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部份:
1. Bourdieu, P.(1984).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Judgment of Taste (trans.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 Douglas, M. (2002).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concept of pollution and taboo. Lodon;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3. Sobel, M. E.(1981).Lifestyle and social structure: Concepts, definition, analysi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中文部份:
1. Carson, C.(1962)溫繼榮、李文蓉合譯(1995)。《寂靜的春天》。台北市:大中國。
2. Harvey, D.王志弘譯。地租的藝術︰全球化、壟斷與文化的商品化。《城市與設計學報》。2003年9月。
3. Harvey, D.(2008)王志弘譯。《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台北市:群學。
4. Harvey, D.(2008)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合譯。《新帝國主義》。台北市:群學。
5. Leopold, A.(1998)吳美真譯。《沙郡年記:李奧帕德的自然沉思》。台北市:天下文化。
6. Lacy, S.(2004)吳瑪悧等譯。《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台北市:遠流。
7. Michael Pollan(2012)鄧子衿譯。《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新北市:大家出版。
8. Milbrath, L. W(1994)鄭曉時譯。《不再寂靜的春天》。台北市:天下文化。
9. Petel, R.(2009)葉家興、謝伯讓、高薏涵、謝佩妏合譯。《糧食戰爭》。台北市:高寶國際。
10. Petel, R.(2010)閻紀宇譯。《價格戰爭:評估地球價值的新方式》。台北市:時報文化。
11. Robbins, J.(1997)張國蓉、涂世玲譯。《新世紀飲食》。台北市:琉璃光。
12. Veblen, T.(2007)李華夏譯。《有閒階級論:一種制度的經濟研究》。台北縣﹕左岸文化。
13. 石川拓治(2009)王蘊潔譯。《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木村阿公的奇蹟蘋果》。台北市:圓神。
14. 余馥君(2008)。《人草共生的田園-有機農業中農人與自然相互順應的動態過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市。
15. 朱效梅(2003)。《大眾文化研究:一個文化與經濟互動發展的視角》。北京市:清華大學。
16. 沈清松(民88)。《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台北縣:立緒文化。
17. 李姿瑩(2001)。《有機餐飲消費者之消費行為與期待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班,台北縣。18. 呂姚霖(2004)。《綠色產品運用平台建構提昇競爭力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彰化縣。
19. 汪靜明(2000)。〈環境教育哲學的生態觀〉。《跨世紀台灣生態教育論文選集》。台北市:行政院農委會。
20. 邱子容(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環境.生態》。台北市:文建會。
21. 林季嫻(2006)。《台灣人地關係之初探》,靜宜大學生態學系碩士論文,台中縣。22. 吳品賢(2005)。《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三個新竹組織化有機消費場域的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新竹市。
23. 吳瑪悧(2006)。從生態藝術看藝術裡的典範轉移。《高美館館刊-藝術認證》,第8期。28-31。
24. 吳牧青(2006年12月8日)。搖滾問題多,簡單生活就好?《破報》,復刊439期。
25. 吳茂成(2010年2月28日)。下雪了,龍貓森林給我們的希望。《台江文化電子報:生涯學習見學,東京紀行之二》。12-16。
26. 徐雪麗(2006)。《李奧波〈沙郡年記〉土地倫理思想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27. 高宣揚(2006)。《流行文化社會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8. 倪禮豐(民96)。日本自然農法與循環農法簡介。《花蓮區農業專訊》,第60期。17-22。29. 許淑真(2009)。口號之外的綠色行動-陣線三 食物革命。《典藏今藝術》,第198期。118-125。
30. 許尤美(1997)。《台灣當代自然寫作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桃園縣。
31. 陳露明(2008)。空間(Space)。《文化研究@嶺南》第10期。1-3。
32. 陳奕璇(2007)。《領域分析方法之建構興實證研究-以有機農業為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文,台北縣。33. 張四立(2000)。《以土地倫理觀點探討九二一地震重建區之社區總體營造-以南投中寮鄉和興村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34. 張媖如(2008)。《生活風格運動:樂活在臺灣》,東海大學社會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35. 程昀儀(2009)。《掌生穀粒:來自土地的呼喚》。台北市:天下雜誌。
36. 褚士瑩(2010)。《在天涯的盡頭,歸零》。台北市:時報文化。
37. 董時叡(2007)。《有機之談:有機農業的非技術面思考》。台中市:董時叡。
38. 塩見直紀(2006)蘇楓雅譯。《半農半X的生活:順從自然,實踐天賦》。台北市:天下文化。
39. 《慈心大地:有機,光復大地見生機》(民95)。台北市:福智之聲。
40. 嘉興、巢勳 摹古原本(2000)。《芥子園畫譜-山水譜》。台南市:文國。
41. 蔡佩芳(2008)。《志願務農者的歸農之行》,國立東華大學生態興環境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42. 羅桂美(2007)。《當代農村政經結構下美濃有機米產銷班的實踐與困境》,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台北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