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3 19: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子鈞
研究生(外文):Tz-Jiun Lin
論文名稱:應用結構方程模式結合模糊理論探討綠住宅的地點選擇
論文名稱(外文):Appl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Fuzzy Theory
指導教授:古美玉 博士
指導教授(外文):Dr. Meei-Yu K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工業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0
中文關鍵詞:綠住宅地點選擇結構方程模式模糊理論
外文關鍵詞:green houseslocation selectionSEMFuzzy theo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62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隨著經濟發展與生活水準的提升,國民對住宅的品質更趨要求,民眾對於住宅要求不僅只是居住功能,更希望住宅能具有提升身心健康的效果,綠色住宅因此應運而生。本研究主要探討建構綠色住宅的地點選擇,藉由有關地點選擇文獻,配合綠建築的九大指標及特性設計一份符合綠色住宅建置需求之問卷。實施問卷調查後,應用統計軟體SPSS 18.0進行敘述性統計分析及AMOS 17.0 結構方程模式 (SEM) 軟體進行模型配適度分析,結合模糊理論 (Fuzzy) 方法計算地點選擇各因素的權重,進而探討影響建置綠住宅的地點選擇重要因素。本研究在問卷分析後發現,民眾對住宅是否鄰近公園/綠地、金融設施與學區等設施條件相當重視。研究結果也發現民眾對綠住宅九大指標中室內環境的自然通風循環、牆面隔音與自然採光等特性相當重視。顯示住宅建商在規劃與設計住宅時必須針對這些特性作為重要考量因素,以建構出符合民眾需求的高品質綠住宅,創造政府、住宅建商與購屋族三贏的良性綜合效果。
With the development in economy and living quality, people expect houses to not only provide a living space, but also benefit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accordance, green house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is research thus aims to study the location selection for green house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this research designs a needs analysis questionnaire based on the nine indicators and features of green houses. Then, descriptive analysis via SPSS 18.0 and model fitness analysis via SEM (AMOS 17.0) are implemented along with the Fuzzy theory to calculate the weight of each factor and to further examine the impact that each factor has on the location selection for green houses.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this research discovers that people put a great emphasis on the closeness of green houses to parks or public green spaces, financial facilities, and schools. Also, among the nine indicators, people care more about natural ventilation, insulation against noises and natural lighting.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developers of green hous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ose factors in order to build high quality green houses that meet people’s needs as well as achieve an optimal result that benefits the government, developers and consumers.
致 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2
1.4 研究內容與流程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2.1 有關地點選擇的文獻回顧 4
2.1.1 地點選擇的重要性 4
2.1.2 地點選擇的相關理論 5
2.1.3 地點選擇的評估方法 5
2.1.4 近年有關住宅地點選擇的文獻回顧 6
2.2 有關住宅與綠住宅的文獻 7
2.2.1住宅與綠住宅的定義 7
2.2.2住宅的重要性 8
2.2.3住宅的特性 8
2.2.4綠住宅的分類與特性 9
2.2.5 綠住宅與一般住宅的區別 10
2.2.6 近年有關綠住宅的文獻回顧 11
2.3結構方程模式 (SEM) 12
2.3.1 SEM 的簡介 12
2.3.2 SEM 的功能與特性 12
2.3.3 SEM 的應用 13
2.3.4 近年來有關SEM的文獻回顧 13
2.4 有關模糊理論 (Fuzzy Theory) 的探討 14
2.4.1 Fuzzy Theory的步驟 14
2.4.2 Fuzzy Theory的特性 15
2.4.3 Fuzzy Theory的相關應用 15
2.4.4 近年來有關Fuzzy Theory的文獻回顧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8
3.1 研究架構 18
3.2 研究模式 18
3.2.1各變項的操作定義 19
3.2.2研究假設 19
3.3 問卷發展與施行策略 20
3.4 統計分析 21
第四章 研究分析 22
4.1 研究樣本結構分析 22
4.1.1受訪者的基本資料分析 22
4.1.2 綠住宅地點選擇與綠住宅九大指標的構面分析 23
4.2 結構方程模式分析 25
4.2.1 SEM的各指標說明 26
4.2.2 驗證式因素分析(CFA) 27
4.2.3 模型配適度指標分析 37
4.3 綠住宅地點選擇因素的信度與效度分析 38
4.3.1 信度分析 38
4.3.2 效度分析 39
4.4 模糊方法的應用與分析 43
4.5 實證研究 4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9
參考文獻 51
附錄一 問卷 57


中文文獻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999,「綠建築四大指標群」,http://www.abri.gov.tw/utcPageBox/CHIMAIN.aspx?ddsPageID=CHIMPX。
世界建築師會議 (UIA) ,1999,「生態住宅的定義」,中國北京。
白光潤,2009,「應用區位論」初版,科學出版社,中國北京。
朱五潮,2005,「溫哥華住宅-自然人性的概念」,南京大學建築研究所,中國南京。
行政院,2001,「行政院綠建築推動方案核定本」初版,行政院新聞局,台北市。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2010,「智慧綠住宅推動方案草案」,http://www.ey.gov.tw/ct.asp?xItem=71195&;ctNode=1435&;mp=1。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2011,「101-104年整體住宅政策實施方案」http://www.ey.gov.tw/ct.asp?xItem=82519&;ctNode=1435&;mp=1。
百度百科,2011,「綠色住宅」,http://baike.baidu.com/view/21130.htm。
阮亨中、吳柏林,2000,「模糊數學與統計應用」初版,俊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
貝裏,2006, 「商業中心與零售業佈局」初版,同濟大學出版社,中國上海。
呂秀敏,2010,「淺談住宅建築節能設計」,浙江六和建築設計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李郁賢,2009,「應用改良式基因演算法於供應鏈之模糊多目標決策問題」,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國平,2006, 「經濟地理學」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台北市。
李鎮宏,2001,「新竹市住戶之住宅選擇分析- Logit模式應用」,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何友峰、陳惠玲,2003,「住宅內部健康評估指標體系之研究」,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八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頁209-214。
杜端澤,2008,「分析網路層級法 (ANP) 運用於綠色產品開發之決策之研究」,高學大學學報第24期,頁57-79。
岩村一夫,2000,「實踐永續建築的設計過程」,邁向永續建築環境國際研討會,東京。
邱皓政,2003,「結構方程模型:Lisrel 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初版,雙葉書廊,台北市。
金虹,2004,「寒冷地區鄉村綠色住宅節能研究」,重慶建築大學學報,第26卷增版,頁82-85。
周琳,2007,「居民住房區位選擇問題研究」,湖南財經高等科學校學報,第23卷,第109期,頁137-139。
林正平,1999,「基於查核點與回復機制之高可靠度計算機系統」,臺灣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昱勝,2010,「首次購屋者決策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
林憲德,2007,「生態工程與綠色建築」,律師雜誌九月號,第三三六期,頁14-22。
吳耿東,2003,「臺北市辦公不動產要價租金衡量因素之探討」,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論文。
吳素華,2010,「探尋Green Ocean綠色資訊科技應用案例集」初版,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台北市。
吳曜馨,2009,「活化型生態大眾運輸村選址評估架構之研究—以高雄市鐵路地下化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范杜能,1986,「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初版,商務印書館,中國北京。
胡誌芳,1989,「台北市民住宅選擇與購宅能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信義不動產企劃研究室,1997,「台灣地區房地產產業年鑑」,行義文化出版社,台北市。
姜堯民,2001,「不動產投資-理論與實務」,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
姚家瑞,2007,「品牌社群對品牌忠誠之探討-以Apple品牌社群為例」,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2000,「綠建築標章」,http://www.tabc.org.tw/
健康建築研討會,2000,「健康住宅的定義」,芬蘭。
陳文哲、劉樹童,2000,「設施規劃(工廠佈置與物料般運)」初版,中興管理顧問公司,台北市。
陳文誼,2007,「強迫購買行為之研究—結構關係模型的應用」,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奉瑤、章倩儀,2006,「不動產經營管理」,初版,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市。
陳彥仲,2005,「應用模糊語意方法與不連續選擇理論建立家戶購屋選擇行為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
陳順宇,2007,「結構方程模式」初版,三民書局,台北市。
陳寬裕,王正華 (2010) ,「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實務:AMOS的運用」,初版,:五南文化,台北市。
區奕勤、張先迪,1991,「模糊數學原理與應用」初版,儒林圖書,板橋市。
郭彥秀,2008,「應用模糊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鋼鐵業企業績效」,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漢傑,2006,「綠建築指標應用於國宅建築之適用性分析」,私立義守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瓊瑩、郭亙榮,2001,「綠建築設計整合應用研究-綠建築基地綠化指標法制化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台北市。
越貨,2007,「北方寒冷地區鄉村住宅本土生態技術之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頁235-237。
張金鶚,2003,「房地產投資與市場分析理論與實務」初版,華泰文化,台北市。
張珩,2003,「住宅設施之開發者及需求者對住宅永續性質取捨之研究-以台灣四大都市公寓大廈式集合住宅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張偉豪,2011,「SEM論文寫作不求人」初版,鼎茂圖書,台中市。
張偉豪,2012,「與結構方成模型共舞:曙光初現」初版,前程出版社,台中市。
張巍,2007,「住宅項目選址決策模型」,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30卷,第8期,頁153-159。
董晰,2001,「城市住宅區位及其影響因素分析」,都市規劃學報,第25卷,第2期,頁33-38。
黃一翔,2006,「關於國內生態住宅評價標準的指標性分析–以中國生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到綠色建築評估標準」,住宅設計研究學報第26卷,頁107-109。
黃芳銘,2006,「社會科學統計方法學–結構方程模式」初版,五南書局,台北市。
楊英魁,1993,「Fuzzy理論與應用實務」初版,全華科技圖書,台北市。
楊珮珩,2001,「住宅綠建築設計技術之研究-以都市地區集合住宅為例」,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曉慧,2009,「開發區綠地系統規劃初探」,新疆農業大學景觀生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勳展,2010,「結合FDM與DANP方法應用於老人養護機構區位選擇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香誼,2009,「行人倒數計時號誌對高齡者風險感認與不安全行為之關聯研究」,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建浩,2009,「以模糊多準則決策法評估航空公司貨運競爭力」,開南大學空運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琢崴,2010,「應用結構方程模式與模糊TOPSIS方法探討托老中心地點選擇之研究」,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瑞欽,2008, 「略論房地產開發成本及其成本項目構成」初版,中國西部科技出版社,中國成都。
賴奕銓,2011,「作業管理原理」第一版,雙葉書廊,台北市。
蕭單瑋,2007,「遊客參與飲食觀光之類型與行為之研究:以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高雄餐旅學院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建昇,2008,「台灣筆記型電腦品牌形象決定因素及其對消費者滿意度與忠誠度之影響-以關係品質與關係價值觀點之分析」,臺北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文獻
Bagnoli C. and H. C. Smith, 1998, “The Theory of Fuzzy Logic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eal Estate Valuation”, 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 Vol. 16, No. 2, pp. 169-199.
Bollen, K., 1989, “Structur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bles”, Wiley, New York.
Boomsma, A. 2000, “Reporting Analyse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Vol. 7, pp. 461-483.
Buckley, J. J., 1985, “The Multiple Judge, Multiple Criteria Ranking Problem: A Fuzzy Set Approach”, Fuzzy Sets and Systems, Vol. 13, pp.25-37.
Byrne, B. B., 2010, “Structural Equations Modeling using AMOS”, Basic concepts, and programming (2nd). New York.
Chen, S. J., and C. L. Hwang, 1992, “Fuzzy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N. Y.: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Christaller, W., (1933), “Central Places in Southern Germany ” (translated by Baskin C (1966)),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Doll, W. J., W. Xia, and Torkzadeh, G.., 1994,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End-User Computing Satisfaction Instrument”, MIS Quarterly, Vol. 18, pp. 453-461.
Eddie W. L., Heng Li Cheng., 2004, “Exploring Quantitative-Methods for Project Location Selection”,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 Vol.39, pp. 1467-1476.
Hair, J. F. Jr., R. E. Anderson, R, L.Tatham and W. C. Black, 2009,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nglewood Cliffs, NJ.
Hoyle, R. H., and A. T. Panter, 1995, “Writing about Structural Equations Models”, In R. H. Hoyle (Ed), Structural Equations Modeling: Concepts,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Thousand Oaks, CA: Stage, pp. 158-176.
Joresk, K. G., 1970, “A General Method for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 Biomstrila, Vol. 57, pp. 239-251.
Kenny, D. A., 2006,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for Applied Research”, Guilford, New York.
Kline, R. B., 201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3nd ed)”, New York: Guilford.
Losch, A., 1938, “Beiträge Zur Standorttheorie Schmollers Jahrbuch”, Vol. 42, pp. 329-335
Maccallum, R. C., and S. Hong, 1997, “Power Analysi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ing Using GFI and AGFI ”,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Vol. 32, pp. 193-210.
Marsh, H. W., J. R. Balla, and K. T. Hau, 1996, An Evaluation of Incremental Fit Indexes: A clarification of Mathematical and Empirical Properties. pp.315-353 in G.. A. Marcoulides and R. E. Schumacker, eds, Advanc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echnique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Mcdonld, R. P., and M. H. R. Ho, 200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Reporting Analysis”, Psychological Methods, Vol.7, pp. 64-82.
Owen, S.H., M.S., Daskin, 1998, “Strategic Facility Location: A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111, Issue 3, pp. 423-447.
Plastria F., 2001, “Static Competitive Facility Location: An Overview of Optimisation Approache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 129, Issue 3, pp. 461-470.
Sailor D. J., 2008, “A Green Roof Model for Building Energy Simulation Programs”, Energy and Buildings, Vol. 40, Issue 8, pp. 1466-1478.
Schumacker, E. Randall and G. Lomax Richard, 2004, “A Beginning’s Guide t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2th ed)”,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Thünen, J. H., (1966), “von Thünen’s Isolated state,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Der Isolierte Staat ”(translated by C.M. Wartenberg;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P. Hall). Oxford:Pergamon Press (originally publish 1826) .
Weber, A., (1909), “Uber Den Standort Der Industrien”, Tubingen, Germany:J. C. B.
Mohr. 1971.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
Yager, R.R., 1980,“On a General Class of Fuzzy Connective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Vol. 4, pp. 235-242
Zadeh, L. A., 1965, “Fuzzy Set”,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Vol.8, pp. 338-353.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