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5 20: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曾黃英娣
研究生(外文):TSENG HUANG, Yin-ti
論文名稱:葛洪儒道雙修的人生哲學--以《抱朴子》為討論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Confucianism Taoism Relationship
指導教授:楊濟襄楊濟襄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9
中文關鍵詞:抱朴子
外文關鍵詞:Baw-tu-tziConfucianism Taoism Relationshi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75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論文摘要
  葛洪的人生哲學與其人生際遇有關。葛洪生當魏晉之際,玄學、清談、《老
莊》思想盛行,儒家思想衰微的時代,他曾極力提倡儒學,欲力挽狂瀾於即倒,大勢所趨,已無能為力,葛洪人生觀的形成是由儒入道,最終立足於「神仙道」,其人生哲學的總表徵是《莊子•天下篇》所謂「內聖外王之道」。「行善升仙,得道匡世」,是葛洪超越人生困境的理想生活方式,是其所認為人生意義之所在,其人生哲學的基本核心。

  「儒道關係」是魏晉玄學家所著重的課題,葛洪處於此時代,《抱朴子》用大量篇幅說明儒道 兩家的關係。在《抱朴子•內篇》中確立「道家修道成仙與儒家名教」不相衝突的前提下,雖然儒道兩家存在有「本末」、「先後」、「難易」的關係,但在「外儒內道」與「儒道一體」的「儒道雙修」形式的調和中,「儒道關係」呈現出「儒道合」及「儒道互補」的關係模式。易言之,葛洪《抱朴子》儒道關係是,儒家的綱常禮教,成為道教修道成仙的必要條件,並補充了道家內以治身時,所欠缺的治世之功﹔反之道教亦補充儒家行治世之功時,所缺乏的內養修身之功,於是形成「儒道互補」的現象,所以葛洪最終以「儒道雙修」的人生哲學為依歸。

《抱朴子》分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抱朴子.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屬道家;《抱朴子.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臧否,屬儒家。道儒兩家在《抱朴子》得到緊密結合。葛洪本有積極入世之思想,但受時代思潮影響及政治環境所迫,更重要是其人生際遇,而走上消極避世之途,然却與放浪形骸,清談家之流不同。葛洪一心調和儒道二家關係,他既是個儒者,又是個虔誠的道教徒,此時代造成《抱朴子》內外篇的分野。他追求長生不老神仙之術,葛洪自謂最終立足於道,然實乃「神仙家」之言。本論文,嘗試著從葛洪所處前後時代背景與思想淵源入手,以他的思想代表之作《抱朴子》為討論中心,來探討葛洪儒家入世觀、經道家出世觀、至道教神仙觀的「儒道雙修」的人生哲學。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1
第二節 研究方法、步驟與預期成果--------------------------------1-4
第二章 魏晉時代的人生哲學----------------------------------------------4
第一節 魏晉政治社會與民生-----------------------------------------4
一、 戰禍頻仍,民生凋弊-----------------------------------------4-5
二、 文人受害,命在旦夕-----------------------------------------5-6
第二節 魏晉學術思想背景--------------------------------------------6
一、 儒家思想衰微--------------------------------------------------6-8
二、 浪漫主義與老莊的復活--------------------------------------8-10
三、 儒道思想調和--------------------------------------------------10-11
四、 佛道思想結合--------------------------------------------------11-15
五、 道教養生術興盛-----------------------------------------------15-16
第三節 魏晉時代的人性覺醒-----------------------------------------16
一、 生命意識的覺醒及原因--------------------------------------16-20
(一) 儒學禮法名教式微-----------------------------------20-22
(二) 《老莊》道家哲學智慧影響-----------------------22─24
(三) 天人感應說的破壞------------------------------------24-25
(四) 政治絕望與命在旦夕---------------------------------25
(五) 佛教道教的興起---------------------------------------25-26
(六) 隱逸文化影響------------------------------------------26-30
二、 魏晉時代的人生觀---------------------------------------------30
(一) 天命論---------------------------------------------------30-32
(二) 逍遙論---------------------------------------------------32-35
(三) 養生論---------------------------------------------------35-37
(四) 縱慾論---------------------------------------------------37-38
第四節 魏晉時代人的生命意識---------------------------------------38-39
一、 「德」的疏離與「命」的追逐------------------------------39-40
二、 排聖賢反禮法---------------------------------------------------40-43
第三章 葛洪《抱朴子》撰述理念-----------------------------------------43
第一節 葛洪生平事蹟---------------------------------------------------43-49
第二節 葛洪人格特質---------------------------------------------------49-52
第三節 《抱朴子》撰述動機------------------------------------------52-53
一、 魏晉前後時代,「子書熱」風尚形成----------------------53-55
二、 受王充思想之影響---------------------------------------------55
(一) 重視著作------------------------------------------------55-56
(二) 反對「尊古卑今」之論------------------------------56
三、 儒學禮教敗壞,匡世救民使命的興起---------------------56-58
(一) 禮教敗壞------------------------------------------------58-59
(二) 藏器待時、匡世救民使命的興起------------------59-61
四、 受《老莊》思想影響------------------------------------------61-62
五、 受嵇康思想影響------------------------------------------------62-63
六、 受道教教義影響------------------------------------------------63-65
第四章 《抱朴子•外篇》思想梗概-----------------------------------------65
第一節:窮達-葛洪進退出處的人生抉擇---------------------------65-66
一、隱、仕抉擇在儒道之間---------------------------------------66-69
二、隱逸著述,藏器待時的人生理想---------------------------69-72
三、任命知止的人生哲學------------------------------------------72-74
第二節:《抱朴子•外篇》經國之道-----------------------------------74-75
一、 君道臣節與審舉------------------------------------------------75
(一)君臣關係------------------------------------------------75
1. 積極的意義--------------------------------------------75-76
2. 消極的意義--------------------------------------------76-78
(二)尊君說---------------------------------------------------78
1.臣子對君王所當盡之責-------------------------------78-79
2.反對廢君之舉-------------------------------------------79
(三)尊君說的前提------------------------------------------79-80
1.君王必須修德-------------------------------------------80
2.尚賢任能-------------------------------------------------80-82
3.考名責實-------------------------------------------------82-83
(四)審舉------------------------------------------------------83-84
1.至公無私------------------------------------------------84
2.任用寒門之士------------------------------------------84
3.行品------------------------------------------------------84-85
4.確實考核------------------------------------------------85-86
二、 治國安民之道---------------------------------------------------86-87
(一)刑以輔仁(刑德兼用)------------------------------88
1.就天地自然之道言-------------------------------------88
2.就經義言-------------------------------------------------88
3.就史實言-------------------------------------------------88-89
     (二)明貴乎仁------------------------------------------------89-90
(三)禮法省煩------------------------------------------------90-91
第三節:論譏俗救生------------------------------------------------------91-93
一.漢末清議與魏晉玄風的流弊---------------------------------93-95
二.「貴古賤今」觀念所造成思想偏差--------------------------95-98
三.立言助教、文德並重的文學觀-------------------------------98
(一)文貴創新-------------------------------------------------98-100
(二)尊重子書-----------------------------------------------100-101
第四節 《抱朴子•外篇》思想精髓和真諦-------------------------101-104
第五章 《抱朴子•內篇》思想梗概--------------------------------------104
第一節 死後復甦與長生登仙-----------------------------------------104-105
一、 神話中的死後復甦--------------------------------------------105
(一)顓頊的死後復甦--------------------------------------105-107
(二)鯀的死後復甦-----------------------------------------107-109
二、道家的長生登仙-----------------------------------------------109
(一) 神仙與長生不死--------------------------------------109-111
(二) 漢道家與神仙----------------------------------------111-113
(三) 先秦道家中的神仙----------------------------------113-118
三、道教的長生登仙----------------------------------------------118
(一)道教與神仙-------------------------------------------118-119
(二)屍解仙-------------------------------------------------119-122
第二節《抱朴子•內篇》思想形成-----------------------------------122
一、歷來諸家研究《抱朴子.內篇》思想觀點-----------122-127
二、《抱朴子.內篇》的歷史背景、社會處境、個人存在經驗掙扎-------------------------------------------------------------------------------------------127-128
第三節《抱朴子•內篇》思想體系-----------------------------------128
一、以「玄」為本體的哲學理論--------------------------------128
(一) 以「玄」「道」為宇宙的本體----------------------128-131
(二) 從「玄」到「精、氣、神」------------------------131-132
(三) 「玄」──存思體得之道---------------------------132-134
(四) 「玄」「一」「道」之功效---------------------------134-135
(五) 求「玄」道之要訣------------------------------------135-136
    二、《抱朴子•內篇》的神仙思想-------------------------------136-137
(一)道教神仙系統的確立---------------------------------137-140
(二)神仙實有與神仙可學---------------------------------140-150
(三)求仙的決心與成仙的理想---------------------------150─158
(四)體道得仙的實踐---------------------------------------158-162
(四) 神仙思想在道教史上的地位------------------------162
三、《抱朴子.內篇》的養生思想--------------------------------162-163
(一)「玄」、「道」及氣化思想-----------------------------163-167
(二)「形、神」兼蓄-----------------------------------------167-169
(三)「我命在我不在天」-----------------------------------169-172
四、《抱朴子.內篇》三教合流的思想---------------------------172
(一)儒家倫理與道教戒律-----------------------------------172-173
(二)儒家倫理與道教戒律、佛理禪機的融合-----------173-176
第四節《抱朴子.內篇》思想精髓和真諦------------------------176─178
第六章 葛洪「儒道雙修」的人生軌跡-------------------------------------- 178
第一節 《抱朴子》儒道關係------------------------------------------178
第二節 魏晉時期儒道關係--------------------------------------------178-179
第三節 葛洪儒道兼修思想--------------------------------------------179-180
一、《抱朴子》內道外儒思想內涵--------------------------------180-181
(一)葛洪內道外儒所反映魏晉思潮意義----------------181-182
(二)葛洪《抱朴子.內篇》所呈現實質思想內涵----182-187
(三)葛洪《抱朴子.外篇》所呈現實質思想內涵----187-188
第四節《抱朴子》內、外篇的統一理念----------------------------188-189
一、「長生成仙的可能性」與「聖人是否可學、可致」的論題關連性----------------------------------------------------------------189-191
二、儒道二家思想在《抱朴子》中「本末」、「先後」、「難易」的關係----------------------------------------------------------------191-195
三、道家的修道成仙與儒家名教不衝突-------------------------195-197
四、「儒道雙修」與「儒道互補」---------------------------------197-199
第五節 葛洪「儒道兼修」的「性命意識」------------------------199-202
第七章 结論 ---------------------------------------------------------------------202-207
參考書目------------------------------------------------------------------207-219
參考書目

古籍

劉安著:《淮南子》四部叢刊初編縮本版(臺北:商務印書局 1965)。

王逸章句、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版(臺北:南務印書局
1965)。

《山海經》:四部叢刊初編縮本版 (臺北:商務印書局 1965)。

賈誼著:《新書》四部叢刊初編縮本版 (臺北:商務印書局 1965)。

漢趙歧著:《孟子章指》(台北:藝文印刷館1970年)。

魏曹植撰:《曹子建集》卷第六〈箜篌引〉(台北:中華書局 1970年6月臺二版)。

晉王羲之、王獻之著:《王右軍集》(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 1971年
8月影印初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四》(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7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 1976年7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附索引二》(台北:鼎文書局1976 年7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一》(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7月)。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正統道藏》計六十一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

周韓非撰、清顧實圻識誤:《韓非子》(台灣:中華書局1977年2月壹四版)。

楊家駱主編:《三國志附編》(台北:鼎文書局 1979年5月初版)。

左丘明著:《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版,重刻宋版注疏,清朝阮元校刻:(北
京:中華書局影印 1979)。

《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版,重版宋版注疏,清朝阮元校刻:(北京:中華書局
影印1979)。

《爾雅》:十三經注疏版,重刻宋版注疏,清朝阮元校刻:(北京:中華書局影印
1979)。

楊家駱主編:《新校三國志注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7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1979年7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79 年7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一∼六》(台北:鼎文書局 1980 年8月3版)。

劉勰著:《減惑論》( 台北:學生書局1980年5月初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木鐸出版社 1983年9月)。

張默生著:《莊子新譯》(台北:樂天出版社 1984年)。

王明著:《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劉勰著:《文心雕龍》(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章新建著:《曹丕》(安徽省:黃山書社出版1985年10月2版1刷)。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漢京圖書公司 1986年9月)。

晉陶潛撰、宋李公煥箋註:《箋註陶淵明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1年2
月出版)。

袁鐘仁譯注、董治安審閱:《諸葛亮文》(台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12月初版)。

南朝宋 劉義慶著,毛德富、段書偉主編:《文白對照全譯也說新語》(大陸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初版發行 1994年10月第1次印刷)。

唐 房玄齡等撰、標點曹文柱等:《晉書》(大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晉 司馬彪撰、梁劉昭注補、標點劉華祝等:《後漢書》(大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年)。

晉 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標點曹文柱等:《三國誌》(大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年)。

湯用彤著:《晉玄學論稿》(台北:里仁 1995年8月)。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9月初版一刷)。

晉、葛洪原著、顧久譯注:《抱朴子內篇》,(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2000年4月初版1刷)。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2000年9月 初版2刷)。

黃節著:《阮步兵詠懷詩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2000年11月4刷)。

魏王弼、晉韓康伯:《周易王韓注》(台北:明文書局2002年8月初版)。

周啟成注譯:《新譯神仙傳》(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1月初版一刷)。

王叔岷撰:《史記斛證》(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八。

《四部叢刊正編》:〈春秋公羊解詁十二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國學基本叢書(台灣:新興書局發行)。

專書類

李中華注譯、黃志民校閱:《新譯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4月初版)。

周紹賢著:《道家與神仙》(臺北:台灣中華書局 1974)。

楊紹南著:《人生哲學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6月2版)。

謝扶雅著:《人生哲學》(台北:正中書局1975年4月臺五版)。

梁榮茂著:《抱朴子研究---葛洪的文學觀及其思想》(台北:牧童出版社 1977年4月初版)。

蔡元培著:《中國倫理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刷館1978年3月壹8版)。

何啟民著:《魏晉思想與談風》(台北:學生書局 1978年2月3版)。

陳飛龍著:《葛洪之文論及其生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0年4月初版)。

蘇新鋈著:《郭象莊學平議》(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10月初版)。

林麗雪著:《抱朴子外篇思想析論》,(台北:學生書局 1980年5月初版)。

林聰順著:《向郭莊學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12月初版)。

黃盛雄著:《王符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4月初版)。

海德格爾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大陸:三聯出版社1987)。

羅宏曾著:《魏晉南北朝文化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

徐儀明•冷天吉著:《抱朴子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1988年8月)。

藍秀隆著:《抱朴子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9年1月再版)。

羅宏曾著:《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年8月)。

胡孚琛著:《抱朴子內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

胡孚琛著:《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大陸: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1991年12月1版3制)。

湯一介著:《魏晉南化朝時期的道教》(台北:東大圖書,1991)。

方北辰著:《魏晉南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台北:文偉出版社 1991)。

許抗生著:《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山東:齊魯書社 1991年12月)。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十九講.》(台灣:學生書局 1991年12月)。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湖北:武漢大學 1992年)。

劉鋒著:《道教的起源與形成》(台北:文律出版社 1994年三4月初版)。

周紹賢、劉貴傑著:《魏晉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4年7月初版1刷)。

張習孔、田王玉主編:《中國歷史大事編年》(台北:黎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4年9月初版)。

林啟彥著:《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1月)。

賀昌群、劉大杰、袁行霈著:《魏晉思想》(台北:里仁書局 1995年8月初版)。

陳再明著:《儒學異端•現代王充論衡》(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5月初版1刷)。

晉葛洪著、趙帆聲譯:《應世略智典、抱朴子的治亂處事、謀略之道》(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5月初版1刷)。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

李豐楙著:《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

卿希泰著:《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2月)

林登順著:《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6年4月初版)。

傅勤家著:《道教史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6年10月2版1刷)。

韓廷傑、韓建斌著:《道教與養生》(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7年8月初版1刷)。

馬濟人著:《道教與煉丹》(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7年11月初版1刷)。

王利器著:《葛洪論》(台北:文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7年12月初版1刷)。

張金嶺注譯、陳滿銘校閱:《新譯列仙傳》(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2月)。

蔡鎮楚注譯、周鳳五校閱:《新譯論衡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10月初版)。

汪湧豪,俞灝敏著:《中國游仙文化》,(大陸:法律出版社,1997年11月)。

徐儀明、冷天吉著:(《人仙之間》•《抱朴子》與中國文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8年8月1版1刷)。

李豐楙著:《抱朴子•不死的探求》(台北:時報出版社 1998年12月4版1刷)。

王德育著:《上古中國之生死觀與藝術》(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譯小組 2000年5月)。

劉大杰撰、林東海導讀:《魏晉思想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9月1版2刷)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 2000年6月1版3刷)。

李滌生著:《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0年3月 初版8刷)。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10月 3版3刷)。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刷館2000年10月 3版3刷)。

劉邵撰、蔡名校注:《人物志》(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1刷)。

蔡忠道著:《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0年6月)。

馮滬祥著:《中西生死哲學》(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1年2月初版1刷)。

藤志賢注釋、葉國良校閱:《新譯詩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2001年2月初版2刷)。

學位論文

薛保綸著:《墨子的人生哲學》(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畢業論文1973年)。

李豐楙著:《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

徐文貴著:《抱朴子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葉論啓著:《葛洪學術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宋若莉著:《葛洪思想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劉瑞琳著:《魏晉玄論思想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黃美煖著:《列子神話、寓言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10月)。

張釩星著:《魏晉知識分子道家意識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金相哲著:《葛洪教道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康韻梅著:《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所博士論文1992年)。

金鎮永著:《竹林七賢及其自然與名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江美華著:《西晉儒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4年)。

陳惠玲著:《魏晉反玄思想論》(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論文1997年)。

涂釋仁著:《郭象《莊子注》「自然」思想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中國文學組碩士論文1998年7月)。

王銘惠著:《魏晉詩歌悲怨意識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1998年)。

宋隆斐著:《守一與守意──六朝佛道思想交流初探》(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李玉琦著:《魏晉玄學聖人觀之演變》(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論文1998年)。

王岫林著:《由「適性安命」到「達生肆情」──西、東晉士人應世思想之轉折》(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楊玉如著:《《列子》達生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劉原池著:《阮籍莊學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李玲珠著:《魏晉自然思潮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鍾竹蓮著:《郭象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翁雪華著:《永生的鎖鑰──中國不死藥故事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劉明東著:《東漢士人「仕」、「隱」衝突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班論文1999年)。

張嘉純著:《漢魏六朝辭賦的遊仙題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李虹營著:《魏晉尚達之風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許尤娜著:《魏晉隱逸的內涵──道德與審美側面之探究》(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0年2月)。

黃明誠著:《魏晉南北朝才性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4月)。

謝慧芬著:《先秦養生思想》(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

陳昭銘著:《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00年6月)。

蘇慧萍著:《《老》《莊》生死觀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01年)。

王玉娟著:《嵇康及其〈養生論〉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彭婉惠著:《魏晉士人的群我處境與生命衝突》(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陳忠信著:《先秦兩漢混沌神話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張億平著:《魏晉南北朝民間信仰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雅淳著:《魏晉士人之悲情意識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研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

丁威仁著:《三曹時代北地文士「惜時生命觀」研究,以建安七子與曹氏父子為研究對象》(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鄭國瑞著:《兩漢黃老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劉玉菁著:《東晉南朝江東士族與道教之關係──以葛洪、陸修靜與陶弘景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沈維華著:《魏晉言意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戴士媛著:《魏晉文學之生死觀研究──以阮籍、陸機、陶淵明為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邱茂波著:《從「內聖外王」論莊子哲學及其重要詮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黃貞菱著:《嵇康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

江麗貞著:《巫與早期道教》(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碩士論文2003年)。

鄧金城著:《司馬遷與儒道思想的關係───以《史記》為討論中心》(國立政治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3年)。

李欣倫著:《東晉士族文學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羅正孝著:《太平經生命觀之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丁婉莉著:《葛洪養生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

黃明誠著:《才性情感與玄心──論魏晉藝術精神的內涵與發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張靜文著:《葛洪形神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楊子翎著:《論莊子「自我」與「自由」概念》(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期刊論文

李豐楙著:〈嵇康養生之道思想之研究〉﹝靜宜學報:1980年6月﹞。

凌性傑著:〈抱朴子的文學觀探索──以〈鈞世〉〈尚博〉為主要分析場域〉(台灣:《孔孟月刊》第三十九卷第一期1981年),頁39-44。

宋知行著:〈《抱朴子內篇》的攝生思想〉(浙江中醫雜誌第17卷第4期1982年)。

林麗真著:〈魏晉清談名士之類型及談風之盛況〉(台灣:《書目季刊》第17卷第三期1983年12月)。

李豐楙著:〈郭璞-遊仙詩變創說之提出及其意義〉《中國文學講話(五)》(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5年11月)。

任繼愈著:〈道教與道家〉(《文史知識》1987年5期)。

王築民著:〈《抱朴子.內篇》的養生思想〉(貴陽中醫學院學報第2期1989年)。

張煒玲著:〈抱朴子內篇養生學之探討〉(《道教學探索》1991年10月),頁21-53。

王鍾陵著:〈論神話思維的特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二期)。

鄭琳著:〈莊子生命哲學的境界〉(新竹:《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992年6月第9期)

未偉常著:〈揉合儒道兼綜醫術-《抱朴子》養生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中醫藥雜誌1992年)。

朱義祿著:〈儒家生死觀與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台灣:《孔孟學報》65期1993年3月)。

鄭曉江著:〈論儒家的死亡觀〉(台灣《孔孟月刊》32卷第1期1993年9月)。

程林輝著:〈魏晉的人生哲學〉(台灣:《孔孟月刊》第23卷12期1994年8月)。

薛公忱著:〈《抱朴子.內篇》長生思想辨折〉(上海:中醫文獻雜誌第2期1996年)。

王莉著:〈葛洪養生思想探折〉(南昌:江西中醫藥第27卷第6期1996年)。

司馬談著:〈論六家要旨〉(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9月)

曾春梅著:〈玄學及《抱朴子.外篇》中的理想人格〉(台灣:《哲學與文化》廿六卷第七期1999年7月),頁602-615+693。

黎志添著:〈《抱朴子內篇》的歷史處境:葛洪神仙思想的宗教社會意義〉(新竹:清華學報 新二十九卷 第一期1999年3月),頁35-58。

劉君皓著:〈試探魏晉神仙道教之變化恩想-以葛洪《抱朴子.內篇》觀之〉(台灣:《中國文化月刊》1999年8月第233期),頁46-57。

何淑貞著:〈抱朴子內篇概述〉(台南:中華道教學院南台分院學報2000年9月),頁69-87。

彭慧嫻著:〈從葛洪一生的際遇探討其入世與出世思想〉(台灣:中華佛學研究第四期2000年3月),頁169-186。

杜保瑞著:〈儒道互補價值觀念的方法論探究〉(華梵大學哲學系2000年8月)。

黃瑩暖著:〈儒家的生死觀〉(台北:《台灣師大中國學術年刊》2001年第5期)。

李雅雯著:〈《自知錄》功過格研究〉(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一期2001年12月),頁183-198。

秩名著:〈葛洪及其人生哲學〉(元憂論文網2003年)。

黃忠慎著:〈葛洪「抱朴子.內篇」之形上理論與神仙思想〉(《國文學誌》2003年12月),頁163-184。

葉勤著:〈從《抱朴子》看道教的生命哲學〉(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2004年)。

黃霞平著:〈淺析葛洪的隱修與出仕觀〉(《道教論壇》)。

鄭曉江著:〈略論《抱朴子.內篇》的不死之道〉(《中華文明與21世紀論壇》)。

段致成著:〈《抱朴子.內篇》中論「儒道關係」初探〉(台灣:《鵝湖月刊》第二七卷第三期總號第三一五),頁28-39。

林文琪著:〈人生哲學與人生觀〉(《網路大學生命教育》)。

姜生著:〈道教的起源與形成〉(《道教文化資料庫》)。

李剛著:〈道教的起源與形成〉(《道教文化資料庫》)。

劉仲宇著:〈神仙學說〉(《道教文化資料庫》。

姜生著:〈仙傳〉(《道教文化資料庫》)。

姜生著:〈道教與人類科技文明〉(《道教文化資料庫》)。

張興發著:〈道教神仙信仰的文化內涵〉(《道教文化資料庫》)。

〈道教與諸子百家〉:(四川:成都恩威集團出版社)

黎志添著:〈《抱朴子內篇》-我命在我不在天〉(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系)。

戴建平著:〈葛洪自然觀探討〉(《道教論壇網》)。

瀚青、國新著:〈葛洪的教育目的和內容〉(《道教論壇網》)。

謝選駿著:〈中國文化心理的分裂〉(《神話與民族精神》)。

謝路軍著:〈試論儒家對葛洪思想的影響〉(《大紀元文化網》)。

王麗英著:〈順化與逆化──道教哲學的思維特徵〉(《道教論壇網》)。

胡志佳著:〈淺談魏晉玄學〉(《大紀元文化網》)。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段致成著:〈《抱朴子.內篇》中論「儒道關係」初探〉(台灣:《鵝湖月刊》第二七卷第三期總號第三一五),頁28-39。
2. 黃忠慎著:〈葛洪「抱朴子.內篇」之形上理論與神仙思想〉(《國文學誌》2003年12月),頁163-184。
3. 黃瑩暖著:〈儒家的生死觀〉(台北:《台灣師大中國學術年刊》2001年第5期)。
4. 彭慧嫻著:〈從葛洪一生的際遇探討其入世與出世思想〉(台灣:中華佛學研究第四期2000年3月),頁169-186。
5. 黎志添著:〈《抱朴子內篇》的歷史處境:葛洪神仙思想的宗教社會意義〉(新竹:清華學報 新二十九卷 第一期1999年3月),頁35-58。
6. 程林輝著:〈魏晉的人生哲學〉(台灣:《孔孟月刊》第23卷12期1994年8月)。
7. 鄭曉江著:〈論儒家的死亡觀〉(台灣《孔孟月刊》32卷第1期1993年9月)。
8. 朱義祿著:〈儒家生死觀與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台灣:《孔孟學報》65期1993年3月)。
9. 鄭琳著:〈莊子生命哲學的境界〉(新竹:《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992年6月第9期)
10. 張煒玲著:〈抱朴子內篇養生學之探討〉(《道教學探索》1991年10月),頁21-53。
11. 凌性傑著:〈抱朴子的文學觀探索──以〈鈞世〉〈尚博〉為主要分析場域〉(台灣:《孔孟月刊》第三十九卷第一期1981年),頁39-44。
12. 李豐楙著:〈嵇康養生之道思想之研究〉﹝靜宜學報:1980年6月﹞。
13. 司徒達賢、林晉寬(1998),「台灣優勢廠商之資源管理模式」,管理學報,第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