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秋晴(2002)。台南市國民小學實施家長學校選擇權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朱敬一、戴華(1996)。國家在教育中的角色。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江志正(2013)。從倫理角度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特色招生。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3),35-44。何福田(2005)。學校行銷的意義與重要性。師苑鐸聲,22(1),1-9
吳育偉(2002)。家長教育選擇權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吳清山(1999)。家長教育選擇權之研究。(計劃編號:NSC88-2413-H-133-00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吳清山、林天佑(2010)。教育E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鄉泉(2003)。考試答題架構其中「具體策略」探討。取自校長主任甄試線上讀書會奇摩部落格已移除)
吳錦惠(2012)。學校競爭優勢與行銷策略:高中教育改革與發展。臺北市:五南。
李小芬(2001)。學校行銷。社教雙月刊,101,55-56。李春滿(2006)。臺北市文山區家長教育選擇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李國義(2003)。改制之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競爭策略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周生民(2001)。臺南市國小學童越區就讀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周志宏(2007)。私立興學。取自http://www.inpr.org.tw:9998/inpr/pub/jounals/130-9/m132_5.htm。
林百里、黃榮村、曾志朗、劉兆漢、蔣偉寧、戴勝益(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開啟孩子的無限可能。臺北市:教育部。
林孟皇(1999a)。家長之公立學校選擇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臺北市。林孟皇(2000b)。當前我國學校教育體制問題之根源。取自臺北縣教師會, www.ntpta.org.tw/2000/wwwboard/show.asp?repno=321&page=1
林進丁(2011)。探討學校行銷概念及其應用於國民中小學之有利因素。學校行政雙月刊,77,27-45。
邱勝濱(2008)。質性研究方法在教育上的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高介仁(2007)。國小學生家長教育選擇權認知與教育選擇行為之研究-以雲林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范瑞祝(2000)。國民小學階段實施家長教育選擇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研究所,新竹市。范熾文、汪良宏、曾家寶(無年份)。學校競爭優勢的理念與做法。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秦孟群(2007)。家長教育選擇權理論與實施策略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
張炳煌(1998)。國中生家長學校選擇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 論文,臺北市。張茂源(2004)。淺析國民小學的學校自我行銷。師苑交流道,21(6),85-89。
張文美(2007)。當前我國私立中學經營困難與永續發展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高雄市。張誠(2010)。從少子化談國小教育與教師面臨之壓力。雲林國教電子期刊,51。取自 http://sys.ylc.edu.tw/~wupig/ylc56/。
張德銳(1998)。教育選擇權對教育機會均等的影響。教育資料與研究,21,1-7。張德銳(2000)。新世紀我國中小學學校經營的方向。學校行政雙月刊,3,12-22。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明德(2000)。國民小學實施家長教育選擇權可行性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陳姵樺(2011)。少子化對私立學校經營管理之個案研究-以臺南市私立興國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工業教育與技術系。彰化市。陳寶鈺(2003)。臺北市大學區國小越區就讀學生家長教育選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陳啟明(2009)。談「少子化」時代之學校應有行銷策略。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電子報,289。
黃玉麟(2010)。國民中小學家長教育選擇權與學校社區關係經營型態之調查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黃亞琪(2012)。12年國教殘酷真相:小六開始拚大學!。商業周刊。
黃帝穎(2010)。「教育選擇權」立法院讓它更具體了!。今日新聞。2010年1月7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0/01/17/785234。
黃政傑(2009)。私立國中小該怎麼鬆綁。師友月刊,499,1-4。黃義良(2002)。淺析學校行銷策略適用於中小學的具體做法。教育資料與研究,45,112-119。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芳嘉(2003)。私立學校招生策略之行動研究---以國際商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蔡圍盛(2008)。從教育教育選擇權探討私立國中競爭力-以桃園市振聲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管理學院公共事務管理系,桃園縣。蔡銘津(2012)。少子女化的教育政策走向與應變。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5),1-7。
鄭新輝(1997)。家長教育選擇權的可行性分析。初等教育學報,10,389-415。
鄭昱芳(2012)。以敘事批評分析臺灣少子化現象之因應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傳播系,嘉義縣。
顏秀如(2006)。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與競爭優勢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顏秀如、張明輝(2008)。學校競爭優勢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67,82-93。
羅明忠(2008)。國民小學學校行銷的研究評析及對學校行銷策略的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58,133-149。蘇曉蓉(2008)。臺灣公私立國民中學經營特性對學生成就的影響:政治與市場邏輯的檢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臺北市。12年國教讓學生湧入私校 小六開始拚大學!, ETtoday生活新聞,ETtoday 新聞雲 ,2012年5月17日,取自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517/47030.htm#ixzz2w8Skyg00。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教育基本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020045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私立學校法。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02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8)。私立國民中小學校免除法令限制及回復適用實施準則。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070030
教育部統計處(2012)。國中小概況表,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4075&Page=20046&Index=5&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臺中市政府教育局(2012)。私立國中班級數。取自http://www.tc.edu.tw/school/list/list?attr_id=104®ion_id=28&querySearch
二、英文部分
Dewey. C. M., Friedland, J. A., Richards, B. F., Lamki, N.& Lirkland, R.T(2005).The
emergence of educational excellence:A survey of U.S Medical Schools. Academic Medicine,80(4),358-365
Juhasz, A. M.&Yue, M.(1989).Significant others of U.S. white,black, and Chinese early adolescen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40692)
Kellaghan, T.& Madaus, G. F.(2000). Outcome evaluation. In G. F. Madaus, D. L. Stufflebeam,& T. Kellaghan (Eds.), Evaluation models: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2 nd ed.)(pp. 97-112). Norwell, MA:Kluwer Academic.
Kotler, P., & Levy, S. J. (1969). Broaden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ing,33,10-15.
Salganik, L. H.& Karweit, N.(1982).Voluntarism and governance in educati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5, 15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