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7 05: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巧慧
論文名稱:超低溫鍺化硼分子離子佈植技術應用於製作淺接面半導體元件之特性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Characterization of application low-temperature BGe ion implantation technique in fabrication shallow-semiconductor devices
指導教授:梁正宏梁正宏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工程與系統科學系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核子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4
中文關鍵詞:離子佈植低溫離子佈植液態氮鍺化硼拉曼光譜暫態增強擴散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8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以 77 keV 鍺化硼分子離子佈植於 n 型的 <100> 矽晶圓,佈植時晶圓的溫度分別控制在液態氮(liquid nitrogen)溫度(77 K)與室溫之下(即除了射束加熱之外,並加諸無其他熱源或冷卻方法)。佈植時試片傾斜 7° 或 35° ,離子通量為 1013、5×1013、1014、2×1014、5×1014、1015、以及 2×1015 cm-2,後續退火時所使用的退火方法為單一階段退火(包括:爐管退火與快速熱退火),以及兩階段退火(先爐管退火後,再進行快速熱退火)。並且使用四點探針電阻分析儀、二次離子質譜儀、拉曼光譜儀、以及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等技術,分析不同佈植條件與退火參數對於所形成的半導體淺接面的特性與電性的影響。研究的結果顯示:低溫離子佈植後試片的輻射損傷程度較為嚴重,射程較淺,且溝道效應較小。經單一階段 550℃ 1 小時爐管退火後的低溫佈植試片的晶格修復情形較好,且電性活化程度較高。經單一階段 1050℃、25 秒快速熱退火的低溫佈植試片的缺陷密度較少,片電阻值較低,並且暫態增強擴散效應較小。至於兩階段退火方法,因其能在第一階段爐管退火時大量修復晶格,並在第二階段快速熱退火時大量活化摻雜原子,致使其表面片電阻值大幅度的較低。由於低溫佈植試片在第一階段 550℃ 爐管退火中的殘餘缺陷較少,因此第二階段快速熱退火所造成的暫態增強擴散不大。基本上,經550℃ 爐管退火之後的硼原子縱深分佈幾乎呈現沒有呈現明顯的擴散現象,但為了加強修復射程尾端的殘餘缺陷,並降低表面片電阻值,研究結果發現,以先進行 550℃、3 小時的爐管退火,再搭配以 1050℃、25 秒的快速熱退火的兩階段退火為最佳的退火方法。
摘要
誌謝
圖目錄 ………………………………………………………..……… Ⅲ
表目錄 ……………………………………………………...……… VIII
第一章 前言 ………………………………………………………… 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4
第三章 實驗方法 …………………………………………………… 9
3.1 離子佈植 …………………………………………………… 9
3.2 理論模擬 ..……………………………………………..…... 12
3.3 熱退火處理 ……………………………………...………… 13
3.4 特性量測分析 .…………………………………………… 14
3.4.1 拉曼光譜儀 .………….………………...…………… 15
3.4.2 二次離子質譜儀 .…………………………………… 16
3.4.3 四點探針電阻分析儀 .……………………………… 19
3.4.4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 20
3.4.5 曲線擬合 .…………………………………………… 21
第四章 結果討論 ...……………………………………………… 32
4.1 射束分析 ..………………………………………………… 32
4.2 理論模擬 .…...…………………………………………… 32
4.3 佈植溫度對縱深分佈的影響 ….………………………… 34
4.4 以TEM觀察佈植溫度對輻射損傷之影響 ……….…….… 35
4.5 快速熱退火對元件特性之影響 ……………...….……… 36
4.6 以TEM觀察快速熱退火之後輻射損傷的修復情形 …..… 37
4.7 以拉曼光譜量測佈植溫度與輻射損傷之關係 …......….… 38
4.8 爐管退火對元件特性之影響 …..................................….… 41
4.9 以TEM觀察爐管退火之後輻射損傷的修復情形 .........…. 42
4.10 二階段熱退火對元件特性之影響 ..............................….… 43
4.11 以拉曼光譜量測試片在退火後的修復情形 ...................… 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8
參考文獻 …………………………………………………………… 71
圖目錄
圖2.1 硼與磷在矽中 90%活化所需的溫度與離子通量的關係圖 …………………………………………………………….. 8
圖3.1 實驗流程圖 ………………………..…………………....…… 24
圖3.2 NEC 9SDH-2串級靜電加速器構示意圖 ..……........……… 25
圖3.3 濺射式陰離子源構造示意圖 ………………………..……… 25
圖3.4 陰極靶構造圖示意圖 ………………………………..……… 26
圖3.5 低溫與室溫佈植靶示意圖…………………..…..…………… 26
圖3.6 高真空退火爐三段式升溫示意圖 …………..……………… 27
圖3.7 快速熱退火爐示意圖 ………………………….….………… 27
圖3.8 波長514.5 nm 氬離子雷射拉曼光譜儀 ……....….………… 28
圖3.9 二次離子質譜儀原理 ……..………………………………… 28
圖3.10 二次離子質譜儀構造示意圖 ……..……..……..…………… 29
圖3.11 片電阻定義示意圖 ……………………….…….…………… 29
圖3.12 四點探針構造示意圖 ………………..……………………… 30
圖3.13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基本結構示意圖 ………………….…… 31
圖4.1 射束分析 .................................................................................. 46
圖4.2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5×1014 cm-2的 BGe 分子離子佈植於矽靶材,其佈植之後的硼原子、鍺原子、被移開的矽原子、總缺陷、以及淨缺陷的縱深分佈的 SRIM 模擬計算結果,同時,矽的原子密度(4.98×1022 cm-3)亦繪製其中以利於比較 ………………..…………………………………… 47
圖4.3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5×1014 cm-2 的 BGe 分子離子以 7° 的入射角,分別佈植於低溫與室溫的矽靶材,其硼原子縱深分佈的 SIMS 量測結果 …………………………. 48
圖4.4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5×1014 cm-2 的 BGe 分子離子以 35° 的入射角,分別佈植於低溫與室溫的矽靶材,其硼原子縱深分佈的 SIMS 量測結果 …………………….… 48
圖4.5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5×1014 cm-2 的 BGe 分子離子佈植於低溫矽靶材,其 XTEM 影像 ………..…….….. 49
圖4.6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5×1014 cm-2 的 BGe 分子離子佈植於室溫矽靶材,其 XTEM 影像………...………… 49
圖4.7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5×1014 cm-2 的 BGe 分子離子以 7° 的入射角,分別佈植於低溫與室溫的矽靶材,再經1050℃、25 秒快速熱退火之後硼原子縱深分佈的 SIMS 量測結果 ………………………………………………..………… 50
圖4.8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5×1014 cm-2的 BGe 分子離子以 35° 的入射角,分別佈植於低溫與室溫的矽靶材,再經1050℃、25 秒快速熱退火之後硼原子縱深分佈的 SIMS 量測結果…………………………………………………………… 50
圖4.9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5×1014 cm-2 的 BGe 分子離子以 7° 的入射角,佈植於低溫的矽靶材,再經 1050℃、25 秒快速熱退火之後的 XTEM 影像 …….................…… 51
圖4.10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5×1014 cm-2 的 BGe 分子離子以 7° 的入射角,佈植於室溫的矽靶材,再經 1050℃、25 秒快速熱退火之後的 XTEM 影像 ……..………...…… 51
圖4.11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5×1014 cm-2的 BGe 分子離子以 7° 的入射角,佈植於低溫的矽靶材,再經 1050℃、25秒快速熱退火之後的 PTEM 影像 …...…..…...…………... 52
圖4.12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5×1014cm-2 的 BGe 分子離子以 7° 的入射角,佈植於室溫的矽靶材,再經 1050℃、25 秒快速熱退火之後的 PTEM 影像 …...........……………….... 53
圖4.13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分別為 1×1013、5×1013、1×1014、2×1014、5×1014、1×1015、與 2×1015 cm-2 的 BGe 分子離子佈植於低溫的矽靶材,以波長 514.5 nm 雷射光所量測而得拉曼光譜 ……………………...……………………...… 55
圖4.14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分別為1×1013、5×1013、1×1014、2×1014、5×1014、1×1015、與 2×1015 cm-2的 BGe 分子離子佈植於室溫的矽靶材,以波長 514.5 nm 雷射光所量測而得拉曼光譜 …………………...…...………………………………… 56
圖4.15 非晶矽的橫向光性聲子散射峰和矽的一階散射峰可分別用兩個不同的高斯函數來進行擬合(fit),並將這兩個擬合所得的高斯函數疊加起來,以描述量測所得的譜線形狀 …....…… 57
圖4.16 高斯函數示意圖 ………………………………..…………… 57
圖4.17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分別為 1×1013、5×1013、1×1014、2×1014、5×1014、1×1015、與 2×1015 cm-2 的 BGe 分子離子分別佈植於低溫與室溫的矽靶材,以高斯函數擬合其拉曼光譜之中,結晶矽的一階散射峰的結果,由上而下為波峰強度、波峰位置、半高全寬、及峰下的面積 ……….…….. 58
圖4.18 入射能量為 77 keV 離子通量 1×1013、5×1013、1×1014、2×1014、5×1014、1×1015、與 2×1015 cm-2 的 BGe 分子離子分別佈植於低溫與室溫的矽靶材,以高斯函數擬合其拉曼光譜之中,非晶矽的橫向光性聲子散射峰的結果,由上而下為波峰強度、波峰位置、半高全寬、及峰下的面積 ……....….... 59
圖4.19 入射能量為 77 keV 離子通量 1×1013、5×1013、1×1014、2×1014、5×1014、1×1015、與 2×1015 cm-2 的 BGe 分子離子分別佈植於低溫與室溫的矽靶材,以高斯函數擬合其拉曼光譜之中,非晶矽的橫向光性聲子峰強度與結晶矽一階散射峰強度的比值(Ia-Si/Ic-Si) ……………………………..…………… 60
圖4.20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2×1015 cm-2的 BGe 分子離子以 7° 的入射角,佈植於低溫的矽靶材之後,未退火與經550℃、0.5、1、2、3 小時爐管退火之後的硼原子縱深分佈的SIMS 量測結果 …………………….………..……………… 60
圖4.21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2×1015 cm-2的 BGe 分子離子以 7° 的入射角,佈植於室溫的矽靶材之後,未退火與經550℃、0.5、1、2、3 小時爐管退火之後的硼原子縱深分佈的SIMS 量測結果 …………………….………..……………… 61
圖4.22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2×1015 cm-2的BGe 分子離子以 7° 的入射角,分別佈植於低溫與室溫的矽靶材之後,再經 550℃、0.5、1、2、3 小時爐管退火,以四點探針量測片電阻值隨退火時間的變化關係 ……..……………………… 61
圖4.23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2×1015 cm-2的 BGe 分子離子佈植於低溫矽靶材,其 XTEM 影像 ……………….…… 62
圖4.24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2×1015 cm-2的 BGe 分子離子佈植於室溫矽靶材,其 XTEM 影像 ……………….…… 62
圖4.25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2×1015 cm-2的BGe 分子離子佈植於低溫矽靶材,經 550℃、1 小時爐管退火後,其XTEM 影像 ……………………….……………………… 63
圖4.26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2×1015 cm-2的BGe 分子離子佈植於室溫矽靶材,經 550℃、1 小時爐管退火後,其 XTEM 影像 ………………………..…………………...… 63
圖4.27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2×1015 cm-2的 BGe 分子離子佈植於低溫的矽靶材之後,未退火與經二階段退火之後的硼原子縱深分佈的 SIMS 量測結果 ………………….…… 64
圖4.28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2×1015 cm-2的 BGe 分子離子佈植於低溫的矽靶材之後,未退火與經二階段退火之後的硼原子縱深分佈的 SIMS 量測結果 ………………….…… 64
表目錄
表4.1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5×1014 cm-2 的 BGe 分子離子分別佈植於低溫與室溫的矽靶材,其在佈植之後的硼原子射程參數的 SIMS 量測結果 ……………….…………… 65
表4.2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為 5×1014 cm-2 的 BGe 分子離子分別佈植於低溫與室溫的矽靶材,經 1050℃、25 秒快速熱退火之後的硼原子射程參數的 SIMS 量測結果 ….… 65
表4.3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 5×1013、5×1014 以及 2×1015 cm-2 的 BGe 分子離子佈植於低溫及室溫的矽靶材,經1050℃、25 秒快速熱退火之後,以 514.5 nm 拉曼光譜量測結晶矽的一階散射峰的強度變化情形 …….…….………… 66
表4.4 入射能量為 77 keV,離子通量 2×1015 cm-2 的 BGe 分子離子佈植於低溫及室溫的矽靶材,經一階段爐管退火及二階段退火之後,以 514.5 nm 拉曼光譜量測結晶矽的一階散射峰的強度變化情形 .………………………………….....………… 67
參考文獻
[1] see:http://public.itrs.net/
[2] S.M. Sze, Semiconductor Devices Physics and Technology, John Wiley & Sons, 2nd Edition, 2001, p.199.
[3] Y. Taur, T.K. Ning, Physics of Modern VLSI Device,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8.
[4] T.M. Liu, W.G Oldham,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 EDL-4 (1983) 5.
[5] R.G. Wilson, J. Appl. Phys. 54 (1983) 6879.
[6] M.Y. Tsai, B.G. Streatment, J. Appl. Phys. 50 (1979) 183.
[7] X.M. Wang, X.M. Lu, L. Shao, J.R. Liu, W.K. Chu, Proceeding of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cation of Accelerators in Research and Industry, Denton, Texas, November 1-4 2000, p.1007.
[8] W.K. Chu, J.R. Liu, J. Jin, X.M. Lu, L. Shao, Q.M. Li, and P.C. Ling, Proceeding of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cation of Accelerators in Research and Industry, Denton, Texas, November 1-4 2000, p.891.
[9] X.M. Lu, L. Shao, J.Y. Jin, Q.M. Li, I. Rusakova, Q.Y. Chen, J.R. Liu, and W.K. Chu, Mat. Res. Soc. Symp. 610 (2000) B4.5.1.
[10] L. Csepregi, E.F. Kennedy, S.S. Lau, J.W. Mayer, T.W. Sigmon, Appl. Phys. Lett. 29 (1976) 645.
[11] S. Thompson, IEDM Tech. Dig. (2002) p.61.
[12] R.H. Dennard, F.H. Gaensslen, H.N. Yu, V.L. Rideout, E. Bassous, A.R. Leblanc, IEEE J. Solid-State Circuits, SC-9 (1974) 256.
[13] M.C. Ozturk, J.J. Wortman, C.M. Osburn, A. Ajmera, G.A. Rozgonyi, E. Frey, W.K. Chu, C. Lee, IEEE Tran. Electron Devices, 35 (1988) 659.
[14] S.N. Hong, G.A. Paulos, J.J. Wortman, M.C. Ozturk, Appl. Phys. Lett. 53 (1988) 1741.
[15] I.W. Wu, R.T. Fulks, J.C. Mikkelsen, Jr, J. Appl. Phys. 60 (1986) 2422.
[16] C.H. Chu, J.J. Yang, L.J. Chen, Nucl. Instr. and Meth. B74 (1993) 138.
[17] T.O. Sedgwick, Tech. Proc. Semicon/East, (1986) p.2.
[18] S.N. Hong, G.A. Ruggles, J.J. Wortman, M.C. Ozturk, IEEE Tran. Electron. Dev. 38 (1991) 477.
[19] N. Shimada, T. Aoki, J. Matsuo, I. Yamada, K. Goto, T. Sugui, Mater. Chem. Phys. 54 (1998) 80.
[20] J.H. Liang, Y.J. Sang, Nucl. Instr. and Meth. B219/220 (2004) 778.
[21] K.S Jones, S. Prussin, E.R. Weber, Appl. Phys. A45 (1988) 1.
[22] R.G. Elliman, W.C . Wong, Nucl. Instr. and Meth. B80/81 (1996) 768.
[23] Y.F. Chong, K.L. Pey, A.T.S. Wee, A. See, L. Chan, Y.F. Lu, W.D. Song, and L.H. Chua, Appl. Phys. Lett. 76 (2000) 3197.
[24] S.M. Sze, Semiconductor Devices Physics and Technology, John Wiley & Sons, 2nd Edition, 2001, p.479
[25] X. Lu, L. Shao, X. Wang, J. Liu, W.K. Chu , J. Bennett, L. Larson, P. Ling, J. Vac. Sci. Technol. B20 (2002) 992.
[26] W. Wang, J. Roth, W. Eckstein, R. Schwoerer, H. Plank, M. Du, Nucl. Instr. and Meth. B129 (1997) 210.
[27] J.F. Ziegler, J.P. Biersack, and U. Littmask, Stopping and Range of ions in Solids, Vol. 1, Pergamon Press, 1985.
[28] J.F. Ziegler, J.P. Biersack, SRIM : Stopping and Range of ions in Matter, Version 96.07. IBM-Research, 1996.
[29] 蘇青森, 儀器學, 五南出版社, 2002, p.214。
[30] C. Kittel, Introduction to Solid State Physics, John Wiley & Sons, 7th edition, 1996, p.322-333.
[31] see:http://www.jyinc.com/
[32] A. Benninghoven, F.G. Rudenauer, H.W. Werner,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Basic Concepts, Instrumental Aspects, Applications and Trends, John Wiley & Sons, 1987.
[33] V. Cherepin,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of Soild Surfaces, VNU Science Press BV, 1987.
[34] D K. Schroder, Semiconductor Material and Device Characterization, John Wiley & Sons, 2nd edition, 1998, p.684.
[35] L.B. Valdes, Resistivity Measurements on Germanium for Transistors, Proc. IRE 42, 1954, p.420.
[36] 陳立俊、張立、梁鉅銘、林文台、楊哲人、鄭晃忠著,材料電子顯微鏡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1994。
[37] W. Eckstein, Computer Simulation of Ion-Solid Interactions, Springer, 1991.
[38] J.H. Liang, S.L. Chiang, Nucl. Instr. and Meth. B206 (2003) 932.
[39] L. Shao, X.M. Lu, X.M. Wang, I. Rusakova, J.R. Liu, W.K. Chu, Appl. Phys. Lett. 78 (2001) 2321.
[40] J.H. Liang, S.L. Chiang, C.T. Chen, H. Niu, M.S. Tseng, Nucl. Instr. and Meth. B190 (2002) 767.
[41] A. Agarwal, D.J. Eaglesham, H.-J. Gossmann, L. Pelaz, S.B. Herner, D.C. Jackobson, T.E. Haynes, Y. Erokhin, R. Simonton, IEDM Tech. Dig. (1997) 1.
[42] S. Furukawa, H. Matsumura, Appl. Phys. Lett. 22 (1973) 97.
[43] H. Ryssel, I. Ruge, Ion Implantation, John Wiley & Sons , 1986.
[44] C. Carter, W. Maszara, D.K. Sadana, G.A. Rozgonyi, J. Liu, J. Wortman, Appl. Phys. Lett. 44 (1984) 459.
[45] S. Prussin, O.W. Holland, Nucl. Instr. Meth. B 127/128 (1997) 18.
[46] T. Sands, J. Washburn, E. Myers, D.K. Sadana, Nucl. Instr. and Meth. B 7/8 (1985) 337.
[47] X. Lu, L. Shao, J. Jin, X. Wang, Q.Y. Chen, J. Liu, P. Ling, W.K. Chu, Proceeding of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cation of Accelerators in Research and Industry, Denton, Texas, November 1-4 2000, p.983.
[48] G.E. Jellison, Jr., F.A. Modine, J. Appl. Phys. 76 (1994) 3758.
[49] K.P. Jain, A.K. Shukla, R. Ashokan, S.C. Abbi, M. Balkanski, Phys. Rev. B32 (1985) 6688.
[50] H. Ritcher, Z.P. Wang, L. Ley, Solid State Commun. 39 (1981) 625.
[51] 張文亮, 淺談超淺型接面的製程, 毫微奈米通訊, 第八期第二卷, p.9-11。
[52] J.Y. Jin, J. Liu, U. Jeong, S. Mehta, J. Vac. Sci. Technol. B20 (2002) 422.
[53] S.C. Jain, W. Schoenmaker, R. Lindsay, P.A. Stolk, S. Decoutere, M. Willander, H.E. Maes, J. Appl. Phys. 91 (2002) 891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露儀、洪西洲、李明仁(2003)台灣烏心石與蘭嶼烏心石之嫁接及其生理特性。中華林學季刊 36(2):149-158。
2. 尹華文(1991)不同營養系之省產土肉桂葉部精油收率及成分組成之差異。中華林學季刊 24:83-104。
3. 宋家瑋等、歐錫坤(2003)柿嫁接管理。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 54:16-20。
4. 李漢中、鄭森松、劉如芸、張上鎮(2003)不同地理品系土肉桂葉部精油之化學多態性。中華林學季刊 36(4):411-422。
5. 林鴻忠、廖天賜(2001)玉里地區土肉桂種源的扦插繁殖。林業研究季刊 23(2):7-12。
6. 胡大維、何政坤(1986)生長激素對土肉桂不同單株帶葉枝扦插發根之影響。林業試驗所研究報告季刊 1(1):15-24。
7. 郭耀綸(1994)從生理形態上比較共存之相思樹與蒲姜對乾旱環境的適應。中華林學季刊 27(2):37-54
8. 陳品方、張上鎮(2002)木材精油應用於環保防黴紙品之研製。中華林學季刊 35(1):69-74。
9. 陳品方、張上鎮、吳懷慧(2002)土肉桂葉部精油及其成分之抗螨活性。中華林學季刊 35(4):397-403。
10. 劉坤樹、林信輝(1997a)光度及溫度變化對四種樟科植物之光合成氣體之影響。水土保持學報 29(4):387-397。
11. 劉坤樹、林信輝(1997b)福山試驗林十種闊葉樹之光合成率、蒸散率及葉片導度與氣象因子的關係。中華林學季刊 30(3):269-278。
12. 蔡巨才(1999)嫁接對甜柿植株生長之影響。嘉義技術學院學報 62:143-155。
13. 蘇碧華、李明仁(2003)牛樟與樟樹之種間嫁接及其光合成特性。中華林學季刊 36(1):51-60。