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宗(2000)。體育、健康與休閒活動的結合。成大體育,34,34-36。王碧媜(1994)。消費動機、服務品質與購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大學推廣教育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王俊明(1999)。問卷與量表的編製及分析方法。載於張至滿、王俊
明主編:體育測驗與評價。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圖書。
方信淵(1998)。公立大學游泳池對外開放顧客滿意度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江中皓(2002)。運動觀光高爾夫假期遊客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五南出版社。
李旭旻(2005)。臺北縣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俞麟(2004)。游泳俱樂部會員參與行為與滿意度之研究-以寬明
游泳俱樂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朱珮瑩(2003)。遊客從事鄉野觀光之動機、期望與滿意度研究─以
新竹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縣。
余幸秀(2005)。臺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參與休閒運動的動機與滿意度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余祖迪(2010)。臺北縣慢跑俱樂部會員的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吳明隆(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政謀(2005)。運動健身俱樂部參與行為、服務品質、滿意度與忠
誠度之研究-以奔放主題運動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吳佳鴻(2004)。臺灣韻律體操發展概況與中小學韻律體操選手參與
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體育學院,臺北市。
宋曉婷(2001)。臺北市健康俱樂部會員轉換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呂芳陽(2004)。臺灣地區羽球運動消費者參與行為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沈淑貞(1999)。桃竹苗地區健康休閒俱樂部服務品質與會員滿意度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靈宏(1994)。消費者行為學。臺北:五南出版社。
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林千源(1995)。兄弟象職業棒球隊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洪長青(2008)。澎湖縣民眾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范智明(1999)。臺北市運動健身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俊雄(1995)。臺北市健康體適能俱樂部健康經營管理型態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論文集(1),219-313。
高俊雄(1995)。臺北市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經營管理型態初探。大專體育,22,39-53。
涂山華(2004)。中華民國紳士協會男性學員學習動機暨學習滿意度
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新勝(2007)。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
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佩娟(2003)。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雲林醫
院員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家豪(2004)。中華民國92年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參與動機與滿
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富貴(2002)。臺北市桌球訓練中心桌球運參與者行為特徵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許惠英(2004)。高中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許雅萍(2010)。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顗飛盤運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陳啟森(2001)。高雄市特殊學校國中階段智能障礙學生暑假期間休
閒運動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
園縣。
陳景森(1996)。運動健康俱樂部服務品質之實證研究-以中興健身
俱樂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秀華(1993)。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學綿(2000)。舞蹈才藝班消費者之行為研究:以臺中市綿綿舞蹈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陳鴻雁(2003)。我國國民運動意識之調查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
委會。
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陳 龍(2006)。公營運動場館民眾使用滿意度調查研究-以臺北縣
立新莊體育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市。
陳啟倫(2007)。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滿意度與再購意
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陳顯宗(2002)。合球運動員參與合球運動之動機與其滿意度調查研
究。臺中:信樺。
陳秀華(1993)。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桃園縣。
黃鴻斌(2003)。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顧客滿意度及忠
誠度關聯性之研究-以金牌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為例。未出版碩士
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黃晴淇(2006)。身心動作教育與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之探討。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1),60-67。
黃士鑑(1991)。企業經理人休閒俱樂部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溫世頌(199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郭名集(2010)。臺北縣羽球運動消費者參與行為、參與動機及參與
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程紹同(1998)。大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指標研究。臺北,漢文。
曾光華、饒怡雲(2008)。行銷學原理。臺北縣:前程文化。
游松治(2006)。職業棒球場用後評估研究-以觀眾使用部分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
葉日武(1997)。行銷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東華出版社。
葉智魁(1995)。女權與婦女休閒。婦女與休閒研討會。臺北市。
裘素鳳(2003)。臺灣演藝人員從事休閒運動的參與行為與動機。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楊苑青(2003) 。職業運動網站之互動性功能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楊煥烘(1992)。教師之休閒活動,學生輔導通訊,2,22-29。蔡士傑(2005)。運動健身俱樂部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再購意願
之研究-以桑富士運動俱樂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宗信(2009)。臺南市國小民俗體育團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蔡鎮鴻(2009)。輔仁大學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廖國翔(2008)。臺北地區網球運動參與者休閒效益與休閒阻礙因素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益源(2007)。網球運動者參與動機與運動行為之探討。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子敬(2002)。臺中市高爾夫參與者參與動機與參與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瞿海源(1991)。社會心理學新論。臺北:巨流出版社。
龔俊旭(2005)。高雄市桌球俱樂部會員休閒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二、 英文部分
Bakker, F. C. Whiting, H. T. A.Vander, Brug, H. (1990). Sport psych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Drucker, P. F.(1954).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NY: Harper and Row.
Drogin, E. B. (1991). Evaluating the boater experience :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recreational use, user contacts, experiential
impacts, satisfaction and displace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Herzberg, F., Mausner, B., and Snygerman, B. (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 : Wm.C.Brown Company.
Iso-Ahola, S.H., & Park, C.J. (1997). Leisure-relelated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as buffers of stress-illness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8, 169-187.
Kao,C.H. (1992). A model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1), 31-36.
Kidd, J. R. (1976). How adult learn .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Kotler, P. (1998).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Mannell, R. C. , & Kleiber, D. A.(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Maslow, A. H.(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 Harper
and Bros.
Paul, H. G. (2002). Managing urban park for a racially and ethically
diverse clientele.Leisure Sciences, 24, 143-159.
Stipek,D.J(1993).Motivation to lear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Boston:
Allyn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