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1 22: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趙慧菁
研究生(外文):Hui-Ching Chao
論文名稱: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之電腦化音樂欣賞測驗試題編製
論文名稱(外文):Arts and Humanities of Sixth Graders Music Appreciation Computer Quiz Questions Preparation
指導教授:郭伯臣郭伯臣引用關係許智惠許智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Bor-Chen KuoChih-Hui Hsu
口試委員:郭伯臣許智惠林小玉
口試委員(外文):Bor-Chen KuoChih-Hui HsuSheau-Yuh Lin
口試日期:2013-06-0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測驗評量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5
中文關鍵詞:藝術與人文音樂欣賞音樂學習經驗電腦化測驗
外文關鍵詞:artistic and humanitymusic appreciationmusic learning experiencecomputerization examin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2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為因應即將實施的十二年國教當中所重視的提升國民素養政策,研究者認為重視音樂欣賞教育會是有效的方式。因此,本研究旨在編製一份音樂欣賞基本能力測驗,來檢驗國小六年級學童音樂欣賞方面的學習是否落實,以提供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於音樂欣賞教學時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成效,使教學品質更為提升。研究中以電腦化測驗方式來改善傳統紙筆測驗的限制,使受試者透過網路即可在遠端接受測驗,而達到評量的目並檢驗其信度。研究者將此測驗施測於不同文化背景(原住民文化與非原住民文化)及不同音樂學習經驗(分為有或沒有,有指的是參加校內、外合唱團或學習樂器的經驗)以及使用不同版本教科書,來檢測學習成果是否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以臺北市、臺中市及南投縣信義鄉的國小六年級學生為施測對象,有效樣本數718人,內容以欣賞音樂的五大要素:曲調、曲式、音色、節奏與力度為主,每一要素分別有5~6個試題,共27題,再以SPSS 軟體進行成對樣本t檢定,研究的主要結果:(一)測驗試題難度適中,在信度的驗證上達Cronbach’s α = .815,具良好信度;(二)不同文化背景之學生的施測結果顯示,非原住民文化比原住民文化成就較高;(三)學校課程之外有音樂學習經驗者比無其它音樂學習經驗者成就較高;(四)使用不同版本的測驗結果無顯著差異。

For promotion national accomplishment policy that to respond to soon in the middle of 12 years of national mendatory education, researcher thinks that attaches importance to music appreciation education is to be the effective way.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am whether the music appreciation basic ability is established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years.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the sixth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Music appreciation in music education is to provide artistic and cultural field of the study. Teachers can therefore pay greater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in the music appreciation. As the result, making the teaching quantity promoted.
The researcher adopted digital computerization examinations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paper tests, It is therefore making subjects can take the examination in the network. In this study, students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indigenous and non-indigenous) and different experiences in music learning (those who have referring to whether ever joined the school musical activities or studies of musical instruments) as well as students using different versions of textbooks, are to see whether the test results have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is research took place in Taipei, Taichung and elementary school sixth graders in Nantou Xinyi Township. The total effective samples are 718 students. The contents in music appreciation are divided in five major essential factors: Melody, Musical form, Sound , Rhythm and Effort. In the test, each essential factor has 5~6 questions, and 27 questions in total. In the end of the test the results are tested by SPSS software carries on the paired samples t examin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1) Examination item difficulty is moderate. Cronbach's α = 0.815, in confirming reaching higher authorities of its credibility. (2) The students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shows that the non-indigenous students have higher tests results than the indigenous students. (3) Students who have extra music learning experiences outside schools achieved higher test results than those who don't. (4) The use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textbooks show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st resul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藝術與人文教育 7
第二節 音樂欣賞相關理論 12
第三節 音樂教學評量探討 19
第四節 電腦化測驗 24
第五節 試題分析測驗理論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流程 30
第二節 研究樣本 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3
第四節 資料分析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4
第一節 電腦化音樂欣賞測驗之試題參數分析 44
第二節 常模建立 49
第三節 音樂欣賞學習成效分析 50
第四節 原住民學童音樂欣賞學習成效分析 54
第五節 非原住民學童音樂欣賞學習成效分析 56
第六節 使用康軒版本教科書音樂欣賞學習成效分析 58
第七節 使用翰林版本教科書音樂欣賞學習成效分析 60
第八節 使用不同版本教科書音樂欣賞學習成效比較 62
第九節 音樂欣賞要素對學習成效之影響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0
第一節 結論 70
第二節 建議 72
參考文獻 74
附 錄 78

中文部分
尹新榮,釋意學理論對音樂欣賞教學的啟示。山東藝術學院學報。96,59。
方銘健(1997)。藝術、音樂情感與意義。臺北:全音。119頁。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心理出版社。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2版)。臺北市:心理。
李君儀 ( 2003 )。國小四年級兒童曲調聽音能力調查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堅萍、洪瑾琪(2003)。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網頁式鑑賞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8,665-701。臺灣屏東。
李連順(2000)。國中生活科技線上測驗系統發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淑卿、王友輝、黃采華、陳九民、孫成傑(2011)。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第七冊。臺北:康軒。
林佩儒(2000)。現代科技運用於音樂教育。國教世紀,190,27-32。
林舜惠(2008)。國小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之音樂欣賞內容分析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裕集(2001)。適用於電腦教室之網路測驗系統:以國小英語科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邱惠萱(2010)。創造思考策略運用於幼兒音樂欣賞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姚士澤(2003)。現代音樂教育學新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紀淑和( 1996 )。音樂欣賞教學的基本理論與實施。國民輔導,15,2-33。
范儉民(1990)。音樂教學法。臺北:五南。176頁。
孫嘉妏(2001)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恆愷(2001)。國小學生音樂欣賞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秋萍(2002)。兒童音樂創造思考測驗編製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張惠雯(2002)。國小四年級音樂評量編製。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翔菁 (2008)。從社會多元化探究「藝術與人文」領域發展趨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許瑾翎(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學生調式旋律辨認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美女(1999)。兒童的音樂聆聽:感知和再現。臺東師院學報,10,173-200。
陳志信(1993)。電腦化測驗的優點及可能的問題。學生輔導通訊 , 24,72-72。
陳怡婷(2003)。國小學童音樂性向測驗編製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致豪(2005)。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問題探討。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樹熙(1995)。音樂欣賞。臺北:三民。7-13頁。
陳臆如(2012)。雲林縣國民小學音樂教師實施教學評量現況之調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中。
曾焜宗(2006)。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市:復文圖書。
黃于芬(2006)。臺北縣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多元評量之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翠瓊(2007)。1994-2007臺灣地區音樂評量相關學位論文之內容分析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靜芳(2010)。電腦輔助國小四年級音樂欣賞教學之研究-以程式Max/MSP之應用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雅惠,色彩在音樂聆聽的歷程中。美育,160,66。
溫麗玲(2011)。關懷取向的國小音樂教育探究。私立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萬孟琳(2008)。流行音樂運用於音樂欣賞教學對學童學習興趣與成就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
廖嘉玲(2009)。不同測驗引導方式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調式旋律辨認測驗結果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齊易、張文川(2002)。音樂藝術教育。北京:人民。
劉芳妤(2009)。臺北市國民中小學音樂教師音樂欣賞教學之後設認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砡君 (2004)。國小六年級生音樂欣賞後設認知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劉純瑛(2006)。基隆市國小學童樂器學習與音樂欣賞經驗對音樂偏好影響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燕當(譯)(1993)。怎樣欣賞音樂(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 (原作者:Coplan,A.)。臺北:音樂與音響雜誌社。(原作者出版年:1993)
鄭儒因(2007)。國小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樂教師音樂欣賞教學態度與教學策略運用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鄭顯銘(2006)。電腦化測驗中回饋訊息對受試者作答反應之影響。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簡季芸(2007)。童話運用於國小二年級音樂欣賞教學之實徵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郁惠(1997)。兒童音樂性向測量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西文部分
Asmus, E. P. (1999). Music assessment concept.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6(2), 19-24.
Beattie, D.K.(1997). Assessment in art education. Worcester, Massachusetts:Davis publication, lic.
Gordon, E. E. (1971). The psychology of music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Jin, Y. C.(1999). A path analysis of a music listening preference mode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teenth National Symposium for Research in Music Behavior Montreal, Quebec, Canada, April 15-17. Retrieved 2006/08/31, from http://www.msu.edu/user/jinyoung/path_analysis.html
Reimer, B.(1989).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p.124,12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