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1]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2005,考察英國 IIP 人力培訓品質認證標準系統制度,open 政府出版資料回應網-公務出國報告專區。http://open.nat.gov.tw/OpenFront/report/show_file.jsp?sysId=C09404060&fileNo=001
[2] 尹相志,2007,SQL Server 2005 Data Mining 資料採礦與Office 2007 資料採礦增益集,悅知文化,台北市,台灣。
[3] 王魯捷,2003,ISO10015 核心理念及其內涵。中國培訓,第10卷,第10期,74頁。
[4] 方世榮(譯),2005,關係行銷,五南出版社,台灣台北。
[5] 孔慶瑜,2009,建構國內企業推行TTQS認證制度績效評估模式之差異比較。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6] 李聲吼,1997,人力資源發展的意義及內涵,人力發展月刊,三十六期。[7] 李昆林,2003,以顧客為中心的ISO 9001:2000。品質月刊,39(7),pp. 16-20。[8] 李家政,2009,利用關聯法則探勘個股之間的關聯性。大同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9] 李帛庭,2005,台灣LCD 產業導入統計製程管制績效評估。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0] 汪雅康&黃世忠,2005,英國人力資本投資 (IIP) 計畫與我國人才培訓機構驗證評鑑制度之規劃,中臺灣人力資源研討會,pp. 321-364。
[11] 林惠玲、陳正倉,1999,應用統計學。第二版,雙葉書廊,pp. 24-28。
[12] 林建山,2005,聯合型企訓方案體現濟弱促優政策。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13] 林政榮,2007,訓練品質系統 (TTQS) 之五:企業如何導入及運作訓練品質系統。企業訓練聯絡網社群。
[14] 周文賢、古世凱,2006,關聯法則多元綜合指標之建立。數位科技與創新管理國際研討會,華梵大學,台北。
[15] 吳梅芬,2007,人力資源管理績效指標之研究-組織典範移轉觀點。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6] 洪國棟,2007,淺談職業教育與訓練。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64期。
[17] 秦若珊,2008,建構國內企業推行ISO 10015認證制度績效評估模式。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8] 徐純烈、於振安,2006,人力資源培訓管理的國際標準-ISO10015國際培訓管理標準。2007 年9 月24 日取自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zgdljy200606011。
[19] 許士軍,2000,績效評估,天下雜誌。
[20] 許順發,2007,企業訓練同盟合作網絡、關係資本與訓練同盟績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1] 陳文華,1999,應用資料倉儲系統建立CRM。資訊與電腦,pp. 122-127。[22] 陳聰勝,1997,各國職業訓練制度。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3] 陳麗妃,2007,以人力資源管理落實高職建教合作教育教師之專業發展。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64期。
[24] 陳皇閣,2006,建構國內企業推行英國人力資本投資績效評估模式之可行性研究。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5] 陳金福,1999,勞工行政與勞工問題。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6] 郭建良,2003,ISO 9001:2000 品質管理系統之關鍵因素與組織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南部製造業為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27] 黃同圳,1996,員工訓練與管理發展。工業雜誌人力培訓專刊,(11):pp. 60-64。
[28] 黃世忠,2004,國際標準組織(ISO10015)之內涵介紹。就業安全半年刊,pp. 25-29。[29] 黃淑慧,2002,應用模糊理論構建知識管理績效評估模式及系統開發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30] 黃世忠,2004,國際標準組織(ISO10015)之內涵介紹。就業安全,3(2),pp. 25-29。[31] 黃茂夫,2005,我國人才培訓產業辦理職業訓練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32] 黃明怡,2006,臺灣北區人才培訓機構採用訓練品質計分卡認証之評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33] 黃詩宜,2009,企業導入TTQS訓練品質系統之關鍵成功因素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34] 廖文志、曾瀞儀、王瀅婷,2009,組織間聯合訓練管理制度、組織間互動合作機制與策動單位未來行為意圖的關聯性之研究。台灣科技大學管理新思維學術研討會。
[35] 彭金山,2007,國家訓練品質計分卡(TTQS)實際應用。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訓局。
[36] 葉敦青,2009,應用資料探勘於汽車產業規劃教育訓練課程之實證分析。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37] 張火燦,1996,績效評估的模式與相關理論。人事管理,第371 期,pp. 17~23。[38] 張火燦,1997,策略型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39] 張維倫,2003,關聯法則於供應鏈管理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40] 張豫雯,2004,應用資料探勘挖掘電子商務潛在客戶群。大同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
[41] 孫惠明,2007,資料挖掘理論與實務規劃利用。松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2] 廖仁傑,2004,由ISO 10015 與IIP 二個國際標準來談教育訓練與人力資源品質的提升。品質月刊,第10 卷,第40 期,pp. 28-31。
[43] 葛建培,2006,訓練品質、組織承諾與組織績效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44] 薛群,2003,企業培訓-ISO10015。住宅與房地產。第10期,pp. 64-65。
[45] TTQS訓練品質系統,2010,http://ttqs.evta.gov.tw/。
英文文獻
[1] Agrawal, R. and Srikant, R., 1994, 「Fast Algorithms for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in Large Database」,Proceedings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 Bases, pp. 487-499.
[2] Agrawal, R., Imielinski, T., and Swami, A., 1993, 「Mining Association Rule between Sets of Items in Large Databases」, Proceedings of the ACM SIGMO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Data-SIGMOD』93, pp. 207-216.
[3] Chen, M. S., J. Han, and P. S. Yu, 1996, 「Data Mining: An Overview from DatabasePerspective」,IEEE Tra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Vol. 8, No. 6, pp. 866-883.
[4] G Davenport, T. O., 1999, 「Human capital: What it is and why people investi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5] Freeman, J., & Evangeliou, N., 1996, 「Simulation for training in qualitycontrol」. Training for Quality, Vol.14, NO.1, pp. 27-31.
[6] Fayyad, U.M., Djorgovski, S.G., and Weir, N., 1996, Automating The Analysis And Cataloging Of Sky Surveys. 「In Advances I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 eds. U.M. Fayyad, G. Piatetsky-Shapiro, P. Smyth, and R. Uthurusamy, AAAI Press/The MIT Press, Menlo Park, CA. , pp. 472-493.
[7] Koch, R., 1997, This edition of the 80/20 principle: 「The secret of achieving more with less, 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 Limited」, London.
[8] Lin, W. T., Chen, S.C. and Chen, K. S., 2005,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in introducing CE marking on the European market to the machinery industry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Reliability Management, Vol.22, No.5, pp. 503-517.
[9] Lambert, D.M. and Sharma, A., 1990, 「A Customer-Based Competitive Analysis for Logistics Decis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Vol.20,No.1, pp. 17-24.
[10] Palo, S., & Padhi, N., 2005,」 How HR professionals drive TQM: a case study in an Indian organization」.The TQM Magazine, Vol.17,No.5, pp. 467-485.
[11]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and Berry, L. L., 1991, 「Understanding customer expectation of servic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pp. 39-48.
[12] Hen, J., & Darby, R., 2006,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n Chines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Employee Relations, Vol.28,pp. 342-362.
[13] Vargas, Fernando, 2003,」Quality management in vocation training: The Use of Standard and their Different Application」, 36th Technical Committee Meeting. July 28th-30th. New York: plenum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