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0 04: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志聲
研究生(外文):Chen - jyh cheng
論文名稱:曹緯初書學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Calligraphy of Wei-Chu Tsau
指導教授:陳維德陳維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r. Wei- Teh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明道大學
系所名稱:國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6
中文關鍵詞:曹緯初
外文關鍵詞:Research on Calligraphy of Wei-Chu Tsau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7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曹緯初校長教育家兼書畫家,一生奉獻教育,服務清水高中成長達二十載,期間積極推動校務,使清中成為臺灣中部海線的第一學府,文風鼎盛,校譽甚佳。他倡導以美育來改善學生品德,除了落實中小學校書法及美術教材的編纂,更實際著書立說,推廣書法教育。
《書學通論》是曹緯初先生上課的教材,學習重點有:總攬歷代書評、祖述前人經驗、以普及推展為念、辨明「帖」「碑」之別、遍考歷代名碑等主題,材料豐富,內容博大,敘述繁簡得宜,無論教學研究或自我學習,都值得借鑑!
曹緯初先生對美術教育的推展,不遺餘力;辦學主張五育並進,肯定美育作為情操教育、涵泳學生品德的重要性。具體做法是:陶冶學生「真善美」情操、認為生活即美學、鼓吹建立文化大國、提倡講究有「法度」的美育觀,甚至以自己對書畫的專長,來實踐美術教育,可謂貢獻良多。此外,他還積極參與藝文活動,諸如:展覽、比賽、演講、評論、發表、示範教學等,都能見曹先生對於當代美術教育的影響力。
在有限的資料當中,筆者以「歷史研究法」扒梳曹緯初的生平遊蹤、學書經歷、教育貢獻、書學理論等。得到的研究結果:他的繪畫,得力於書法筆墨的紮實功夫;他的書法根植於對漢、唐碑版的研究,風華高古,行書則有「二王」的筆意與妍美。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緯初先生一心投身教育,晚年曾赴日、韓參訪,獲得寶貴的經驗,認為書法是三國共有的文化傳承,日、韓兩國重視並納入學校課程範圍之內,而我國也應積極推展書法教育,落實全民美術,向建立文化大國的目標邁進!

關鍵詞:曹緯初、書學、美育。
Mr. Cao Wei-Chu was the researcher’s principal in National Cingshuei
Senior High School. A leading educator with notable values and aspirations,
Cao dedicated himself to motivate students and encourage the young. Since
his youth, he had been nurtured with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n the
company of his artistic talents, Cao was highly regarded as a pastoral painter
and a lyric painter of Chinese ink and wash painting in the art world.
Principal Cao guided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rough art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He shaped students’ ethics and influenced those taking interest in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s myself, with his lifetime pursuit of arts. Nowadays
many accomplished mid-generation artists are alumni of National Cingshuei
Senior High School. I conclude it is all creditable to Principal Cao for his
impetus of art education then. After graduating from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I began to pursue public
office. During my decade-long service as Director-general of Taichung County
Cultural Affairs Bureau, I have continually promoted various art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endeavoring to inspire public through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general social conduct. A great part of it owes to Principal Cao’s
bearing and influence.
The principal has left us nearly for thirty years; his doctrines have yet to
fade. However, I’ve growing further apart from relevant intellectuals over years.
Among the educational or the cultural community, esteemed seniors in
connection with Principal Cao have been gradually declining. It is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gather firsthand information from field study interviews.
The remaining are few disciples, such as I, who feel compelled to glorify and
preserve the precursors’ effort and works. In recent years, I have been
committed to collect and organize the principal’s calligraphies, paintings and
artifact records during his lifetime. Based on the existing documents, I have
conducted a research of, and re-presented the world with,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Cao Wei-Chu, an artist as well as an educator. Cao Wei-Chu
aficionados can indulge in his pastoral landscapes and lyric style. As for
individuals who are aware of preserv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this
ought to be a research subject with profound significance.
Certainly, Principal Cao not only attained in Chinese ink and wash
painting, but also in calligraphy. His private tutor Cao Bei-Hai (courtesy name
Xi-I), an erudite scholar in Qing Dynasty, was a well-recognized calligrapher
who studied calligraphy in depth. Benefiting from the exceptional teaching of
Mr. Xi-I, Mr. Wei-Chu progressed considerably in writing and calligraphy within
a year, and also built up a solid foundation of brush and ink painting.
Cao strived to study calligraphy, and became proficient at standard,
cursive, clerical and seal script styles, especially at seal and clerical scripts.
Even at an old age, before he passed, he still exercised unrelentingly through
copying models of calligraphy. Although he modestly claimed that painting was
simple whilst calligraphy was difficult; and he was unable to develop a style of
his own yet with a lifetime of practice. From his published works, nevertheless,
we can witness his righteous passion and sense of mission for advocating
calligraphy education. He exhibited expertise throughout calligraphy theories,
overviews of calligraphy styles and descriptions of the Han dynasty steles.
From his calligraphy-related works, one can find demonstrations along
side with textual research and explanation essays, which showcase Principal
Cao’s extensive comprehension in the associated fields. As a calligraphy
enthusiast, I’m driven to explore it further. Therefore I forgo the aspect of Cao
as a renowned Chinese painter and his paintings. This research dissertation is
centered on what I have learned in Art of Calligraphy Section,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in Mingdao University, the very related phenomenon of Cao
Wei-Chu’s calligraphy. Valuabl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from professors and
precursors are awaited with anticipation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01
一、 研究動機……………………………………… 001
二、 研究目的……………………………………… 002
第二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方法……………………… 002
一、 研究範圍……………………………………… 003
二、 研究限制……………………………………… 003
三、 研究方法……………………………………… 004
第三節 文獻探討……………………………………… 006

第二章 生平與書學經歷……………………… 011
第一節 生平梗概……………………………………… 011
一、 耳濡目染,天份早發………………………… 011
二、 畫缘結自幼年,書緣拓於青年……………… 014
三、 理想與現實兼顧,志趣與志業結合 ………… 018
四、 安於淡泊,定居清水………………………… 021
第二節 書學經歷……………………………………… 024

第三章 美術教育的推展理念與實踐……… 029
第一節 主張「五育並重」的治校理念……………… 030
一、 陶冶「真善美」情操………………………… 034
二、 認為生活即美學……………………………… 036
三、 鼓吹建立文化大國…………………………… 038
四、 提倡講究「法度」的美育觀………………… 040
五、 積極參與藝文活動…………………………… 042
第二節 以繪畫專長實踐美術教育…………………… 045
一、 由技入道,不離文人畫本質………………… 047
二、 由臨摹入手,以造化為師…………………… 057
三、 化道於無形的「三化」主張………………… 060

第四章 書道觀及其研究成果………………… 065
第一節 書道觀………………………………………… 065
一、 書法可以怡情養性…………………………… 066
二、 書法批評不可流於偏執……………………… 068
三、 書法創作不必爭新立奇……………………… 070
第二節 書學研究成果………………………………… 074

第五章 書學思想…………………………………… 077
第一節 書學通論……………………………………… 077
一、 總覽歷代書評………………………………… 077
二、 祖述前人經驗………………………………… 084
三、 以普及推展為念……………………………… 089
四、 辨明「帖」、「碑」之別……………………… 092
五、 遍考歷代名碑………………………………… 097
第二節 其他論述……………………………………… 100

第六章 書體風格…………………………………… 105
第一節 書風的意義…………………………………… 105
一、 依筆法………………………………………… 105
二、 依結構………………………………………… 108
三、 依章法………………………………………… 109
第二節 書風與人品…………………………………… 111
第三節 規模古人,風韻高雅………………………… 114
一、 模臨周秦篆碑………………………………… 116
二、 模臨漢隸……………………………………… 121
三、 模臨唐楷……………………………………… 141
四、 模臨「二王」行草…………………………… 143
第三節 綜體書風的應用……………………………… 151
第七章 總結………………………………………… 155

參考文獻
壹、曹緯初個人部分
一、 他人發表之論文期刊…………………………159
二、 自我發表之論文期刊…………………………159
三、 出版及自印之著作……………………………161
貳、專書部分…………………………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01
一、 研究動機……………………………………… 001
二、 研究目的……………………………………… 002
第二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方法……………………… 002
一、 研究範圍……………………………………… 003
二、 研究限制……………………………………… 003
三、 研究方法……………………………………… 004
第三節 文獻探討……………………………………… 006

第二章 生平與書學經歷……………………… 011
第一節 生平梗概……………………………………… 011
一、 耳濡目染,天份早發………………………… 011
二、 畫缘結自幼年,書緣拓於青年……………… 014
三、 理想與現實兼顧,志趣與志業結合 ………… 018
四、 安於淡泊,定居清水………………………… 021
第二節 書學經歷……………………………………… 024

第三章 美術教育的推展理念與實踐……… 029
第一節 主張「五育並重」的治校理念……………… 030
一、 陶冶「真善美」情操………………………… 034
二、 認為生活即美學……………………………… 036
三、 鼓吹建立文化大國…………………………… 038
四、 提倡講究「法度」的美育觀………………… 040
五、 積極參與藝文活動…………………………… 042
第二節 以繪畫專長實踐美術教育…………………… 045
一、 由技入道,不離文人畫本質………………… 047
二、 由臨摹入手,以造化為師…………………… 057
三、 化道於無形的「三化」主張………………… 060

第四章 書道觀及其研究成果………………… 065
第一節 書道觀………………………………………… 065
一、 書法可以怡情養性…………………………… 066
二、 書法批評不可流於偏執……………………… 068
三、 書法創作不必爭新立奇……………………… 070
第二節 書學研究成果………………………………… 074

第五章 書學思想…………………………………… 077
第一節 書學通論……………………………………… 077
一、 總覽歷代書評………………………………… 077
二、 祖述前人經驗………………………………… 084
三、 以普及推展為念……………………………… 089
四、 辨明「帖」、「碑」之別……………………… 092
五、 遍考歷代名碑………………………………… 097
第二節 其他論述……………………………………… 100

第六章 書體風格…………………………………… 105
第一節 書風的意義…………………………………… 105
一、 依筆法………………………………………… 105
二、 依結構………………………………………… 108
三、 依章法………………………………………… 109
第二節 書風與人品…………………………………… 111
第三節 規模古人,風韻高雅………………………… 114
一、 模臨周秦篆碑………………………………… 116
二、 模臨漢隸……………………………………… 121
三、 模臨唐楷……………………………………… 141
四、 模臨「二王」行草…………………………… 143
第三節 綜體書風的應用……………………………… 151
第七章 總結………………………………………… 155

參考文獻
壹、曹緯初個人部分
一、 他人發表之論文期刊…………………………159
二、 自我發表之論文期刊…………………………159
三、 出版及自印之著作……………………………161
貳、專書部分………………………………………163
參、期刊與網路資源………………………………164
肆、圖目次…………………………………………166
伍、表目次…………………………………………167
附錄一:曹緯初先生年表 ……………………………168
附錄二:臺中縣美術資料館「曹緯初校長訪談資料」摘錄
………………………………………………………184
壹、曹緯初個人部分
一、他人發表之論文期刊
中道,〈以書藝表畫趣-曹緯初畫展介言〉,《藝壇》第一三二期,1979年2月。
本刊,〈獻身教育的書畫家-曹緯初〉,《書畫月刊》第一卷第五期,1967年6月。
本刊,〈曹緯初的畫〉,《臺灣畫刊》,1971年2月。
本刊,〈曹緯初先生簡介〉,《藝海雜誌》第二卷第二期,1978年4月。
高逸鴻,〈書法乃繪畫的基礎-曹緯初先生畫展序〉,《中央日報副刊》,1979年2月。
徐石上,〈曹緯初的藝術成就〉,《藝壇》第一三二期,1979年2月。
張自英,〈抒情畫家曹緯初〉,《世界畫刊》第650期,1973年11月。
麇侯,〈談曹緯初的書畫〉,《中國書畫》第四十六期,1973年12月。
韓石邱,〈觀曹緯初書畫展〉,《中國書畫》,第四十七期,1974年1月。

二、自我發表之論文期刊
曹緯初〈我的繪畫觀〉,《中國書畫》,第七期,1969年10月。
曹緯初〈池邊自白〉,《中國書畫》第四十六期,1973年12月。
曹緯初〈從我的翰墨緣談全民美術〉,《藝壇》第三十五期,1971年2月。
曹緯初〈漢營陵置設碑考釋〉,《藝壇》,五十六期,1972年11月。
曹緯初〈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藝壇》,六十一期,1973年4月。
曹緯初〈美術教育的潛移性〉,《藝壇》,七十四期,1974年5月。
曹緯初〈十人書畫展後〉,《藝壇》,七十七期,1974年8月。
曹緯初〈參觀韓日美術教育記行〉,《藝壇》,八十六期,1975年5月。
曹緯初〈藝術教育與身心健康〉,《藝壇》,九十八期,1976年5月。
曹緯初〈篆隸摭談〉,《中興大學文史學報》,八期,1978年6月。
曹緯初〈歷代碑帖詮評〉,《中興大學文史學報》,九期,1979年6月。
曹緯初〈文房四寶〉,《中國美術學報》, 1979年3月。
曹緯初〈書法的「變形」〉,《藝海雜誌》第六期「池邊小譚」。
曹緯初〈書法的知性與感性〉,《藝海雜誌》第七期「池邊小譚」。
曹緯初〈批評書法不可立奇好異〉,《藝海雜誌》第八期「池邊小譚」。
曹緯初〈書法評語的缺失〉,《藝海雜誌》第九期「池邊小譚」。
曹緯初〈執筆與運筆〉,《藝海雜誌》第十期「池邊小譚」。
曹緯初〈漢簡與帛書〉,《藝海雜誌》第十一期「池邊小譚」。
曹緯初〈臨帖不必用戰筆〉,《藝海雜誌》第十二期「池邊小譚」。
曹緯初〈美術不可喪失民族自尊〉,《藝海雜誌》第十三期「池邊小譚」。
曹緯初〈歷代叢帖的功與過〉,《藝海雜誌》第十五期「池邊小譚」。
曹緯初〈執筆、運筆、護筆〉,《藝海雜誌》第十六期「池邊小譚」。
曹緯初〈花鳥一得〉,《藝林雜誌》一卷一期,「舒情方塊」發刊詞。
曹緯初〈不必一味的爭新爭奇──徐悲鴻的主張折中〉,《藝林雜誌》一卷二期,「舒情方塊」。
曹緯初〈上帝創造自然,藝術改造自然,不僅自美其身,更要兼美天下〉,《藝林雜誌》一卷三期「舒情方塊」。
曹緯初〈文化汙染甚於一切汙染,社會教育重於學校教育〉,《藝林雜誌》一卷四期「舒情方塊」。
曹緯初〈有益於社會的才是好畫,有筋骨血肉的才是好畫〉,《藝林雜誌》一卷五期「舒情方塊」。
曹緯初〈多看、多讀、多畫、多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藝林雜誌》二卷一期「舒情方塊」。
曹緯初〈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下,斯道危矣〉,《藝林雜誌》二卷二期「舒情方塊」。
曹緯初〈夏承碑〉,《中國書畫》「漢碑談片」,1969年4月創刊。
曹緯初〈石門銘〉,《中國書畫》「漢碑談片」,1969年5月。
曹緯初〈禮器碑〉,《中國書畫》「漢碑談片」,1969年6月。
曹緯初〈曹全碑〉,《中國書畫》「漢碑談片」,1969年7月。
曹緯初〈張遷碑〉(一),《中國書畫》「漢碑談片」,1969年8月。
曹緯初〈張遷碑〉(二),《中國書畫》「漢碑談片」,1969年9月。
曹緯初〈前後史晨碑〉,《中國書畫》「漢碑談片」,1969年10月。
曹緯初〈婁壽碑〉,《中國書畫》「漢碑談片」,1969年11月。
曹緯初〈景君碑〉,《中國書畫》「漢碑談片」,1969年12月。
曹緯初〈華山碑〉,《中國書畫》「漢碑談片」,1970年1月。
曹緯初〈孔宙碑〉,《中國書畫》「漢碑談片」,19670年2月。
曹緯初〈乙瑛碑〉,《中國書畫》「漢碑談片」,19670年3月。
曹緯初〈西狹頌〉,《中國書畫》「漢碑談片」,19670年4月。
曹緯初〈韓仁銘〉,《中國書畫》「漢碑談片」,1970年5月。
曹緯初〈熹平石經〉,《中國書畫》「漢碑談片」,1970年6月。
曹緯初〈封龍山頌〉,《中國書畫》「漢碑談片」,1970年7月。
曹緯初〈張壽殘碑〉,《中國書畫》「漢碑談片」,1970年8月。
曹緯初〈楊淮表記〉,《中國書畫》「漢碑談片」,1970年9月。
曹緯初〈鄭固碑〉,《中國書畫》「漢碑談片」,1970年10月。
曹緯初〈郙閣頌〉,《中國書畫》「漢碑談片」,1970年11月。

三、出版及自印之著作
王德厚 輯《曹緯初先生書畫論述遺作集》,自印,1975年。
曹緯初《國民學校體罰問題》,尚德商行印刷廠,1954年。
曹緯初《書法概論》,北辰出版社,1959年11月。
曹緯初《曹緯初畫集》,尚德商行印刷廠,1954年。
曹緯初《國民學校體罰問題》,明華書局,1961年。
曹緯初《中小學美術教材教法》,中華書局,1963年。
曹緯初《書畫選集》,中華書局,1963年。
曹緯初《曹緯初書畫集》,永吉出版社,1963年。
曹緯初《中等學校學生習字範帖──朱子治家格言》,廣文書局,1965年。
曹緯初《色彩學》,世界書局,1970年。
曹緯初《梅蘭菊竹畫詮》,自印,1970年。
曹緯初《花鳥小品》,藝術圖書公司,1974年。
曹緯初《寫蘭一得》,藝術圖書公司,1974年。
曹緯初《畫菊技法》,藝術圖書公司,1974年。
曹緯初《花卉啟蒙》,藝術圖書公司,1974年。
曹緯初《蔬果畫法》,藝術圖書公司,1974年。
曹緯初《曹書婁壽碑》,臺中興學出版社,1974年。
曹緯初《草蟲魚介》,藝術圖書公司,1975年。
曹緯初《花鳥畫全集》,藝術圖書公司,1975年。
曹緯初《書學通論》,正中書局,1975年。
曹緯初《曹書鄭固碑》,臺北聯貫出版社,1976年。
曹緯初《曹書禮器碑》,臺北聯貫出版社,1978年。
曹緯初《鰲峰鴻泥》,自印,1980年。
臺中縣教育會《曹偉初書畫薪傳展作品集》,2001年3月。
臺中縣港區藝術中心《臺灣書畫教育家-曹緯初》,2009年12月。

貳、專書部分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疏證》,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5月。
(清)祝嘉《臨書叢談》,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4月。
(宋)姜夔《續書譜》,收錄於余紹宋編《書畫書錄解題》,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清)姚孟起《字學憶參》,收錄於楊家駱編《清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五版。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疏證》,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5月。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
(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卷一百二十九。
(清)劉熙載《藝概‧書概》,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出版社,1985年。
(清)蔣驥《續書法論‧筆畫》,收錄於楊家駱編《清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五版。
《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下冊),臺北:輔新書局,1984年。
《中國畫論類編》(上、下冊),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合肥:黃山書社,1990年。
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沈尹默《論書叢稿》,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沈建華 曹錦炎編《新編甲骨文字形總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年11月。
吳清輝《中國篆書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2002年6月。
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3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1966年版,1998年第12刷。
馬國權《書譜譯註》,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10月。
許仁圖 編《中國畫論類編》,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5月臺景印初版。
許正宗《臺灣省展書法風格四十年流變》,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
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張光賓《中國書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陳欽忠《法書格式與時代書風之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96年9月初版,1997年9月增定一版。
陳振濂《書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陳振濂《現代中國書法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5月。
陳振濂《線條的世界-中國書法文化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陳震生《隸書》,「中國書法賞析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7。
陳方既 雷志雄《書法美學思想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年3月。
傅申《書史與書蹟——傅申書法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4年7月。
程志強《隸書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2001年11月。
劉恆《草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7月。
潘伯鷹《中國書法簡論》,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10月。
蘇門 編《篆經—篆書書寫與辨識》,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參、期刊與網路資源
王嶽川 龔鵬程〈文化書法與文人書法-關於當代書法症候的生態文化對話〉,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2010年3月5日。
http:// shufa.pku.edu.cn/view.asp?class=13&id=1992。
王榮發〈書法欣賞心理分析〉,《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審美語境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王玉龍〈關於書法藝術本質與定義〉,《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審美語境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沈尹默〈書法論〉http://shufa.pku.edu.cn/view.asp?class=13&id=1644。
沈尹默〈二王法書管窺——關於學習王字的經驗談〉,《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風格技法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吳味〈現代書法的前途-創意還是與現代書法有關〉,2010年1月2日於「深圳首屆創意書法展」研討會。
吳海峰〈畫家書法墨法之研究〉,《書法研究》,總第121期。
邱振中〈章法的構成〉,《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風格技法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胡問遂〈論入帖和出帖〉,《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風格技法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凌征偉〈書品與人品〉,北大書法藝術網,2008年4月18日。
http:// shufa.pku.edu.cn/view.asp?class=13&id=1652。
啟功〈蘭亭帖考〉http:// shufa.pku.edu.cn/view.asp?class=13&id=1646。
黃綺〈論書法之力的美〉,《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審美語境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陳龍海〈書法風骨論〉,《書法研究》總第121期。
傅申〈時代風格與大師間的相互關係〉,《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歷史文詠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費新我〈談分布〉,《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風格技法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趙紅衛〈古調之中,緯以新意〉,《自由譚》,http://www.cnki.net。
劉綱紀〈書法美的分析〉,《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審美語境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劉小晴〈論書法的形式美與創作方法〉,《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風格技法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蔣天耕〈空白論〉,《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風格技法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