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文倩(2016)。電子教科書輔以合作學習對國中七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班,台中市。王柏竣(2013)。運用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台中市。王雲華(2009)。「習得+學得」—英語教學的理想選擇。教育教學研究,4期,107-108 。
方婉鈺(2014)。互動式多媒體融入英語教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班,高雄市。
江智弘(2014)。曼陀羅思考技法融入數位說故事對提昇七年級學生英語寫作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新北市。石素錦(民88)。從認知心理與社會互動談兒童語言發展-從皮亞與維高司基理論談兒童英語學習。課程與教學,2卷3期,1 - 22。
任清英、文衛平(2005)。從教師語言看二語習得中的情感過濾。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5卷4期, 55-58。
宋秋美(2005)。國小實施「溝通式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四年級學生為例。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 18 卷第 2 期, 267~296。
向倍儀(2013)。屏東縣國小英語教師使用電子白板於英語教學之現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研究所碩士班,台南市。余光雄(2009)。英語語言學概論。台北:書林。
李思韻(2012)。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結合英語教學對提升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台東市。李修嫚(2013)。英語電子書對國小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與句型習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台南市。李連珠(譯)(民87)。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原作者:Ken Goodman)。台北市:信誼。
李靜儀、龔心怡、李文生(2014)。未來教室,學習E起Hi起來。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卷7期,72 – 75。
吳又熙(民83)。應用語言學理論及其在外語教學上的功能研究。台北:教育部。
房建軍(2008)。英語語句結構分析。語文學刊(高等教育),6期,頁78-79。
林士峰(2015)。多媒體英語教學融入高職汽車修護科低學習成就學生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班,嘉義縣。
林文偉(2012)。互動式電子白板對國小學生英語句型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台北市。林佑勳(2014)。雲端英語句型輔助教學工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新北市。林慧麗(民92)。如何利用英文童書繪本輔助九年一貫課程之兒童英語教學。英語教學,27卷第4期,15-30。洪艤鈞(2009)。遊戲式英語句型學習對國小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紀羽軒(2015)。探討多媒體註記與搜尋對於英文字彙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高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班,中壢市。姜倩(2003)。關於Krashen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五個假設及相關思考,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3卷1期,98-102。
孫宇(2007)。句型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內蒙古電大學刊,12,90-90。
郝敏(2010)。聽說法在英語句型教學中的應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 05),184-184。
張武昌(2006)。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9,129-144。張美鈴(2013)。電子書包實驗計畫運用於臺北市高職英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台北市。張碧如(民92)。說故事、看故事、討論故事—故事繪本的特色與應用。兒童福利期刊,第五期,169-180。張湘君(1999),Krashen之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及其對台灣國小英語教學之啟示。台北師院國民教育,42卷5期,頁37-42。
陳力瑋(2014)。電子教科書運用於高職進修學校英文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高雄市。陳士軒(2015)。電子書包融入國小六年級英語教學對不同學業成就學生的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大學數位學習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班,屏東縣。曾月紅(2000)。兒童英語文教學—全語文觀點。台北:五南。
黃怡寧(2015)。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提升國中三年級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台南市。游毓玲、陳柏年(2014)。被遺忘的高職英語文教學-談十二年國教下的高職英語文教學。中等教育,65(3),88-107。
齊宜恕(2012)。探究高職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間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應用外語研究所碩士班,中壢市。靳洪剛(1994)。語言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董靜齊、鄭鳳珠(2003)。突破孩子陌生的心防—建構孩子語言發展初期的聽說能力。英語工廠,8,11-16。
楊大方(2004)。試論成人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文化障礙。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卷5期,110 – 116。
楊朝銘(2012)。行動裝置在英語字彙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例(未出滿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資訊碩士在職專班,台中市。楊詠婷(2010)。數位遊戲式英語教學之學習成效與滿意度研究-以國小二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桃園市。楊麗珠(2013)。運用網路多媒體資源輔以合作學習在國中英語教學成效與態度之研究--以苗栗縣某國中二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商業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班,苗栗縣。劉孟芬(2010)。多媒體應用於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澎湖某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研究所碩士班,台南市。劉啟賢(2014)。擴增實境技術應用於國小英語教學對學童學習成就與學習模式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新竹市。廖美玲(1999)。第二語言發展理論與教學方法的沿革。載於陳秋蘭主編之嶄
新而實用的英語教學。台北市:敦煌。
廖曉青(2007)。英語教育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潘延姿(2015)。電子教科書融入英語教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台南市。
鄭如秀(2015)。電子書融入國中英語教學對學生的學業成就與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班,台中市。蔡佩君(2013)。互動式電子白板在國小英語教學過程中對學習成就、學習態度與學習專注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班,台中市。薛曉華(譯)(民86)。全語言幼稚園:教學之理論與實務。(原作者:Shirley C. Raines. & Robert J. Canady 合著)。台北縣中和市:光佑文化。
羅嘉慧(2014)。電腦輔助英語教學情境中國小學生合作學習策略之描述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碩士班碩士班,台北市。蘇莉惠(2008)。兒童英語故事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與句型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學系碩士班,臺南市。蘇昱銘(2015)。互動式電子白板應用於國中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雲林縣沿海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班,嘉義市。 貳、外文部分
Bangor, A. (2009). Determining what individual SUS scores mean: Adding an adjective rating scale. Journal of Usability Studies,114-123.
Barbara, S. (1999). A Guide for Using 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in the Classroom. Westminster, CA: Teacher Created Materials, Inc
Brown, H. D. (200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Toward a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NY: Pearson Education.
Brown, H. D. (198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ce Hall.
Chambers, J.K., & Peter Trudgill (1980) Dialect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hite, Lydia. 1991. Advanced place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om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vidence in the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7(2), 133-161.
Chastain, K. (1970). A methodological study comparing the audio-lingual habit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a continuation.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54, 257-266.
Corder, S. P.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5(4), 161-170.
Doughty, C., & Williams, J. (1998). 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ass, Susan. (1997). Input, Interaction,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New Jersey: Mahwah.
Gardner, R. C., & Lambert, W. (1972).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Gou, J. H., & Okita, Y. (2001). Chinese-Singaporean University students’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Japanese. Japanese Education, 110, 130-141.
Hadley, A.O. (2001). 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 Boston, MA: Henile & Henile. Thomson Learning Herndon, J. N. (1987). Learner interests, achievement, and continuing motivation in instru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10(3), 11-14.
Krashen, S. D.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Press.
Krashen S. D., & Terrell, T.D. (1983). The natural approach. Hayward, California: Alemany Press Nemser, W. (1971). Approximative systems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9(2), 115-123
Saddler, B. (2005). Sentence combining: A sentence-level writing intervention. Reading Teacher, 58(5), 468-471.
Saddler, B., & Asaro, K. (2008). Beyond noun-verb: The use of sentence combining to improve sentence writing ability. Insights on Learning Disabilities, 5(2), 41-50.
Saddler, B., Behforooz, B., & Asaro, K. (2008). The effects of sentence-combining instruction on the writing of fourth-grade students with writing difficultie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42(2), 79-90.
Schumann, J. (1978). The pidginization process: A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Selinsker, L. (1972).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0(3), 209-231.
Tremblay, P. F., & Gardner, R. C. (1995). Expanding the motivation construct in language learning.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9, 505-520.
Wen, X. (1997). Motiv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with Chinese.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30(2), 343-351.
叁、網路資源
黃自來,1989,英語教學大綱設計理論評析,
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1/ntnulib_ja_B0001_0011_09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