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0 20: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逸萍
研究生(外文):Yi-ping Wang
論文名稱:立委在核四案的立法參與
論文名稱(外文):Legislators’ Participation in Fourth Nuclear Power Plant
指導教授:黃秀端黃秀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awang, Shiow-Duan
口試委員:盛杏湲蔡韻竹
口試委員(外文):Sheng, Shing-YuanTSAI,YUN-JU
口試日期:2013-07-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1
中文關鍵詞:立法參與核四
外文關鍵詞:legislators' participationFourth Nuclear Power Pla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54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探討核四選區的立委在面對核四議案時的態度及立場,研究發現:台北縣立委的立場變化可以劃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民國82年2月1日到89年10月26日,在民進黨政府宣布核四停工前,台北縣民進黨立委的立法參與比同縣的國民黨立委積極。第二階段為民國89年10月27日至100年3月11日,在民進黨政府宣布核四停工後、311事變以前,台北縣民進黨與國民黨立委的整體立法參與度低落。第三階段為民國100年3月12日至102年4月12日,在311事變後,新北市民進黨立委重獲反核民眾的力量,轉為積極參與,而新北市國民黨立委仍很少進行立法參與,惟在政黨動員下,始參與投票。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osition and attitude of legislators whose constituency is used to be the location of Fourth Nuclear Power Plant.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legislative participation of legislators in Taipei County can be analyzed by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starts from 1st February 1990 to 26th October 2000. Before the DPP government announces the Fourth Nuclear Power Plant shutdown, the legislative participation of DPP legislators in Taipei County is much more aggressive than KMT legislators in the same county. The second stage starts from 27th October 2000 to 11th March 2011. After the Fourth Nuclear Power Plant was shut down and before 311 incident ago, the legislative participation of DPP and KMT legislators in Taipei County are much more passive than before. The third stage starts from 12th March 2011 to 12th April 2013. After 311 incident, DPP legislators in New Taipei City regain power coming from anti-nuke people, which makes their attitude become aggressive. But KMT legislators in New Taipei City seldom take part in the legislative participation still, and they go to vote for the bill of the Fourth Nuclear Power Plant in Legislative Yuan only when KMT do political mobilization.




目次
圖次 IV
表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檢閱 3
壹、立法參與 3
貳、影響國會議員立法行為的要因 9
第二章 研究設計 19
第一節 研究假設 19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2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6
壹、內容分析法 26
貳、深度訪談 28
第四節 章節安排 29
第三章 核四興建案 民國69-89年 31
第一節 立法院審議核四案的過程與分析 31
第二節 核四政策抵定後的研究分析 46
壹、民進黨與國民黨的主張差異 47
貳、立委的立法參與表現 49
第四章 核四興建案  民國89-102年 54
第一節 核四復工期 54
第二節 核四復工期的研究分析 65
第三節 福島核災後的轉變 73
第四節 福島核災後的轉變之研究分析 80
第五章 結論 86
第一節 立委在三個階段的立法參與 86
第二節 研究限制 88
參考書目 89


參考書目
一、西文書目
Arnold, R. Douglas.1990. The Logic of Congressional Ac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Aldrich, John H., and David W. Rohde. 2001. “The Logic of Conditional Party Government: Revisiting 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8th ed in Lawrence C. Dodd and Bruce I. Oppenheimer. eds. Congress Reconsidered: 269-292.Washington, D.C.: 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Binder, Sarah A. 1996. “ The Partisan Basis of Procedural Choice: Allocating Parliamentary Rights in the House, 1789-1990.”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0, 1: 8-20.
Bowler, Shaun. 2002. “Parties in Legislature: Two Competing Explanations.” in Russell J. Dalton and Martin P. Wattenberg. eds. Parties without Partisans: Political Change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157-179.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erryholmes, Cleo H., and Michael J. Shapiro. 1969. Representatives and Roll Calls. Indianapolis : Bobbs-Merrill.
Cooper, Joseph and David W. Brady. 1981. “Institutional Context and Leadership Style: The House from Cannon to Raybur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5, 2: 411-425.
Cain, Bruce. E., John A. Ferejohn, and Morris P. Fiorina.1984. “The Constituency Service Basis of the Personal Vote for U.S. Representatives and British Members of Parlia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8, 1: 110-125.
Cox, Gary W., and Mathew D. McCubbins. 1993. Legislative Leviathan: Party Government in the Hou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x, Gary W., and Mathew D. McCubbins. 2005. Setting the Agenda: Responsible Party Government in 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rey, John M., and Matthew Scoberg Shugart. 1995.“Incentives to Cultivate a Personal Vote: a Rank Ordering of Electoral formulas.” Electoral Studies 14, 4: 417-439.
Carey, John M. 2009. Legislative Voting and Accountabi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hl, Robert. 1950. Congress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al Action in A Democrac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5, 2: 135-150.
Dowse, Robert E. 1963. “The MP and his Surgery.” Political Studies 11, 3: 333-341.
Dane, Francis C. 2002. “Qualitive Methods.” in David Marsh and Gerry Stoker eds. Research Methods.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Inc.Devine, Fiona.
Fenno, Richard. 1978. Home style: House Members in Their Districts. Boston: Little Brown.
Hall, Richard. 1987. “Participation and Purpose in Committee Decision Mak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1, 1: 105-128.
Hall, Richard. 1996. Participation in Congres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James M. Buchanan and Gordon Tullock. 1962. The Calculus of Consent: Logical Foundations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Krehbiel, Keith, Kenneth Shepsle, and Barry Weingast. 1987.“Why Are Congressional Committees Powerful?”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1, 3: 929-945.
Krehbiel, Keith. 1990.“Are Congressional Committees Composed of Preference Outlier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4, 1: 149-163.
Krehbiel, Keith. 1991. Information and Legislative Organization.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Kingdon, John W. 1989. Congressmen’s Voting Decision.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ller, Warren, and Donald Stokes. 1963. “Constituency Influence in Congres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7, 1: 45-56.
Mayhew, David. 1974. Congress: 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New Haven: Yale.
Matthews, Donald R., and James A. Stimson. 1975. Yeas and Nays: normal Decision-making in the U.S. House Representatives. New York: Wiley.
Mayhew, David. 1987. “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and the Congress.” McCubbins, Mathew D. and Terry Sullivan, eds. Congress: 18-2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Hare, Michael, Lawrence Bascow and Debirah Sanderson. 1983. Facility Siting and Public Opposition. NY: Van Nostrand Reinhold.
Oleszek, Walter J. 1996. Congressional Procedures and the Policy Process. Washing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Shepsle, Kenneth A., and Barry R. Weingast. 1987.“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Committee Powe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1, 1: 85-104.
Schickler, Eric. 2000.“Institutional Change in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1867-1998: A Test of Partisan and Ideological Power Balance Model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 2: 269-288.
Sheng, Shing-Yuan. 2006. “The Personal Vote-Seeking and the Initiation of Particularistic Benefit Bills in the Taiwanese Legislatur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liticl Center or Periphery: Legislatures and Parliaments in the 21st Century Conference. 7-8 July 2006. Taipei: Soochow University, Taiwan.
Sinclair, Barbara. 1995. Legislators, Leaders, and Lawmaking: 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in the Postreform ERA. Baltimore: John Hopkins.
Turner, Julius. 1951. Party and Constituency: Pressures on Congres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nyder, James M., and Tim Groseclose. 2000. “Estimating Party Influence in Congressional Roll-call Vot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4, 2: 193-211.
Weisberg, Herbert. 1978. “Evaluating theories of Congressional Roll-Call vot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2, 3: 554-577.
Weingast, Barry R., and Mark J. Moran. 1983.“Bureaucratic Discretion or Congressional Control? Regulatory Policymaking by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1, 5: 765-800.
Wilcox, Clyde, and Aage Clausen. 1991. “The Dimensionality of Roll-call Voting Reconsiderd.” Legislature Studies Quarterly 16, 3: 396-406.

二、中文書目
丁萬鳴。2000。〈核四存廢 準經長要以「總成本」評估〉。《聯合報》2000/05/06:2。
于趾琴。1994。〈經部全面動員協調立委〉。《經濟日報》1994/02/15:10。
于茂宗。1999。。《立法委員之選區與立法參與之研究-以核四、美濃水庫興建預算案為例》。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央日報。1980。〈第五座核能電廠將改在地下興建〉。《中央日報》1980/4/29:1。
中國時報。1982。〈開發電源中長期計畫 投資三千三百餘億元〉。《中國時報》     1982/1/4:1。
中國時報。1982〈核四廠一二號機 已決定延緩興建〉。《中國時報》。1982/7/22:2。
王純瑞。1992。〈核四預算解凍案 看今朝能否過首關〉。《經濟日報》1992/05/12:3。
王淑美。2000。〈呂秀蓮:多虧民進黨 核四還沒蓋完〉。《聯合報》2000/03/10:1。
王茜霈。2005。〈環境影響評估的運作與鄰避衝突─以林內焚化爐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王靖興。2009。〈立法委員的立法問政與選區服務之分析:2000年政黨輪替前後的持續變遷〉。《台灣政治學刊》13,2:113-169。
中央社。2011。〈核四不停工 裝燃料時會慎重考慮〉。《中央社》2011/03/18。
石育鍾。1992。〈貢寮反核人士赴核四預定地懸掛布條〉。《中國時報》1992/05/15:4。
江中明、凌珮君、單厚之。2001。〈核四釋憲明出爐 王金平公開喊話〉。《聯合報》2001/01/15:3。
李若松。1991。〈核四環評報告 原委會有條件通過〉。《聯合報》1991/09/25:6。
李順德。1994。〈核四預算攻防戰 明天登場〉。《經濟日報》1994/6/22:3。
李若松。1996。〈核四廠覆議案 未能排入下週二立法院會〉。《聯合報》1996/06/15:4。
李順德。2000。〈林信義評估 核四宜續建〉。《經濟日報》2000/06/20:1。
李志德、蕭旭岑。2000。〈三黨一派六點決議〉。《聯合報》。2000/10/31:3。
李順德。2001。〈總統府:停建核四不違憲 內閣不會改組〉。《聯合報》2001/01/16:2。
李志德。2001。〈在野聯盟預估 臨會至少3 次表決〉。《聯合晚報》2001/01/23:4。
何振忠。1994。〈保衛核四預算 政院各部會動員〉。《聯合報》1994/06/20。
何明修。2003。〈自主與依賴:比較反核四運動與反美濃水庫運動中的政治交換模式〉。《台灣社會學刊》30:1-49。
呂亞力。2008。《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沈坤森。2008。〈雲林縣林內鄉焚化爐興建後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阮南輝。2012。〈公投擋核四 呂秀蓮籲連署〉。《聯合報》2012/09/09。
林美玲。1994。〈罷免立委投票率21%未過門檻〉。《聯合報》1994/11/28:1。
林瑞陽。2000a。〈罷免總統案 在野聯盟決議速戰速決〉。《經濟日報》2000/11/05:4。
林瑞陽。2000b。〈罷免總統法源 立院三讀通過〉。《經濟日報》2000/11/08:2。
林新輝、單厚之、張青。2000。〈核四賠償金「走後門」〉。《聯合報》2000/12/31:4。
林美玲。2001。〈政院點出三落差:後續預算由新國會處理〉。《聯合報》2001/02/06:3。
林敬殷。2003。〈國民黨愈來愈支持公投法〉。《聯合報》2003/06/23:2。
林政忠、顏振凱。2004。〈林義雄禁食 扁致意〉。《聯合晚報》2004/03/02:4。
林政忠、湯雅雯。2011。〈場外衝突 反核團體爭公投〉。《聯合報》2011/06/14。
邱瑞杰、沈明川。2011。〈原能會核四安全督導會議 反核團體進場〝旁聽〞〉。《聯合晚報》2011/12/20。
季良玉。1994。〈核四 偷天換日變更發電容量規格〉。《聯合報》1994/01/26:8。
周德惠。2000。〈台綜院警告:四年後北部將缺電〉。《聯合報》2000/09/10:6。
吳重禮。2007。〈分立政府與經濟表現〉。《台灣政治學刊》11,2:53-91。
洪以琴。1990。〈經濟部面臨核四預定地保衛戰〉。《中國時報》1990/01/12:7。
洪以琴、孫英奇。1992。〈經建會同意台電 在台北縣鹽寮場址興建核四廠〉。《中國時報》1992/02/20:1。
徐國淦。1995。〈為核子送終 北市昨萬人遊行〉。《聯合報》1995/09/04:1。
徐慈憶。2001。〈核四復工 貢寮真理村長感嘆新政府政策反覆〉。《聯合報》2001/02/15:18。
夏珍。1992。〈核四預算解凍案交付預算委會審查〉。《中國時報》1992/05/13:1。
高凌雲。2001a。〈張俊雄 不排除找王金平協商〉。《聯合晚報》2001/01/16:2。
高凌雲、陳彥伯。2001。〈核四案 政院盼立法解套〉。《聯合晚報》2001/02/2:1。
高凌雲。2001b。〈核四公投否 延至7月決定〉。《聯合報》2001/05/30:1。
馬道容。2000。〈國民黨做成決議:罷免案,搞定了!〉。《聯合晚報》2000/10/30:2。
凌珮君、鍾年晃、江中明。2001。〈總統態度已明 先續建核四〉。《聯合報》2001/02/04:1。
盛杏湲。1997。〈立法委員的立法參與:概念、本質與測量〉。《問題與研究》36,3:1-25。
盛杏湲。1999。〈立法問政與選區服務:第三屆立法委員代表行為的探討〉。《選舉研究》6,2:1999。
盛杏湲。2000a。〈政黨或選區?立法委員的代表取向與行為〉。《選舉研究》7,2:37-73。
盛杏湲。2000b。〈立法委員為什麼遊走在不同的委員會?〉。林繼文主編《政治制度》:361-399。台北:中央研究院。
盛杏湲。2001。〈立法委員正式與非正式立法參與之研究:以第三屆立法院為例〉。《問題與研究》40,5:81-104。
盛杏湲、陳義彥。2003。〈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2001 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10,1:7-40。  
盛杏湲。2005。〈選區代表與集體代表:立法委員的代表角色〉。《東吳政治學報》21:1-40。
盛杏湲。2008。〈政黨的國會領導與凝聚力-2008年政黨輪替前後的觀察〉。《台灣民主季刊》5,4:1-46。
陳治世。1986。《美國政府與政治》。台北市:台灣商務。
陳杉榮。1994。〈上午退回預算 下午照案通過 核四攻防 燒向全院聯席會〉。《中國時報》1994/06/24:1。
陳敏鳳。1994。〈立院明表決核四預算再凍結案〉。《聯合晚報》1994/07/08:4。
陳漢杰、劉秀珍。1995。〈核四核島區工程廢標〉。《經濟日報》1995/04/26:3。
陳碧華。1996。〈廢止核四興建案 立法院會週五討論〉。《聯合報》1996/05/22:4。
陳英姿。1998。〈場外反核人士抗爭場內蕭揆未提核能〉。《聯合報》1998/05/27:4。
陳鳳馨、張青。2000。〈連戰:建核四是國民黨堅定立場 指入閣的黨員如不支持
  應考慮處分 至於公投「沒有必要」〉。《聯合報》2000/05/06:2。
陳彥伯。2000a。〈核四停建 親民黨:適時提倒閣案〉。《聯合晚報》2000/10/27:2。
陳彥伯。2000b。〈丁守中:連署直逼149人〉。《聯合晚報》。2000/11/03:2。
陳秀蘭。2000。〈停建核四案 今聲請釋憲〉。《經濟日報》2000/11/10:2。
陳建志。2005。〈政治轉型中的社會運動策略與自主性:以貢寮反核四運動為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陳秀蘭。2005。〈核四又跳票 延三年完工〉。《經濟日報》。2005/10/14:1。
曾懿晴、張榮仁、王宏舜。2011。〈萬人上街 廢核大遊行 全台遍地開花〉。《聯合報》2011/05/01。
彭宣雅。2011。〈核四試運轉攤牌時刻〉。《聯合報》2011/09/14。
黃秀端。1994。《選區服務:立法委員心中連任之基礎》。台北:唐山。
黃秀端。2000。〈立法院內不同類型委員會的運作方式〉。《東吳政治學報》11:35-70。
黃秀端。2003。〈少數政府在國會的困境〉。《台灣政治學刊》7,2:3-49。
黃秀端。2004。〈政黨輪替前後的立法院內投票結盟〉。《選舉研究》11,1:1-32。
黃秀端。2006a。〈兩大黨對決局面儼然成形〉。《台灣民主季刊》3,4:181-190。
黃秀端。2006b。〈國會中政黨席次大小隊互動之影響-第三屆到第五屆的立法院記名表決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8,3:385-415。
黃秀端。2007。〈黨團協商與國會立法:第五屆立法院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34:1-44。
黃秀端。2012。〈記名表決做為政黨團結度的測量〉。2012年全球危機下的行政立法互動國會研討會。
黃福其。2003。〈國親擬7月立法8月核四公投〉。《聯合晚報》2003/06/27:2。
彭威晶。1999。〈核四建廠執照 立委要求停發〉。《聯合報》1999/02/12:6。
單厚之。2001。〈核四賠償金 地方補助款〉。《聯合報》2001/06/05:2。
張青。2001。〈國民黨民調 五成認應復建核四〉。《聯合報》2001/01/22:2。
張家樂、李曜丞、郭金潤、湯文忠、羅建旺。2000。〈罷免反罷免 朝野對立 地方激情〉。《聯合報》2000/11/05:2。
張世欣、李欣芳。2001。〈兩院簽署核四復工協議〉。《自由時報》2001/02/14:1。
湯京平。2005。〈解構鄰避運動-國道建設的抗爭與地方政治動員〉。《公共行政學報》。14:125-149。
曾懿晴、張榮仁、王宏舜。2011。〈萬人上街 廢核大遊行 全台遍地開花〉。《聯合報》2011/05/01。
經濟日報。1974。〈台電開始規劃第四核電廠〉。《經濟日報》1974/5/20:1。
經濟日報。1990。〈興建核四有急迫性 台電總經理積極推動〉。《經濟日報》1990/02/22:18。
經濟日報。1992。〈黨政協商同意 核四預算宜速解凍〉。《經濟日報》1992/04/24:3。
經濟日報。1994a。〈核四廠發電量將擴增80%〉。《經濟日報》1994/01/26:10。    
經濟日報。1994b。〈貢寮建核四 鄉民不歡迎 投票率58.36% 反對票96.1%〉。《經濟日報》1994/05/23。
經濟日報。2000。〈程序嚴重瑕疵 衝擊憲政體制〉。《經濟日報》2000/12/22:4。
經濟日報。2005。〈核四又跳票 延三年完工〉。《經濟日報》2005/10/14。
楊維敏。1991。〈核四廠安全 原委會、台電進行「胎教」〉。《中國時報》1991/09/20:6。
楊迪文。1991。〈貢寮雙溪同聲反對〉。《聯合報》1991/09/25:6。
楊景禹。1993。〈立院記名表決通過動支核四預算〉。《中國時報》1993/07/10:1。
楊璧睿。1995。〈七七核戰 立院下午引爆〉。《聯合晚報》1995/07/07:2。
楊婉瑩。2002。〈立法院委員會的決策角色:以第三屆立法院為例〉。《問題與研究》41,4:83-114。
楊婉瑩。2003。〈一致性到分立性政府的政黨合作與衝突〉。《東吳政治學報》16:49-95。
劉淑婉。2001。〈在野聯盟:核四先復工 政院再報告〉。《聯合晚報》2001/01/16:2。
蔡沛恆。2001。〈核四釋憲攻防 朝野立委喊話〉。《聯合報》2001/01/15:3。
蔡沛恆、林瑞陽。2001。〈王金平:核四應即復工 否則懲戒〉。《經濟日報》2001/01/16:3。
蔡百潔。2007。〈向左轉或向右轉?政黨降低立法背叛率之事後誘因機制探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魯永明。2011。〈陳明文呼口號 要「非核家園」〉。《聯合報》2011/06/12。
鄭名呈。2009。〈論國家重大政策變遷與政治課責〉。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聯合報。1972。〈今後能源發展 注重整體目標 經部決定重擬能源政策〉。《聯合報》1972/7/26:13。
聯合報。1993。〈核四廠主機 今發出招標書〉。《聯合報》1993/01/20:11。
聯合報。2000a。〈是否建核四 民進黨要評估〉。《聯合報》2000/03/24:6。
聯合報。2000b。〈經部官員 核四如停建 損失八百多億〉。《聯合報》2000/05/03:3。
聯合報。2000c。〈經部提報告建議停建核四〉。《聯合報》2000/10/01:1。
聯合報。2000d。〈學界連署 續建核四 環盟反對〉。《聯合報》2000/10/20:6。
聯合報。2000e。。〈核四存廢 下月15日前宣布〉。《聯合報》2000/10/27:1。
聯合報。2000f。〈罷免總統法源 立院三讀通過〉。《聯合報》2000/11/08:18。
聯合報。2001。〈兩院協議 核四即起復工〉。《聯合報》2001/02/14:1。
聯合報。2002。〈公投與反核 會在陳總統任內實現〉。《聯合報》2002/07/04:8。
聯合報。2008a。〈謝:若當選 核四續建〉。《聯合報》2008/02/20。
聯合報。2008b。〈貢寮人“無奈接受核四”〉。《聯合晚報》2008/02/20。
聯合報。2009。〈人為疏失 核四廠去年淹水 商轉延期主因〉。《聯合報》2009/03/11。
聯合晚報。1990a。〈經建會:興建核四別無選擇〉。《聯合晚報》1990/08/10:3。
聯合晚報。1990b。〈建核四 立委:莫輕易嘗試〉。《聯合晚報》1990/08/10:3。
聯合晚報。1991a。〈在貢寮建核四 逾半民眾贊成〉。《聯合晚報》。1991/02/10。
聯合晚報。1991b。〈贊成建核四 民眾增兩成〉。《聯合晚報》。1991/05/11。
聯合晚報。1991c。〈經建會:核四有必要興建〉。《聯合晚報》1991/07/12:4。
聯合晚報。1992a。〈核四預算 李主席裁示溝通解凍〉。《聯合晚報》1992/03/25:4。
聯合晚報。1992b。〈核四預算解凍案 朝野絕戰前夕大動員!〉。《聯合晚報》。1992/05/11:3。
聯合晚報。1993a。〈反核環保聯盟爭取兩黨人士加入〉。《聯合晚報》1993/05/30:3。
聯合晚報。1993b。〈朝野協商獲決議〉。《聯合晚報》1993/07/05:1。
聯合報。1993c。〈核四案立院今重表決 兩黨全力動員〉。《聯合報》1993/07/09:2。
聯合晚報。1994a。〈反核?民意調查 支持建核四 高過反對聲〉。《聯合晚報》1994/05/21。
聯合晚報。1994b。〈支持建核四 國民黨中常會再背書〉。《聯合晚報》1994/06/15:2。
聯合晚報。2001。〈許添財贊成續建核四〉。《聯合晚報》2001/01/18:2。
蕭怡靖。2003。〈我國立法委員選擇常設委員會之研究-以第四屆立法委員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蕭怡靖。2007。〈我國立法委員選擇常設委員會之研究:以第五屆立法委員為例〉。《東吳政治學報》2007,3:131-182。
羅幸惠。1994。〈核四預算後天攤牌 擁核 八方造勢 反核 團結抵抗〉。《聯合晚報》1994/06/21:2。
羅清俊。2004。〈分配政策與預算制定之政治分析〉。《政治科學論叢》21:149-188。
羅清俊、廖建良。2009。〈選制改變前選區規模對立委分配政策提案行為的影響〉。《台灣政治學刊》13,1:3-53。
饒磐安。1998。〈蘇貞昌:堅決反對設廠〉。《聯合晚報》1998/12/28:7。
蘇芳禾。2012。〈籲停建核四 綠委要推公投〉。《聯合晚報》2012/03/09。

三、報章雜誌、網路資源出處
中國時報
聯合晚報
聯合報
經濟日報
自由時報
中央社
TVBS民意調查中心。   http://www1.tvbs.com.tw/FILE_DB/PCH/201210/ubyjmlk05n.pdf。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http://npl.ly.gov.tw/do/www/homePage。
聯合報新聞網。http://udn.com/NEWS/NATIONA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羅清俊。2004。〈分配政策與預算制定之政治分析〉。《政治科學論叢》21:149-188。
2. 蕭怡靖。2007。〈我國立法委員選擇常設委員會之研究:以第五屆立法委員為例〉。《東吳政治學報》2007,3:131-182。
3. 蕭怡靖。2003。〈我國立法委員選擇常設委員會之研究-以第四屆立法委員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4. 黃秀端。2007。〈黨團協商與國會立法:第五屆立法院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34:1-44。
5. 楊婉瑩。2002。〈立法院委員會的決策角色:以第三屆立法院為例〉。《問題與研究》41,4:83-114。
6. 黃秀端。2006b。〈國會中政黨席次大小隊互動之影響-第三屆到第五屆的立法院記名表決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8,3:385-415。
7. 黃秀端。2006a。〈兩大黨對決局面儼然成形〉。《台灣民主季刊》3,4:181-190。
8. 黃秀端。2004。〈政黨輪替前後的立法院內投票結盟〉。《選舉研究》11,1:1-32。
9. 黃秀端。2003。〈少數政府在國會的困境〉。《台灣政治學刊》7,2:3-49。
10. 黃秀端。2000。〈立法院內不同類型委員會的運作方式〉。《東吳政治學報》11:35-70。
11. 盛杏湲。2008。〈政黨的國會領導與凝聚力-2008年政黨輪替前後的觀察〉。《台灣民主季刊》5,4:1-46。
12. 盛杏湲。2005。〈選區代表與集體代表:立法委員的代表角色〉。《東吳政治學報》21:1-40。
13. 盛杏湲、陳義彥。2003。〈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2001 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10,1:7-40。  
14. 盛杏湲。2001。〈立法委員正式與非正式立法參與之研究:以第三屆立法院為例〉。《問題與研究》40,5:81-104。
15. 盛杏湲。2000a。〈政黨或選區?立法委員的代表取向與行為〉。《選舉研究》7,2:3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