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Drager, Hon. Laura E,2009,<The Future of Domestic Violence.>。《內政部98年度辦理家庭暴力防治實務國際研討會:以民事保護令制度及強制逮捕政策為中心》,頁98-132。2098年11月10日。台北:內政部警政署。
Ruban,Emily,2009,<Domestic Violence Traning: Mandatory Arrest and Orders of Protection.>。《內政部98年度辦理家庭暴力防治實務國際研討會:以民事保護令制度及強制逮捕政策為中心》,頁65-85。2009年11月10日。台北:內政部警政署。
內政部,2004,《家庭暴力防治工作人員服務手冊》。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2008,《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彙編》。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警政署,1999,《警察機關防治家庭暴力工作手冊》。台北:內政部警政署頒行。
王增勇,2006,《原住民婦女觀點的家庭暴力服務體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4-2412-H-010-002。
王樂民,2008,<警察在危險家暴案件之逕行拘提之困境與對策>。《2008年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實務工作研討會:補網與承擔》,頁16-1~16-8。2008年12月3、4、5日。台北:台灣家庭暴力暨性犯罪處遇協會。
王濟川,郭志剛著,2003,《Logistic 迴歸模型:方法及應用》。台北:五南。
沈慶鴻、郭豐榮,2005,〈強制戒癮家暴相對人飲酒經驗、戒癮態度及暴力行為之研究〉。《中華心裡衛生學刊》18:31-53。
周月清,1995,《婚姻暴力:理論分析與社會工作處置》。台北:巨流。
孟維德,2002,〈警察逮捕決策與警察角色之研究—以台北市警察處理婚姻暴力案件為例〉。《警學叢刊》33(2):1-30。林明傑,2009,<台灣DA新版本之婚姻暴力版與非婚姻暴力版之發展及其效度>。《2009年家庭暴力暨性侵害實務與學術研討會:問題對策與華人交流論文集》,頁6-1~6-25。2009年12月10、11日。台北:台灣家庭暴力暨性犯罪處遇協會。
林明傑、鄭青玫,2008,<家庭暴力危險分級試辦方案與家庭日方案之檢驗>。《2008年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實務工作研討會:補網與承擔》,頁15-1~15-47。2008年12月3、4、5日。台北:台灣家庭暴力暨性犯罪處遇協會。
林震岩編著,2007,《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台北:智勝。
邱浩政著,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姚淑文,2009,<親愛關係暴力校園宣導及處遇工作¯—以初期暴力之二級預防介入觀點探討>。《2009年家庭暴力暨性侵害實務與學術研討會:問題對策與華人交流論文集》,頁11-1~11-27。2009年12月10、11日。台北:台灣家庭暴力暨性犯罪處遇協會。
柯麗評、王珮玲、張錦麗,2005,《家庭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台北:巨流。
韋愛梅,1998,〈警察系統回應婚姻暴力模式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鳳仙,1997,〈論家庭暴力防治法草案〉。《律師雜誌》216:16-24。高鳳仙,2007,《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專論》。台北:五南。
許春金,2007,《犯罪學,修訂五版》。台北:三民。
郭生玉,1995,《心裡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陳明志,2002,〈警察機關執行家庭暴力防治工作問題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若璋,1998,《家庭暴力防治與輔導手冊》。台北:張老師。
陳添壽,2002,〈政經轉型與警察角色變遷之研究〉。《警學叢刊》33(2):31-54。彭淑華等合譯,Alan Kemp,1999,《家庭暴力》。台北:洪葉。
黃志中,2008,<近年已通報婚姻暴力之再犯案例、困境、與對策:婚姻家庭觀點不足的片段婚暴介入處遇>。《2008年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實務工作研討會:補網與承擔》,頁14-1~14-13。2008年12月3、4、5日。台北:台灣家庭暴力暨性犯罪處遇協會。
黃富源,1995,〈警察系統回應婚姻暴力的理論與實務〉。《警政學報》26:4-39。黃富源,1999,〈警察與家庭暴力處理模式之研究〉。《全國律師》七月號:16-25。黃富源,2000,《警察與女性被害人-警察系統回應的被害者學觀察》。台北:新迪。
黃富源,陳明志,2001,〈探討家庭暴力受虐者對員警處理模式之感受〉。《社區發展季刊》94:76-95。黃翠紋,1998,〈變遷社會中警察處理家庭暴力策略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84:71-85。黃翠紋,1999a,〈家庭暴力研究趨勢及其方法論上的一些議題〉。《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4:263-286。黃翠紋,1999b,〈刑事司法人員在處理婚姻暴力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處理策略之探討(上)〉。《警學叢刊》29(6):285-306。黃翠紋,1999c,〈刑事司法人員在處理婚姻暴力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處理策略之探討(下)〉。《警學叢刊》30(1):349-366。黃翠紋,1999d,〈家庭暴力防治策略之探討-兼論台灣地區警察處理家庭暴力問題之現況〉。《警學叢刊》29(5):151-172。黃翠紋,2002,〈警察逮捕婚姻暴力相對人意願之員警本身、系統支持及雙方當事人因素分析〉。《犯罪學期刊》9:147-178。黃翠紋,2004,〈婚姻暴力嚴重性影響因素之研究:我國婚姻暴力相對人之危險評估〉。《犯罪學期刊》7(1):127-154。黃翠紋、鄭惠文,2002,〈影響警察逮捕家庭暴力相對人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警察局實證調查為例〉。《警政論叢》2:103-134。 黃毅志,2003,〈如何精準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51-160。
黃毅志,2008,〈「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輯刊》49(4):1-31。
董旭英、黃儀娟譯,David W. Steward,2000,《次級資料研究法》。台北:弘智。
葉麗娟,1996,〈警察、司法系統回應婚姻暴力的現況與檢討〉。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研究所。
鄭善印等著,2001,《警察學總論》。台北:五南。
英文部份:
Butcher, Phillip A. 2002. The Police in American: An Introduction.NY:McGraw-Hill.
Buzawa, E. S., Austin, T. L., and Buzawa C. G. 1996. “Is There a Difference?” in Eve S. Buzawa and Carl G. Buzawa (eds.). Do Arrest and Restraining Orders Works? Thou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Chappell, Allison T., MacDonald John M., Manz Patrick W.2006. The 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of Police Arrest Decisions. Crime and Delinquency 52(2):287-306.
Felson, Richard B., Jeffrey M. Ackerman, and Catherine A. Gallagher. 2005. Police intervention and the repeat of domestic assault. Criminology 43 (3):563-588.
Felson, Richard B., Jeff Ackerman. 2001. Arrest for Domestic and Other Assault. Criminology 39 (3):655-675.
Henning, Kris, and Lynette Feder. 2005. Criminal prosecution of domestic violence offenses: An investigation of factors predictive of court outcomes. 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 32 (6):612-642.
Hirschel, David, Eve Buzawa, April Pattavina, and Don Faggiani. 2008. Domestic violence and mandatory arrest laws: To what extent do they influence police arrest decisions? 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98 (1):255-298.
Hirschel, David, Eve Buzawa, April Pattavina, Don Faggiani, and Melissa Reuland. 2007. Explaining the Prevalence, Context, and Consequences of Dual Arrest in Intimate Partner Cases: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Hoyle, Carolyn, and Sanders Andrew.2000. Police Response to Domestic Violence: From Victim Choice to Victim Empowerment? The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40(1):14-36.
Johnson, Michael P. 2006. Conflict and Control: Gender Symmetry and Asymmetry in Domestic Violence. Violence Against Women12 (11):1003-1018.
Phillips , Scott W., and Sobol James J. 2008, Twenty Years os Mandatory Arrest: Police Decision Making in the Face of Legal Requirements. Criminal Justice Policy Review Onling First.
Robinson, Amanda L., and Chandek Meghan S. 2000. The Domestic Violence Arrest Decision: Examining Demographic, Attitudinal, and Situational Variables. Crime Delinquency 46: 18-37.
Sherman, Lawrence W., and Berk Richard A.. 1984. The Minneapolis Domestic Violence Experiment. Police Foundation Reports.
Smith, Alisa.2000. It’ My Secision, Isn’t It? Violence Against Women 6(12):1384-1402.
Sullivan. Dennis C., and Siegel Larry J.. 1972. How Police Use Information to Make Decision: An Application of Decision Games. Crime Delinquency 18: 253-3262.
網路資料: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08,《台灣家庭暴力防治大事紀》,2009年3月26日下載於http://dspc.moi.gov.tw/history
內政部警政署性別統計,2008,《警察機關處理家庭暴力案件統計表》,2009年3月26日下載於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lp?ctNode=11397&nowPage=2&pagesize=15&mp=1。
內政部統計處,2009/3/6,《97年家庭暴力通報案件概況》,2009年3月26日下載於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2167。
司法院統計年報,2008,《地方法院民事保護令聲請事件終結情形》,2010年1月23日下載於http://www.judicial.gov.tw/juds/index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