與現況。教育研究月刊,170,頁126-137。
詹中原(1997)。我國公共政策及發展之後設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劉世閔(2005)。社會變遷與教育政策。台北:心理。
劉育慈(2006)。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經費使用效率之研究。大葉大學會計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顏旭(2006)。成功建置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知識管理平台之研究-以某科技大學為例。清雲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曉霞(2001)。高等教育的分類與定位-加州高等教育總體規劃及其啟示。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主編),新世紀大學教育(頁41-63)。台北:前衛。
魏春燕、李林(2008)。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現狀與展望。2008年6月27日,取自http://www.edu.cn/20011226/3015425_1.shtml
魏哲和(2001)。企業與大學教育。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主編),新世紀大學教育(頁31-40)。台北:前衛。
西文部份
Anderson, J.E.(1975). Public Policy-Making. New York:Praeger.
Ary, D.L.,Jacobs, C.,& Razavieh, A.(1990).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in education(4th ed.).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ardach, E.(2000). A practical guide for policy analysis: The eight-fold path to more effective problem solving. New York:Chatham Ho-use.
Barnett, R.(2000). Realizing the university in an age of super-compl-exity. Open University Press/SRHE.
Downey, L.W.(1988). Policy analysis in education. Alberta: Det-selin-g.
Dunn, W.(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Prent-ice-H-all.
Dye, T.R.(2001).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10th ed.).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Dye, W.(1994).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Prentice-Hall.
Gaynor, A.K.(1997). Analyzing problems in schools and school s-ystems: A theoretical approach. Boston:Boston University P-ress.
Haddad, W.D.(1994). The dynamics of educational policymaking: Case studies of Burkina Faso, Jordan, Peru, and Thailand.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HEA(2006a).About us, Retrieved Dec 15 2007,from: http://www.he-acade-my.ac.uk/aboutus
HEA(2006b).Our work. Retrieved Dec 15 2007,from: http://www.he-acade-my.ac.uk/ourwork
HEA(2006c). Centres 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trie-ved Dec 15 2007,from: http://www.heacademy.ac.uk/ourw-ork
HEA(2006d). Education Subject Centre. Retrieved Dec 15 2007,fr-om: h-ttp://escalate.ac.uk/
HEA(2006e). Fu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tri-eved Dec 15 2007,from: http://www.heacademy.ac.uk/our-work/netwo-rks/fdtl
HEA(2006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Group. Ret-rieve-d Dec 15 2007,from: http://www.heacademy.ac.uk/ourwork/networks/ itlg
HEA(2006g). National Teaching Fellowship Scheme. Retrieved Dec 15 2007,from: http://www.heacademy.ac.uk/ourwork/professio-nal/ntfs/in-dividual
HEA(2006h). Supporting New Academic Staff. Retrieved Dec 15 2007,from: http://www.heacademy.ac.uk/ourwork/professional/sn-as
Lasswell, H. & Lerner, D.(1951). The Policy Science: Recent De-velop-ment in Scope and Method. Standford:Standfor Universi-ty.
MacRac, D.J., & Wilde, J.A.(1979). Policy analysis for public decision. North Scituate, MA:Duxbury Press.
Majone, C.(1989). Evidence, argument, and persuasion in the po-licy proces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McMillan, J.H. & Schumacher, S.(2001). Research in education:A conce-ptual introduction(5th ed.)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Owen, J.M.(1999). Program evaluation: Forms and approach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atton, C.V., & Sawicki, D. S.(1993). Basic methods of policy analysis and planning. Prentice Hall.
Patton, M.Q.(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Portney, K.E. (1986). Approaching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policy and program research.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Quade, E.S.(1975). Analysis for public decisions. New York: Am-erica-n Elsevier Publishing Co.
Skelton, A.(2005). Understanding teaching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towards a critical approach. London:Routledge.
Starling, G. (1988). Strategies for Public-making. Chicago, Illio-nis: The Dorsey Press.
Stokey, W.,& Zeckhauser, R.(1978). A primer for policy analysis. New York: Nort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