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22: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芳玲
研究生(外文):Lee Fang-Ling
論文名稱:低收入家庭兒童課後托育服務認知之探討-以台北市兒童托育中心主管人員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cognitions of chiefs of school-age child day care center toward low-income family children's after school care service
指導教授:王順民王順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 Shung-m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兒童保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低收入家庭課後托育服務
外文關鍵詞:low-income familyafter-school care servi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7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4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法探討台北市兒童托育中心主管對低收入家庭兒童及對課後托育服務之經驗,目的在於深入瞭解托育中心主管對低收入家庭兒童課後托育服務之認知。
研究者透過半結構式深度訪談蒐集資料,受訪對象是六位經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立案的兒童托育中心之主管,並將訪談結果謄寫成逐字稿,以主題分析法作為訪談資料的分析方式。
研究結果歸納出六個研究主題,包括:
一、低收入家庭形態以單親家庭為主,子女照顧功能有待加強。
二、低收入兒童父母提供子女較少的學習機會,單親媽媽撫養的男童出現較多狀況。
三、低收入家長親職角色負擔重,缺少親子互動並影響關係。
四、托育中心強調學童智育服務,專業人員任用與設置流於形式。
五、成績落後的學童輔以個別輔導,以溝通方式瞭解兒童情緒與行為。
六、「托育補助」調降,需補差額,低收入家庭兒童「留班率」高。
同時,依據此六個主題分別對低收入家長、托育中心及台北市社會局「弱勢家庭兒童托育補助」措施提出建議。

關鍵詞:低收入家庭、課後托育服務
A study of cognitions of chiefs of school-age child day care center toward low-income family children’s after school care service.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 in the cognitions of chiefs of school-age child day care center toward low-income family children and after school care service. This study will adopt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earch data are collecte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study will interview six chiefs and receive their views.
After interviewing all the chiefs, the tape-recorded data are written as verbatim and clarify the themes. Finally, this study will analysis data.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ill include the following six issues:
1. Single parent family is main type of low-income family.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child care functions.
2. Parents of low-income family supply fewer learning opportunitie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for single parent to care boy child.
3. There are heavy pressure for singly parent family. It lack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4. After school care service of school-age day care center strength intellectual education. The chiefs of school-age day care center employ professional staffs do not based on the regulation.
5. To provide individual counseling toward low score children. To understand children’s emotion and behaviors through communication.
6. The childcare subsidy dropped drastically to make some of chiefs of school-age day care center to balance the difference from the parents of low-income family. The children are taken care by the day care center unchangeable.
Based on the six issued, this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 to parents of low-income family , school-age day care center as well as the government especially to aid to children of disadvantaged family.

Keywords: low-income family, after-school care service.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低收入家庭兒童相關文獻 6
壹、低收入戶定義 6
貳、低收入戶政策及相關措施 8
參、低收入家庭兒童特質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課後托育服務相關文獻 12
壹、課後托育服務的定義與功能 12
貳、課後托育服務內涵與相關措施 14
參、課後托育服務相關研究 17
第三節 學齡兒童發展理論相關文獻 20
壹、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20
貳、認知發展理論 21
參、道德發展理論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4
第一節 質性研究方法 2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9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1
第五節 研究的嚴謹性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35
第一節 托育中心主管基本資料描述 35
第二節 對低收入家庭兒童之認知 39
第三節 對托育中心提供服務之認知 4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9
第一節 結論 59
第二節 建議 62

文獻參考 64
附錄一 弱勢家庭兒童托育補助 70
附錄二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95年度弱勢家庭兒童托育補助實施
計畫 71
附錄三 台北市兒童福利機構設置標準與設立自治條例 77
附錄四 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 89
附錄五 訪談同意書 101
附錄六 訪談大綱 102


表 次

表2-1 Erikson人格發展八階段 20
表2-2 Piaget認知發展階段論 21
表2-3 Kohlberg道德發展三個層次六個階段理論 22
表4-1受訪托育中心主管基本資料表 38
文獻參考
中文部份:
內政部(2000)。社會工作辭典。
王仕圖、王德睦、呂朝賢(1999)。年齡、時期、人口年輪與臺灣的貧窮率。人口學刊,20,125-138。
王仕圖、王德睦、陳正峰、蔡勇美(1999)。老人單身、女性單親家戶與貧窮。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4),529-561。
王家通(1992)。初等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王順民(1999)。我國托育服務的轉型與賡續-以台北市公立托兒所為例。華岡設科學報,13,123-137。
王順民(2005)。課後照顧服務的一般性考察:現況處境與未來展望。國政研究報告,社會(研)094-0011號。
王雅各(2001)。綜論質性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刊,7 卷4 期,頁15-36。
王德睦、蔡勇美(2001)。 貧窮的動態分析:以嘉義縣1990-1998年之低收入戶為例。臺灣社會學刊,26,211-214。
吳少菁(1996)。談兒童的自我概念及貧窮家庭兒童之輔導。福利社會,57期,25-28頁。
吳芝儀、李鳳儒(1996)。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呂朝賢(1995)。貧窮性別與婚姻屬性差異。婦女與兩性學刊,6,25-54。
呂翠夏譯(1994)。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台北:桂冠。
李明政(1982)。貧窮問題與社會工作。中國論壇12(14),45-50。
李長貴(1984)。社會心理學。台北:中華書局。
李新民(2001)。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李新民(2002)。美國課後輔導方案對國內課後托育的啟示。高雄師大學報,13,235-256。
李新民(2003)。課後托育機構整合國小課程之初探。幼兒保育學刊,1,19-38。
李翠齡(2003)。學童課後托育服務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YMCA為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士翔(2003)。國小低收入戶與非低收入戶學生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院碩士論文。
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淑清(2000)。質的研究法。高雄:麗文。
孫碧霞(1988)。學齡兒童課後托育及輔導。社區發展季刊,41,54-61。
馬祖琳(1996)。保育專業人員的社區定位和角色功能。托育服務趨勢-托兒所與社區結合研討會。高雄縣政府。
馬祖琳、吳怡真、許尤靜、江金惠、許藍文(2000)。課後托育機構保育人員基本能力分析。生活應用科技學刊,2(1),206-219。
馬祖琳、陳蓓薇、陳淑華、蘇怡萍、謝惠如(2000)。課後托育機構服務內容之個案研究。醫護科技學刊,2(1),1-11。
馬祖琳、黃靜宜、黃雅紋、葉凱雯、陳璦淇(2001)。課後托育機構保育人員教室領導技巧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90,212-221。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清富(1992)。貧窮類別與差異的決定因素。法商學報,26期,150-155。
莊珮瑋(2001)。台中市單親家長對其國小子女課後照顧安排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碩士論文。
郭靜晃(2004)。兒童少年福利與服務。台北:揚智。
陳九五(1996)。國小高年級學童課後照顧問題之初探。教育研究資訊,4(1),100-114。
陳淑英(1983)突破貧窮的惡性循環:致貧因素支因徑分析。社區發展季刊,24,36-70。
陳菊(1998)。台北市兒童福利工作之概況報告與未來展望。社區發展季刊,81期,14-20頁。
陳雅琴(1998)。福利社區化與營利化之探討─以台北市課後照顧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鈴(2006)。貧窮如何影響兒童。教育研究月刊,146期,87-101頁。
陳瑛吟(1998)。低收入戶喪父家庭對青少年期子女自我分化之影響。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曾榮祥、吳貞宜(2004)。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台北:華騰。
馮燕(1997)。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修訂版)台北:巨流。
馮燕(1999)。托育服務的社會福利定位~生態系統觀點的分析。社會工作學刊, 5,1-35。
馮燕(2000)。台北市兒童托育中心功能定位研究報告。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研究。
黃志成(2003)。兒童發展。台北:啟英。
黃秀香、謝孟雄(2002)。學童對托育中心喜好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大直地區、內湖地區學童為例。兒童福利,8,111-130。
黃怡瑾(2000)。台南市國小學齡兒童課後托育情形之初探。台南師院學報,33,233-262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黃薈樺(2003)。國小學童與家長對課後托育服務之看法。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黃慧真譯(1992)。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
楊子萱(1999)。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衝突經驗與因應之研究--以家庭系統理論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楊靜齡(2000)。低收入家庭兒童的生活與工作境況。人本教育札記,134期。
劉翠華(1990)。學童課後托育服務模式之研究-以台北市三個社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明璋(1995)。台灣的貧窮:下層階級的分析。臺北:巨流。
鄭望崢(1988)。都市學童課後托育服務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淑慧(1993)。學校圍牆外的教室──礁溪鄉桂村的「安親班」之教育人類學民族誌報告。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宜君(1999)。志願服務者對低收入單親家庭之兒童服務的影響—以台北家扶中心「大哥姊」方案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千淑(2005)。臺中市雙生涯家庭國小子女課後托育服務安排與影響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班碩士論文。
顏火龍、李新民、蔡明富(1998)。班級經營—科技整合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沛婕(2001)。初為人媳角色轉換經驗之探討。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內政部(2004)。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摘要分析。http://www.moi.gov.tw/stat/查閱日期 2006/03/28。
內政部(2005)。社會救助法。http://www.moi.gov.tw/stat/查閱日期 2006/03/28。
內政部兒童局(2005)。別讓貧窮拖跨他—兒童貧窮與脫貧方慢國際交流研討會。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查閱日期 2005/03/01。
內政部兒童局(2006)。台閩地區托育機構機構概況。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查閱日期 2006/03/28。
內政部統計網站(2006)。http://www.moi.gov.tw/stat/查閱日期 2006/03/28。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01)。台北市兒童福利機構設置標準與設立自治條例。http://kids.taipei.gov.tw/查閱日期2006/05/20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06)。台北市政府社會局95年度弱勢家庭兒童托育補助實施計劃。http://kids.taipei.gov.tw/查閱日期2006/05/20
台北市政府主計處網站(2006)。http://www.dbas.taipei.gov.tw/statchart/c1.htm查閱日期2006/04/05
台北市政府托育諮詢服務網(2006)。http://kids.taipei.gov.tw/查閱日期2006/05/20


英文部份:
Brook-Gunn, J., Duncan, G. J., & Aber, J. L.(1997).Neighborhood poverty: Context and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Costin, L. B., Bell, C. J., & Downs, S. W.(1991) Child welfare:Policies and practice.(3rd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
Deton, K. & West, J.(2002). Children’s reading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in Kindergarten and First Grade(NCES 2002-125).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CES.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Dodge, K. A., Pettit, G. S., & Bates, J. E. (1994). Socialization 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 dchild conduct problems. Child Development, 65, 649-665.
Duncan, J.G., Gunn ,J. Brooks & Klebanov ,P. (1994) Economic deprivation and early-childhood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62(2): 296-318.
Farrell, M.A. and Farmer, W.A.(1980). Systematic instruction in Mathematics for the middle and high school years. Reading, Mass:Addison-Wesley pub.
Fraser, M. W., Richman, J. M., & Galinsky, M. J.(1999). Risk, protection, and resilience: Towar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Social work research, 23,131-143.
Huston, A.C.(1991).Children in poverty: Developmental and policy issues. In A.C. Huston(ed.), Children in poverty: Child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pp. 1-22).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ckson, A. P., Brooks-Gunn, J., Huang, C.C., and Glassman, M.(2000). Single mothers in low-wage jobs: Financial strain, parenting, and preschoolers’ outcomes. Child Development, 71, 1409-1423.
Kaufman, P., Kwon, J. Y., Klein, S., & Chapman, C. D.(2000). Dropout r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9(NCES Document No. 2001-002)[online]. available: www.nces.ed.gov/pubs2001/2001002.pdf.
Klerman, L. V.(1991). The health of poor children:Problems and Programs. In A. C. Huston(Ed.). Children in Poverty:child development and police.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wis, Oscar.(1959). Five Families: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Poverty. New York: Basic Books.
Lewis, Oscar.(1966). The Culture of Poverty. New York: Scientific American.
Lewis, Oscar.(1968). The Culture of Poverty- Bcckgrounds for La Vida. New York:Random House.
McLoyd, V.(1998). 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and child development. American Pschologist, 53, 185-204.
Moustakas, C.(1994).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method. thousand Oaks, CA: Sage.
Nieting, P.L.(1983)Scool-ag3 child care: In support of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Childhood Education, v.60, n.1, p.6-11.
Patton, M. Q.(1995).Qualitative Evaluation & Rearch Methods.Thousand Oaks, CA: Sage.
Patton, M. Q.(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Thousand Oaks, CA: Sage.
Sameroff, A. J. (1986). Environmental context of chil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diatrics, 109, 192-200.
Secombe, K.(2000). families in poverty in the1990’s: Trends,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lessons learne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2, 1094-1113.;
Sherman, A.(1994). Wasting America’s future: The Children’s defense fund report on the costs of poverty. Boston: Beacon Press.;
Thomas, R.M.(1992). Comparing theories of development(3r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Zigler, E.& Lang, M.E.(1991)Child care choices. New York: Free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楊靜齡(2000)。低收入家庭兒童的生活與工作境況。人本教育札記,134期。
2. 馮燕(1999)。托育服務的社會福利定位~生態系統觀點的分析。社會工作學刊, 5,1-35。
3. 陳雅鈴(2006)。貧窮如何影響兒童。教育研究月刊,146期,87-101頁。
4. 陳菊(1998)。台北市兒童福利工作之概況報告與未來展望。社區發展季刊,81期,14-20頁。
5. 陳淑英(1983)突破貧窮的惡性循環:致貧因素支因徑分析。社區發展季刊,24,36-70。
6. 張清富(1992)。貧窮類別與差異的決定因素。法商學報,26期,150-155。
7. 馬祖琳、黃靜宜、黃雅紋、葉凱雯、陳璦淇(2001)。課後托育機構保育人員教室領導技巧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90,212-221。
8. 馬祖琳、陳蓓薇、陳淑華、蘇怡萍、謝惠如(2000)。課後托育機構服務內容之個案研究。醫護科技學刊,2(1),1-11。
9. 馬祖琳、吳怡真、許尤靜、江金惠、許藍文(2000)。課後托育機構保育人員基本能力分析。生活應用科技學刊,2(1),206-219。
10. 孫碧霞(1988)。學齡兒童課後托育及輔導。社區發展季刊,41,54-61。
11. 李新民(2003)。課後托育機構整合國小課程之初探。幼兒保育學刊,1,19-38。
12. 李新民(2002)。美國課後輔導方案對國內課後托育的啟示。高雄師大學報,13,235-256。
13. 李明政(1982)。貧窮問題與社會工作。中國論壇12(14),45-50。
14. 呂朝賢(1995)。貧窮性別與婚姻屬性差異。婦女與兩性學刊,6,25-54。
15. 吳少菁(1996)。談兒童的自我概念及貧窮家庭兒童之輔導。福利社會,57期,25-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