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立志等譯(2007)生態學:概念與應用(原著:Molles , M. C. Jr. (2005) Ecology: Concepts & Applications)。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王從恕(2001)環境倫理思想研究。國立台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王鐘和主編(2007)作物有機栽培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補助計畫,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園生產系有機農業研究室。
台灣農家要覽策劃委員會編輯委員會(2005)台灣農家要覽。台北:豐年社。
朱慧芳(2007)從泥土冒出的有機人生:黃仁棟和他創辦的柑仔店。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余馥君(2008)人草共生的田園:有機農業中農人與自然相互順應的動態過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東傑(2006)台灣的有機農業。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品賢(2005)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三個新竹組織化有機消費場域的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美真譯(1998)沙郡年記(原著:Aldo Leopold(1948) A Sand County Almana)。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吳音寧(2007)江湖在哪裏?台灣農業觀察。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李文昭譯(1996)寂靜的春天(原著:Rachel Carson(1962) Silent Spring)。台中:晨星出版社。
李美華等譯(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著:Earl Babbie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9thed))。台北:時英出版社。
李崇僖(2008)理念與實踐:有機農業的法政策課題。律師雜誌,345,11-21。李秉儒(2007)慈濟基金會環境倫理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華夏譯(2000)小即是美:一本把人當回事的經濟學著作(原著:E. F. Schumacher (1973) Small is Beautiful: a study of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阮春發(1995)永續性農業的思想及其經濟層面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何流禧(1989)農業生態學。台北:五洲出版社。
林美月(2000)台灣有機蔬菜農場經營管理之研究。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芳珍(2004)由環境倫理學的角度探討《莊子》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茂耀(2004)花蓮地區四個環保團體發展歷程與推動環境教育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兆華(2000)人類發展的過去現在及未來:農耕、文化、生態。台中:興大文教基金會。
阿寶(2004)女農討山誌。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花蓮縣政府(2008)花蓮無毒農業簡介。花蓮:花蓮縣政府。
花蓮縣無毒農業小組(2004)希望在夢田-來跟花蓮無毒農業跳曼波。花蓮:花蓮縣政府農業局。
花蓮縣無毒農業小組(2005)花蓮無毒飲食饗宴。花蓮:花蓮縣政府農業局。
花蓮縣無毒農業小組(2006)無毒農業之旅。花蓮:花蓮縣政府農業局。
花草遊戲編輯部(2007)漂鳥.築巢;田園夢想家之完全攻略。台北:麥浩斯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施明山(1997)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現況。有機農業科技成果研討會專刊。台中: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徐雪麗(2006)李奧波《沙郡年記》土地倫理思想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徐福君(2006)宗教非營利組織運作環境事業的觀察:以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進行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山內(1989)有機農業之發展及其重要性。有機農業研討會專輯。台中: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黃山內、林傳琦(2002)台灣地區有機農業之發展現況與展望。亞熱帶農作物產業之研究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黃舒楣(2004)生活風格的創製:民宿狂潮中的意義生產與想像漂流。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瑞祺、黃之棟(2005a)綠色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與生態學的接點。台北:松慧有限公司。
黃瑞祺、黃之棟(2005b)自然的人化與人的自然化。台北:松慧有限公司。
黃璋如(1997a)中德兩國有機農業之發展。農委會委託研究計畫報告,國立宜蘭技術學院應用經濟系。
黃璋如(1997b) 最古老的現代化有機農場-兼談歐洲有機農業的起源。鄉間小路,23(6):86-88。陳正芬譯(2007)用心飲食(原著:Good, J., Mcavoy, G. and Hudson, Gail E. (2005)Harvest for Hope: A Guide to Mindful Eating, New York: Warner Books Inc)。台北:大塊文化出版社。
陳惠雯(2006)我的幸福農莊。台北:麥浩斯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陳敬中(2004)花蓮縣政府人員之環境知識、環境典範及環境行為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能敏(1996)永續農業過去.現在.未來。台北:農業科學資料服務中心。
陳健一(2002)土地可以是一種意象-「土地倫理」的實踐意向。農訓,154,16-19。
陳世一(2002)從土地資源深沉個性談人與土地的相處,農訓,154,24-28。
郭華仁(2006)農業轉型之倫理與法制基礎。中華民國農學團體九十五年聯合年會大會手冊暨「加速農業轉型,促進永續發展」論壇。台北:中華農學會。
郭恆祺譯(2000)沒有石油的明天:能源枯竭的全球化衝擊(原著:J. H. Kunstler (2005) The Long Emergency: Surviving the Converging Catastroph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台北:商周出版。
傅晴華(2006)新選擇的可能與限制:台灣有機農業勞動者的勞動參與過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詹益婷(2002)台灣有機農業信任結構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冠政(1996a)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季刊,28,7-20。
楊冠政(1996b)人類中心主義。環境教育季刊,28,33-49。
楊冠政(1996c)生命中心主義。環境教育季刊,29,33-49。
楊冠政(1996d)生態中心主義。環境教育季刊,30,15-30。
楊冠政(1999)邁向全球化的環境倫理。哲學雜誌,30,4-32。楊勝欽(2006)環境倫理:德行論的探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葉虹靈(2006)異端的生存之道—台灣另類有機農業生產者的實作策略。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游雲吉(2002)以土地倫理觀點探討九二一地震重建區之社區總體營造--以南投縣中寮鄉和興村為例。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志弘(2004)新環境典範量表與新生態典範量表於預測環境行為意向上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賴青松(2007)青松ê田筆記;穀東俱樂部。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謝國雄主編(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蘇楓雅譯(2006)半農半X的生活(原著:Naoki Shioma(2003)HAN NOU HAN X TO IU IKIKATA)。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劉凱翔(2007)有機農業法規及政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鈺琳(2007)種出綠色生活圈:志願務農者的生活方式選擇與農耕生活風格社群之形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鍾瑞貞(2004)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趨勢。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費張心漪譯 (1987) 砂地郡曆誌(原著:Aldo Leopold(1948) A Sand County Almana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台北:新環境雜誌社。
二、英文部分
Abaidoo, S. & Dickinson H. (2002). Alternative and conventional agricultural paradigms: Evidence from farming in southwest Saskatchewan. Ruml ociology 67( 1): 114-131.
Beus, C.E. & Dunlap R.E.(1990). Conventional versus alternative agriculture: The paradigmatic roots of the debate. Rural Sociology 55(4): 590-616.
--. 1991. Measuring adherence t alternative v.s. conventional agricultural paradigms: A proposed scale. Rural Sociology 56(3): 432-460.
Berry, W. (1977). The Unsetting of America: Cultural and Agricultural. San Francisco: Sierra Club Books.
Carroll, J. E. (2005). The Wisdom of Small Farms and Local Food: Aldo Leopold’s Land Ethic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New Hampsire: University of New Hampsire Press.
Callicott, J. B. & Freyfogle, T. E. ( eds. ) (1999). Aldo Leopold for the Health of the Land : Previously Unpublished Essays and Other Writing.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Coleman E. (2004). Can Organics Save the Family Farm? (http://www.organicconsumers.org/organic/save090604.cfm), 2007/11/02
Dunlap, R. E., & Van Liere, K. D (1978).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9, 10-19.
Filson, G.C. (1993 ). Comparative differences in Ontario farmers'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 6(2): 165-184.
Kuepper, G. & Gegner, L. (2004). Organic Crop Production Overview , NCAT Agriculture Specialist, National Center for Appropriate Technology(NCAT).
Leopold, A.(1949). A Sand County Almanac and Sketches Here and There: With Other Essays on Conservation from Round Riv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ght, A. & H. Rolston III. (2003). Introduction. In Light, . and H. Rolston III. ( ds.). Environmental Ethics: An Anthology. Blackwell Publishing, Oxford, United Kingdom.
Manning, R. & Valliere W.A. (1995).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wilderness management: An empirical study. In Proceedings of the 1994 Northeastern Recreation Research Symposium. April 10-12, 1994, Saratoga Springs, NY. 195-198.
--.1996. Environmental values,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wilderness management: An empirical study. Imel71ational Journal of Wilderness 2(2): 27-32.
Milbrath, L.W. (1985). 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9(2): 161-172.
Minter, B. A. (2006). The Landscape of Reform——Civic pragmatism and Environmental Thought in America, London: MIT press.
Nash, R. F. (1989). The Rights of Nature— A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Ethics.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Schneider, M. L.& Francis, C. A. (2005). Ethics of Land Use in Nebraska: Farmer and Consumer Opinions in Washington County. Journal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28(4): 81-104.
Vogel, S. (1996). Farmers'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behavior : A case study for Austria.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8(5): 591-613.
White, L. (1967).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 Science 155: 1203-1207.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07).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The AR4 Synthesis Report. 1-22.
(Available at http://www.ipcc.ch/pdf/assessment-report/ar4/syr/ar4_syr_frontmatter.pdf )
三、網路資料
大王菜鋪子 http://www.wretch.cc/blog/cutenana0704
大城有機農莊 http://tc.organic.org.tw/supergood/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03147
合樸農學市集 http://www.hopemarket.com.tw/
伍佰戶有機農場 http://wbh.organic.org.tw/supergood/front/bin/home.phtml
回家種田 http://blog.yam.com/naple
東豐農業網 http://www.dongfon.com/about
幸福農莊 http://blog.sina.com.tw/4395/
培農自然農園 http://blog.yam.com/user/amia71.html
溪底遙學習農園 http://www.befarmer.com/main/
夏耘自然生活農莊 http://blog.yam.com/user/nature_farmer.html
源緣園有機釋迦果園 http://blog.yam.com/user/amia71.html
農村是一所學校 http://www.wretch.cc/blog/cmcu
羅傑農場 http://blog.yam.com/losunlichih
榖東俱樂部交流園地 http://blog.roodo.com/sioong
寶蓮園 http://www.love-mountain.com/
慵懶草原 http://www.wretch.cc/blog/castel6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