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著作與譯作
引用書目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北京:中國青年,1991。
王國安。《臺灣後現代小說的發展 : 以黃凡、平路、張大春與林燿德的創作為觀
察文本》。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2。
平路。《是誰殺了 XXX》。臺北:圓神,1991。
申丹。《敘事學理論探牘》。臺北:秀威,2014。
申丹、王麗亞著。《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2010。
朱志凱主編。《邏輯與方法》。北京:人民,1995。
宋澤萊。《廢墟臺灣》。臺北:草根,1995。
李喬主編,《七十二年小說選》。臺北:爾雅,1983。
汪小玲。《美國黑色幽默小說研究》。上海:外語教育,2006。
沈萌華主編。《七十年小說選》。臺北:爾雅,1981。
周寧主編。《七十一年小說選》。臺北:爾雅,1982。
──主編。《七十七年小說選》。臺北:爾雅,1988
──主編。《七十九年小說選》。臺北:爾雅,1990
孟樊。《當代臺灣新詩理論》。臺北:揚智,1998。
季季主編。《七十五年小說選》。臺北:爾雅,1986。
──主編。《七十六年小說選》。臺北:爾雅,1987
林宜澐。《人人愛讀喜劇》。臺北:遠流,1990。
──。《惡魚》。臺北:麥田:1997。
林驤華。《西方文學批評術語辭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1998。
亮軒主編。《七十四年小說選》。臺北:爾雅,1985。
保真主編。《八十五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1996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 超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臺北:淑馨,1990。
約瑟夫海勒原著,楊牧譯,《第二十二條軍規》。臺北:星光出版社,1997。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2004。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10。
袁哲生。《寂寞的遊戲》。臺北:聯合文學,1999。
馬克 ̇吐溫原著,鄧秋蓉譯,《湯姆歷險記》。臺北,晨星,2002。
馬森主編。《七十三年小說選》。臺北:爾雅,1984。
高上秦主編。《第二屆時報文學獎》。臺北:時報,1980。
張大春。《四喜憂國》。臺北:遠流,1988。
──。《歡喜賊》。臺北:皇冠,1989。
──。《大說謊家》。臺北:遠流,1990。
──。《沒人寫信給上校》。臺北:聯合文學,1994。
──。《撒謊的信徒》。臺北:聯合文學,1996。
──。《本事》。臺北:聯合文學,1998。
──。《尋人啟事》。臺北:聯合文學,1999。
張芬齡。《八十三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1994。
張建軍、黃展驥合著。《矛盾與悖論新論》。河北:河北教育,1998。
張春榮。《「實用修辭寫作學》。臺北:萬卷樓,2009。
──。《現代修辭學》。臺北:萬卷樓,2013。
張春榮、顏藹珠合著。《英語修辭學》,臺北市 : 文鶴,1997-2002。
陳芳明。《新臺灣文學史》。臺北:聯經,2010。
陳雨航主編。《七十八年小說選》。臺北:爾雅,1989
陳義芝。《八十二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1993。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 ̇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1992。
彭漪漣。《辯証邏輯基本原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
焦桐主編。《八十六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1997。
黃凡。《大時代》。臺北:時報,1981
──。《都市生活》。臺北:時報,1987。
──。《賴索》。臺北:聯合,2006。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
葉石濤著,彭瑞金編。《賺食世家──葉石濤黑色幽默小說選》,臺北市:圓神,
2001。
詹宏志主編。《六十九年小說選》,臺北:爾雅,1980。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2000。
鄭明娳、林燿德。《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臺北:幼獅文化,1991。
薩克文•伯科維奇(Kevin Berkovic)主編,孫宏主譯。《劍橋美國文學史(散文部分 1940-1990)》。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二、 外文著作
Zhou Jingqiong. Raymond Carver's Short Fiction in the History of Black Humor. New York : P. Lang, 2006.
Kirk Nesset. The Stories of Raymond Carver : A Critical Study, Athens : Ohio University Press, 1995.
Schulz, Max F, Black Humor Fiction of the Sixties; A Pluralistic Definition of Man and His World. Athens : Ohio University Press, 1973.
三、 中文學位論文
王瑤。《論王小波小說的黑色幽默》。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5 月。
李曉娜。《作為生存態度的黑色幽默──論黑色幽默小說的美學品格和價值取向》。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年 5 月。
韋華。《美國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說創作》。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2 年 5 月。
許惠萍。《論海勒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的黑色幽默特徵》。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7 月。賀淑瑋。《黑色幽默在中國: 毛話語創傷與當代中國『我』說主體》。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年 5 月。韓亞星。《論王朔作品中的黑色幽默》。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 年六月。
四、 中文期刊論文
林建光。〈政治、反政治、後現代:論八零年代臺灣科幻小說〉。《中外文學》,第 316 期(2003 年 2 月),頁 130-159。馬娟娟。〈淺議黑色幽默文學的藝術特色〉。《遼寧行政學報》,2010 年第 7 期, 頁 125-126。
陳佳宏。〈“美麗島大逮捕”前後國內輿論情勢之發展―以主流平面媒體爲主的 分析〉。《臺灣史研究》14 卷 1 期(2007/03),頁 191-230景虹梅。〈黑色幽默的喜劇性〉。中國大學海洋學報 2010 年第 4 期,頁 99-106。
葉石濤。〈八○年代作家的櫥窗--評[黃凡 林燿德編]《新世代小說大系》〉。《文訊》第 46 期(1989 年 8 月),頁 58-60。遊南醇、徐特輝。〈黑色幽默特點探析〉。《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 年第 6 期(2004年 11 月),社會科學版,頁 76-80。
雷紅琴。〈論黑色幽默獨創的情感模式〉。《外國文學研究》,1998 年第 1 期,頁43-47。
劉乃慈。〈九 O 年代臺灣小說的再分層〉。《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 9 期(2009 年10 月),頁 69-104。劉淑英、孫雪娥、金曉虹。〈論黑色幽默與傳統幽默的區別〉。《商洛學院學報》,第 22 卷第 4 期(2008 年 8 月),頁 30-33。
衛華。〈歐洲 19 世紀末思潮視域中的頹廢波希米亞〉。《吉首大學學報》第 30 卷第 3 期(2009 年 5 月),社會科學版,頁 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