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6 22: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信宏
研究生(外文):CHEN HSIN HUNG
論文名稱:蘇格拉底對話在六年級學生輔導的應用
論文名稱(外文):Socratic Dialogue on Students Guidance—Give The Sixth Grade as Example
指導教授:潘小慧潘小慧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蘇格拉底對話六年級學生輔導教育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7
  • 點閱點閱:13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與發展以「蘇格拉底對話」作為輔導學生的具體方案,以提供國小教師一個不一樣的輔導方法,並使蘇格拉底對話能夠進入國小教育的範疇,將蘇格拉底對話的精神能與普及化。
蘇格拉底對話的應用由雷歐納德‧尼爾遜(Leonard Nelson)發展了他的教育哲學建構出「為己思考」(thinking for yourself)的概念,成為他教育哲學的核心理念。透過尼爾遜的推展才逐漸受到重視。蘇格拉底對話是哲學諮商和兒童哲學常使用的方法,有助於個人價值澄清、學習獨立思考。蘇格拉底對話本就是追求概念的本質,透過預用語設的問答,使對話者自我思考反省,建構出一個正確、普遍、可接受的概念;「蘇格拉底對話」確實是一個幫助學生思考反省的方法。而目前國內教育中,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基本理念、基本能力、課程目標中,都可以看出「蘇格拉底對話」確實是一個具體可行的方法。因此,讓學生以合作的方式,一起思考或關心他們有感興趣或困擾的話題,形成探究團體,在探究團體中透過對話、合作性思考等歷程,不但能增強學生思考、推理的能力,同時更能教導兒童尊重別人的價值觀、合理地評斷他人的意見,從同儕的經驗中有所收穫。由此可知,蘇格拉底對話活動是學生輔導活動的一種方法,也期望能將蘇格拉底對話的理念推廣到校園中實際進行與應用。
筆者於本研究中嘗試的將的蘇格拉底對話應用到國小六年級的學生輔導上,此份活動設計確實達成對學生價值澄清建立正確普遍的概念,也與教育部訂定之能力指標相吻合,有助於增加二十一世紀為未來人才的競爭力。使蘇格拉底對話能夠應用於學生輔導的範疇,更實際操作於兒童的生活困擾問題中進行,讓學生從小就開始做思考訓練,以建立於生活中獨立思考的習慣,對未來生活有所助益。
第一章 緒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一、蘇格拉底對話在教育上的重要性. . . . . . . . . . . . . . . . . 1
二、蘇格拉底對話在未來學生輔導的發展性. . . . . . . . . . . . . 4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一、文獻分析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二、行動研究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一、蘇格拉底對話可以幫助六年級學生價值澄清及解決問題. . . . . . . . 7
二、蘇格拉底對話可以作為學生輔導上的方法. . . . . . . . . . . . . 7
第二章 蘇格拉底對話..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第一節 蘇格拉底對話的起源、理論基礎、目的. . . . . . . . . . . . . . .9
一、蘇格拉底對話的起源. . . . . . . . . . . . . . . . .. . . .. .9
二、蘇格拉底對話的理論基礎. . . . . . . . . . . .. . . . . . . . 11
三、蘇格拉底對話的目的. . . . . . . . . . . . . . .. . .. . . .18
第二節 蘇格拉底對話的程序、規則、精神. .. . . . . . . . . . .. . ..19
一、蘇格拉底對話的程序. . . . . . . . . . . . . . . . . . . . ..19
二、蘇格拉底對話的規則. . . . . . . . . . . . . . . . . . . . .20
三、蘇格拉底對話的精神. . . . . . . . . . . .. . . .. . . . ..21
第三章 六年級學生的特質. . . . . . . . . . . . . . . . . .. . . . .24
第一節 六年級學生的身體特質. . . . . . . . . . . . . . . . . . . 25
第二節 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質. . . . . . . . . . . . . . . . . . . 25
第三節 六年級學生的家庭關係特質. . . . . . . . . . . . . . . . . . 28
第四節 六年級學生的情感特質 . . . . . . . . . . . . . . . . . . . 29
第五節 六年級學生的同儕關係特質. . . . . . . . . . . . . . . . . . 29
第四章 輔導的闡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第一節 輔導的起源、定義、發展. . . . . . . . . . . . . .. . . .. . 32
一、輔導的起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二、輔導的定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三、輔導的發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第二節 輔導的實施方式和重要性 . . . . . . . . . . . . . . . . . . 41
. 一、 輔導的實施方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41
二、輔導的重要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
第五章 蘇格拉底對話在「團體」的應用. . . . . . . . . . . . . . . .48
第一節 以「公平」為主題. . . . . . . . . . . . . . . . . . . . 50
第二節 以「責任」為主題. . . . . . . . . . . . . ...... . . . . 63
第三節 以「友誼」為主題. . . . . . . . . . . . . . . .......... . 83
第四節 蘇格拉底對話活動觀察. . . . . . . . . . . . . . .. ... . . 116
第六章 結論. . . . . . . . . . . . . . . . . ............. . . .118
參考書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6
附錄 (第五章PPT). . . . . . . . . . . . . . . .............. .131
參考書目
一、中文專書與譯著
中國輔導會,〈蔣建白輔導之基本原理〉,《輔導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56。
王曉朝譯,柏拉圖著:《柏拉圖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吳武典,《輔導原理》,台北:心理出版社,1990。
吳武典,《學校輔導工作》,台北:五南書局,1980。
吳武典,《國小怎樣實施輔導工作》,台北:心理出版社,1987。
吳鼎,《輔導原理》,台北:五南出版社,1987。
吳四明譯,馬瑞諾夫著,(Lou Mzrinoff),《柏拉圖靈丹》,台北:方智出版社,2001。
吳瑞珠譯,雷娜‧莎朗◎芭芭拉‧尼塞編著:《心靈探索》,台北:五南出版社,2008。
汪子嵩、范明生、陳村富、姚介厚合著,《希臘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林孟平,《輔導與心理治療》,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林建平,《輔導技術與原理》,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
林清山,《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出版社出版,1991。
宗亮東,《輔導概論》,台北:台灣書店,1967。
拿蘭摩爾著,《輔導心理學》,李本實、馮煒文編譯,香港:証道出版社,1972。
高廣孚,《康德教育思想的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黃天中、洪英正合著,《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1992。
許伯超,《教師與輔導》,台北:中國輔導學會,1965。
唐守謙,《教育指導》,台北:正中書局,1966。
張春興,《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學海出版社,1980。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出版,1991。
張春興,《青少年的心路歷程》,台北:東華書局,1979。
傅佩榮,《心靈的曙光》,台北:財團法人洪建全文化基金會,1994。
溫明麗,《皮亞傑與批判性思考教學》,台北:洪葉文化出版,2002。
鄔昆如,《西洋哲學史話》,台北:三民書局,1977。
鄔昆如、黎建球,《中西兩百大哲學家》,台北:東大圖書,1978。
賈馥茗、陳寶山、黃漢昌、游振鵬、吳美瑤合譯,Immanuel Kant著,《論教育》,
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
鄒國英、黃玉珠、林玉華合編,《PBL教學實務》: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8。
葉秀山,《蘇格拉底及其哲學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潘小慧,《兒童哲學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輔大出版社,2008。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合著,《兒童輔導原理》,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
劉以煥、王鳳賢,《蘇格拉底》-述而不作的古希臘聖哲-,台北:婦女與生活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蔡坤鴻譯,Gerasimos Xenophon Santas著:《蘇格拉底》,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顏靜怡,《兒童發展與輔導》,考用出版社,2000。
韓幼賢,〈學校中的輔導〉,《輔導論文精選(下)》,台北:天馬出版,1982。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陳淑美合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1991。

二、英文專書
Rogers, Carl R.,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42.
Hurlock, E. B., Adolescent development.(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73.
Rene Saran and Barbara Neisser, Enquiring minds: Socratic Dialogue In Education. Trentham Books, 2004.

三、期刊論文
王海燕,〈蘇格拉底哲思的”反諷”及其現代意義〉,《重慶工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6。
尤煌傑,〈「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教學法在「哲學概論」課程的應用〉,《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4卷,第9期,2007。
何長珠,〈班級團體的動力性輔導〉,《學生輔導》,第1期,1999。
呂健吉,〈 柏拉圖對話篇中的哲學諮商一以《斐多篇》為例探討蘇格拉底對話模式與助人技巧〉,《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4 卷,第1 期,2007。
吳淑芳,〈輔導主任如何在「訓輔工作-友善校園」中發揮功能〉,《北縣教育》,
第61期,2007。
吳寶珍,〈照料好你自己的靈魂-蘇格拉底思想及其現代意義〉,《北京市政法管
理幹部學院學報》,第1期,2004。
周鍾,〈概談「輔導目標」〉,《輔導月刊》,第15卷,第1-2期,1978。
晏玉榮,〈也論「 知識即美德」-用複雜視域中的知識重新解讀蘇格拉底的倫理
命題〉,《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5期,2005。
柳夕浪,〈對話:一種重要的教育研究方式〉,《理論縱橫》,第12期,2006。
邵燕楠,〈蘇格拉底與六歲孩童〉,《外國教育研究》,第29卷,第9期,2002。
張植珊,〈我國中小學輔導工作之現況檢討及其改進途徑〉,《台灣教育》,第289期,1975。
陳騰祥,〈學校輔導工作的趨勢與問題〉,《師友》,第123期,1977。
陸敬忠,〈辯士術與對話術:蘇格拉底哲思的形成〉,《鵝湖月刊》,第32卷,第3期,2006。
彭文林,〈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方法論哲人術與辯證術的衝突〉,《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000。
潘小慧,〈蘇格拉底對話在哲學教育的應用一以團體討論為主的兒童哲學與哲學諮商為例的探討〉,《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4卷,第9期,2007。
潘小慧,〈哲學諮商的意義與價值:以「對話」為核心的探討〉,《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1卷,第1期,2007。
廖鳳池,〈蘇格拉底式對話〉,《諮商與輔導》,第35期,1987。
劉福鎔,〈蘇格拉底式對話在個別諮商中的應用〉,《國教輔導》,第41 卷,第2 期,2001。
鄭崇趁,〈教訓輔三合一的主要精神與實施策略〉,《學生輔導》,第66期,2000。蘇嫈雰,〈瑞比的哲學諮商方法介紹〉,《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4卷,第1期,2007。

四、學位論文
王皓勇,〈兒童哲學「批判性思考」教學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呂婉伶,〈兒童哲學在國小教育上的應用一以「綜合頜域課程」為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鴻銘,〈探究團體(Community of Inquiry)〉,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劉藍芳,〈蘇格拉底對話之教育意涵〉,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蘇明勇,〈蘇格拉底詰問模式對六年級學生批判思考能力與傾向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五、網路資源
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網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8.php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http://guidance.ncue.edu.tw/prm24.shtml
全國性輔導法令系統http://weber.tn.edu.tw/jguide/a1/a1-1.htm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518
維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Acusilau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尤煌傑,〈「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教學法在「哲學概論」課程的應用〉,《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4卷,第9期,2007。
2. 尤煌傑,〈「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教學法在「哲學概論」課程的應用〉,《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4卷,第9期,2007。
3. 何長珠,〈班級團體的動力性輔導〉,《學生輔導》,第1期,1999。
4. 何長珠,〈班級團體的動力性輔導〉,《學生輔導》,第1期,1999。
5. 呂健吉,〈 柏拉圖對話篇中的哲學諮商一以《斐多篇》為例探討蘇格拉底對話模式與助人技巧〉,《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4 卷,第1 期,2007。
6. 呂健吉,〈 柏拉圖對話篇中的哲學諮商一以《斐多篇》為例探討蘇格拉底對話模式與助人技巧〉,《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4 卷,第1 期,2007。
7. 陸敬忠,〈辯士術與對話術:蘇格拉底哲思的形成〉,《鵝湖月刊》,第32卷,第3期,2006。
8. 陸敬忠,〈辯士術與對話術:蘇格拉底哲思的形成〉,《鵝湖月刊》,第32卷,第3期,2006。
9. 彭文林,〈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方法論哲人術與辯證術的衝突〉,《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000。
10. 彭文林,〈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方法論哲人術與辯證術的衝突〉,《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000。
11. 潘小慧,〈蘇格拉底對話在哲學教育的應用一以團體討論為主的兒童哲學與哲學諮商為例的探討〉,《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4卷,第9期,2007。
12. 潘小慧,〈蘇格拉底對話在哲學教育的應用一以團體討論為主的兒童哲學與哲學諮商為例的探討〉,《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4卷,第9期,2007。
13. 潘小慧,〈哲學諮商的意義與價值:以「對話」為核心的探討〉,《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1卷,第1期,2007。
14. 潘小慧,〈哲學諮商的意義與價值:以「對話」為核心的探討〉,《哲學與文化月刊》,第31卷,第1期,2007。
15. 劉福鎔,〈蘇格拉底式對話在個別諮商中的應用〉,《國教輔導》,第41 卷,第2 期,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