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7 06: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妤甄
研究生(外文):CHEN, YU-JHEN
論文名稱:試論電影的再現與詮釋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Discussing the Representati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in the Cinema
指導教授:陳齡慧陳齡慧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音像管理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藝術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電影藝術媒體現代性前衛主義語言再現詮釋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6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電影作為一門藝術,除了其科技層面與極度寫實的特性,形式主義與寫實主義的古典議題,直至今日都仍被提起與爭辯。當藝術已經不再是以往的古典意義,電影又該如何回到藝術的本質層面討論?另一方面,電影研究已不完全是美學範疇的爭論,而是語言介入之後的哲學展現,嶄露了電影原本具有的再現與詮釋的特質。窄義來說,這是解讀電影方式的轉向;但廣義地、更為根本地理解是:這是藝術與哲學上的轉向。而電影所擁有的媒體性質,更觸及了現代性與大眾興起的討論,詮釋成為電影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電影擁有著藝術與媒體的兩種性質,這兩種性質如同球體旋轉一般,往往我們只能注視著轉至眼前的圓滑球面,忘卻無法注視的另外一面,但事實上,它們都附著在同一個球體上,我們將這個球體命名為:電影(Cinema)。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辭……………………………………………………………………………... III
目錄……………………………………………………………………....................IV


前言……………………………………………………………………………….. .1

第一章 電影:活在藝術與工業裡…………………………………………….. .3
一、與電影的第一次接觸………………………………………………….. .3
二、擠進藝術的窄門……………………………………………………….. .6
三、早期電影……………………………………………………………….. .9
四、形式主義……………………………………………………………….. .14
五、寫實主義……………………………………………………………….. .27
六、寫實主義的轉向……………………………………………………….. .33

第二章 電影:現代性的湧現…………………………………………………... 35
一、複製與傳遞:電影是一種媒體……………………………………….. .35
二、現代性與法蘭克福學派……………………………………………….. .40
三、物質性與現代性:電影的擴延……………………………………… ...53

第三章 電影:語言、言語、言說、話語?………………………………… ...61
一、語言與結構的介入…………………………………………………… ...61
二、藝術意義的消解:電影是什麼,什麼是電影……………………… ...70
三、解構藝術的影像:走入美術館……………………………………… ...75

第四章 結論:電影中的再現與詮釋………………………………………… ...79
一、電影之於再現………………………………………………………… ...79
二、語言與視覺:再現與詮釋之間……………………………………… ...80
三、理性之後:再現與詮釋的共存……………………………………… ...81
四、尚未達成的研究未來…………………………………………………... 86

參考書目………………………………………………………………………… ...88
一、中文書籍
王雅倫(2000),《光與電》,台北:美學書房。
洪漢鼎(2003),《詮釋學史》,台北:桂冠。
周英雄、馮品佳編(2007),《影像下的現代》,台北:書林。
楊小濱(1995),《否定的美學》,台北:麥田。
劉吶鷗(2001),《劉吶鷗全集.電影集》,台南:南縣文化局。

二、翻譯書籍
Andrew, Dudley;陳國富譯(1984),《電影理論》,台北:新潮文庫。
Aristotelēs;陳中梅譯(2001),《詩學》,台北:台灣商務。
Arnheim, Rudolf;郭小平、翟燦譯(2001),《藝術心理學新論》,台北:台灣商務。
Arnheim, Rudolf;邵牧君譯(1981),《電影作為藝術》,北京:中國電影。
Aumont, Jacques and Marie, Michel;吳珮慈譯(1996),《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遠流。
Balázs, Béla;何力譯(2000),《電影美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Barsam, Richard M.;王亞維譯(2002),《紀錄與真實》,台北:遠流。
Baudrillard, Jean et al路況譯(1996),《藝術與哲學》,台北:遠流。
Bazin, André;崔君衍譯(1995),《電影是什麼》,台北:遠流。
Benjamin, Walter;許綺玲譯(1999),《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Bordwell, David,游惠貞譯(1995),《開創的電影語言》,台北:遠流。
Brooker, Peter;王志弘、李根芳譯(2004),《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
Chow, Rey(周蕾);孫紹宜譯(2001),《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台北:遠流。
Danto, Arthur;林雅琪、鄭慧雯譯(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台北:麥田。
Durant, Will;陳文林譯(2004),《西方哲學故事》,台北:志文。
Giannetti, Louis;焦雄屏譯(1998),《認識電影》,台北:遠流。
Horkheimer, Max and Adorno, Theodor;渠敬東、曹衛東譯(2006),《啟蒙辯證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Lechte, John;王志弘等譯(2002),《當代五十大師》,台北:巨流。
Mcluhan, Marshall;鄭明萱譯(2006),《認識媒體》,台北:貓頭鷹。
Mcluhan, Marshall;汪益譯(1999),《預知傳播紀事》,台北:台灣商務。
Monaco, James;周晏子譯(1985),《如何欣賞電影》,台北:電影圖書館。
Plato;侯健譯(1980),《柏拉圖理想國》,台北:聯經。
Richter, Hans;吳瑪俐譯(1988),《達達:藝術與反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Smith, Philip;林宗德譯(2004),《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文化。
Spengler, Oswald;陳曉林譯(2000),《西方的沒落》,台北:遠流。
Stam, Robert;陳儒修、郭幼龍譯(2002),《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
Stam, Robert., Robert, Burgoyne and Flitterman-Lewis, Sandy;張梨美譯(1997),《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台北:遠流。
Tatarkiewicz, Władysław;劉文潭譯(1987),《西方六大美學理念史》,台北:丹青。
Warhol, Andy;盧慈穎譯(2006),《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台北:三言社。
Williams, Bernard;何畫瑰譯(1998),《柏拉圖》,台北:麥田。
Williams, Raymond;劉建基譯(2003),《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台北:巨流。
李恆基、楊遠嬰編(1995),《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上編》,上海:上海文藝。
佐藤忠男,廖祥雄譯(1981),《電影的奧秘》,台北:志文。
神林恆道、潮江宏三、島本浣編,潘襎譯(1996),《藝術學手冊》,台北:藝術家。

三、英文書籍
Adorno, Theodor and Horkheimer, Max(1999). “The culture industry: enlightenment as mass deception,” The Cultural Studies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Andrew, Dudley(1976). The Major Film Theor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etz, Christian(1971). Film Language. Translated by Michael Taylo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onaco, James(2000). How to Read a Film: the world of movies, media, multimedia: language, history, the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impson, Philip; Utterson, Andrew; and Shepherdson, K. J.(2004). Film Theory: Critical Concepts in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Vol 1. New York : Routledge.
Cambri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2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四、期刊文章
Baecque, Antoine de and Jousse, Thierry;孫松榮譯(2005),〈賈克.德希達:電影與它的幽靈〉,《電影欣賞》,第23卷第2期:頁38-48。
Beauvais, Yann;高布塔譯(2003),〈解構電影〉,《電影欣賞》,第22卷第1期;頁34-39。
Bellour, Raymond;戴勝譯(2003),〈影像呈現機制之爭〉,《電影欣賞》第22卷第1期:頁28-33。
Ishaghpur, Youssef;林志明譯(2007),〈高達,現代生活的電影作者〉,《電影欣賞》,第25卷第4期:頁16-24。
Weibel, Peter;許夢芸譯(2008),〈擴延電影、錄像與虛擬環境〉,《電影欣賞》,第26卷第3期:頁28-40。
陳正才(2003),〈錄像藝術脈絡初探〉,《電影欣賞》,第22卷第1期;頁15-21。
邱誌勇(2008),〈電影與新媒體藝術的傳承與革新〉,《電影欣賞》,第26卷第3期:頁9-13。
孫松榮(2008),〈電影剝製術:美術館的展示性詮釋〉,《電影欣賞》,第26卷第3期:頁41-4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