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水土保持手冊(1992),台灣省水土保持局、中華水土保持學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編印。
水土保持法相關法規-水土保持技術規範(1996),中華水土保持學會編印。
王國榮(2000),「新觀念的Visual Basic 6.0教本」,旗標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省林務局(1991),「台灣省早期防砂壩現況調查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補助。
台灣省林務局(1992),「台灣省近期防砂壩現況調查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補助。
江永哲、吳道煦(1990),「A型梳子壩防治土石流功效之試驗」,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4卷,第1期,第37~43頁。江昇峰(2002),「滯洪池設計視窗之研發與應用」,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3),「水土保持法暨相關法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等(1992),水土保持手冊~工程篇,第2-37~2-52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等(1995),臺北市水土保持手冊~貳、工程篇,第2-46~2-65頁。
何智武、段錦浩(1990),「防砂壩之系統規劃與效益評估研究(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補助研究計畫。
吳文隆(1995),「大地工程學」,九樺出版社。
吳傳威(1999),「土石流之混沌現象」,第二屆土石流研討會論文集,第138~144頁。
李木青(1996),防砂壩,台灣省水土保持局,八十五年度治山防災研習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補助。
李木青(2003),集水區治山防災規劃、土石流防治工程設計及報告編撰注意事項,集水區規劃及土石流防治實務研習營,第2~38。
李光敦 (1996).“考慮河川網路之集流時間推求方式-以運動波理論為基礎,”國科會研究報告NSC85-2211-E-019-009號。
李光敦,江申(1998).“利用數值高程資料進行集水區逕流模擬(一),”農委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87科技-1.7-林-01-3(8)號。
李光敦,俞維昇,楊銘賢,施匯銘 (1999b). “瑞伯颱風與芭比絲颱風汐止地區洪災分析報告,”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研究報告,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委託。
李光敦,施匯銘,吳英民,楊銘賢 (1999a). “利用數值高程資料進行集水區逕流模擬(二),” 農委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88科技-1.7-林-01(3-8)號。
李光敦,張進鑫,陳耐錦 (2002). “因應環境變遷水文設計規劃研究(1/2)-集水區集流時間計算公式之建立,” 經濟部水利署委辦計畫。
李光敦,楊銘賢,錢玉珠,鍾逸茹,劉奕良 (2002). “霧社水庫集水區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與維護管理資訊系統之建立,” 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九十年度研究計畫,531-2815-26號。李光敦,楊銘賢,錢玉珠,張進鑫,劉奕良,鍾逸茹,林怡廷 (2003). “流域整體規劃河川集水區數值地形資訊系統建立(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研究報告,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委託。
李光敦,俞維昇,張順雄,鍾逸茹,陳耐錦,張進鑫,洪暐樵,許淑貞,林立峰,廖聿勳 (2004),「德基水庫集水區逕流預測與水文資訊查詢系統之建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研究報告,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委託。
李明晃、江永哲(1989),「立體格子壩防治土石流功效之試驗」,中興大學農林學報,第38卷,第2期,第191~216頁。林裕益、江永哲(1988),「梳子壩調節土石流功效之試驗」,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19卷,第1期,第40~57頁。林群合(2003),「柔性構造物承受土石流衝擊特性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智勇(1997),「複合斷面開放式壩攔阻功效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必凡等(1991),「泥石流防治指南」,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科研工程研究會西南分會,科學出版社,第2~4頁。
松橋工作室(2003),「完美的演繹Visual Basic 6.0」,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柯志宇(1990),「立體格子壩防治土石流之試驗研究」,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段錦浩(1997),「鋼筋混凝土加強砂石造重力式防砂壩初步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8卷,第3期,第257~270頁。
柴鈁武、連惠邦(1997),「切口式防砂壩對土石流之攔擋效率」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8卷,第4期,第341~351頁。
許乃文(2003),「淬火硬化鋼格欄防砂壩之設計及應用」,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君宇(2001),「砂壩治理土石流成效之評估模式」,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育仁(2002),「交錯式人形壩影響礫石型土石流過壩特性及攔阻效益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碩士論文。連惠邦、柴鈁武、林忠義(1998),「梳子壩對土石流防治效率之實驗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29卷,第2期,第127~139頁。連惠邦、柴鈁武、周良勳(1999),「土石流攔阻工法之梳子壩壩體幾何設計」,水土保持與實務研討會,第11~21頁。
連惠邦、柴鈁武、李武鴻(1999),「複矩形切口壩對土石流之攔阻效率及其壩體切口設計模式」,第十屆水利工程研討會,第G18~G25頁。
連惠邦、柴鈁武、柯志宗(2000),「土石流梳子壩之設計方法」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31卷,第4期,第257~265頁。
連惠邦(2001),「梳子壩治理土石流成效之案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32卷,第4期,第271~278頁。連惠邦、李秉乾、周天穎(2002),土石流防治工法之研究評估(二),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研究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委託。
陳信雄(1997),「集水區經營」,明文書局。
陳虹合(2002),「土石流平面篩分之試驗」,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威甫(2001),「視窗化滯洪池設計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詹錢登(2000),「土石流概論」,科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祥忠(2003),「土石流防治對策及整治實例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正川、陳永祥、劉玉雯(1999),「構造物加設緩衝材料之衝擊試驗研究」,第二屆土石流研討會論文集,第291~298頁。
蔡如潘(1998),「水土保持學」,中央圖書出版社。
蔡元芳(1994),「土石流沖淤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謝正倫、蔡元芳(2000),「地震災區土石流災害之現況與防治對策」,九二一震災後中日土砂災害調查及治理研討會,第37~58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主辦,中學防災學會承辦。
謝金德(1999),「土石流防治工法」,第二屆土石流研討會論文集,第299~307頁。
鄭坤仁(1990),「開口變化梳子壩之力學分析」,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碩士論文。鍾逸茹(2003),「地文與水文資訊查詢暨即時洪水預報系統之建立」,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水山高久、鈴木宏、及川義明、森田昭宏(1988),「透過型防砂 關 實驗的研究」新防砂,157;21-25。
渡邊正幸、水山高久、上原信司(1980),「土石流對策防砂設施 檢討」,新防砂,115;40-45。
Akan, A. O. (1985). “Kinematic-wave method for peak runoff estimates,” J. Transp. Div., ASCE, 111(4), 419-425.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anitary and Storm Sewers,” ASCE Manual on Engineering Practice No, 37; or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Federation Manual of Practice No. 9, 1969.
Chen, C. N., and Wong, T. S. W. (1993). “Critical rainfall duration for maximum discharge from overland plane,” J. Hydr..Engrg., ASCE, 119(4), 1040-1045.
Chow, V. T., Madiment, D. R., and Mays, L. W. (1988). Applied Hydrology, McGraw-Hill, Inc., New York.
City and County of Honolulu, Storm Drainage Standard, Division of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public Works, Honolulu, Hawaii, March 1969.
Gregory, R.L., and Arnold, C.E. (1932). “Runoff-rational runoff formulas,” Trans., ASCE, 96, 1038-1177.
Henderson, F. M., and Wooding, R. A. (1964). “Overland flow and groundwater flow from a steady rainfall of finite duration,” J. Geophys. Res., 69(8), 1531-1540.
Horton, R. E. (1945). “Erosional development of streams and their drainage basins: hydrophysical approach to quantitative morphology,” Bull. Geol. Soc. Am.,56,275-370.
Huggins, L. F., and Burney, J. R. (1982). “Surface runoff, storage and routing,” Hydrologic Modeling of Small Watersheds, Ed. by C. T. Haan et al.,ASCE Monograph No. 5.
Huber, W. C.(1987). Discussion of “Estimating urban time of concentration,” J. Hydr. Engrg.,ASCE, 113(1),122-124.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Australia,Australian Rainfall and Runoff,2nd ed.,Canberra,1977.
Izzard, C. F. (1944). “The surface-profile of overland flow,” Tran. Am. Geophys. Union, 25, 959-968.
Kadoya, M. (1977). “Concentration time of flood runoff in small river basin,” Kyoto Univ., Japan.
Kerby, W. S. (1959). “Time of concentration for overlnd flow,” Civil Engrg.,29(3), 174.
Kirpich, Z. P. (1940). “Time of concentration of small agricultural watersheds,” Civil Engrg. (N. Y.), 10(6), 362.
Krimgold, D. B. (1946). “On the hydrology of culverts,” Proceedings of Highway Research Boaed, 26, 214-226.
Kuichling, E. (1889).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ainfall and the discharge of sewers in populous districts,” Trans.,ASCE,20,1-56.
Lee, K. T., and Yen, B. C. (1997). “Geomorphology and kinematic-wave based hydrograph deviation,” J. Hydr. Engrg., ASCE., 123(1), 73-80.
McCuen, R. H., Wong, S. L., and Rawls, W. J.(1984). “Estimating urban time of concertration,” J. Hydr. Engrg., ASCE, 110(7), 887-904.
U. S.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1973). “A method for estimating volume and rate of runoff in small watersheds,” Technical Paper No. 149, USDA-SCS, Washington, DC.
Takahashi, T. (1978). “Ma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bris flow.”,J. Hydraulics Division, ASCE,Vol.104,No.8,pp.1153-1169.
Takahashi, T. (1991). “Debris flow”, IAHR, Monograph,A. A. Balkema, Rotterdam,The Netherlands.pp.32-69.
Wooding, R. A. (1965). “A hydraulic model for the catchment-stream problem, I. kinematic-wave theory,” J. Hydrol., 3(3), 254-267.
Yen, B. C., and Lee, K. T. (1997). “Unit hydrograph derivation for ungaged watersheds by stream order laws,” J. Hydrol. Engrg., ASCE, 2(1),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