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1998)。《探索臺海經貿脈動》。台北:中華徵信所。
中國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99/12/5)。《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實施細則》,取自:http://tw.people.com.cn/BIG5/14866/14928/866907.html
中華民國廣告年鑑編纂委員會(2004)。〈2003年報紙媒體回顧〉,《中華民國廣告年鑑》,第16輯,頁256-267。
王天濱(2002)。《台灣新聞傳播史》,台北:亞太。
王天濱(2003)。《台灣報業史》,台北:亞太。
王石番(199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証》。台北:幼獅。
王泓堅(2002)。《中共「一個中國問題」與國際宣傳策略研究 : 以「人民日報」海外版在「特殊國與國關係」談話前後內容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保鍵(2003)。〈政黨輪替功能之研究〉,《立法院院聞》,第31卷第8期,頁74-83。王惕吾(1981)。《聯合報三十年的發展》。台北:聯經。
王惠雅(1999)。《國內報紙報導九七香港回歸相關新聞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美(1994)。《報人王愓吾─聯合報的故事》。台北:天下文化。
王峯(2004)。《「人民日報」台灣新聞報導內容研究-民進黨執政前後之比較分析》。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成章瑜、李娟萍(1994/1/15),〈「南向」範圍擴大到中南半島 經部核定工作綱領 預定實施3年〉,《經濟日報》,2版。
朱全斌(1998)。《媒體認同與傳播科技:關心本土傳播傳媒發展的文化研究》。台北:遠流。
朱灼文(2003)。《社論的論證結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朱維瑜(1969)。《台灣經濟發展中報紙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4/2/28)。《在大陸地區從事投資或技術合作許可辦法》(經濟部經審字第09304603370號令修正版),取自:http://www.mac.gov.tw/
何榮幸(1998)。〈台灣記者的風骨—從對抗政治威權到釐清政治與基本分際〉,《目擊者雙月刊》,第3期,頁8-11。
余南勇(1997)。〈台灣地區1996報紙媒體廣告營收〉,《動腦》,第254期,頁28-31。
吳芳如(2002)。《消息來源、新聞框架與媒介真實之建構:以政黨輪替後之核四爭議案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奕萱(姬茹)(2002)。《台灣報紙對政黨形象的再現:政黨更替前後的觀察與比較》。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美慧(2003)。《報紙推薦每週潛力股與股價關聯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若瑋(2004)。《報紙與投顧券商的公開推薦對股價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 吳凱莉(2000)。《多種族地區運用傳媒塑造國家認同的研究─以中共運用新疆日報社論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李俊憲(2005)。《台灣報紙報導選舉新聞偏差現象研究—以2000與2004年總統大選為例》。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台北:時英。(原書為Earl Babbie(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
李淑蓮(1993)。《「九七」過渡期間——香港中文報紙政治態度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李顯峰、陳紹容(2003)。《台灣地區經濟成長與政治變遷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學術研討會論文。
杜輝源(2004)。《「人民日報」對「一個中國」議題報導分析:1999- 2002》。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國麟(2002)。〈C-SPAN鏡頭中的美國國會:美國媒體與政治的互動〉,《美國研究》,2002年第3期,取自:http://www.mgyj.com/american_studies/2002/third/third07.htm
貝立德公司研究發展部(2000)。〈1999年報紙媒體回顧〉,《中華民國廣告年鑑第12輯》,台北: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公會,頁162-171。
周珊讌(2003)。《中共運用報紙塑造國家認同之研究—以西藏日報社論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添城(1998)。《Mainland/Formosa─兩岸經貿的禁忌》。台北:中華徵信所。
孟淑華譯(1995)。《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原書為Werner J. Severin & James W. Tankard, Jr.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igins, methods, 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 3rd ed.)
林欣翰(2001)。《兩岸經貿往來對台灣經濟安全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社會問題的建構與詮釋:婦女團體如何成為消息來源?》,台北:巨流。
林炳宏(2003)。《爭議性政治議題的新聞文本框架分析─以林毅夫返臺奔喪事件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祖嘉(2001)。〈加入WTO後兩岸經貿互動趨勢之探討〉,《國家政策論壇月刊》,第1卷第10期,取自:http://www.npf.org.tw/monthly/00110/theme-056.htm林毓芝(2004)。《「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統獨偏向與立論觀點之比較-以中共1993年與2000年兩次對台白皮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麗雲(2000)。〈台灣威權政體下「侍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張苙雲編)》,台北:遠流。
金溥聰(1997)。〈報紙的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市長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第55期,取自:http://www.jour.nccu.edu.tw/mcr/0055/10.html洪貞玲(1998)。〈余啟成「老大」地位不容小覷─余紀忠沒看走眼,工商時報繳出漂亮成績單〉,《財訊》,第191期,頁239-241。倪鴻祥(2006/2/21)。〈蘇起:自創「九二共識」包裝「一中各表」 李登輝事後知〉,《東森新聞報》,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6/02/21/162-1908018.htm
徐光乾(1999)。《閱聽受眾對財經媒體的使用動機與滿足之研究─以「財訊」月刊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翁秀琪(1994)。〈我國婦女運動的媒介真實和社會真實〉,《新聞學研究》,第48期,頁193-236。翁秀琪(1996a)。〈消息來源策略研究-探討中時、聯合兩報對婦運團體推動「民法親屬篇」修法的報導〉,《新聞學研究》,第52期,頁121-148。翁秀琪(1996b)。《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第57期,取自:http://www.jour.nccu.edu.tw/Mcr/0057/06.html翁秀琪等(1997)。《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台北:三民。
高長(2001)。〈WTO因素對台商赴大陸投資的影響〉,《國家政策論壇月刊》,第1卷第10期,取自:http://www.npf.org.tw/monthly/00110/theme-062.htm動腦雜誌編輯部(1998)。〈台灣地區’97報紙媒體廣告營收〉,《動腦》,第266期,頁58-60。
動腦雜誌編輯部(1999)。〈’97台灣報紙媒體廣告營收〉,《動腦》,第278期,頁35-37。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0)。〈’98台灣報紙媒體廣告營收〉,《動腦》,第290期,頁32-34。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1)。〈行情直落 生存體系待重整〉,《動腦》,第303期,頁52-55。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2)。〈閱讀率下降 廣告超跌〉,《動腦》,第314期,頁55-59。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3)。〈廣告慘兮兮 龍頭大易位〉,《動腦》,第327期,頁38-43。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4)。〈廣告跌跌跌 業外找錢財〉,《動腦》,第338期,頁51-57。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5) 。〈報紙不死 只是逐漸凋零〉,《動腦》,第349期,頁66-75。
康添財(1999)。〈中時報系「三合一」是變相裁員?─90歲的余紀忠迎戰網路新時代〉,《商業週刊》,第627期,頁134-136。
張清溪等(1995)。《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下)》。台北:新陸總經銷。
張錦華(1994)。〈新聞的真實與再現:以李瑞環事件相關報導為例〉,《新聞「學」與「術」的對話》,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頁1-21。
戚毅(2004)。《中央日報處理重大政治事件內容取向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梁永煌等(1998)。〈余紀忠長子賺到銀子─余啟成接管工商時報現身說法〉,《財訊》,第191期,頁242-246。
許志嘉(2003)。〈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發展〉,《全球政治評論》,第2期,頁83-111。許振明(2004)。〈台灣的兩岸經貿政策及兩岸經濟合作之分析〉,《國家政策論壇季刊》,2004年春季號,取自:http://www.npf.org.tw/monthly/0401/theme-050.htm郭明琪(1985)。《報紙中經濟性社論與經濟建設計劃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紀彰(1989)。《經濟日報「就市論勢」股市專欄之內容分析》。東海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菊、李淑麗(2003)。〈我國對大陸貿易結構轉變分析〉,《經濟研究》,第4期,取自:http://www.cepd.gov.tw/business/business_sec3.jsp?linkID=169&parentLinkID=2&businessID=244&gosec2=y&pageno=&userID=14&nowpage=1陳素玲(1998/10/29),〈出版法廢止 立院初審通過〉,《聯合報》,6(綜合)版。
陳國祥、祝萍(1987)。《台灣報業演進40年》。台北:自立晚報。
陳雪雲(1991)。《我國新聞媒體建構社會現實之研究──以社會運動報導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陳博志(2002)。〈對中國大陸投資的整體策略─釐清「戒急用忍行穩致遠」政策意涵、還原「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政策真諦〉,《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5卷第4期,頁137-145。
彭明輝(2001)。〈「聯合報」社論對台灣重大政治事件的立場與觀點:1950-199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8期,頁277-307。彭芸(1986)。《政治傳播》。台北:巨流。
彭芸等(1997)。《大眾傳播學》。台北:空大。
彭家發等編著(1997)。《新聞學》。台北:空大。
彭懷恩編(2002)。《政治傳播與溝通》。台北:風雲論壇。
曾昱達(2002)。《大眾媒體推薦資訊對台灣股票市場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論文。 曾萬(1988)。《台灣地區經濟性專業報紙社論分析:1979─1987》。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慧玉(2004)。《2000年台灣政黨輪替前後「人民日報」有關台灣報導之比較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游承季(2001)。《大陸經濟改革的內容和宣傳策略研究(1992─1996)─以「人民日報」社論內容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程之行(1984)。《評論寫作》。台北:三民。
黃東烈(2002)。《台灣民主化對黨營媒體經營影響之研究─以中央日報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啟明(2005)。《臺灣財經專業報紙讀者閱讀行為之研究以工商時報為例》。元智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傳立媒體公司消費者研究部(2005)。〈2004年報紙媒體回顧〉,《中華民國廣告年鑑第17輯》,台北: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公會,頁255-260。
楊志弘、莫季雍(1996)。《傳播模式(第二版)》。台北:正中。
楊淑智(1989)。《報紙社論有關公共政策議題的比較分析─以中國時報、中央日報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葉宣模(1982)。《經濟專業報紙議題設定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葛珮育、丁萬鳴、周德惠(2000/11/23)。〈企業龍頭聚宴台塑 盼停止政爭 發展經濟:王永慶邀約張忠謀、蔡萬才等人 盼戒急用忍鬆綁 可能具名發布國是建言〉,《聯合報》,1(要聞)版。
董益慶(2000)。〈八十八年報業大事紀〉,《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詹中原(2001)。〈全球化之國家主權與經濟—兩岸加入WTO之分析〉,《國家政策論壇月刊》,第1卷第9期,取自:http://www.npf.org.tw/monthly/00109/theme-157.htm賈寶俊(2003)。〈民國九十一年報業大事紀〉,《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取自:http://www.gio.gov.tw/info/publish/92/yearbook/list-2-p14.htm
廖茂發(2003)。《世界經濟整合與兩岸政治非整合:兩岸政經背離現象的整合觀點探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臧國仁(1995)。〈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的互動〉,《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臧國仁主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傳播研究集刊》,第3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暨發展中心。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臧國仁、施祖琪(1999)。〈新聞編採手冊與媒介組織特色──風格與新聞風格〉,《新聞學研究》,第60期,頁1-38。趙弘靜(2004)。〈論兩岸經貿發展之情勢與因應之道〉,《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40卷第7期,頁116-129。
劉佩修(2001)。《財經專業報刊金融開放圖像─以「工商時報」、「經濟日報」為例:1990-1999》。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劉貞芸(2004)。《報紙推薦資訊之實證研究─以經濟日報「每週精選潛力股」專欄為例》。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 潘家鑫(1992)。《臺灣地區基督教刊物的內容分析(1980-1990)─以「臺灣教會公報」與「福音報」社論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孟真(2005)。《初探首次政黨輪替之後報業與政治關係的版圖》。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英文(2002/9/18)。〈加入WTO後兩岸經貿政策〉,取自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tsai910918.htm
蔡詩萍(2004)。〈是危機還是轉機-九十二年台灣出版業市場風雲〉,《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取自http://www.gio.gov.tw/info/publish/yearbook/2004/list01_p3.html
衛民(2001)。《主權爭議下之兩岸經貿政策(1990-2000)─戒急用忍政策之新制度分析》。台北大學公行暨政策學系博士論文。
鄭瑞城(1988)。《透視傳播媒介》。台北:經濟與生活。
蕭啟良(1995)。《經濟安全─兩岸經貿關係之評析》。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賴光臨(1991)。〈檢驗70 年代報業的發展〉,《中華民國新聞年鑑80 年版》,台北:台北新聞記者公會。
戴育賢(1994)。〈大眾媒體與真實建構-一次現象社會學的探討〉,《新聞學研究》,第48期,頁169-192。戴定國(2005)。《新聞編輯與標題寫作》。台北:五南。
謝錦芳(1990)。《我國主要報紙社論之社會價值趨勢分析─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自立早報、經濟日報有關勞工問題的社論初探:1969-1988》。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台北:正中。
韓享良(2002)。《國內報紙內容對失業議題之報導框架研究─以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建發(1998)。〈台灣重啟南向政策的政經涵義〉,《國策期刊》,第2期,取自: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m2_4.pdf
魏玫娟(1997)。《新聞傳播媒介在台灣政治發展過程中的角色—解嚴前後新聞傳播媒介角色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文輝(1993)。《新聞理論與實証》。台北:黎明。
羅世宏(1994)。《後蔣經國時代的國家、大眾媒介與反對運動:國家認同議題的媒介框架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譚士屏(2001)。《台灣報紙產品市場競爭行為分析(1988-1999)》,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英文部份
Berger, P. L.& Luckmann, T. (1966).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中譯本為鄒理民譯(1991),《社會實體的建構》,台北:巨流)
Brain McNair(1995).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London:Routledge.(中譯本為林文益譯(1997),《政治傳播學》,台北:風雲論壇)
Buchanan, B. (1991). Electing a president: The Markle Commission Research on Campaign '88. Austin[Te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Davis, D. K. &Robinson, J. P. (1989). Newsflow and democratic society in an age of electronic media. In G. Comstock (ed.). Public Communication and Behavior, vol. 2.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DeFleur, Melvin L.&Ball-Rokeach,Sandra.(1982).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4th ed. New York : Longman.(中譯本為杜力平(1991),《大眾傳播學理論》,台北:五南)
Delia, J. G., O’Keefe, B. J. and O’Keefe, D. J. (1982). The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In F. E. X. Dance (ed.). Human Communication Theory: Comparative Essays. NY: Harper & Row.
Denis McQuial. (2000). McQuia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London:Sage.
Entman, R. M. (1993).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43(4), pp51-58.
Hall, S. (ed.) (1997). 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Sage.
Kennamer, J. D.(ed.). (1994). Public Opinion, the Press, and Public Policy. Westport, CO:Praeger.
Meyers, M. (1992). Reporters and Beats: The making of oppositional news.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vol 9,pp75-90.
Sandman, P. M. (1987). Environmental Risk and the Press. New Brunswick, HJ: Transaction.
Schutz, A. (1962). Collected Papers I: The Problem of Social Reality.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Shoemaker, P. J. & Reese, S. D. (1991).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 on Mass Media Content. NY: Longman.
Staab, J. F. (1990). The role of news factors in news selection: A theoretical reconsider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5, pp423-443.
Tankard, J. W., Jr., et al. (1991). Media frames: Approaches to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Paper presented to the AEJMC convention, Boston, August.
Tim O’Sullivan, John Hartley, Danny Saunders, Martin Montgomery, John Fiske. (1994). 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2nd ed). London : Routledge.(中譯本為自楊祖珺譯(1997)《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台北:遠流)
Tuchman, G. ( 1978 ).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K: Free Press.
Van Zoonen(1994).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Sage.
Voakes﹐P.S.﹐et al. (1996). Diversity in the news:A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3:3,pp582-593.
Wimmer, Roger D. & Dominick, Joseph R.(1991).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lif. : Wadsworth Pub. Co.(中譯本為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